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金融危機什麼時候到來
A. 這次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秩序有何影響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政府的許多救援措施並沒能遏制危機的蔓延,從而逐漸轉變為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並且影響到世界各國的實體經濟。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普遍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而出現增長放緩的局面。 一、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形成 從2007年開始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簡稱次貸危機)是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一系列帶有嚴重危機色彩的事件。該危機通過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將風險不斷擴散,並進而蔓延到全球整個金融體系,最終釀成金融危機。 美國的抵押貸款市場可以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條件高低劃分為三個層次:優惠級抵押貸款、中間級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所謂次級抵押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由於這些借款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但其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 ~3% ,並要求遵守更嚴格的還款方式。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人的信用狀況比較差,很容易發生違約現象。在信貸環境寬松或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即使由於貸款人違約無法收回貸款,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出售抵押的房產收回貸款並獲得收益。但是,在信貸環境改變、特別是房價下降的情況下,再融資或者出售抵押的房產不僅難以實現,而且即使出售價格下跌的抵押房產也難以收回全部貸款。當較大規模地集中發生這類事件時,次貸危機就會發生。 二、危機的成因 綜合此次危機情況,可以將其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貨幣政策由松到緊的轉變。2001年,伴隨著美國國內股票市場狂跌、大批網路公司紛紛倒閉和「9.11」恐怖襲擊的影響,美國經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滑坡。美國政府為扭轉經濟的不景氣,刺激經濟發展,採取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大力發展信貸業務,使房地產業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周期。從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聯儲先後13次降低利率,使聯邦基金利率從6% 降到1%,成為46年中的最低點。 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使住房貸款利率持續下降,人們的購房熱情不斷提高。而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降低貸款信用門檻,住房貸款首付率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從歷史上標準的20%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大大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導致連續多年的房貸市場繁榮。 然而,從2004年6月起,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逆轉,開始了一個連續17次的加息周期。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從2003年6月的1% 提高到5.25% 。連續升息的過程在提高了房屋借貸成本的同時,也促發了房價的迅速下跌,以及抵押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成為次貸危機的一根導火線。 第二,對美國經濟形勢的樂觀評價,刺激了次貸市場的擴張。隨著美國經濟形勢開始好轉,大量的貸款抵押公司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住房消費水平的增加上,房產市場產生了大量蘊涵著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這些「創新」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和靈活的還款額度,刺激了美國住房擁有率的提高。從1991年至2004年,美國住房擁有率從63.9%上升至69.2% 。次級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巨大風險,被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所掩蓋。 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全球范圍內利率下降、美元貶值、資產價格上升等因素,也使得次貸產品在投資回報方面有了更高的增長空間,吸引了美國之外的大量來自歐洲、亞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將在美國經濟掩蓋下的「次貸風險」,隱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 第三,次貸產品過度證券化。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為提高資金周轉率,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許多金融機構將持有的大量房地產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將一部分住房抵押貸款債權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來,以這部分債權為基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為了讓MBS容易出售,投資銀行還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和信用增級,以中間級MBS為基礎發行抵押債務債券(CDO),經過層層包裝,向社會出售,利用房貸證券化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同時,監管部門對這類由高風險基礎產品派生出的「衍生品」也缺乏監管力度,使得整個市場的系統風險大大增加。隨著貨幣政策逆轉,出現償貸危機時,房貸證券化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大量的投資者特別是投資銀行紛紛陷入經營困境。 三、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由「 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各個金融市場,並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從最直接效果看,全球金融業的發展是此次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在歐、美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諸多的銀行、投資基金直接或者間接購買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當危機來臨時,巨額損失不可避免,大量的投資銀行、投資基金、金融公司先後倒閉或者被收購。當這些金融機構要麼倒閉要麼陷入財務危機時,必將加大金融市場的系統型風險,抑制其在經濟發展中所應發揮的融通資金、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同時,此次危機也加大了許多新興金融市場的風險,對這些市場的快速發展將產生消極影響。由於這些新興市場多是在借鑒和參考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面對這樣一場起始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時,將給這些新興市場帶來巨大的聯動效應,使其金融體系顯得更加脆弱。 第二,從間接效果看,此次危機給世界金融發展帶來的決不僅僅是幾千億的巨額損失,甚至導致金融發展道路面臨新的選擇。華爾街一直作為「金融自由化」的典範在全球推廣,諸多國家和地區也一直嘗試在本土金融體系中引入華爾街模式。其中,在金融創新刺激下所帶來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的紛紛仿效就是一個明證。此次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金融自由化問題,資產過度證券化問題,以及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問題。在未來的金融發展中,如何防範金融自由化帶來的風險,如何平衡自由化與監管的關系,將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此次金融危機也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沖擊,並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滯脹」。