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疫情期間理財產品有什麼區別

疫情期間理財產品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5-08-20 13:22:01

Ⅰ 疫情對銀行理財有影響嗎

前幾天,許多銀行在官方網站和APP上推出了防疫專業資產管理產品,將資產管理資金流向防疫人群、防疫企業和武漢地區.接下來,金投小編介紹疫情對銀行資產管理有影響嗎?

比如,記者發現,農業銀行推出三期疫情防控主題專屬理財產品,招聘日期為2月13日-2月19日,產品期限分別為162日、182日、130日,業績標准分別為4.06%、4.06%、3.9%.

其中,軍人專用產品面向農業銀行預約職業信息為軍人軍人客戶的醫生專用產品面向預約職業信息為醫務員工的醫療衛生行業員工.如果軍人和醫生以前沒有在農業銀行預約職業信息,就不能購買這次的資產管理產品.農業銀行相關人員說.

與農業銀行其他資產管理產品相比,上述3種疫情對策產品的利率具有優勢,其他資產管理產品的業績基準多為3.7%左右,疫情對策產品最低為3.另外,防疫產品只徵收管理費0.05%/年(管理者每天徵收).其他資產管理產品除了管理費0.05%/年以外,購買者還需要支付0.05%/年的銷售管理費(資產管理者每天徵收).

另外,交通銀行旗下的子公司交通銀行資產管理也發布了防疫資產管理產品,主要投資於生產防疫用品的優質企業和支持防疫的相關領域.不收取銷售手續費、管理費和投資管理費.業績對比標准為4.1%,運營模式為封閉式凈值型.

記者還了解到,重慶農業商業銀行也推出了抗疫情金融產品,其中支持重慶地區戰爭疫情的醫療企業和在戰爭疫情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及其家屬提供專屬金融產品服務.該資產管理產品比該行普通資產管理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上升了10%左右,還發行了大眾的戰爭疫情專業資產管理產品,通過減免銷售手續費等方式,客戶可以通過該行的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在線電子渠道購買.

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成立後,逐漸推出多種特色產品,如以養老為主題的資產管理產品、以大灣區為主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目前,戰爭疫情處於重要階段,以防疫為主題的資產管理產品是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選擇,也是服務特定群體、疫區客戶的需求.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對記者說.銀行推出疫情對策資產管理產品是市場化的選擇,也是為了引導資產管理資金流向疫情對策者、疫情對策企業等.

節後,隨著新冠肺炎流行的發酵,銀行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量下降.數據顯示,節後一周(2月3日~2月9日)銀行資產管理產品發行數為1064隻,與春節前相比發行量明顯下降,正常情況下,銀行資產管理每周發行數為1500~2000隻.

但記者發現,許多銀行發布了疫情對策專業資產管理產品,疫情對策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銀行發布這種資產管理產品是市場化的選擇,也是資產管理資金流向疫情對策者、疫情對策企業等.銀行分析師說.

Ⅱ 保衛財富 | 疫情下 這類保險走熱

耗時兩年的保險購買之旅終於在十一國慶前告一段落,自己和家庭也將在核保繳費完成後成為了眾多資深"保民"中的一員。

對於馬上年滿30歲的張靜來說,這不是她第一次接觸保險,在此前,退貨運費險、 旅遊 意外險、補充醫療險甚至是近幾年流行的百萬醫療險,張靜都曾購買過,但是對於年保費過萬的重疾險,她是第一次購買。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再次喚醒了大眾風險保障意識,點燃了 健康 險和壽險需求,張靜也在經過兩年的挑選、比較後下了單。

疫情期間,物理隔離給不少行業按下了暫停鍵,傳統壽險行業亦因為代理人無法線下展業而受到影響,但互聯網保險是個例外,在2020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保費的逆市增長。

在特殊的年份里,因疫情蔓延形成對整個世界產業和經濟的沖擊,讓資產保全和風險對沖逐步成為2020年資產配置的重中之重。該如何正確的進行保險配置,目前消費者購買保險又呈現哪些新的特點,本文將嘗試進行探討。

