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小故事啟發了什麼
㈠ 5個投資理財故事的啟發
投資理財小故事的啟發
故事一:李老伯存錢遭鼠害
李老伯70多歲時靠省吃儉用,積攢了2萬元人民幣。因考慮日後養老之用,他在自己家裡的內牆上挖了個洞穴,用木箱把錢幣裝好,埋入牆內。老漢73歲那年突然暴病死亡,死前還來不及告知子孫埋幣之事
過不久,一場暴雨吧老伯遺屋摧垮。兒子在清理房屋時發現牆內洞穴的木箱里裝滿紙屑,經過仔細辨認,才知識被老鼠咬碎的紙幣。2萬人民幣竟白白讓老鼠享了口福。
【思考】
為什麼說守財的風險比投資的風險還可能更大?投資理財時應如何應對風險?
【感悟】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投資處處有風險,然後死守家財的風險可能會更大。投資理財要承認風險,分析風險,管理風險,進而降低風險,這是每一位投資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故事二:李澤 楷“漫不經心”投資
李嘉誠之子李澤楷27歲時,隻身一人與全球傳媒大王默多克在一艘遊艇上談判兩個小時。在談判桌上,面對“國際老薑”默克多,李說:“我公務繁忙,我們談得成就談,談不成的話,私人飛機正在岸上等候,我一分鍾也不會多留。”
面對李澤楷那種“無所謂”的態度,默克多沒有別的辦法,便匆忙簽下了這項達9.5億美元高價的衛視易手協議。而李家當初在此項目上的投入僅為1.25億美元。
有人戲言:“老超人干一輩子,不如小超人干一下子。”
【思考】
試評價李澤楷“生意談得成談不成都無所謂”的投資方式。為什麼說“無欲”是德者的一種品質體現?
【感悟】
李澤楷對生意“漫不經心”的無欲無求的投資方式,使他贏得了“小超人”的聲譽,也為自己的事業添加了砝碼。無欲是德者的一種品質表現,不乘人之危,不一味求勝,不好大喜功,貌似怪異,但在怪異的舉動中卻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有了它,你的生活才會充滿快樂和幸福。
故事三:櫃前論價不如櫃後算賬
清末明初有一年,山東棉災爆發,中華“瑞蚨祥”創始人孟洛川決定從洋人手中進購六萬擔洋紗。
他對英國銀鷹洋行經理巴克特先生說:“有句商諺,叫做”櫃前論價,不如櫃後算賬。“現在我為你算一筆賬,如果你的洋紗定價30海關兩,我能買下你一萬擔洋紗,你我能賺到微利;如果你定價20海關兩,我能爽快買下兩萬擔,你我都能賺到中利,你也能贏得不錯的市場;如果你定價17海關兩,我能一次性購買六萬擔洋紗,你我可謂互惠互利,你還贏得廣闊的中國市場。”
孟洛川的話音剛落,巴克爾爽快答應簽約。
【思考】
孟洛川怎樣運用中國商人智慧與英國商人巴克爾開展了一次雙贏的洋紗進購談判?為什麼說說“櫃前倫家不如櫃後算賬”是一條理財之道?
【感悟】
商務談判是一個利益協調過程。孟洛川抓住英方急需打開中國市場的心態,分別開出“30海關兩”“20海關兩”“17海關兩”三種底價,並列出了三種底價的訂貨量。這是在用中國商人智慧為巴克爾算一筆細致的賬。比較中體現了“六萬擔”洋紗的數目之巨和利潤之大。同時,孟洛川也將得到大量洋紗挽救濟南布行,這樣的雙贏局面正式巴克爾和孟洛川夢寐以求的。在投資中,能達到雙贏的投資才能達到需求的和平。
故事四:諾貝爾獎金增長逸事
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別獲得100萬美元。
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為了基金的安全,指定章程,將基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公債。到了1953年基金只剩下330萬美元。此時管委會做出明智的決定,將基金轉投股票和房地產。
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思考】
諾貝爾獎金的`迅速增長是通過哪些投資理財的方法來實現的?如果投資方法不當會造成哪些不良後果?
