加州股票交易所
A. 華爾街的歷史
地理上的華爾街
美國一本關於華爾街的暢銷書《客戶的遊艇在哪裡?》中,引用了這么一段話:
「美國有一個古老而充滿敵意的笑話說:華爾街是這樣一條街,它的一端是一條河,另一端是一座墳墓。」
地理上的華爾街的確是一條長不過500米的小街,它的最東邊是紐約的東河,最西邊是華爾街的三一教堂和一片墓地,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就埋葬於此。華爾街的名字Wallstreet,來源於早年定居紐約的荷蘭裔移民為抗擊英國人入侵而修建的一道木柵欄牆。這個笑話一方面說明富可敵國的華爾街在地理上不過是一條區區小街;另一方面,它折射出美國社會中一直存在一種對華爾街厭惡和嘲諷的心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自私、貪婪和充滿罪惡的地方。
《客戶的遊艇在哪裡?》出版於1940年,講的是二十世紀早期在華爾街上發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華爾街著名的股市操盤手,叫弗里德里克·施威德。他在徹底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後離開了華爾街,寫作了《客戶的遊艇在哪裡?》這本書,引起轟動。他在引用了這個笑話後補充道,「這個笑話雖然十分生動,但卻並不完全。它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幼兒園』。」他的意思是說,華爾街就是位於一條河與一座墓地之間的「幼兒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覺得,在股市每天的漲漲跌跌中,華爾街的人們所作所為非常愚蠢和可笑。
無獨有偶,50年之後的1989年,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華爾街的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游戲》,作者叫邁克爾·劉易斯,和施威德一樣,他也是一名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之後離開華爾街的出色操盤手。在《說謊者的撲克游戲》一書的卷首,邁克爾·劉易斯也同樣引用了這段話。
兩本書前後相隔了50年,華爾街的形象在這50年裡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在很多美國民眾的心目中,華爾街依然是一個金錢的游戲場所,是一個富人的天堂。
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
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
毫無疑問,現在當我們說起華爾街,是指這個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它早已遠遠超越了這條小街,也超越了紐約市最繁華的市區——包括華爾街在內的紐約金融服務區,而發展成為一條遍布美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華爾街已經跨越了國界,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不僅包括每天在華爾街上忙忙碌碌的幾十萬人,也包括遠在佛羅里達的基金經理、加州「矽谷」的風險投資家或美國投資銀行在倫敦的交易員,等等。事實上,作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總稱,華爾街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金融帝國。
經典政治學給世界強國所下的定義為:「其利益必須被其它國家所考慮的國家。」 因此,今天的俄羅斯雖然經濟非常落後,但它仍然是一個世界強國。按照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本身也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世界強國的地步,盡管它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2004年美聯儲數據,美國的資本市場(也稱作證券市場,通常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004年,美國股市的市值達到17.2萬億美元,是美國GDP (12萬億美元) 的143% ;美國債市市值達到36.9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308%。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這兩個數字還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紐約金融區的世界貿易大廈遭到恐怖襲擊,紐約交易所停止交易,這一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擺,華爾街這個金融帝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上的華爾街
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又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其它重大事件相互糾纏,錯綜復雜。簡要地概括,它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歷史階段,中間穿插了兩個轉型期和三次戰爭,其發展還受到兩種針鋒相對的理念的影響。
第一階段:華爾街的童年期
華爾街的童年期是從年到十九世紀末期。現在的紐約(New York)最初是荷蘭殖民地,是荷蘭裔移民的聚居地,當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普遍將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員會成立的那一年,即年,當做華爾街童年期的開始。
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系。盡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這個城市從荷蘭人手裡轉到英國人手裡,並被命名為新約克郡(New York,簡稱紐約),以獻給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繼承人,約克公爵(Duke of York)。但是紐約的市民保持了荷蘭人熱愛商業、熱愛掙錢的文化。今天在紐約工作和生活的人,還能體會到紐約這種崇尚金錢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商業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對金錢越崇尚。
.....全文見網址
B. 李澤楷的傳奇人生
李澤楷已開始很猛,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什麼都敢幹,所以迅速崛起,但後來還是他老爸拉了他一把,沒有他老爸,他可能早就完蛋了。
李澤楷,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
1966年出生,李嘉誠次子,未婚
1979年入讀美國加州Menio Park High School。
1987年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
1987-90年加拿大投資銀行Gordon Capital工作。
1990年加入和黃集團資產管理委員會出任委員。
1991年政府發出首個衛星電視牌照,由李澤楷投得,投資是四億美元創建創辦Star TV(今天的香港衛視)。
1993年5月,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將他親手創辦的Star TV賣給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成交價為八億,套現53億港元。
1995至97年盈科在多倫多、北京及東京發展地產項目。
1993年10月,創立盈科拓展集團。旗下公司包括在香港上市的盈科保險公司、盈科數碼動力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的盈科亞洲拓展有限公司;
1994年,被《時代》選為全球100位領袖之一;
1998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的50名風雲人物;
1998年6月,開始游說香港政府建立數碼港;
1999年3月盈科轉型為科技公司,並與政府合作發展數碼港,不久就取得香港「數碼港」資訊園區開發權。
1999年5月收購 上市公司得信佳並改名為盈科數碼動力,並不斷收購數以百計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
