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金融危機股市多少點
1. 中國股市歷史上共發生過幾次大股災
第一次股災是在1996年12月16日,那天很多股民稱之為黑色星期一。
第二次股災發生在2001年7月30日,在上次股災洗禮後,中國股市也進行了整頓。
第三次股災發生在2007年2月27日,是亞洲金融危機到來的前一年,當時股市的機制已經很完善,但出現了很多混亂,股市後面出現了各路莊家,他們在背後操縱股市。
第四次股災發生在2015年,在短短的一年裡,中國股市暴跌了三次,所以當時基本上炒股者都跌得很慘。
拓展資料:
中國證券市場股票不包括被特殊處理A股的漲跌幅以10%為限,當日漲幅達到10%限為上限,買盤持續維持到收盤,稱握禪該股為漲停板,ST類股的漲跌幅設定為5%,達到5%即為漲停板。漲停板,是指當日價格停止上漲,而非停止交易。
漲跌停板制度源於國外早期證券市場,是證券市場中為了防止交易價格的暴漲暴跌,抑制過度投機現象,對每隻證券當天價格的漲跌幅度予以適當限制的一種交易制度。
有些交易所會為證券、商品、合約設定單日漲跌幅限制,比如限定個股單一交易日最多隻能較上收盤價上漲或下跌10%,當價格升至當日價格上限,就稱為漲停板,跌至價格下限則稱為跌停板。有些交易所會在漲停板或跌停板時停止交易,直至市場價格脫離價格上限或下限;也有交易所會在短暫停止交易後於擴大的價格區間內恢復買賣。
我國的漲跌停板制度與國外製度的主要區別在於股價達到漲跌停板後,不是完全停止交易,在漲跌停價位或之內價格的交易仍可繼續進行,直到當日收市為止。
我國消皮李滬深證券交易所對股票、基金交易實行價格漲幅限制,漲幅比例為10%,其中ST股票和*ST股票價格漲幅比例為5%。股票、基金漲幅價格的計算公式為:漲幅價格=前收盤價×(1+漲幅比例),計算結果按照四捨五入原則取至價格最小變動單位。
一般說,開市即封漲停的股票,勢頭較猛,只要當天漲停板不被打開,第二日仍然有上沖動力。兩種情況為不開板的和開板的漲停板,而第一種情況又分為無量空漲型和有量仍封死型;第二種情況為吃貨型、洗盤型和出貨型的開過板的漲停板。
在漲跌停拿遲板交易制度下,以漲停板最有力,但是,物極必反,在相對高位或在大盤不好盤整震盪時,主力有可能借漲停板出貨。
2. 15年股災時間是什麼
自2015年6月12日中國A股到達最高點5178.19點後,在短短的時間內,中國股市經歷了自1990年12月以來最大規模的斷崖式下跌和千股跌停的局面,而這段時間,市場幾乎沒有風險預測及股價估值預判,至股災一周年的2016年6月,上證指數跌幅為45.39%,深證成指跌幅為45.78%,上證股民人均虧損四十餘萬。
股災原因分析
(一)政策導向:作為對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回應,我們的企業負債增長迅速。這一趨勢不僅改變,而且持續惡化。
(二)股票投資者大幅度增加資金杠桿成為股價上升的動力。
①融資的爆發式增長;②場外配資的野蠻生長
(三)由股票強制平倉引發的股市暴跌:股市下跌的直接誘因是二級市場的去杠桿化。可以追溯到6月6日,一個名為「中國證監會稱為場外交易信息和埠訪問」新聞,由於股市上漲的原因是投資者進入市場和利用,因此,允許投資者減少杠桿政策意味著股價繼續上漲的原因已不復存在。6月15日,股市適時進入下行周期。
3. 股災是2015還是2016
2015年股災使大家記憶猶新,多少人提到還會感慨一番,賠進去多少,造成的損失也不計其數,所以說到2015年股災不願提起的痛,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拓展知識:中國式股災
一、股災
股災(The Stock Market Crash)是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盪,並造成巨大損失異常經濟現象。股災不同於一般的股市波動,也有別於一般的股市風險。二、股災特點
一般來說,股災具有以下特點:
①突發性。每次股災,幾乎都有一個突發性暴跌階段。
②破壞性。股災毀滅的不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銀行,而是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使股市喪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災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遠超過火災、洪災或強烈地震的經濟損失,甚至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損失。
③聯動性。一是經濟鏈條上的聯動性,股災會加劇金融、經濟危機。二是區域上的聯動性,一些主要股市發性股災,將會導致區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確定性。股災表現為股票市值劇減,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化為烏有;股災會加重經濟衰退,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機會減少,會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沖擊著金融市場。
從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災發生算起,幾乎每一個有股市的國家或地區都發生過股災。1720 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和英國南海股災是世界上發生最早的股災;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於美國的股災,是波及范圍最廣的世界性股災;日本、台灣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最頻繁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包含股災在內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表現出匯市與股市輪番暴跌的特點。