【感悟】
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如果不會理財,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萎縮甚至損失。如果理財得當,財富將迅速增加。諾貝爾獎金的迅速增長,就是巧妙理財的結果。
故事五:財主託管財產,僕人見仁見智。
從前,有個財主把自己的財產分成三份,分別託付給三位僕人,要他們善加管理。
第一位僕人為了安全起見,把錢埋在樹下。第二位僕人用這些錢做各種投資。第三位僕人購買回原料製成商品出售。
一年後,財主召回三位僕人檢視成果:第一位原物奉還,而後兩位僕人管理的財富均增長一倍。
【思考】
守財與投資理財有何區別?理財一定能致富嗎?致富的最佳途徑是什麼?
第一位僕人是守財,第二位僕人是投資理財,第三位僕人是生意生產理財。守財並不會致富,理財能致富。實踐證明:“人不理財,財不理你。”致富的最佳途徑是理財得當。
㈡ 五個哲理小故事中的定投啟示
輕信他人丟「錢途」
從前,有個牧人牽著一隻山羊,騎著一頭驢進城去趕集。三個騙子知道了,想去騙他。第一個騙子趁牧人騎在驢背上打盹之際,把山羊牽走了。牧人醒來發現山羊不見了,忙去尋找。這時第二個騙子走過來,說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從林子中剛走過去,牧人又急忙去追山羊,並且把驢子交給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兩手空空地回來時,驢子與「好心人」自然沒了蹤影。牧人傷心極了,一邊走一邊哭,來到一個水池旁邊,發現一個人哭得比他還傷心。那人告訴牧人:他不警惕把兩袋金幣掉水裡了,自己不會游泳,如果牧人給他撈上來,願意送給他20個金幣。牧人一聽喜出望外,拿到20個金幣,損失全補回來還有充裕,他連忙脫光衣服跳下水撈起來。當他光著身子兩手空空地從水裡爬上來時,他的衣服、干糧也不見了。
投資切忌人雲亦雲,盲目輕信他人。 而對於定投來說,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投資偏好,基金的行業和風格有獨立、自主、清晰、明確的判斷。不要他人說這個行業前景好,那個板塊估值低就頻繁的切換投資標的,一來他人的理財方式不一定適合你,二來達不到持續定投的分攤效應,還有可能支付高額的手續費。科學的定投要詳盡的調查渠道背景,謹慎分辨投資標的,細心規劃資金配置,靈活進行退場再投,千萬不要只靠他人的一家之言做定投,最後悔不當初。
身處低谷不放棄
一個灰心喪氣的青年人,因科舉沒考上,便頹廢不堪,一蹶不振,整天關在屋子裡,抱頭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進門,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假如山上滑坡,你該怎麼辦?」年輕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頭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應該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的面對它,才有生還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說完便飄然而去。
「天下事皆然」,投資理財更是,勇氣、果敢和耐性總是戰勝市場的不二法門。 一旦選擇了定投,那麼就應該百分百地相信定投的理念,堅信牛市總會到來。身處低谷也不要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就泄氣,更不要因為市場上的一些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慌不擇路,真正成功的投資者都是那些制定計劃後,沉著冷靜、臨危不懼地堅決執行定投的人。定投更多的是投資市場的價值,是一種長期的投資,虧損10%或20%也可能在所難免,如果一蹶不振、就此放棄無疑是像故事裡的年輕人放棄了「生還的希望」,只有勇敢地面對挑戰和困難,才能戰勝它,面對下跌,就要迎「低」而上。