C. 介紹下下面幾家公司,隨便哪家都行~!
INTEL
================================
1955年,「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許多才華年輕科學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聯合辭職並於1957年10月共同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安迪·葛洛夫於1963年在高登·摩爾的邀請下加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由於仙童半導體快速發展,導致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導體其中兩位共同創辦人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請辭,並於7月16日,以集成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創辦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志願跟隨高登·摩爾的腳步,成為英特爾公司第3位員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傳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員工的角度來看,他是「英特爾創辦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權來說,因未受邀1美元價格購股,而是以首位自願加入員工。
多核心處理器與未來發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布重組架構及提出節流方案內容,在2007年中前裁員1萬5千人,把員工總人數裁減至9萬2千人。9月7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博銳技術。[4]11月14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面向伺服器的至強5300處理器和面向台式機的酷睿2四核處理器至尊版。[5]2007年,英特爾宣布將會重返圖形晶元市場。第一款產品會命名為Larrabee。在ATI和3Dlabs的出售過程中,英特爾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師和部分ATI的工程師,該產品就是由他們設計。有人擔心缺乏驅動程序的配搭,顯卡效能不能有效發揮。Larrabee能運行萬億次運算,在首發時可能會有24至32個核心,次年升級到48個。開發者可利用英特爾提供的Ct編程模式,去發揮Larrabee的功能。Ct編程模式建基於C語言和C++語言,會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
DELL
============================
戴爾公司發展史
1984年邁克爾·戴爾創立戴爾計算機公司
1985年推出首台自行設計的個人電腦--Turbo。Turbo採用英特爾 8088處理器,運算速度為8MHz
1987年成為首家提供下一工作日上門產品服務的計算機系統公司,在英國設立辦事處,開始拓展國際市場
1988年戴爾公司正式上市,首次公開發行350萬新股,每股作價8.5美元
1989年推出首部戴爾筆記本電腦
1990年在愛爾蘭Limerick建立生產廠房,以供應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
1992年首次被《財富》雜志評為為全球五百強企業
1993年成為全球五大計算機系統製造商之一,在澳大利亞和日本設立辦事處,正式進軍亞太區市場
1995年最初售價8.5美元的戴爾股票在分拆前已升至100美元
1996年在馬來西亞檳城開設亞太區生產中心,開始通過網站www.dell.com銷售戴爾計算機產品,開始主攻網路伺服器市場,成為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之一
1997年第1,000萬台戴爾電腦下線,普通股在分拆前每股升至1,000美元,推出首台戴爾工作站系統,網上營業額由年初的每天100萬美元,躍升至逾400萬美元
1998年擴建在美國及歐洲的生產廠房,並在中國廈門開設生產及客戶服務中心,推出PowerVault儲存系統產品
1999年在美國田納西州那什維爾(Nashville, Tenn)增設辦事處,拓展美洲業務,在巴西Eldorado do Sul開設生產工廠,滿足拉丁美洲市場需求,推出「E-Support - Direct from Dell」網上技術支持服務
2000年網上營業額達到每天5,000萬美元,按工作站付運量計算,戴爾首次名列全球榜首,推出PowerApp應用伺服器,第一百萬台戴爾PowerEdge伺服器下線
2001年首次成為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計算機廠商,按標准英特爾架構伺服器付運量計算,戴爾在美國位居第一,推出PowerConnect網路交換機
2002年戴爾將其奧斯汀工業園區命名為Topfer製造中心,以贊揚Mort Topfer在1994年至2002年的任期內對戴爾和社會的貢獻,戴爾推出首個「刀片式」伺服器,推出Axim X5進入手持設備市場,在美國針對零售業客戶推出基於標準的收款機,推出3100MP投影儀,進入投影儀市場,戴爾售出第二百萬台PowerConnect網路交換機,美國客戶選擇戴爾為他們首選的計算機系統供應商