總之,股災會從多個方面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引發或加劇金融危機。例如,1929年美國股災,首先受沖擊的就是金融市場。美國倒閉破產的銀行,從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從而使得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混亂狀態。股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很巨大。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災的發生往往是經濟衰退的開始。股災引起人們對經濟前景極度悲觀,導致投資銳減,社會總需求下降,生產停滯,國民收入減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1929年股災導致全球經濟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私人投資由1929年的160億美元減至1933年的3.4億美元,工業生產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國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億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億美元,下降54.22%。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
4. 歷史上股票跌得最慘的是哪一年啊
從1992年到2015年中國股市經歷了8次熊市,其中第二次也就是1993年的這一輪熊市跌幅最大。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後來777點位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地膨脹。
(4)15年金融危機股市多少點擴展閱讀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沖動過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僅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高達73%,這樣的下跌在現在來看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時,投資者們都自然地接受了,難怪有人說,還是早期的股市炒起來爽。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也是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流通盤要小,這樣好炒。但是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從1995年的8月開始,當時僅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長虹開始悄悄走強,業績白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資金的關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條件具備。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過後,市場最關注的就是股權分置的問題。投資者普遍認為這是利空因素,解決股權分置也成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經過這輪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
全國製造業和地產等支柱產業泡沫顯現,危機四伏,在投資者普遍對行情盲目樂觀之際,股指則開始一路下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指數隨之一瀉千里,僅一年時間,股指便從6124點狂跌至1664點。從此,進入幾個月的震盪調整之中。很多製造業的老闆,發現搞製造業賺不到錢了,所以投身於股市。
參考資料:騰訊財經-中國股市七次熊市
5. 炒股的生涯中,遇到過股市兩次暴跌,你還記得嗎
炒股已經十五年了,真正遇到過兩次暴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跌,還有就是2015年去股市杠桿資金暴跌,尤其是2015年的暴跌真是記憶猶新,而且還記得非常清楚。
2008年a股上證指數從6124點一路陰跌到1664點,大盤指數暴跌72.8%,意味著只要炒股的人都會面臨資產大幅縮水;但那一年股市暴跌是陰跌,完全有機會給股民投資者出逃避免。
因此,我自從炒股以來已經有十五年時間了,在我的經歷當中影響最深的暴跌就是2015年杠桿股災,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暴跌;只有經歷過股票市場暴跌的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當股市爆發系統性風險的時候股市是多麼的可怕,簡直就是股民的吸血鬼。
最後呼籲股民投資者,炒股一定要把風險放首位,只要保住炒股本金安全的前提條件之下去炒股,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股市的常勝將軍。
6. 歷史上股票跌得最慘的是哪一年啊
1. 從1992年至2015年,中國股市歷經了八次顯著的下跌周期,其中1993年的熊市跌幅最為劇烈。