在危機爆發之前的幾年間,通貨膨脹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全球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流動性過剩。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流動性驟然降低。為應對信貸緊縮,世界許多國家的貨幣當局均採取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緩解危機,但卻可能進一步助長通貨膨脹。隨著危機的擴大,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有所減緩,甚至出現局部衰退,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滯脹」的局面。 第四,美國貿易進口額將會出現萎縮並波及他國和地區。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產品進口市場,一旦其經濟陷入困境,必然會降低其進口需求,導致美國進口水平出現明顯下降。這一狀況將引起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的減緩,尤其是那些依靠進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內就業水平的國家與地區。同時,在這樣一個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前,美元不斷貶值的現實將不可避免,這將會降低那些以美元作為主要外匯儲備的國家的財富水平,使其經濟蒙受巨大的損失。 四、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將因此次危機帶來諸多的影響。 第一,危機對中國出口將造成巨大的直接影響。一方面,由於美元貶值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內缺乏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這種價格效應必然會給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一個重要夥伴,在危機爆發後,由於其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其進口需求明顯下降,導致我國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減緩。這一影響自2007年以來已經顯現。自2007年2月以來,中美貿易同比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其中,對美出口自2007月10月開始出現了同比增長速度低於進口的變化。 根據以往貿易經驗,美國消費下滑1個百分點,我們對美國的出口就會下降5-6個百分點;如果美國消費下降3個百分點,經濟步入衰退,我們對美的出口將會出現明顯的下滑,累計會對中國20%-30% 的出口產生影響。 第二,危機帶來的美元貶值會嚴重損害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的價值及其實際購買力。自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為了緩解國內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況和轉嫁自身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加速了美元貶值的進程。從 2005年7月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至2008年10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8.11:1升值到了6.84:1。由於近幾年我國貿易順差的大量存在,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截至2008年9月,我國外匯儲備超過了1.9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此次危機的到來,一方面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迅速貶值,另一方面也使我國大量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因美元持續貶值而逐漸降低。 第三,危機改變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加劇了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波動性。隨著全球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不斷上升,加以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美元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我國,不僅加大了對投機性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此次危機在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機遇。一方面,在危機中我國政府可以真正審視一些行業的競爭力與潛力,促進國內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同時,也將積累應對危機的經驗,鍛煉和培養一批抗風險能力強的行業和企業;另一方面,在此次危機中,歐美金融市場遭受重創,這一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金融機構繞過某些門檻和壁壘,通過收購、合並和注資等手段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擴大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投資,加快國際化的進程。同時,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升值,也有助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作者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麻煩採納,謝謝!
B. 美國金融危機的具體時間是
美國金融危機的具體時間是1929年10月29日。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0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涌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0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制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歷史最高點。當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
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
C. 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金融危機
以下是本人自己的總結,並非來自網路 + paste
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經濟危機,無疑是1929那場波及全世界並間接引發二戰的經濟危機.
首先說一說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根據我國的政治與經濟課本上,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的弊端.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那麼經濟危機就一定會發生,並且其周期是大約是10年一次.當然資本主義國家就不會這么說了,但是就我看來,10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20世紀初,正是資本主義國家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比起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無疑帶來了更劇烈的社會變化.美國作為新興國家(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成立於1787左右),並沒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獲利多少,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和德國超越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成為領先的發達國家.
生產線的發明帶來的批量生產給了工業企業巨大的發展機會,一些工業企業變的極其發達和富有.而美國的觀點是,政府不應該參與任何市場行為.事實上他們認為政府不應該有太多權利.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壟斷和寡頭就出現了.
而在上層階級的欣欣向榮和中產階級的急劇膨脹的背後,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達到了空前的水平.20世紀20年代,美國迎來了又一批的移民高峰,而這些主要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以及因工業革命失去土地而來到城市的農民組成了龐大的下層社會.
同時,當時美國股市一路看漲.在這么一片大好的情勢下,沒有人願意把錢存在銀行,都紛紛涌去炒股.而事實上,這些表面的經濟繁榮都只是泡沫.到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的突然崩潰,所有人都破產了.當人們意識到從前的繁榮不可能再來臨,經濟危機已經到來時,尚有存款在銀行的人們全部跑去取款,於是許許多多沒有政府保護的銀行紛紛破產,使得本來就很惡劣的經濟形勢更加惡劣了.
