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上如何看待金融危機
A. 金融危機
一、金融危機的形成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金融危機積淀久,它啟示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我們要一切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辦好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這也是化解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之良策。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於中國的影響:
1. 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中國官方儲備及商業銀行投資的美元資產在本輪危機中一度暴露於風險中,但總體而言投資損失有限,不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較大沖擊。
2.具體的影響:
(1)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和美林公司被收購與始自去年的次貸危機一脈相承,在眾多專家看來,這個事件僅是整個危機過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應該被孤立看待,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實際上也是次貸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延續。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可以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來理解這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進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2)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雖然美國經濟形勢在二季度表現優於預期,體現出了足夠的韌性,但這是由於美元弱勢所帶來的強勁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風暴襲來,國內需求更趨疲弱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將繼續推動「弱勢美元」下的出口,給美聯儲預留出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張斌:,雖然中長期還是看好美國經濟走強和美元匯率走高,但是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3)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是美國次債危機的延續,帶給金融機構的損失和震動相當大,華爾街五大投行擁有強大的投資和研究團隊,資產超過數千億美元,信息資源也極為豐富,這樣大型的投行也紛紛倒閉,說明了此次危機的嚴重性。「不同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有所區分的只是損失額度大小,像雷曼兄弟,還包括前面被美國政府接管的「兩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等,但與其估算投資者的直接損失不如考量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打擊。具體到中國而言, ,影響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市場信心,美國出大問題的機構相繼破產,給中國的投資者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可以獲得印證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消息傳來的次日,正值A股結束中秋三天假日開市,滬深兩市銀行板塊全線暴跌,其表現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其中,工商銀行跌9.95%,建設銀行跌9.94%,中國銀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擊之下,滬深兩市銀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過9.0%,多達8家銀行股跌停。而據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盤中跌停的招商銀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1000萬美元,並且公司尚未對上述債券提取減值准備。
(4)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執行總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羅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對持有大量美國金融機構股票和基金的中國銀行業的擔心。根據破產文件顯示,雷曼兄弟前30大無抵押債權人主要是亞洲金融機構,包括日本的Aozora銀行、中央三井信託、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實業銀行、信金中央金庫、國內金融機構中中國銀行再度被牽涉其中。據報道,雷曼對日本Aozora銀行欠款額達4.62億美元,對瑞穗實業銀行欠款額達3.82億美元,對花旗集團香港子公司欠款額約為2.75億美元,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主導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
「華爾街金融風暴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奧運會之後,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說,「美國此次的金融風暴只會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金融風暴引起美國股指暴跌,而中國政府曾在華爾街購入大量股票,中國的銀行、基金公司也曾買入大量美國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機引發的貸款困難還會直接影響中國的貿易出口。」 「其實中國現在宏觀經濟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內經濟因素,還有一部分的確也是來自於美國,來自於外部所導致的。」郭田勇說,「我們講輸入型通貨膨脹,其實經濟衰退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輸入性,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它對各個國家的商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量都會非常大,所以美國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全球或者許多主要國家的經濟出現下滑或者經濟出現衰退。」
3. 教訓深刻宜引以為戒:中國可以在美國本次危機中學得以下教訓:
(1). 寬松的貨幣政策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給日後金融系統危機帶來潛在風險。
(2). 面對國際市場這碗「深水」, 中國的「走出去」政策須更為謹慎,對外投資需要有嚴格的風險評估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三、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緩解.