2003年戴爾面向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推出列印機,戴爾推出戴爾回收計劃使客戶能夠將任何廠商的計算機設備回收或者捐贈給慈善機構,正式更名為戴爾公司,反映了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提供商,戴爾進入家電市場,公司產品線的延伸為客戶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
2004年凱文 羅林斯成為戴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戴爾宣布在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
2005年戴爾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最受贊賞企業」的首位,位於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開幕
2006年戴爾歷史上首次季度出貨量突破1000萬台系統(2006財年第4季度)
AMD
==================
參考下面網頁:
http://ke..com/view/810.htm
HP惠普
=============================
參考下面網頁:
http://..com/question/22661406.html
GATEWAY
=========================
Gateway公司於1985年成立於愛荷華州,現成長為開美國最知名的PC品牌之一,贏利了美國數千萬用戶的 青睞。泰德-溫特(Ted Waitt)由祖父做擔保,得到了1萬美元的貸款,並開始了創業。現在,泰德把Gateway發展成了一個創新公司,塑造著業內的新形象。
Gateway,一開始叫Gateway 2000。1991年,公司面向農村地區推出了一款個性鮮明的低價產品。1993年,Gateway進入財富500強,並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1997年,Gateway又轉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隨後,Gateway把總部從南達科他州的North Sioux City遷至聖迭戈地區。
2004年初,公司一舉收購了國內成長最快、也是最有利潤的PC廠商eMachines公司。時年3月,eMachines公司經驗豐富的CEO Wayne Inouye被任命為Gateway公司的總裁兼CEO。隨後,他關注於核心的PC業務,整合了諸如媒體中心PC、MP3播放器以及數碼顯示器等產品。2004年9月,公司將總部遷至加州Irvine。
目前,Gateway是美國第三大PC廠商,居世界前10名。公司的eMachines品牌由國內的著名零售巨頭獨家銷售,而 Gateway的增值產品則通過電話、網路以及直銷力量向主要的零售廠商提供。Gateway尊重客戶,關注於服務品質和價值的提升。在客戶忠誠度方面,其連續多年居於業內之首。
在創業初期, Gateway開創了業內多個第一。它是第一個提供彩色顯示器系統的PC公司,也是第一個提供三年質保的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個整合PC和電視功能的廠商。它是直銷知名電子消費品並獲得成功的公司之一,隨著 Gateway的發展,它將繼續奉行創業方針,提供行進技術,幫助用戶提高生活水平。
D. 電力期貨市場的國外市場
縱觀全球期貨市場,一共有四家期貨交易所推出了電力期貨,他們分別是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和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ASX)。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生產、消費國,其電力期貨市場最為發達。
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力工業,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4年,整個OECD成員國全年發電量為9513.1億千瓦時,火電、核電、水電和地熱或其他形式發電的比例分別為61.44%、23.62%、13.58%和1.36%。
美國的發電量為3954.4億千瓦時,佔OECD成員國總發電量的41.57%。在美國的發電能源構成中,核電在上世紀 80 年代得到迅速發展,其比重從 1970年的 1.42% 增至2004 年的 19.94%。盡管火電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勢,但仍是美國最主要的發電能源。
美國的電力系統發展十分迅速,形成了美國東部、西部和得克薩斯以及加拿大魁北克4個獨立的互聯系統,開發了雙邊合同、POOL模式和通過電力交易機構(PX)和ISO聯合運作三種主要電力交易模式,形成了提前1天、1h以及實時電力現貨市場及電力期貨市場,其先進的管理和運作模式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典範。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均針對美國的電力現貨市場推出了各自的電力合約,但設計合約的著眼點和思路卻截然不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根據電力交易自然形成的區域設計合約,而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則基於PJM西部網路中心依據交易模式的不同設計合約。
