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如何改善
⑴ 金融會計存在哪些風險 該怎麼防範
一、金融會計及金融會計風險
金融會計是我國會計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按照會計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金融機構的經營治理活動進行准確、完整、連續、綜合的核算和監督,並對金融機構財務信息進行衡量、加工和傳送的專業會計。它有助於信息的使用者在經營治理和其它經濟活動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決策。
金融會計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愈發展,會計愈重要。金融會計的重要性,要求其對金融機構經營治理活動的核算、監督及其所反映的財務信息必須絕對准確,符合客觀實際。但是,金融會計也面臨著復雜的外圍環境和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所謂風險,可以根據人們的不同理解有多種多樣。風險是對特定情況下未來結果的客觀疑慮;風險是損失出現的機會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們接受的風險定義是「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因此,所謂金融會計風險,就是金融機構在經營治理過程中,由於會計核算錯誤或會計信息提供失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以及因為主客觀條件惡化或其他情況,使金融機構的資金、財產、信譽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適應商業化經營特點的治理型金融會計新體系
在防範與化解金融會計風險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會計的治理職能,切實運用現代治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對銀行的業務經營進行全過程的跟蹤與監控,積極參與銀行經營決策,逐步建立起能適應商業化經營特點的治理型金融會計新體系。首先,要盡快建立集中統一治理與分級授權核算相結合的會計核算體系,全面整頓會計工作秩序,加強會計的基礎工作,積極治理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等「三假」現象,切實提高會計核算質量,為改善銀行經營治理與防範金融風險,及時提供真實、可靠、全面、相關的會計信息。其次,要盡快實施統一的會計治理體制,杜絕違規經營、賬外經營。目前我國銀行業存在的許多風險與損失在很大程度上與違規經營和賬外經營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會計治理不統一的弊端,影響到會計職能的發揮,使得正常的會計信息難以及時獲得,不僅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還輕易掩蓋問題,延誤分散與化解風險的時機。因此,只有盡快實現金融機構內部統一的會計治理體制,才能有效地遏制違規和賬外經營,有效地防範和化解金融會計風險。
三、加強和改善金融會計的信息揭示與披露系統
離開了來自銀行內部和外部及時、可靠、完整的會計信息,金融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就無從談起。為此,對來自銀行外部借款單位的會計信息應就其真實性、全面性和相關性提出相應要求。首先,考慮到目前我國企業虛假會計報表滿天飛、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現實情況,銀行在接受貸款申請時,應強制要求其報送經由注冊會計師審計驗證後的會計報表,並要求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其次,銀行在接受企業貸款申請時,應要求所有的貸款企業必須提供現金流量表,並應將原先著重對企業利潤指標和靜態財務比率的考核,轉變為對現金流量指標以及與現金流量表有關的財務比率的考核上來。最後,鑒於我國企業編制與提供的會計報表過於簡化、信息含量低的情況,銀行在接受企業超過一定數額的貸款申請時,除要求企業報送主要會計報表以外,還應要求企業提供能具體披露其償債能力的補充會計信息。
四、進一步改進金融會計制度,使之充分體現謹慎性會計原則
(一)改進呆賬預備金計提方法,提高計提比例,擴大計提范圍,簡化核銷審批手續
一是可以考慮採用能夠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計提呆賬預備金,即將現行呆賬預備金的計提方法改為每月按實際發生的貸款總額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額計提「一般呆賬預備金」;對出現的問題貸款,應立即按其發生呆賬可能性的大小,依據預先確定的計提比例再計提「非凡呆賬預備金」。當這兩項呆賬預備金累積到一定的數額,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問題貸款可能發生的呆賬損失風險以後,可不再計提呆賬預備金。銀行及金融機構按上述方法計提的呆賬預備金應答應其在稅前扣除。
二是進一步放寬呆賬預備金計提的范圍,使計提呆賬預備金的范圍不能只局限於信用貸款,還應包括同樣存在風險的透支、融資租賃和存放同業款等。
三是放寬對呆賬確認的條件限制,改革現行制度中一些過於苛刻的呆賬確認規定,使許多實際發生的呆賬能夠及時核銷,可考慮答應銀行將超過一定期限的逾期貸款一律確認為呆賬予以核銷。此外,還應簡化對呆賬核銷的審批程序,賦予銀行一定的核銷呆賬的自主權。
(二)改進現行壞賬預備的計提方法
按現行制度規定,銀行壞賬預備是按期末應收賬款余額的3‰計提。此種方法的不足之處,在於它無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質的應收利息的構成與發生壞賬損失可能性的關系,使壞賬損失的發生與壞賬預備的提取不相協調。為此,可要求銀行採用賬齡分析法來計提壞賬預備,並按應收賬款賬齡和性質的不同,確定不同的計提壞賬預備金的比例。另外,應強制要求銀行從每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風險預備基金,專項用於補償各種風險損失。
(三)應答應銀行對長期持有的金融資產與一些非金融資產採用成本與市價孰低的規則計價
銀行可在每個會計期末對諸如貴金屬、抵押貸款、拆放資金、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等項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市價或可變現凈值進行比較。當這些資產的公允市價或可變現凈值跌至賬面成本以下時,或有較為明顯的證據表明銀行所持有的資產可能蒙受損失時,應對其賬面價值進行調整,並將公允市價與賬面價值之差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五、著力構建全面有效的金融會計風險監督保障系統