默默積累攢力量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長著一種號稱「草地之王」的奇異植物,尖毛草。它是非洲大地上最茂盛的毛草之一,長勢最猛時能達到每天一尺半的驚人速度,總長度竟然能達到2米多。然而,尖毛草在生長初期,卻是極其緩慢,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尖毛草始終保持在一寸左右,就像被拋棄的可憐蟲,顯得寂寥而寒磣。
原來,尖毛草初期只是沒有「向上生長」,它的根不斷向周圍和地下擴張,並且牢牢地鎖住了水分和養料。蓄積了充足的能量,尖毛草就能在短短幾天時間內,長到人那麼高。
尖毛草的生長過程與定投多麼地相似!定投前期投入資金量少,若又碰上漫長的下跌,很難見其成效,甚至是浮虧連連。其實, 定 投正是在前期的下跌中努力「汲取養分」的 ,份額的累積就好比逐漸龐大的根系,而凈值越跌,能夠買入的份額就越多,「根系」也越繁密,日後,一場「牛市」春雨的到來,攢夠充足「份額養分」的投資者便能一鳴驚人,短期內長出收益的「參天大樹」。
貪心不足蛇吞象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於是去詢問賣地的人。地主說:「只要交上一百兩銀子,在太陽落山前,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就是你的,但如果沒有按時回到起點,你將什麼都得不到。」農民心想:「這實在是太劃算了!」於是他馬上和地主簽了合約。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整整一天,他的步子一分鍾也沒有停下,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才往回走,故事的結局大家應該也猜到了,貪心的農民什麼也沒有得到,還白白付給地主一百兩銀子。
故事的道理看似簡單,卻很少有人能在面對眾多誘惑、陷阱時仍然保持清醒, 盲目、大意、貪婪,這幾乎是投資失敗的所有原因。 定投需要在凈值下跌的時候加倉,違背了大多數人「追漲殺跌」的逐利心理,這一反人性的操作需要投資者戒驕戒貪,過分追求短期的蠅頭小利不可取,企圖走捷徑,甚至是一步登天,妄想收益翻個幾番更是理財的禁忌,最終都註定會慘敗。選擇一個合理的收益目標才是當下理財的真諦,學會理財,讓你的資源都活起來,但也要正視理財,不要被功利心蒙蔽了雙眼。
收獲時機很重要
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廟里的小和尚發現,地里種的黃豆被太陽曬得「爆開了豆莢」,黃澄澄的豆粒蹦得到處都是。小和尚怕糟踐了糧食,急忙告訴老和尚,而且找出了鐮刀就要去收割。
老和尚氣定神閑道:「不要慌,明天清晨再割吧。」
第二天,小和尚一早就起床去割豆子,他發現,豆秸、豆莢潮乎乎的,直到割完,也沒有一個豆莢爆開,豆粒也一個都沒有損失。一旁的老和尚笑笑說:「收獲也要講究時機。昨日正是烈日當頭,豆莢都曬焦了,一碰就爆開了,豆粒四處蹦,無法收拾。但只要耐心等一晚,夜裡下的露水會把豆莢浸濕了,收割就方便多了。」
正如收割豆子,定投退場也講究合適的時機,總結下來,就是要「及時」。 如果退場的時機得當,投資者就能滿載而歸,否則,到手的收益可能在頃刻間就消失不見。然而,實際中,很多投資者都因忘記及時止盈而交了高額的「學費」。當行情走高,與其糾結是否達到了股市的最高點,更應該不戀戰的清倉出場,或者採取策略「分批止盈」,將獲利連同本金轉入再投,這樣才能達到定投最好的復利效果。
老羅定期與你分享投資收益
㈢ 投資理財的4個小故事
理財故事分享
1、受騙的牧人
從前,有個牧人牽著一隻山羊禪激,騎著一頭驢進城去趕集。三個騙子知道了,想去騙他。第一個騙子乘牧人騎在驢背上打瞌睡之際,把山羊脖子上的鈴解下來系在驢尾巴上,把山羊牽走了。牧人一回頭,發現山羊不見了,忙著尋找。這時第二個騙子走過來,熱情地問他找什麼。牧人說山羊被人偷走了,問他看見沒有。
騙子隨便一指,說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從林子中剛走過去,準是那個人,快去追吧。牧人急著去追山羊,把驢子交給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兩手空空地回來時,驢子與“好心人”自然沒了蹤影。牧人傷心極了,一邊走一邊哭。當他來到一個水池邊時,發現一個人坐在水池邊,哭得比他還傷心。牧人挺奇怪,還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嗎?就問那個人哭什麼?