保費增長背後

1991年出生的張靜最開始產生購買重疾險的想法源於一位在友邦保險做代理人同學的推薦。在同學的介紹下,張靜認識到了風險保障的重要性,但卻一直沒有簽單。早就習慣於網購的張靜也在互聯網上看到了不少網紅產品,想著"貨比三家"後再做決定。

疫情之下,張靜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保險配置的問題,加之同學有意邀請張靜加入自己的事業,使得張靜對保險的購買事宜更加上心,終於在老公30歲生日之前,張靜為家人和自己選好了三款保險產品。

像張靜一樣,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疫情的催動下做出了保險配置決定。

據《後疫情時期中國保險需求的18大發現》報告發現,疫情期間,險企新增總投保用戶、反映潛在保險需求的小程序訪問量、年化 健康 保險保費不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同向波動,而且較2019年同期有質的飛躍。

上述報告指出,從地域上來看,在疫情期間,保險需求與轉化率受經濟發達程度與保險市場發達程度影響較大。在疫情的刺激下,人均GDP越高的地區保險需求增長及意識增長越劇烈。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人的地區,在疫情期間,保費增長更顯著。其中擁有"非典記憶"的北京和廣東兩地無論是從新增投保用戶數的絕對值還是經過人口基數調整的新增投保用戶數,均在此次疫情期間名列前二,領跑全國。

保費需求的增長,在保費增長方面有更為直接的體現。

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太平、中國人保、眾安在線等7家上市險企均已披露今年前8個月的保費數據,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99萬億元,同比增長5.95%。

對於傳統保險業務來說,疫情帶來了不少影響。由於客戶年終獎金到位、業務團隊走親訪友增加及銷售獎金激勵等多種因素,一季度尤其是春節期間一直是人身險最重要的展業季,正常情況下保費收入可以佔到全年保費收入的40%。但疫情發生與開門紅的時間段高度重疊,無論是銀保還是個險,由於疫情期間的"隔離"幾乎完全失去客戶流量,錯失一年中最重要的展業良機。

不過,較好的滿足了消費者"非面對面"的保險服務需求的互聯網保險則是另一番場景。中國保險行業數據顯示,上半年,經營互聯網人身險業務的59家公司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394.4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2%,36家公司規模保費實現不同程度正增長。

健康 險新藍海

在張靜的保險清單中,最先配置的是意外險,其次是報銷型醫療險,因為工作單位提供補充醫療,張靜只給父母和公婆配置了醫療險。而最令其在選擇上覺得困難的是重疾險,無論是保額的確定還是產品的選擇,張靜都和老公做了不少的討論。最後,二人決定拿出總收入的6%作為保費來配置重疾險,但僅選擇一款產品的話保額卻不在預期之內,最後張靜選擇了兩款產品,一款設計復雜包含輕症等多次賠付保至終身,另一款為定期壽險,僅包括重疾給付,但保額較高。

健康 險不僅僅是張靜的選擇,更是大家在保險需求被刺激下的第一選擇。 健康 保險主要包括醫療保險、疾病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護理保險以及醫療意外保險等。

在第一季度的保費數據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08萬億元,同比下降0.6%; 健康 險業務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2640.76億元,同比大增21.58%。互聯網保險的數據則更為明顯,在2020年互聯網保險不同產品的收入中,人壽保險實現規模保費89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9%;年金保險實現規模保費283.2億元,同比增長58.6%; 健康 險實現規模保費185.1億元,同比增長60.1%。

除了疫情催生需求外,2020年也是 健康 險發展的變革之年。2019年12月,銀保監會聯合13部委發布《關於促進 社會 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商業 健康 保險到2025 年將超過2萬億元,未來6年保持19%年均增長率。2020年6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聯合公布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修訂版(公開徵求意見稿)》、長期醫療險費率調整等監管細則也已於2019年底下發, 健康 險發展的監管紅利正逐步釋放。