金融會計風險的監督保障系統應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三個部分。事前監督,主要應包括對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制定與考核。即反映流動性風險指標體系,如備付金比率等;反映資本不足風險指標體系,如資本充足率等;反映資產風險指標體系,如逾期貸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場風險指標體系,如利率風險率等;反映損益狀況指標體系,如資產盈利率等;反映貸款對象財務狀況指標體系,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產銷率、資產收益率等。
事中監督,主要應包括對銀行穩健經營的動態監控。銀行的決策部門應將上述反映金融風險的一系列指標,作為需要考核的責任指標落實到各有關責任部門。會計部門要與其它職能部門一道建立起對金融風險實施動態監控的機制,隨時將來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風險的各項指標與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警戒值相對比,並及時向有關部門發出反饋信號,敦促並監督各有關部門及時採取修正措施,以確保銀行經營始終遵循穩健與安全的原則,盡量避免與減少金融風險所帶來的損害。此外,事中監督還應包括對銀行業務規范和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以維護法規制度的統一性與嚴厲性,防止違規違法行為帶來的風險損失。
事後監督,主要應通過對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各種報表的檢查分析,對銀行穩健經營的結果進行全面復審檢查,考核各單位有關控制金融風險責任指標的執行情況,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與措施,以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此外,在銀行內部還應建立和健全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銀行經營的各個工作環節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風險的漏洞,形成防範金融會計風險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開展整頓金融會計秩序活動
針對目前一些金融機構,藉助於會計手段,通過亂用會計科目、假造賬表、私設賬外賬等方式進行違規經營,致使會計信息失真較為嚴重的現象,要在金融會計部門開展打「三假」,創「三鐵」活動,並將這項活動經常化、制度化。
七、積極推行責任會計和廣泛運用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
推行責任會計是防範金融會計風險的有效手段,因為責任中心的劃分符合風險控制的分散化原則,同時責、權、利在小范圍內的充分結合也有助於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助於解決問題。但是,責任中心所產生的大量憑證、報表假如沒有計算機的協助,現有的會計人員就無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顧責任會計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時有效、全面、完整的會計信息,就必須建立現代化的電算化會計核算系統,而且金融會計的電算化系統要由業務數據處理系統向業務處理與治理型、決策型系統並重的系統發展,通過電算化會計核算系統的開發和運用,完善現有的金融會計治理核算體系,不斷促進會計核算水平和會計核算質量的提高,努力實現防範與化解金融會計風險的技術進步。
⑵ 系統性金融風險如何防範
自2008年全球經融風險發生後,系統性金融風險就成了各國需要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推行市場經濟的我國自是也未能倖免,我國維護金融穩定的任務還非常艱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防範呢
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
我國將進一步完善金融業內部的法律體系,理順銀行業和證券業信託業的法律邊界,明確不同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分清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的特徵,對有關法規中的金融各行業禁止性規定和肯定性規定進行統一,並與各行業的法規保持協調金融監管部門應進一步簡化對創新的審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審批制度,及時提示承辦此類業務的金融機構應具有的基本條件
(二)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從各國的相關實踐來看,資本賬戶的開放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漸近模式」和「激進模式」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除了外匯儲備充裕對外貿易自由化可在未來幾年內基本實現外,其他條件均未充分具備因此,需要繼續實施「漸進模式」的資本賬戶開放策略,穩步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些學者認為,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的理想順序安排是:首先推動強制結售匯制向意願結售匯制過渡;其次先放寬對資本流入的限制,再放鬆對資本流出的控制;再次先放開債市,後放開股市(即A.B股並軌),但要求非居民必須申報購股數量,並嚴格執行申報制度;最後在外匯市場上,逐步擴大交易主體,由指定銀行擴大到大企業,
再到非居民,但限制交易品種我國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三)加強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
經濟金融界的研究表明,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之間有一定的相關關系,一國可以通過加強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紀律約束來減少波動我國目前開放經濟的特點是准固定匯率制度資本管制和持續的「雙順差」這些特點的組合造成了我國經濟金融宏觀調控的復雜性我國為了保持內外政策的平衡,除了採用傳統的財政貨幣和外匯政策外,還可以考慮選擇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於政策組合一是可以採取增大匯率浮動區間的政策,以減少外匯儲備的積累,減緩資本流入對貨幣供給的擴張效應二是推動遠期外匯市場建設中央銀行對遠期人民幣匯率的干預不僅可以穩定遠期匯率水平,而且有助於穩定即期匯率三是發行儲備債券儲備債券指的是中央銀行為吸收外匯資金而發行的一種以人民幣計值的債券當中央銀行需要控制基礎貨幣的發行,而為穩定匯率防止人民幣匯率升值又必須在外匯市場上吸納外匯資金時,可以在國內債券市場上發行儲備債券,將發行所獲人民幣資金用以收購外匯四是可以考慮徵收「托賓稅」徵收「托賓稅」的積極意義在於中央銀行不需要調整利率或介入貨幣和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就可以影響資本交易的流動方向與規模,從而影響到市場匯率