B. 怎樣去看待金融危機
全球的金融海嘯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西方金融行業不斷地製造泡沫引起的。西方金融行業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里,不斷大量生產金融衍生產品,這些金融行業和衍生產品又依靠杠桿的作用不斷放大,如在次貸危機之前,有一種叫CDS的金融產品,它的金額就高達62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才13.6萬億美元,一個金融的衍生產品是全國GDP的好幾倍。在西方的金融市場中到處都是杠桿,杠桿就是「乘數」,就是倍數,杠桿倍數在一些投資銀行中最多高達30多倍。這種杠桿使財富泡沫化了,與我們日常生活和實體經濟完全脫節了。財富也不再只是我們人類發展所依靠的食物、衣服、原材料、能源和實體經濟的衡量標志了,而成了通過電腦上的計算機模型計算出來的一個個虛擬的符號。 以上是這個金融危機故事的上半段,是發生在西方國家的那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怎麼才能接上呢?下半段則發生在中國,只有把西方的上半段和中國的下半段加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中國這十多年來,不斷為西方國家生產產品,出口每年都在增加。因為金融的泡沫使西方國家很有錢,而中國人又是最勤勞、最高效、最勤儉節約的,這些美德在過去的一些年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少消費,多幹活,為別人多生產產品出口。 漸漸地,在以上這個東西方的故事中出現了許多發展上的不平衡,首先是收入上的不平衡。我去年去華爾街時和一位基金經理吃飯,得知他一年的年薪相當於中國西部一個40萬人口的縣城的財政收入。我們的財富是靠從土地上種糧食獲得的,而他們的財富是電腦上衍生出來的。各位一看,就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財富。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環境污染的問題。過去幾年總有人批評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的確,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存在著污染,我曾去過南方一個製造業非常發達的城市,那天天氣很悶熱,我抬頭看,太陽好象是在霧中一樣若隱若現。我問一位老闆:你們的城市看太陽是不是總是這樣?他說是的,他還告訴我他若想要看清楚太陽,就要坐飛機飛到別的城市去。有一些學者總是拿出一些數據來做比較,說在中國每單位的GDP中消耗了多少能源,在空氣中放出了多少二氧化碳,而西方國家的GDP中能源的消耗,製造污染的量是如何的少。但我們看看這背後,GDP和GDP是多麼的不同,中國的GDP是靠生產衣服、電器、玩具,消耗實打實的原材料和能源生產出來的;而華爾街的GDP是在電腦上面用數學模型計算出來的,這是有著本質不同的。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把服裝、電器的生產線轉移到西方國家,例如轉移到紐約,他們單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一定會比中國多,因為中國人相對美國人而言,是最節約的。 這樣的故事演繹了十幾年的時間,突然,在西方那邊出問題了,發生了金融海嘯。中國這邊的故事自然也再無法講下去了。 西方的金融泡沫促成了中國的土地泡沫 其實,問題和錯誤越早暴露出來越好,如果繼續下去,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危害和不公平。這次金融危機不是周期性的危機,而是結構性的危機。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的區別就在於:周期性危機是以時間為標志,時間到了,經濟自然就開始復甦;而結構性危機是看你的結構有沒有進行調整,是否調整到位,如果沒有調整到位,這樣的危機還會繼續下去。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十幾年來形成的經濟結構要調整,這種結構調整就是要把原先以出口為主,以為西方泡沫市場服務為主的模式,調整到為國內的市場服務上來。這次調整是大范圍的、深層次的,也絕不是短時間的,因為這次危機來勢太猛,強度太大。在整個這次危機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經濟表現出來最基本的特徵是過剩——生產能力的過剩,勞動力的過剩,能源、原材料一切生產要素都過剩。中國的房地產處在其中,當然也不例外。在未來,房地產和中國的經濟一樣,最基本的特徵也是過剩。 這里我們談一談我們的本行――房地產行業。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本身是一個很本土化的行業,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勞動力,自己的原材料銷售給自己的市場,在中國各自的城市中循環著。在2005年之前,中國房地產最大的變化是房改,從計劃體制轉換成為了市場體制,無論如何這都是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的系統中循環著、改變著。在此前,偶爾有一些西方的設計師來中國幫助我們進行房屋設計,我們也會進口一些高檔的傢具;也有個別的外國人在個別的城市買一些房子。但這都不是主流,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影響都不大。但發展到2004年、2005年,西方國家通過金融市場的泡沫製造出來了許多錢,這些錢怎麼辦?當然一定得流出來,資本的本質就是流動,就是尋求升值。流向的目標也很明確,流向被西方稱為「四塊金磚」的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中國是這「四塊金磚」中最大的一塊,於是這些資本開始追捧中國的房地產,追捧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從房地產的資本化開始,就打破了中國房地產正常的循環,即把正常的征地、建設和銷售過程,變成以土地儲備作為一個重要標志來衡量中國的房地產企業,誰圈的地多,誰的資產價值就大。這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也脫離了實際的價值,而進入迎合資本市場的怪圈,與華爾街在電腦上用數學模型製造資產泡沫並無二致了。每次當中國==提出「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能突破」時都將進一步刺激國際市場對中國土地追逐的熱情,因為市場上外國不變的規則是「物以稀為貴」。土地儲備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被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土地銀行」。2007年一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商購買土地的支出就高達3萬億元人民幣,而當年全國商品房的銷售額也僅有2.9萬億人民幣,這種奇怪的現象就在房地產市場中發生了,當時叫「麵粉的價格比麵包的價格貴」,就是土地的樓面價比周邊房子的價格還要貴。