而 健康 險新規也給 健康 險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2019年底出台的新《 健康 保險管理辦法》中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在保險產品中約定對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進行費率調整,有保險從業人士認為,這一方面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在市場和政策雙重推動下,推動長期 健康 保險產品的開發,促使 健康 險產品向多元化發展,從而解決短期醫療險產品同質化問題。此外,《 健康 保險管理辦法》要求 健康 保險與 健康 管理相銜接,規定保險公司提供 健康 管理服務既可以納入 健康 保險合同,打開了保險公司進行 健康 管理的大門。

而不斷增長的需求下, 健康 險的廣闊增長空間也是吸引財險、壽險公司爭相布局的重要原因。據中信建投非銀金融研報顯示,盡管增長迅速(過去5年,我國 健康 險保費收入復合增速高達37%),但2018年我國 健康 險密度僅約為390元/人、深度約為0.6%,較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增長仍有千億級的規模空間。

高凈值人群的選擇:終身壽險

或許忙於配置 健康 險的張靜沒有意識到,在2020年,另外一款產品在中高端市場走紅--終身壽險。

作為金融產品的一種,保險產品的功能不僅僅在於解決家庭生命周期中教育、養老、醫療的問題,還能降低經濟周期給投資帶來的波動影響、維持長期的穩定收益;在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其安全保值的價值得到凸顯。

宜信財富的資產配置策略指引報告提到:終身壽險由於其指向准確、成本低、杠桿高的諸多特點,會更廣泛運用在高凈值客戶的財富傳承的解決方案中;而年金險因其能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在疫情發生等危急情況時顯得尤為珍貴,故年金險配置不僅能有效提升防禦類資產的權重,且與終身壽險一起,為稅務籌劃、財富傳承等提前做好全面規劃。

報告還提到,伴隨大數據、互聯網發展,我國法制水平也在穩步提高,《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因涉及大量民事權利義務的調整和保護,資產保全和財富傳承需求,有望在新的法律環境下進一步激發。

安國保險研究院報告顯示,2019年,4.025%的年金險一直以安全穩健、復利增長、取現靈活等特徵火遍大江南北。然而,去年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准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准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准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復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年復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險種的評估利率要求維持不變。"

伴隨經濟承壓、資管新規的出台,在"打破剛兌"的主旋律下,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或變相保本都將成為 歷史 ,"凈值化"意味著波動的產生,不再具有"剛兌"義務。相對而言,年金類產品,尤其是非分紅型產品能夠實現長期穩健回報,鎖定幾十年甚至終身的收益不變。除了安全性與收益性,通過此次疫情,大眾對 健康 和應急資金儲備的訴求也被進一步放大。

年金險收益下滑的背景下,終身壽險特別是增額終身壽險以其穩健的復利儲蓄方式成為保險公司和市場的"新寵"。安國保險研究院發現,2020年上半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愛心人壽、信泰人壽、光大永明、百年人壽、華貴人壽、橫琴人壽、弘康人壽、君康人壽、信美相互、光大永明、中英人壽等公司紛紛主推3.5%定價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

一位財富管理顧問表示,一方面,創富一代正在步入退休階段,財富傳承的剛性需求日漸凸顯。針對高凈值人士,尤其是企業主的傳承規劃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另一方面,在物權和繼承製度明確的前提下,稅務體系也在不斷健全。通過終身壽險實現財富傳承,不僅可以免除部分稅收,還能通過指定受益人的方式避免進行繁瑣的遺產繼承手續。

(應受訪者要求,張靜為化名)

Ⅲ 全球疫情影響,當前大環境下還可以理財嗎,會賠錢嗎

盡管2020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同樣也是可以理財的,至於會不會賠錢要根據不同的理財產品來決定。

畢竟任何投資,任何理財都是有風險的,都是存在賠錢的概率,只是每種理財產品賠錢概率的大小差異。

理財產品總體分為兩種,其一是保本保息,其二是非保本理財。

(1)保本理財的意思就是本金安全有保障的,本金出現賠錢的概率非常低。

類似國債,銀行存款,債券,以及一些銀行保本理財等,這些都是屬於保本理財。

而假如是投資一些低風險以上的理財,出現賠錢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近期股市出現持續暴跌,炒股的人大部分都是虧損累累,賠錢概率大。