那人告訴牧人:他帶著兩袋金幣去城裡買東西,在水邊歇歇腳,洗把臉,卻不警惕把袋子掉水裡了。牧人說,並碰那你趕快下去撈呀。那人說自己不會泳,如果牧人給他撈上來,願意送給他20個金幣。牧人一聽喜出望外,心想這下子可好了,羊和驢子雖然丟了,但這里可能到手20個金幣,損失全補回來還有充裕啊,他連忙脫光衣服跳下水撈起來。當他光著身子兩手空空地從水裡爬上來時,他的衣服、干糧也不見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投資失敗都因為大意、輕信、貪婪。
2、挑剔的小鎮旅客
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台,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
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鎮上所有人的債務問題都清了,大家很開心。”
在這故事中如果沒有這 1000 元的流通,每個人都債台高築,有了這 1000 元的流通,每個人都不欠錢了,也就是說,實際效果是每個人都賺了 1000元,還清了債務。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流動的資本才能產生價值,快讓你的資本流動起來吧!
3、黃金與大石頭
曾經有個人富甲天下,因為害怕自己的黃金被壞人盜走,就把黃金埋在一個自己挖的大洞里,用一塊大石頭壓賀蔽襪住。但他看不到黃金總感覺不踏實,於是每天都要來看看摸摸他藏起來的黃金。突然有一天,他發現黃金被人盜走了,富人非常傷心。這時,一位老人路過,了解情況以後跟富人說:“我有一個辦法幫你找回黃金!”說完就用金色的油漆把壓著黃金的.大石頭塗成了黃金樣,還在上邊寫上“一萬兩黃金”。看著富人錯愕的表情,老人說:“這樣,你以後依然可以天天來這里看黃金,而且再也不必害怕它被盜走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若是財產沒有使用,那麼就和塗成黃金樣的大石頭沒什麼區別。而且提醒大家,並不是把錢存在銀行才是最安全並能賺錢的。要充分利用你所擁有的資源,選擇一個既安全收益又高的賺錢渠道才是當下理財的真諦。要學會把握機會,讓你的資源都活起來!
4、 30萬,買房還是買車?
小王和小李是大學同學,10年前兩人在畢業後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5年的時間,兩人都擁有了30萬的積蓄。不同的是,小王選擇購買了一套房,而小李則是購買了一輛“奧迪”汽車。5年後的今天,小王的房子市值100萬元,而小李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小王買房是一種“投資”行為,他的30萬元並未花出去,只是轉移到房子上;而小李買車則是“消費”行為,他的30萬元已花出去了。由此可見,只有正確的區分“投資”和“消費”這兩種行為,才能把自己的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
㈣ 理財小故事四則,激活你的理財思維
故事一
國外一位富豪開著豪車到一家銀行貸款,奇怪的是,他的貸款金額只有1萬元,期限為半個月,既然是貸款,那無論如何都要有抵押或者證明,這位富豪沒有選擇證明,而是將自己的豪車用做抵押,半個月後,富豪來銀行還款,並支付了貸款利息30元。負責辦理這筆業務的銀行職員非常好奇,富豪為什麼會貸這么點款呢?出於好奇,便向富豪詢問原因,富豪呵呵一笑,答道,“像你們這種30元就可以把車停半個月的‘停車場’,在這附近可是找不到的!”