1968年,為了制定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准則,美國成立了美國電力可靠性協會(NERC)。協會總部設於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其主要任務是協調各電網的發展規劃和設計准則,進行負荷預測,組織典型事故調查,進行電網的統計分析等,以提高北美電力系統的供電可靠性。協會下設 10個地區性安全協調委員會。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選擇其中的MAIN區域和SERC區域,建立了兩個電力期貨合約,即基於芝加哥聯邦愛迪生公司管轄區域(ComEdK)電力合約和田納西州流域管理局管轄區域(TVA)電力合約。
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則另闢蹊徑,交易所注意到在美國東部賓州-新澤西-馬里蘭(PJM),PJM網路掌管著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為包括特拉華州、伊利諾斯州、肯塔基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新澤西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以及華盛頓在內的4.4億客戶提供服務。
這些能源公司運作著超過1000個發電站,產能達到137000兆干瓦。發電輸送網路遍布中西部地區、紐約州以及大西洋中海岸的各個州。PJM網路採用以中長期合同交易為主的方式,即時交易量僅占 15%。這與加州電力市場的模式完全不同。
在加州電力市場化模式中,電力用戶可以直接與發電商簽訂購電合約,電網向發電商開發並為用戶提供輸電服務。電力市場的運營通過新成立的兩個機構:加利福尼亞電力交易所(PX)和加利福尼亞獨立系統運營者(ISO)來進行。為了競爭的公開性,防止發電商和零售商操縱市揚,加州電力市場採用實時電力交易方式,排斥了中長期合同,使巨大的電力市場處於即時交易狀態。一天分成48個時段,每個時段電價不同,即時平衡。當電力處於高峰負荷時,市場和電價處於十分不穩定狀態。 新加坡能源管理局表示,目前正在考慮在新加坡建立一個電力期貨市場,以允許業者對沖他們在市場上的定價風險,同時為金融公司和能源交易商提供一個新的商機。能源管理局認為,該期貨市場能提高透明度,並幫助進軍電力市場的新電力公司和電力零售商降低風險。
新加坡能源管理局的官員認為,一個由市場推動的、具備競爭力的能源交易平台能幫助減少信息不對稱,為新的業者降低進入市場的壁壘,使他們更容易進行對沖,同時也能幫助提高電力市場的競爭力,並為消費者和最終用戶帶來優惠。對於現有的業者來說,則能享有更多選擇,他們可以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對沖和風險管理,以減少場外交易的信用違約風險和多方違約風險。
當地分析師認為,新加坡下一步應該合並天然氣和電力市場,因為新加坡非常依賴燃油,如此一來,發電廠即可以固定的價格購買天然氣並出售電力,這也將鼓勵發電廠簽署長期合約。據了解,新加坡的電力市場大約有75%的銷售是公開競爭的,政府正在研究讓市場完全放開競爭的可行性。
E. 台積電的股票上市了嗎
上市了,在美國上市的。
實時股價
17.32 -0.24 (-1.37%)
今開: 17.43 成交量: 852.69萬
昨收: 17.56 換手率: 0.02%
最高: 17.47 市值: 898.2億
最低: 17.24 市盈率: 14.56
i美股中概指數 1162.39 (+2.38%)
數據由雪球網提供,更新時間:09月25日 15:59
編輯本段公司簡介
台積公司透過遍及全球的營運據點服務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台積公司立基台灣,目前擁有三座最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五座八吋晶圓廠以及一座六吋晶圓廠。公司總部、晶圓二廠、三廠、五廠、八廠和晶圓十二廠等各廠皆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晶圓六廠以及十四廠位於台南科學園區,而十五廠則位於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此外,台積公司亦有來自其轉投資子公司美國WaferTech公司、台積電中國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合資SSMC公司充沛的產能支援。客戶服務與業務代表的據點包括台灣新竹、日本橫濱、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及橘郡、德州奧斯汀,以及麻州波士頓等地。[1]
台積電是張忠謀在1987年創立,是全球首創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公司。身為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業的創始者與領導者,台積公司在提供先進的晶圓製程技術與最佳的製造效率上已建立聲譽。自創立開始,台積公司即持續提供客戶最先進的技術及台積公司 TSMC COMPATIBLE® 設計服務。
2011年,台積公司所擁有及管理的產能達到1,322萬片八吋約當晶圓。台積公司在台灣設有三座先進的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2, 14 & 15) 、四座八吋晶圓廠 (Fab 3, 5, 6 & 8) 和一座六吋晶圓廠 (Fab 2),並擁有二家海外子公司 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TSMC中國有限公司及其它轉投資公司之八吋晶圓廠產能支持。