近些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強總量調控,調節貨幣供給,同時積極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加強信貸投向引導,促進信貸結構改善,支持了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然而,中央銀行需要特別注意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關系;進一步推進貨幣政策決策的民主化,增強透明度,提高貨幣政策的決策水平;提高金融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力度,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充分發揮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在金融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四)完善市場和加強金融機構風險防範能力
一是加快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我國將大力發展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內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加強金融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健全金融市場的登記託管交易清算系統,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市場功能,滿足不同主體投融資需求,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和規范化運作,推動金融市場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促進金融機構改革和提高風險防範能力我國需要進一步推進國有金融企業和國有工商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股份制改革,使國有部門產權實現多元化,解決出資人缺位的問題,增強出資人的經濟理性,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建立責權分明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明確的經營發展戰略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先進的企業文化和良好的職業操守等五個方面著手,逐步建立現代化金融企業有必要在有效實施金融監
管的前提下,主要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經營組織形式,發展綜合類金融業務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將防範金融風險和鼓勵金融創新有機結合,通過金融創新調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鼓勵金融業在制度機構產品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推動金融企業面向市場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意識,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強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重視發展銀行業的中間業務,開發證券公司的賣方業務,加快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培育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提高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和競爭實力
(五)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
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可以進行研究和開發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其主要由指標體系預警界限數據處理和預警顯示四部分組成首先是選擇一套能夠科學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風險狀況的監測指標體系,並要遵守實用性系統性全面性規范性原則;然後根據經濟金融發展的歷史經驗,以及參考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徵,確定各指標的預警限值;再用事先確定的數據處理方法或模型,對各指標的取值進行綜合處理,得出風險的綜合指數和相應的風險等級,最後顯示風險狀態
(六)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
我國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制定和頒布有關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法律法規,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成本通過發行次級債券特別國債原有股東增資新股東出資以及中央銀行再貼現和有擔保的再貸款等途徑,開辟多樣化的救助資金渠道在加強日常監管和監管部門信息溝通的基礎上,對金融機構進行准確的財務狀況評級,監測風險;建立危機救助機制和市場退出問責制,根據風險和危機的不同情況,制定明確的危機救助標准,並通過問責制度,嚴厲追究有過錯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建立與《破產法》相銜接的,對有問題金融機構實施行政接管重組撤銷關閉清算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制度保險保障基金制度,保障存款人利益保護公眾投資者權益針對金融一體化加深和金融不穩定性增加的形勢,需要加快建立金融危機應急處理機制,以控制突發性事件的發生
⑶ 面臨匯率風險豐田公司為了改善自身財務的處境,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面臨匯率風險,日本企業為了改善自身財務的處境,曾經採取短期和長期的措施,依然可以作為制定措施的參考。
