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沒有金融制度
發布時間: 2025-08-26 21:51:29
『壹』 有「鈔法」「錢法」,而無「銀法」:明朝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由於元代紙幣政策的破產,大部分民眾拒絕使用嚴重貶值的紙幣。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首先推行的是銅幣。只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秩序的恢復,銅錢的痼疾重新暴露:不利於大額商品交易,而且原材料銅的供給也遇到了困難,使得有明一代鑄造銅錢數量遠少於宋朝。
可惜此時明朝統治者尚未認識到白銀即將成為首幣的趨勢。朝廷於洪武八年(1375)開始印造稱為「大明通行寶鈔」的紙幣, 從此明朝的貨幣制度變成了錢、鈔兼用,而且與元朝將紙幣與白銀掛鉤的做法不同,明代的紙幣面額改以銅錢的貫、文計量。《明會典》所載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鈔法」「錢法」,而無「銀法」,便是這個道理。
寶鈔的發行既沒有貴金屬充作準備金,發行數量又無限制,發行不久就失去信用大幅貶值。朱元璋開始發行「大明通行寶鈔」時,規定紙鈔一貫可以兌換白銀一兩,到了將近一百年後的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卻要用2000貫紙鈔才抵得上一兩白銀,即紙鈔貶值200000%(相當於年通貨膨脹率9%),幾乎喪失了流動價值,在經濟生活中已無實際意義了。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