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哪些國家有金融寡頭

哪些國家有金融寡頭

發布時間: 2023-06-02 23:46:35

A. 1.美國的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是怎樣形成的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工業中形成集中和壟斷的同時,銀行業也形成了集中和壟斷。銀行業的集中是隨著工業生產的集中而在競爭中逐漸形成的,銀行業的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階段,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壟斷。銀行壟斷以後,銀行的作用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萬能的壟斷者。首先,銀行通過固定的信貸關系對工業企業進行監督,進而決定它們的命運;其次,銀行通過開展其他金融活動,直接或間接地購買工業企業的股票,從而控制和操縱大工業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銀行還把自己的董事和經理直接派到所控制的大工業企業擔任領導職務,實行人事結合,從而進一步地控制和掌握大工業企業的經營活動。
銀行壟斷的形成和銀行新作用的出現,促使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逐漸地融合起來,形成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是指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壟斷資本。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之所以會走向融合,對銀行來說,是為了擴大銀行壟斷資本的活動范圍和分享一部分工業壟斷利潤;對壟斷企業來說,則是為了獲得更有力的貸款條件,並分享一部分銀行壟斷利潤。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的融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壟斷銀行通過購買工業企業股票和債券,以及創辦新的企業的方法,參與工業生產活動;二是工業壟斷組織通過購買銀行股票和自己創辦新的銀行的辦法,參與銀行業務。隨著金融資本的形成,產生了金融寡頭。
金融寡頭是指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本,並在實際上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政權的大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真正統治者。

金融寡頭的全面統治表現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經濟領域,金融寡頭實行全面統治的主要手段是「參與制」。「參與制」是指金融寡頭通過掌握股票控制額的方式,控制和支配其他眾多的企業。金融寡頭首先用自己的資本掌握總公司,把它作為「母公司」,然後利用「母公司」的資本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額,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子公司」,各個「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孫公司」。通過「參與制」的方式,金融寡頭就可支配比其自有資本大得多的他人資本,從而實現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統治。金融寡頭在政治上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個人聯合」的方式實現的。一方面金融寡頭親自出馬或委派其代理人到政府機構中擔任各種重要職務,另一方面金融寡頭又以各種手段收買政府高級官員、國會議員等,直接操縱國家機器。在實行「個人聯合」的同時,金融寡頭還通過建立各種咨詢機構,影響政府的決策,通過控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媒體,把其勢力伸向上層建築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金融寡頭在政治上的統治,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它在經濟上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工業和銀行業的集中與壟斷加強的基礎上,銀行壟斷資本同工業壟斷資本進一步融合,使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大大加強。
(1)金融資本的實力大大增強,擁有和支配的資本大量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對金融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金融資本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起來,銀行除了控制巨額信貸資金外,還壟斷了大規模私人信託基金,建立起廣泛的分支銀行網路,佔領了金融業務市場。金融資本還通過合並的方式加強金融資本在國內的壟斷地位,同時也增強了國際競爭能力,形成眾多的跨國銀行。這些巨大的金融資本滲透到國民經濟各部門,越來越多地控制著整個國民經濟。
(2)金融資本的結構和統治形式發生了變化,壟斷財團大量出現。在激烈的競爭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龐大的金融體系中,除商業銀行外,還出現儲蓄組織、投資組織、保險公司等專業金融機構。這些非銀行金融組織的資產增長很快,並通過混合兼並轉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非銀行金融機構還與銀行互相聯合,其結果是在金融業中也出現了以銀行為核心的混合聯合公司,其經營范圍幾乎包括全部的金融業務。壟斷財團就是金融資本集團,它是由少數金融寡頭控制的大銀行、大保險公司、大工商企業所結成的壟斷資本集團。壟斷財團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第一,金融集團通過經濟統治,進一步擴大壟斷統治范圍;第二,金融財團家族色彩淡化,金融資本股份法人化和法人壟斷化;第三,金融集團由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發展為以銀行資本為核心的現代金融資本網狀式聯合控制。金融壟斷集團業務范圍的擴大化使其越來越成為分配和調節的樞紐,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神經中樞。
(3)金融寡頭進一步加強對國家政權的控制。戰後,金融寡頭不僅在政府機關中有了更多的代理人,而且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本家親自擔任政府的重要職務。此外,金融寡頭還建立各種各樣影響政府政策的機構,名義上是經濟協調機構,實質上是政府政策的策劃者。
(4)跨國銀行大量出現以及金融寡頭統治范圍的擴大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跨國銀行迅速發展,它們建立在高度壟斷的基礎上,是產業資本國際化的產物。跨國銀行的高度發展,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使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可以利用國際金融體系不僅對本國政治經濟進行干預,還可以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和管理。