豐田汽車公司簡稱「豐田」(TOYOTA),創始人為豐田喜一郎,是一家總部設在日本愛知縣豐田市和東京都文京區的汽車工業製造公司,前身為日本大井公司,隸屬於日本三井產業財閥。豐田是世界十大汽車工業公司之一,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創立於1933年。豐田汽車公司自2008始逐漸取代通用汽車公司而成為全世界排行第一位的汽車生產廠商。
以下是日本企業曾經採取的應對外匯風險措施:
(一)短期措施
1、外匯期貨交易。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直接促使美國推出外匯期貨。在日本,通過外匯期貨交易來迴避金融風險已經為大部分企業所採用。據日本經產省統計,約有44%的日本企業會選擇採取外匯期貨交易來規避風險。
2、擴大日元結算。外匯風險主要存在於對外交易使用外幣時,如果使用本國貨幣來結算,則可以避免外匯風險。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企業採用日元結算的交易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進口方面,日元結算率已由1986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
3、外匯資產平衡。上世紀80年中期,日本許多跨國企業開始在歐洲等地設立金融運營公司,通過對沖和債權、債務調整等,從公司全局考慮,對外匯資產進行管理和平衡。但這種措施僅限於跨國企業,對中小企業則難以適用。日本也只有4%的企業採取這種措施。
4、反向交易平衡。日元升值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因此,日本既有出口又有進口業務的大公司,主要是綜合商社,採取了減少出口,擴大進口的措施來規避日元升值帶來的風險,維持公司的盈利。但這種方法適用企業也較少,只有約4%。
5、價格轉嫁。將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成本增長部分,轉嫁到出口商品價格上,由海外進口商承擔部分風險。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種方法存在較大難度。
(二)中長期措施
短期的金融措施並不能完全迴避外匯風險,因此必須從中長期的產品結構調整入手。日本企業正是採取了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日元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1、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差別化戰略,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日本電視機就經歷了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平面電視、數碼電視等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汽車也實現了由大眾車向高級車、混合動力車的轉變。二是要通過技術革新、增加廉價零部件進口、減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
2、加快海外轉移,強化海外生產體制,擴大多邊貿易。充分利用日元升值帶來的優勢,建立全球化生產體制,同時提高當地零部件采購比例,培育當地協作企業,擴大多邊貿易。這樣既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又能夠確立全球化的內部分工體系,還可以帶動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日本汽車業在這方面有出色表現。從80年代開始,豐田等日本汽車企業開始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既解決了日美兩國貿易摩擦問題,同時又擴大了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到1995年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已佔到了美國市場份額的20.7%,而在1985年這個數字僅為2.0%。
相關的日元升值的歷史及其對貿易的三次重大影響:
(一)70年代前半期的日元升值。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貶值和停兌黃金,日元首次開始大幅升值。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日元由1美元兌換360日元升值到306日元。日元升值使日本經濟增長率一度出現下降,但是在出口方面卻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狀態,部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如汽車、化學等還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以1972年為例,日本出口增長率仍保持在19%的水平,貿易順差達到51美元。這主要是因為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導致出口價格改善,世界經濟景氣擴大帶來需求增加,再加上日本產業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競爭力提高,使得日本企業能夠承受日元升值帶來的壓力。
(二)85年「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升值。1985年美國與日本等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簽署「廣場協議」,促使日元升值,到1986年底升值到1美元兌換150-160日元。此次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出現「泡沫經濟」,但是在出口方面,日元升值並沒有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1988年、1990年日本貿易規模分別擴大到4000億美元、5000億美元,從1986年起,日本多數年份的貿易順差都保持在500億美元之上。這主要是因為同期美國和東南亞經濟形勢良好、日元升值引起海外投資大幅增加,帶動了零部件產品出口的增長。
(三)90年代前半期的日元升值。從1990起日元再度升值,到1995年底,已由1美元兌換150日元升值90日元左右。這次升值的幅度雖沒有85年大,但由於正處於「泡沫經濟」崩潰,產業進行艱難調整,就業面臨嚴重形勢的時候,影響十分巨大。此次升值使日本的最終消費品出口大量減少、進口產品大幅增加。同時,也使海外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從而帶動了有關生產資料和零部件出口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