此時許多人都已經破產,沒有人願意花錢,於是小型企業和農民也破產了.惡性循環.失業率極高,而就算是有工作的人,工資也完全不足以維持生活.富有的資本家為了維持物價,寧可燒掉玉米,把牛奶倒進海里也不願意降級價格.
前所未有的慘烈的1929 Great Depression到來.
波及的行業:
1929經濟危機波及到的並不是某些特定的行業.沒有行業不被波及.
其中受打擊最大的行業是:小型私人企業,種植業,銀行和股市.
事後的反思:
1929經濟危機起始於紐約股市崩盤,但是美國並不是唯一一個遭受經濟危機的國家.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為了挽回經濟危機走上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而在美國,則是第二個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他的遠親Teady Roosevelt也曾是總統)拯救了美國.
羅斯福總統做出最大的行為,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他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主要包括:
1.加設社會性工程,在修建工程的同時給年輕人工作和信心.
2.保護銀行業,把中小銀行組織起來,資金可以互相流通,讓他們不至於破產.
3.對壟斷和寡頭進行限制.加強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調控地位.
在Roosevelt總統的法案下,美國經濟開始逐步復甦.雖然在未來的30年內都遠遠沒有達到過1929年10月以前的水平,但是已經不至於完全死氣沉沉.
經濟危機的正式結束是二戰的開始.
從此美國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羅斯福新政給中央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權力.從美國建國以來,美國人就一直相信弱小的中央政府,從1787憲法我們可以看出,建國者是在極盡全力的限制政府權力的.而羅斯福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對政府的態度,他們現在看到了一個強大的政府可以帶來的利益和無政府管理的混亂.
此後,美國的對外政策也發生了改變.他們曾經是極力的保持中立,避免參與到任何國際爭端.二戰始於1938,而美國1942才參戰,那還是因為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而在二戰結束後,美國積極籌劃了聯合國,正式成為了"太平洋警察".不過這是二戰相關,在此就不與討論了.
由此我們看出,美國1929經濟危機的主要事後反思是加強中央集權.附帶著改變了對外政策.
大概就是這些...打的好累...................
還要詳細的話請詳細再問.
D. 2008年金融危機
聽我給你分析,專業的!
大約在01年的時候,美聯儲實行低利率的政策,存貸利率都比較低,
而當時美國的房市看好,房價一路上漲
這個時候,一些不吸收公共存款,資本充足率低的房地產金融機構,就貸款給一些欠缺還款能力保障的人,比如沒有穩定工作的或收入較低的人
因為貸款利率低,還款的風險相對較小,而且房價上漲快,即使貸款人還不起錢了,這些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收回房產作為抵押,將房產賣出去,甚至對於當初借錢買房的人,賣出去的錢還了款,都還有剩餘,所以美國人信心大增,大力發揚了這種讓人人買得起房的方式
這些金融機構把帶出去的款,作為債權,通過一些包裝,賣到了二級市場,
在二級市場,這些債權又被劃分成四個等級,優先順序,次優級,次級和股本級
這個劃分是這樣的,一旦借錢的人還款,全部用於優先順序,當優先順序還完了,再還次優級,次優級還完了再還次級等等
對於股本級,由於風險太高,資本市場(另一些金融機構)又推出一個保證,如果你收不到還款了,我就幫他還,但是你收到了,我收點手續費
這樣一來,這些債權被大大小小的投資銀行,基金,對沖機構,保險公司全部買走了
然而從05年開始,美國的利率上漲,房價下跌,這樣一來還不起錢和不願意還錢的人增加的很快,導致從最初的房貸金融機構到後來的投資銀行以及各種基金和商業銀行都陸續出現了資金短缺和流動性不足,這種問題並不是剛開始就暴露出來的,在多年的累積時候,在2008年,以本次金融危機的形勢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第一波沖擊)從最初的房地產金融機構開始(房利美和房地美等 ),
(第二波沖擊)到大量購買了這些債權的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和貝爾斯登等)
(第三波沖擊)最後購買信用評級價高的(優先順序,次優級等)的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商業銀行等,也紛紛倒閉(因為這些機構要求安全性,不能購買評級低的債權,但是隨著資本市場惡化,本來信用評級高的債權,評級也被下調,他們只能選擇賣出 ,然而此時已經賣不出去了)
造成本次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聯儲在05年轉變實行高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錯誤選擇,以及美國金融工具市場的過度發展,是主要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