各大城市的「地王」屢創新高,從40億元一塊地,到50億元、60億元一塊地,一直到92億元一塊地,樓面價最高高達每平方米6萬多元人民幣的天文數字。資本市場的追逐,房地產開發商的貪婪,再加上地方==的土地財政交織在一起,共同上演了這土地泡沫瘋狂的一幕,房地產開發商圈地的面積也從幾百畝發展到幾千畝,甚至到幾萬畝,還在不斷地創造新高,比如沈陽,在東北大平原上,土地多,更多大型開發商也被吸引來了。 瘋狂謝幕,==出手,房企躲過生死劫 但是,到了2008年初,這個瘋狂的故事開始謝幕了,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銷售迅速下滑,就是王石提出「拐點論」的時候,在西方國家的次貸危機也已經發生了幾個月。追捧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國際資本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對任何行業來說,市場的銷售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當然也不例外。 2008年3月底,我曾分析了在國內外資金壓力下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困境,被上海一家媒體總結為四個字叫「百日劇變」。中國==在2008年6月份之前還在不斷防止經濟過熱,防止國際熱錢的流入。2008年6月底,人民銀行還提高了一次存款准備金率。很快,美國的經濟出了大問題,歐洲出了問題,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都出現大的問題,標志性的時間就是2008年9月15日,美國時間9月14日雷曼兄弟的倒閉,這就意味著全世界的投資銀行不存在了。於是,中國也以最快的速度行動起來,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2008年底,中國大多數的開發商都難以渡過年關,因為欠銀行的錢太多,市場銷售幾乎停頓,沉澱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有許多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馬上就要綳斷,這時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基金隨時監控著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在市場上面不斷地做空和打壓這些企業,他們在隨時聆聽中國房地產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的爆炸聲。就在這緊要關頭,中國銀行大量發放貸款,據我所知,截至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房地產公司的貸款,銀行基本都給延期了。同時,各個城市的地方==為了化解這一危機,針對房地產企業所欠==的土地出讓金都出台了紅頭文件,允許其延期交納。於是在==的鼎力幫助下,中國房地產企業在2008年底,2009年初的生死關頭獲得注血,度過了這一生死劫。 結構性過剩仍是中國房地產的主流 美國的危機還在一天一天地惡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銀行無法放出貸款。美國的銀行都是商業銀行,他們判斷市場有風險,就不給企業貸款,造成市場上資金流動性非常緊張。其他的措施都是隔靴搔癢,起不到實際性的作用。中國==為了應對這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讓銀行大量放款。僅2009年一季度放款額就高達4.58萬億人民幣的天文數字。有許多銀行一季度的放款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放款。雖然一季度財政收入和出口額還在不斷下降,但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在大量資金的支持下,出現了回暖的態勢。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將如何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全球的金融危機的演變情況,因為這次金融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全球的金融危機一定會對中國繼續造成沖擊,在這一點上萬萬不可過分樂觀。如果中國未來還可能犯錯誤的話,那一定是在2009年一季度比較好的數據面前過分樂觀了,過分地誇大了自己的力量,失去了對形勢理性的判斷。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在大起大伏的過程中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當年抗日戰爭時期,在取得了幾個局部的戰爭勝利後,中國出現了盲目樂觀的「速勝論」,為此毛主席專門寫了那篇著名的《論持久戰》,指出中國抗戰的勝利一定是以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為前提。同樣,今天中國房地產的復甦也仍要以全球經濟走出低谷為前提。目前過剩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流,也是中國房地產的主流。在房地產的過剩中,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兩頭過剩嚴重。一頭是為國際資本服務,為世界500強服務,為國際金融行業服務的房地產業,將面臨著更嚴重的過剩,例如,北京、上海的五星級飯店。幾年來我們一直強調與國際接軌,現在「接軌」就是「見鬼」;另一頭則是接近==保障性住房的或與保障性住房處在相同地段、相同檔次的房子將受到==保障性住房的擠壓,出現這部分商品房的過剩。雖然銀行從去年年底開始發放了大量貸款,但這對房地產企業來說,只是救急不救窮,治標不治本,是注血而不是自己造血,房地產企業要改變現狀,最重要的是要有銷售收入,貸款只能延緩資金鏈條斷裂的時間,並不可能從根本上去解決結構過剩的局面和態勢,根本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改變舊的結構和舊的模式。 這次金融危機的復甦標志一定是從舊的模式中脫胎出來,能夠達到真正的涅磐和調整,使過去犯的錯誤能夠得到修正。金融危機實際上就是要提醒人們: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犯了錯誤。金融危機的強度也標志著你犯錯誤的嚴重性。 在結尾,我想重復一下剛才陳淮主任的觀點,金融危機的發生是貨幣出了問題,大量發貨幣也會讓貨幣貶值。現在最靠不住的是錢,過去一年如果以貨幣為標准衡量,全國房價漲跌變化並不大,但如果我們換一個實物參照物――石油,以北京房價為例,一年前平均每平方米房價相當於八桶石油,而今天同一平方米的房子就值二十二桶石油,相對石油,北京房價一年漲了2.75倍,這種趨勢未來不會改變,就是要回歸財富本質,去杠桿,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