由此可見,金融資本統治形式的變化並沒有削弱其「萬能的統治者」的地位,反而使它的控制范圍擴大了、控制能力增強了。

B. 美國金融寡頭有哪些

擁有資產最多、影響最大的是洛克菲勒、摩很、第一花旗銀行、波士頓、杜邦、梅隆、芝加哥、克利夫蘭、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等十大財團。此外,還有一批實力較差的美國二流財團。它們分別在金融業、製造業中擁有一定勢力,並同大財團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較為著名的有福特、製造商漢諾威、庫恩-洛布、布朗旯弟-哈里曼、狄龍-里德、萊曼睜敗兄弟和戈得曼-薩克斯等財團。



(2)哪些國家有金融寡頭擴展閱讀

由於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後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

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

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鬆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鬆散。

財團互相滲透。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並敗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近年來,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悉蔽顫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於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後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

由於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C. 世界最大金融寡頭家族介紹

羅斯柴爾德家族標志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紀初,出身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先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和維也納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產業鏈,而後伴隨著支援威靈頓的軍隊資金、淘金、開發蘇伊士運河、資助鐵路、開發石油等,家族不斷興盛,並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 目錄[隱藏]家族簡介 家族興衰史 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倫敦金融 征服法蘭西 問鼎奧地利 把持德意財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現狀家族發展大事記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後續評價家族簡介 家族興衰史 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倫敦金融 征服法蘭西 問鼎奧地利 把持德意財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現狀家族發展大事記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後續評價

[編輯本段]家族簡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鼎盛時期,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幾乎都曾向他們家族貸款,到20世紀末時,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可以說,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D. 什麼叫金融寡頭,金融危機是怎麼爆發的

金融寡頭是指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本,並在實際上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政權的大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真正統治者

、結構主義或主流學派

這一派人多勢眾,不僅包括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專家
學者、政府官員和工商人士,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等國際機構的大部分領導成員,甚至包括一些亞洲
國家的政府和民間人士。

這一流派主要從結構分析入手,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爆
發的基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金融、產業等
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政府與大企業的關
系過於密切,銀行的管理和監督系統失靈,企業的借款和
投資戰略失誤,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稱贊的「東亞模式」也受到了嚴厲的批
判。他們認為,這種模式雖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具有
明顯的優勢,但是它所固有的特點,即「政府主導」,經
過一定時期以後變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為正是政府的
干預,才造成了市場機制的扭曲,影響了資源的合理配置,
加劇了原有的各種內部結構的缺陷,並最終為金融危機的
爆發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根據上述分析,這一派給亞洲國家提出的政策建議是:
放棄亞洲模式,採納美國模式;同時進行各種結構性的改
革,特別要對政府的行為和作用進行嚴格的限制,大力削
減政府預算,並對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
的結構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訂的,目前泰國、韓國、印度
尼西亞等國的政府正在遵照執行。

2、市場主義或自由主義

這一流派人數不多,主要包括發達國家中的部分專家
學者和政府官員。

此派的基本特點是崇尚市場機制和自由競爭。在他們
看來,亞洲經濟的基礎是良好的,雖然這些國家的內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問題,但是與金融危機的爆發並沒有直接
的關系。因此,他們進行分析和說明的重點是,金融危機
的爆發實際上是市場機制、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機制發揮
作用的結果。

例如,他們中間有的人把國際金融市場的力量比喻為
「原子彈」,認為它威力無比,但又喜怒無常:如果市場
以贊許的目光看待一個國家的金融表現,那麼這個國家的
經濟就會穩定繁榮;如果市場下了相反的定論,那麼這個
國家就會陷入災難。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國、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亞洲。

根據這一觀點,他們提出了與結構主義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議:不論是危機的爆發還是經濟的恢復,都應當順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為的干涉。因此,他們嚴厲地批評了IM
F的結構改革計劃,認為它實際上等於代替亞洲政府對經
濟實行了新的干預,其結果不僅對亞洲經濟的恢復毫無幫
助,而且必然會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同時,他們還指
出,IMF雖然給遭受危機最重的泰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
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但是它與每天在國際金融
市場上流動的2萬多億美元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根本
於事無補。有些人甚至提議,應當解散IMF。