其次就是一些指數基金,近期投資這些指數基金的,肯定也是虧了不少,賠了不少金錢。

綜合以上根據當前疫情特殊期間,對於投資理財行情進行了分析,在當前是肯定可以理財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最重要。

如果真的想要一點風險都不願意承擔,不會出現賠錢的唯獨選擇國債和存款最合適了,這兩種可以大膽理財,絕不會出現賠錢的情況。

Ⅳ 疫情和房地產對理財產品影響

第一,疫情期,樓市行情不明朗,再加上購房者大都有「買漲不買跌」的心理,許多意向購房者都持幣觀望為主,必然會導致房地產開發商坐不住,因為地產項目對流動資金要求比較高,開發商需要快速的回籠資金,於是加大樓盤的促銷打折力度,已吸引購房者下單,但購房者也不傻,你越讓他買他越不買,萬一房子在疫情期買來了跌了,資產縮水,那他不欲哭無淚,所以在疫情期間許多意向購房者都不敢下手買房。


第二,疫情期,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許多企業難免業績明顯下滑,特別是受俄烏戰爭及美國背後拱火國際形勢的影響下,國際貿易業受到了重創,對於許多外貿型企業,打擊尤為嚴重,行業不景氣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企業股票下跌。再加上如果不是專業玩股票的人去玩股票,必然十賭九輸,只有送肉上稱被吃的份,搞不好連褲頭都輸沒了,有的股民原本生活可以過得更好,後來迷上了股票,結果生活回到了解放前,有的股民甚至走火入魔舉債玩股票,結果妻離子散,人生跌入谷底。

第三,疫情期,銀行理財也不保險,常規的銀行理財有:A,居民儲蓄。這個大家都知道,利率比較低,常常跑不贏通貨膨脹。B,基金。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自己的錢交銀行基金經理,讓其幫你理財,以前基金還行,這幾年基金不行,大多虧多賺少。C,黃金。在許多人的觀念當中,覺得投資黃金比較穩妥,可今年黃金跌了不少,市場行情不樂觀,證明黃金投資收益也不保險

Ⅳ 隨著全球疫情逐漸緩解,需求恢復,買入下面哪個品種收益更大

疫情期間,全世界都進入恐慌狀態,各種資產都在大量拋售,尤其是虛擬資產,比如股票,期貨,外匯。
從今年的世界疫情來看,不同階段,對於理財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疫情初期:由於對新冠疫情的陌生,產生極度的恐慌情緒,所有人都在拋售股票,期貨,外匯,這個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保命,談什麼理財?沒有穩定的環境,干什麼都是風險,此時現金為王,有錢才能買防護用品,買生活必需品。
疫情爆發期:此時對於疫情有了一定的認知,開始進行大規模防控,調集資源,研究疫苗,治療患者。此時,仍然是觀望狀態,手握現金,適量買的貴金屬,短線機會。
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通過集中隔離,將疫情有效控制之後,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開始買進股票,做多期貨,穩健的投資者可以在一線二線城市買房產,這個時候是價值窪地,如果是疫情遲遲得不到控制,還想理財的話,那就加倉貴金屬(黃金)。
現今我國疫情完全控制住了,可以布局生物醫葯,醫療器械,大消費概念股票。

熱點內容
現行股票交易規費 發布:2025-08-20 13:58:51 瀏覽:384
國際怎麼進行貨幣流通 發布:2025-08-20 13:32:41 瀏覽:791
建行上市時的原始股權如何贖回 發布:2025-08-20 13:22:55 瀏覽:700
9月9日明天星期三股市怎麼走 發布:2025-08-20 13:22:51 瀏覽:784
疫情期間理財產品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8-20 13:22:01 瀏覽:899
債券和銀行理財哪個利息高 發布:2025-08-20 13:03:44 瀏覽:886
普通金融院校畢業工資多少 發布:2025-08-20 13:01:35 瀏覽:556
買小米的股票退市了怎麼辦 發布:2025-08-20 13:01:23 瀏覽:968
學金融要求高考數學多少分 發布:2025-08-20 12:48:29 瀏覽:731
上海原油期貨現狀如何 發布:2025-08-20 12:45:59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