此外,考慮到公司長期的成長和策略發展,台積公司決定投資照明 (Lighting) 和太陽能 (Solar Energy) 相關產業,並計劃透過提供差異化的領導技術及提供客戶獨特價值的定位策略,來追求其中的諸多新商機。
台積公司股票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2330,另有美國存托憑證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代號為TSM。[1]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股份構成
荷蘭飛利浦公司持股14%,行政院持股12%。
於2002年,由於全球的業務量增加,台積公司是第一家進入半導體產業前十名的晶圓代工公司,其排名為第九名。台積公司預期在未來的數年內,這個趨勢將會持續的攀升。
除了致力於本業,台積公司亦不忘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常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透過公司治理,致力維護與投資人的關系。台積公司立基台灣,客戶服務與業務代表的據點包括上海、台灣新竹、日本橫濱、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及橘郡、德州奧斯汀,以及波士頓等地。台積公司股票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股票憑證同時也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以TSM為代號。
2010年中,台積公司為全球四百多個客戶提供服務,生產超過七千多種的晶元,被廣泛地運用在計算機產品、通訊產品與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多樣應用領域;2011年,台積公司所擁有及管理的產能預計將達到1,360萬片八吋約當晶圓。台積公司在台灣設有二座先進的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2 & 14)、四座八吋晶圓廠 (fab 3, 5, 6 & 8) 和一座六吋晶圓廠 (fab 2),並擁有二家海外子公司 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TSMC (中國) 有限公司及其它轉投資公司之八吋晶圓廠產能支持。此外,台積公司預計將於2011年完成另一座十二吋超大型晶圓廠 (fab 15) 的興建。
台積公司2010年全年營收為新台幣4,195.4億元,再次締造新高紀錄。台積公司的全球總部位於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在北美、歐洲、日本、中國大陸、南韓、印度等地均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提供全球客戶實時的業務和技術服務。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創立背景
1987年,張忠謀創立台積電,幾乎沒有人看好。但張忠謀發現的,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在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Intel,三星等巨頭自己設計晶元,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並且自己完成晶元測試與封裝——全能而且無可匹敵.
而張忠謀開創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這在當時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那時還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價值觀
誠信正直
這是我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念。我們說真話;我們不誇張、不作秀;對客戶我們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對同業我們在合法范圍內全力競爭,我們也尊重同業的知識產權;對供應商我們以客觀、清廉、公正的態度進行挑選及合作。
在公司內部,我們絕不容許貪污;不容許有派系;也不容許「公司政治」。我們用人的首要條件是品格與才能,絕不是「關系」。
我們稟持以下的經營理念,致力於和客戶及廠商建立互惠的關系。
創新
創新是我們的成長的泉源。我們追求的是全面,涵蓋策略、營銷、管理、技術、製造等各方面的創新。創新不僅僅是有新的想法,還需要執行力,做出改變,否則只是空想,沒有益處。
客戶信任
客戶是我們的夥伴,因此我們優先考慮客戶的需求。我們視客戶的競爭力為台積公司的競爭力,而客戶的成功也是台積公司的成功。我們努力與客戶建立深遠的夥伴關系,並成為客戶信賴且賴以成功的長期重要夥伴。
F. 這家激光雷達初創公司即將借殼上市,估值超20億美元
Aeva激光雷達還將應用於汽車之外的領域
「我們希望Aeva不僅能應用在高度輔助或自動駕駛的車輛上,還能應用在許多應用中。」他說。
越來越多的設備,如蘋果的新iPadPro和iPhone12Pro,都配備了激光雷達感測器,以幫助實現增強現實(AR)等應用,在增強現實中,數字內容被覆蓋在現實世界上。