2. 在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的快速上漲之後,隨著新股的連續發行和市場擴容,上證指數開始穩步下降,並在777點附近陷入長期膠著狀態。隨後,777點被突破,大盤持續探底,直至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落至325點。這一輪熊市促進了上市公司數量的迅速增長。
3. 1992年5月26日至11月17日的首次大熊市,股指在半年內從1429點暴跌至386點,跌幅高達73%。盡管當時投資者們對這種劇烈波動已有所適應,但現在的市場很難想像當時的景象。
4. 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的第三次大熊市,股指從較高點下跌近50%,當時市場更偏好小流通盤的股票,而隨著股價的上漲,市場總會遭遇調整。
5. 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的第四次熊市,經歷了短暫牛市後,股市再次下跌。1995年8月,四川長虹開始走強,績優股逐步受到主流資金關注。到了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超跌,為新一輪行情創造了條件。
6. 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的第五次大熊市,由於過度投機,股指在1999年5月18日跌至1047點。在這一時期,股市擴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供需失衡導致二級市場嚴重失血,長達兩年的熊市隨之開始。
7. 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的第六次大熊市,在"5·19"行情之後,股權分置問題成為市場焦點。投資者普遍視其為利空,股指從2245點一路下跌至998點。經過長時間調整,A股市場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為新一輪行情埋下伏筆。
8. 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的第七次大熊市,伴隨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指數從6124點急劇下跌至1664點。此後,市場進入數月的震盪調整期。許多製造業老闆在這一時期轉向股市投資,尋求新的盈利機會。
以上數據和事件均來源於騰訊財經關於中國股市七次熊市的報道。
7. 炒股在什麼情況下手中股票必須要拋了
炒股當出現以下情況之後股票必須要拋:
(1)全球金融危機時候
全球金融危機是股市最可怕的事情發生,當金融危機爆發意味著全球股市會大幅殺跌,這個時候的股票是空頭市場,總體會下跌為主。類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咱們A股從6128點跌到1664點,跌幅高達82%,慘不忍睹。
(5)主升浪之後的妖股
能稱得上妖股的必須是股價已經漲幅很大,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漲幅,這種股票主力已經獲利豐厚,主升浪之後一定要賣出,不然成了接盤俠,一旦成了接盤俠幾年甚至十幾年都難於解套。類似暴風科技,現在的暴風集團,最高價時候超過貴州茅台的股價300多元,最終跌回10多20元,這種解套無望。
股市中出現以上五種情況的時候必須賣出股票,這是我個人認為股市風險性最大的,所以定義為出現這五種情況必須賣出;當然股市中還有其他情況出現也會認為必須賣出的。歡迎下方留言補充。
8. 上證指數5000點是哪一年
上證指數5000點分別在2007年、2008年和2015年被達到過。
首先,2007年是上證指數首次突破5000點的一年。具體來說,在2007年8月22日,上證綜指首次站上5000點,這標志著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後,市場繼續保持強勁上漲勢頭,同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更是達到了歷史頂峰6124.04點。這一時期的牛市行情主要由經濟增長、政策利好以及投資者熱情高漲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
其次,盡管在2007年之後市場經歷了大幅回調,但在2008年年初,上證指數仍短暫地回到了5000點上方。在那一年的某個時段,市場的反彈能力較強,上證指數的最高點達到了5522.78點。然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A股市場也受到了嚴重沖擊,指數再次大幅下挫。
最後,時隔七年之後,2015年上證指數再次站上5000點。在那一年的上半年,A股市場經歷了一輪快速的上漲行情。上證綜指在6月5日盤中瞬時突破5000點,並在6月12日達到了5178.19點的階段性高點。這一輪牛市的推動因素包括政策寬松、流動性充裕以及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等。然而,與之前的牛市一樣,市場隨後也出現了大幅調整,投資者在經歷短暫的狂歡之後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
總的來說,上證指數5000點是中國股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市場走勢、經濟狀況以及投資者情緒的綜合反映。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每次上證指數達到5000點都伴隨著不同的市場環境和背景因素,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市場波動時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