3、激進主義或新經濟論

這一流派的人數也不多,但是成員比較復雜,既包括
亞洲國家中像馬哈蒂爾那樣的民族主義領袖,也包括發達
國家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結構主義
和市場主義的專家學者。

這一流派的特點是,強調指出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
因在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的差異,以
及現行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內部缺陷。同時,他們論證
了弱小國家的政府對民族經濟進行干預和保護的合理性與
必要性,並且試圖提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例如,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認為,亞洲貨幣的暴跌是少數投機
家「人為操縱」的結果。他還指出,由於國際金融資本的
實力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因此後者甚至無力決定本國貨
幣的匯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爾也指出,這些「邪惡
的」投機活動的成功證明了國際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嚴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亞洲國家領導人的觀點,不僅得
到了發達國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們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馬克思主義學者和一些國際經濟機構官員們的贊成。例如,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一篇文章指出,亞洲政府對經濟
的管理雖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業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於保護社會和公眾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貪婪必然導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導致社會的不安和
動盪。世界銀行副行長斯蒂格利茨也明確指出,亞洲金融
危機的原因不是由於政府的干涉過多,而是由於干涉過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對外資的必要限制。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人在批評亞洲各國政府的時候忘記了
一個基本事實,即每一筆貸款不僅要有借方,也要有貸方,
因此,對金融危機的發生,雙方「共同負有責任」。

從上述觀點出發,這一流派對結構主義和市場主義的
政策建議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那兩派的觀點
和主張,實際上是有利於發達國家的貸款者,而不利於亞
洲國家。因此,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建立新的國際經濟
機構,或者強化現有國際機構的職能,以便對短期國際流
動資本實施嚴格的管理和監督,防止亞洲式金融危機的再
度爆發。而且,最近馬來西亞政府已經對外國資本實施了
管制;香港特區政府也進入股市,與國際投機資本進行了
直接的較量。

綜上所述,當我們分別考察這三個主要流派的時候,
可以發現它們各自都包含著合理因素,因為它們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並且提出了對策
建議。不過,當我們把它們綜合起來的時候,也可以發現
各派之間存在著許多難以調和的分歧。

盡管如此,通過一年多來的激烈辯論,各派的觀點得
到了比較充分的闡述,相互之間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發達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國際機構也意
識到了短期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巨大的破壞性,因此
對原先一味責怪亞洲的做法進行了自我批評。同時, IMF
也逐漸發現當初制訂的結構改革方案過於簡單生硬,並沒
有使亞洲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因此它已經
准備進行調整。同樣,亞洲領導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惡的」
投機家們之後,冷靜下來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韓
國和泰國等亞洲國家,新當選的領導人已經開始了反對貪
污腐敗的運動。與此同時,著名的國際金融家紹羅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說,不要盲目相信市場機制,因為它不
會自動糾正其無節制的狀況。

當然,由於各個流派的理論依據不同,政策主張各異,
因此目前還沒有取得一致的見解;加上各國經濟利益的矛
盾,因此許多合理建議也依然停留在討論階段。

最後,我想指出的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
先後波及到了日本、俄羅斯、南亞、南非和拉丁美洲,現
在又波及到了美國,因此,上述各個理論流派在爭論的過
程中也在隨時補充新的材料,並且對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不
斷地進行著修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去年爆發的亞洲
金融危機,不僅僅是「亞洲」的,也不僅僅是「金融」的,
在本質上,它是現行國際經濟體制和現有經濟理論的危機。
因此,這場深入和持久的理論大討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
意義,而且,由此產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現的理論突破,
也必將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太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⒈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⒉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⒊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太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容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太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亞洲金融危機給我以深刻的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對亞洲和世界的前途產生深遠的影響。

熱點內容
怎麼查找自己期貨開了幾個賬戶 發布:2024-04-19 12:06:06 瀏覽:436
如何選擇期貨合約期貨 發布:2024-04-19 12:05:59 瀏覽:197
怎麼查每年的每股市價 發布:2024-04-19 11:52:11 瀏覽:792
純理工科和經濟金融哪個好 發布:2024-04-19 11:08:50 瀏覽:955
伯克希爾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4-04-19 10:43:53 瀏覽:391
藍曉科技股票好嗎 發布:2024-04-19 10:29:51 瀏覽:756
微信理財通用貨幣怎麼玩 發布:2024-04-19 10:06:42 瀏覽:459
借貸影響股票嗎 發布:2024-04-19 10:06:38 瀏覽:373
民生銀行2級理財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4-04-19 09:57:30 瀏覽:148
最少多少錢就可以炒期貨 發布:2024-04-19 09:47:28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