賽雷安說,然而,目前消費設備中的激光雷達感測器的有效射程約為5米。他說,Aeva相信它能在2024年前開發出有效射程為30米或更多的感測器。該公司希望將感測器的成本降至10美元左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請問Invitrogen公司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哪個城市
位於美國東北部海岸哈得遜河口。
紐約是美國大公司的集中地,大銀行、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林立。世界各國大企業大多在紐約設有機構。聯合國總部也在紐約。紐約證劵交易所、納斯達克和美國證劵交易所集中了全國80%以上的證劵交易。紐約作為美國經濟中心與商品流通中心,商品上市量居全國之首。大紐約地區對外貿易總值約佔全國的40%, 沿海貿易額居全國第一位。
紐約工業也十分發達,是僅次於芝加哥、洛杉磯的美國第三大工業中心。它是世界服裝中心、它佔有全國六分之一的印刷能力與三分之一的出版物、化妝品均居全國首位;機器製造,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也佔有重要地位。
紐約是全美運輸業最發達的地區,市內多數河流都通大西洋, 港口規模巨大,設備優良,而且寬、深、潮差小,終年不凍。貨運量排名全美第二(次於新奧爾良), 一
2 洛杉磯(Los Angeles)
洛杉磯是美國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洛杉磯河邊。
洛杉磯是美國西部工商業第一大城,石油加工、宇航、化學、機械工業相當發達,飛機製造業尤其突出,美國三大飛機製造公司中的洛克希德與道格拉斯公司設在該市。輕工業以服裝、食品、印刷為主。罐頭食品、女式服裝與運動服生產馳名於世。
在太平洋沿岸各港口中, 洛杉磯遠洋貨輪的吞吐量占第一位。
洛杉磯也是美國西部的旅遊中心,迪士尼、好萊塢聞名世界。
3 芝加哥(Chicago)
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和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位於密歇根湖的西南岸、 芝加哥河河口,處於美國東部工業區和西部農牧區的中心位置。它是美國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鐵路樞紐,並是五大湖地區重要湖港。以芝加哥為中心的500公里范圍內,集中了全美百分之二十的人口。
芝加哥工業構成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也很發達,它是全國最大的鋼鐵與肉類加工業基地。運輸機械、石油加工、電機、印刷等也居領先地位。
芝加哥是美國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之一,批發零售業在國內名列前茅,並有全國最大的穀物、牲畜市場。
4 休士頓(Houston)--石油城
休士頓是美國第四大城市,南方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新興石油化工城, 是僅次於和新奧爾良和紐約的美國第三大港口。位於德克薩斯州東南部,距墨西哥灣80公里。
休士頓有世界石油之都的稱號。是美國最大的煉油中心,美國的乙烯、合成橡膠等石油化工產品大部分都由這裏生產。此外,它還是美國西南部的鐵路樞紐和航空港。休士頓港系人工港,是全國最大的石油與小麥輸出港。進出口貿易居全國第二位。
休士頓也是美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商業批發與零售居南方各城之首。
休士頓是美國的宇航中心,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在此設有航太中心。
5 費城(Philadelphia)
費城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正式譯名為費拉德爾菲亞,位於美國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的特拉華河口。
費城是美國歷史名城,也是美國主要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之一。費城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岸主要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紡織、 電機、機車車輛、化工等工業也很發達。費城是美國東部地區重要金融中心,美國第一家銀行與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
費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港之一,並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費城還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
H. 美國十大最繁華的城市