理財啟示:理財很多時候需要轉換思維,其宗旨就是讓自己的每一分錢都發揮到最大價值。
故事二
大學同學甲和乙,在校期間,成績都差不多,工作後,也從事的是同樣的行業,大概五六年之後,兩人都存下了20萬元。甲選擇買房,用這筆錢的一大部分付了首付,而乙則用十幾萬購買了一輛中高檔汽車;又過了五六年,房價大漲,甲所買的房子市場價已經超過百萬,而乙的車已經是二手車了,轉手賣出去也就三四萬塊錢。
理財啟示:盡管都是花錢買東西,但依據所買東西的屬性,其購買行為也有“投資理財”和“消費”的不同,所以,在花錢時應該側重投資和升值,盡量避免資產縮水的花錢行為。
故事三
很久之前,有兩個長途跋涉、肚子餓的咕咕叫的旅人得到了一位老人的幫助:幾條新鮮的活魚和一根魚竿,讓他們從中選擇。兩個人倒沒有鬧什麼矛盾,選擇很乾脆,一個人選了活魚,另一個人選擇了那根魚竿。選到活魚的人,在周圍找了些乾柴,又找了些石頭,很快就做成了鮮美的烤魚,然後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頓狼吞虎咽,連魚刺都沒怎麼細挑,不久,那幾條魚吃完後,這個人便餓死了。至於另一個人,他在拿到魚竿後,就繼續忍受著肚子的飢餓,開始尋找起了江河湖泊,然而,當他已經遠遠地看到有一塊湖泊時,身體卻再也堅持不住了,最後死在了離湖泊不遠的地方。
理財啟示:一心考慮眼前利益,往往只能得到一時的歡愉;目標再高遠,也要考慮現實生活。將目標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最有可能成功,而理財正是能將這兩者結合好的有力工具,它有助於讓你不因為當下的生活而“苟且”,追逐心中的“詩和遠方”。
以上就是關於理財小故事的分享,送給大家,希望對你的理財之路有所幫助!
㈤ 理財思維小故事——雞生金蛋
大家都熟悉一個古老的成語故事,那就是「殺雞取卵」。
莉醬今天要講的理財智慧就是基於這個故事的啟示。
故事講述的是從前有一位老婦人,她養了一隻每天都能下一個金蛋的母雞。有了金蛋,老婦人的生活變得富足起來,再也不用為生計擔憂。然而,老婦人是個貪心的人,她想要更多的金蛋,而那隻雞每天只能下一個。於是,老婦人每天都守在雞的身邊,焦急地等待著。她想,既然雞能下金蛋,說明雞肚子里的金蛋還很多。於是,她決定殺死雞,一次性取出所有的金蛋。然而,當她剖開雞肚子時,發現裡面一個金蛋也沒有,那隻雞也再也不能下金蛋了。她後悔莫及,但已經無法挽回。
我們學習這個成語時,明白了一個道理:要眼光長遠,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那麼,這個故事和理財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可大著呢。
理財,就是利用我們的閑置資金,通過投資各種資產來獲取利息。
在這個故事中,母雞代表我們的資金,金蛋代表利息。
這個故事教給我們幾個重要的理財道理:
1. 不要殺死你的雞。
這意味著,不要把用於理財的資金都花掉。比如,你有10萬元用於理財,每年能獲得4%的收益,那麼每年就能得到4000元的利息。如果你把這10萬元拿去消費,那每年的4000元利息就消失了。你殺死了你的雞,金蛋也就不再有了,想要重新養雞,也需要時間。比如,你把10萬元花光了,要重新存上10萬元,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你的金蛋也要重新開始。
2. 要讓你的雞長得又大又肥,才能生出更大的金蛋。
你的資金就是你的雞,努力存錢讓你的雞變得肥壯。從固定收益的角度來看,利息的多少取決於你的資金量。比如,10萬元每年4%的收益率,每年的利息是4000元;那麼,1000萬元每年4%的收益率,每年的利息就是40萬元。同樣是4%的收益率,資金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利息的多少。
所以,如果一個人每月能將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理財,那麼他的資金就會越積越多,生出的金蛋也會越來越大,未來就會越富裕。
3. 養好能下金蛋的雞,未來你可以依靠金蛋過上不愁吃穿的日子。
所謂的財務自由,就是你的被動收入能夠完全覆蓋你的支出。假設每年你的支出是10萬元,你的理財收入是20萬元,那麼僅僅依靠理財的被動收入,你就可以過上舒適的生活,你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做你想做的事情。也就是說,你能靠利息生活,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