美國最繁華的城市是紐約,GDP在世界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紐約也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摩天大樓。紐約市位於紐約州東南部的大西洋海岸,靠近哈德遜河。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足,氣候宜人。全市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人口851萬。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其中曼哈頓是紐約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作為國際頂級大都市,紐約有2800多家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高達15萬億美元。紐約,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這座城市的繁榮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與紐約還有一定差距。然而,上海充滿活力,是一個充滿活力、多姿多彩的國際大都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差距會越來越小,有超越的可能。
I. 請問Esprit的創始人是誰現在的擁有者又是誰
有空上一下網路,像這樣的知名品牌在網路上都有資料
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EspritHoldingsLimited),是一家生產男女時裝、鞋、飾物、首飾、家居用品的股份制公司,商標為ESPRIT。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九龍,管理部門設在德國的Rattigen。公司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設有分店,商標ESPRIT也授權給其他生產廠商使用。除此之外,公司還擁有化妝品品牌RedEarth。ESPRIT在20世紀80年十分流行,尤其在青少年中。現在,由於簡潔高雅的設計,品牌深受中等收入人群的喜愛。德國是Esprit最大的銷售市場。
歷史
1964年,Esprit由SusieRussel(現名SusieTompkinsBuell)和她的前夫DouglasTompkins——品牌TheNorthFace創立者——創立於舊金山。1971年,香港商人邢李原加入。1979年,JohnCasado設計了Esprit現在的商標。
Russel夫妻於1989年離婚,1990年DouglasTompkins賣掉了他持有的股份。之後,EspritFarEastGroup購入其餘股份,並於香港成立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收購RedEarth品牌。
公司於1993年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於1998年12月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
Esprit的形象由esprit的三橫間「E」字標記開始,這個令人過目難忘的標記,在全球四十六個國家的Esprit零售店均可找到。標記的設計顯示出Esprit年青、活潑、有趣、創意的一面。基於保持這個標記簡單、鮮明、突出的一貫風格,Esprit時刻創新設計意念,並配合「常常不同,並無改變」的宗旨,定期以不同顏色或字款出現Esprit的標記,帶給顧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Esprit致力營造統一和協調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在世界任何一家店鋪,均能體驗到獨有的Esprit時尚氣息。無論是巴黎、香港、悉尼或上海,消費者看到和感受到的形象都是統一、突出、活躍、富有創造性的。奪目的大型廣告牌,明亮的櫥窗,生氣盎然,正好配合店內的音樂、產品和店員所洋溢的輕松活潑的情緒。簡單而言,Esprit的形象本身就是散發著溫暖和幸福感。
Esprit的風格
Esprit無論何時何地,都給予人們坦城開朗的健康形象,這與它的發源地*充滿陽光色彩及自由開放的美國西海岸城市加州三藩市不無關聯,同時,這也是喜愛Esprit現代生活品位及自我風格的顧客們一致達成的共識。
三十多年來,Esprit產品在時裝界一直以朝氣蓬勃、活潑開朗的形象獨樹一幟,並深受追求健康、活躍生活人士的喜愛。Esprit精神由三大元素組合而成:超卓的產品設計及製造水平;不斷提高的企業及品牌形象;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一九六八年,美國西海岸的三藩市,陽光燦爛,海風送爽。一對年輕的夫婦在這里創立了esprit公司。三十多年來,esprit恪守著對事業的執著,對品質的忠貞,不斷超越自我,在一貫堅持滿足顧客需求以及實現顧客自我價值的原則主導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風格,而其「在乎心態而非年齡」的設計理念,更是傳遍全球。
時至今日,esprit環球分銷網路已遍布全球五大洲四十六個國家,擁有逾二千家零售店鋪,二百萬平方英尺的營業面積以及八千個批發客戶,堪稱一個真正的全球化品牌。
esprit代表著一個充滿干勁、推崇合作、追求理想、以及對生命積極樂觀的時尚生活品牌;esprit為顧客塑造的,絕非僅僅是穿在身上的衣飾,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一種對自我的感覺。
環球名牌的發展歷程68年,Doug及SusieTompkins與友人JaneTise於美國三藩市合辦plainjanedresscompany;隨後易名為espritdecorp。
71年,Tompkins伉儷與邢李會面,期後邢氏開始承辦esprit采購業務。
74年,邢氏於香港創辦impulsetradingco(esprit遠東集團之前身)。隨後Tompkins伉儷亦成為該公司股東。
76年,與公司合夥創辦人JurgenFriedrch於德國杜塞爾多夫合辦歐洲業務,以配合歐洲對風格源自美國esprit產品的殷切需求。
79年,以「E」字母中三條平行橫線為主幹,創立「ESPRIT」字型標志。esprit標志建立以來,一向被視為全球最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商標之一。
80年代,esprit分銷網路不斷在全球各地擴展,期間十年,業務發展一日千里:esprit店鋪、店內店及專櫃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務實而創新的店鋪設計與陳列進一步鞏固了產品品牌形象;並相繼推出童裝及男裝以至鞋具及配飾產品。
83年,全球首創esprit專門店於香港開業。espritinternational成立,負責管理及發展esprit品牌環球業務。
第一家零售專賣店在銅鑼灣開業。
85年,開始於新加坡拓展零售業務。
86年,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設立esprit歐洲服裝設計室,同時於當地開設首間esprit零售門市。
87年,分別於丹麥、荷蘭、比利時及台灣國家和地區開設當地首間esprit零售門市。
89年,於日本印製,[esprit全面設計守則],為esprit旗下駐世界各地的設計以及美術部與推廣部人員,提供統一的設計理念。於英國及瑞士開設首間esprit零售門市。
90年代,重新制訂以目標為本的推廣策略,同時繼續致力於建立esprit產品的環保及自然形象。
90年,DougTompkins出售esprit業務之部分權益。
91年,設於法國之首間esprit零售門市開業。
92年,esprit遠東集團收購歐洲業務大部分權益,在中國拓展零售業務。第一家專賣店開在上海的淮海路。
93年,esprit遠東集團收購設於南韓的特許經營業務。亞洲分銷業務以espritasiaholdingsltd名義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而歐洲業務、美國業務、采購業務及特許經營業務則維持私營性質。
94年,設於日本的首間esprit零售門市開業。
95年,espritasiaholdingsltd收購澳洲業務。
96年,邢氏與JurgenFriedrich合辦worldwidethousandltd(WTL),並收購歐洲業務、特許經營業務63%的權益,以及日本業務10%的權益。美國個別投資者則持有美國業務的95%權益。
97年,espritasiaholdingsltd收購WTL持有的esprit私有業務;隨後易名為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
98年,espritasiaholdingsltd與華潤創業在中國組成華潤思捷實業有限公司,積極拓展esprit在中國的業務。
99年,集團進一步拓展esprit品牌,成功開設salonesprit,並於香港開設首家陳列全線esprit品牌產品的巨型旗艦店。
2000年,esprit成功發展為一個全球化的生活品牌,由於在制衣及時裝行業中的傑出表現,在德國榮獲Forum-Preis獎項。
企業文化
ESPRIT的含義是年輕有朝氣,活潑有干勁.
ESPRIT的理念是在乎心態而非年齡.
ESPRIT的使命是使消費者享受ESPRIT年輕健康的生活.
ESPRIT的宗旨是不斷滿足主體消費群的需求.
ESPRIT的目標是現金利潤最大化.
ESPRIT的核心是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優質服務和盈利.
ESPRIT的企業精神是學習、反思,創新和改善。
ESPRIT的企業策略是服務制勝和培養核心競爭力。
ESPRIT的願景是成為中國時尚服飾業中高檔定位的領先品牌。
亞品牌
ESPRIT的三大支持中心:產品設計中心——德國營運中心——德國形象設計中心——紐約
ESPRIT貨品的類型:女裝休閑,女裝斯文,女裝EDC,男裝休閑,男裝斯文,運動系列,童裝,飾品,內衣,鞋類,許可證產品。
許可證產品包括床上用品、銀飾、眼鏡,毛巾,手錶,傘。
旗下品牌
1edc
2SALONESPRIT
補充資料:
Esprit,世界是我們的文化。
1968年Esprit誕生於美國加洲舊金山。四十年來,Esprit作為一個國際時尚生活品牌,產品已遍及五大洲40多個國家,產品系列包括女裝休閑、女裝斯文、edc、男裝與童裝、鞋具與配飾、內衣系列,同時還擁有太陽眼鏡、手錶、床上用品、傘具、銀飾、高爾夫等許可證產品。
Esprit產品在時裝界一直以朝氣篷勃、活潑開朗的形象獨樹一幟,並深受追求健康、活躍人生人士的喜愛。而Esprit的形象——充滿活力、聰穎、求知慾強、自信、有責任感更是贏得了全球不同年齡客戶的一致擁戴。
自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Esprit先後在上海、北京、大連、廣州和成都等主要城市開設了100多家零售店鋪。同時,Esprit積極拓展特許經營業務,在近百個主要城市中開出了400多家特許加盟店。Esprit希望能以其清新、自然、活潑、開朗的風格,為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詮釋出一派全新的時尚品位。如今,Esprit與sasacity.com聯手推出網上旗艦店(http://esprit.sasacity.com/esprit-ba-41.html),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方便快捷,時尚實惠的網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