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提出的綠色金融
『壹』 「1 3 N」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是什麼啊
摘要 「N」指的是重點產業扶持政策,按自貿區產業發展導向,在普適性產業政策基礎上,分類制定了裝備製造、數字經濟、生物醫葯、航空物流及現代物流、跨境電商、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等7個重點產業專項政策,形成重點產業發展「一產一策」——裝備製造產業。工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將最高一次性獎勵千萬元。
『貳』 建行新金融理念指什麼
建行新金融理念指的是順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益探索。
新金融擁有五大特徵:
1、新金融的第一個特徵是,金融變得越來越具有包容性,從「二八」到「八二」。
以前金融服務是服務20%的頭部用戶,包括大企業、高凈值人群,然後我們得到80%的利潤。由於技術、信息等各種各樣的限制,我們很難有效地向普通大眾、小微企業提供便捷、平等、便利、適當價格,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服務。而今天,我們有機會可以用技術實現這些東西。
2、第二個特徵是,無現金成為趨勢。
很多人可能誤解了「無現金」背後的含義,無現金不是為了消滅現金,而是提供一種更好的可能性和支付的便捷性,把這個權利交給消費者。大家知道,支付對消費的促進非常大。支付的便捷性對消費促進的影響、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對民生服務滿意度的影響都非常大。無現金讓金融更普惠,讓商業更智能,讓百姓更滿意,讓社會更高效,讓信用體系更完善,這對社會有積極的意義,所以螞蟻金服在和各行各業一起推動無現金的發展。
3、第三個特徵,信用體系成為新金融的重要支撐。
4、第四個特徵是,人人參與的綠色金融。
以前的綠色金融,往往和大公司、大機構有關,但對個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今天我們提供數字化的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綠色金融當中。支付寶推出了「螞蟻森林」,今天你用各種方式節省了碳排放,我們有一個計算,換算成能量,能量每天可以收集,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可以在一些地方種一棵樹,這樣讓每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人人參與綠色金融。現在有2億多人參與了種樹,我每天早上起來也會種種樹,為夥伴澆水,希望大家為綠色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5、第五個特徵,全球化的數字金融。
『叄』 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治回答
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規劃建議中,對發展綠色金融進行了闡述;在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環境、規模體量和市場建設等方面也成績斐然。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頒布《關於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關於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綠色金融正式在中國誕生。隨後央行、環保部、銀監局、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相關制度文件,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批准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標志著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實踐綠色金融。各銀行機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業務,2008年10月,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2012年浦發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2.0」。各保險公司則設立了環境責任險。三是綠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政策支持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協會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規模已超1500億元。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23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綠債發行量40%左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面,2013 年先後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兩省五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四是綠色金融示範區啟動試點。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中國綠色金融雖然發展成就顯著,但由於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相關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表現為:首先是立法層次較低。在國家層面沒有正式法律出台,僅是一些部門規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力;現有的制度體系操作性不強,未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項目的負外部性體現在市場價格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政策未有效跟進,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盈利性不強。其次是基礎性工作不牢固。綠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確,各方對綠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徑的不一致導致了數據缺乏可比性。綠色金融各項標准不完善,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不夠具體明確。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再次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各相關機構「綠化」程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多數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參與到綠色金融業務中。綠色金融總體體量較小,名義上許多銀行機構公布的綠色貸款佔比遠超90%,但實際真正用於綠色發展的資金佔比較低。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相對滯後,覆蓋范圍有限。最後是中介機構、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資產評估、信息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業務較少。
探本溯源,綠色金融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通過貸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綠色項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應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為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六大體系的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重點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綠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強引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進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引導有關各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激發市場潛力和活力。特別是要強化市場手段,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通過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補貼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三是強化考核硬約束,完善監管體系。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分別開展綠色績效考評。金融監管當局應聯合有關部門,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場機制,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綠色金融參與的市場主體,重點是調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對現有政策性銀行信貸進一步「綠化」;加快綠色中介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五是創新業務模式,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創新,把綠色環保理念引入信貸政策,切實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推廣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業務;開展綠色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六是建立健全環境成本信息系統,加快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料庫,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將大氣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成本盡可能量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產業開展綠色評級試點,開展排污費收取及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價格補貼、資源稅收取及企業環評等;引導投資人基於綠色要求進行投資決策。
『肆』 誰推出了一系列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所謂綠色新政
奧巴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所謂綠色新政
2009年,奧巴馬政府提出將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基本施政綱領,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和排放權交易制度,並出台政府參與、稅收減免、出口退稅、徵收碳許可費等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以應對當前經濟危機與獲得新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目前,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潮,對此,我國政府和企業必須要有清醒認識,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綠色經濟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是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8年12月11日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對環境友好型政策的統稱,主要涉及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等與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重大問題。潘基文呼籲全球領導人在投資方面,轉向能夠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環境項目,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投資,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面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潮流和世界競爭的新格局、新變化,中國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綠色」機遇,搶佔新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以迎戰決定未來國運的全球綠色競爭。
【拓展資料】
中國的綠色新政:
在10月22日至24日舉行的2021第三屆外灘金融峰會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成為熱議話題。參會人士表示,綠色金融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目前中國正在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將陸續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為了更好支持低碳轉型,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包括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工具和服務模式,積極拓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多樣化的金融工具支持企業低碳轉型;探索發展綠色股票、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降低綠色金融資產風險權重,激勵金融機構持有綠色資產等。
控制低碳轉型風險
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控制低碳轉型中的風險成為不少參會人士的共識。
「在全球低碳轉型過程中,不能低估新舊能源結構替代過程中的風險。」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李克平表示,由於新能源儲能技術突破還需要時間,這之前必須依靠傳統能源解決新能源波動時出現的缺口。能源短缺是低碳轉型中須高度重視的挑戰。
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要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離不開政策的保駕護航。參會人士透露,一些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的系列政策舉措有望陸續發布。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將陸續發布頂層設計文件、2030年 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政策措施。
此外,專家建議,要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朱雋表示,在推動綠色分類標准方面,目前國內有三套綠色分類標准,未來需盡量統一標准,推動綠色分類標准「國內統一,國際趨同」。在加強氣候信息披露方面,建議推動更多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實行氣候相關信息的強制披露,並支持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制定可持續信息報告全球標準的相關活動。
『伍』 綠色金融的現狀
就現階段發展而言,人們對於「綠色金融」的關注點仍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綠色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早在1974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命名為「生態銀行」,專門負責為一般銀行不願接受的環境項目提供優惠貸款。而2002年,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了一項企業貸款准則。這就是國際銀行業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則」。這項准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並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現「赤道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項目融資的一個新標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納「赤道原則」,其項目融資額約佔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5%。而那些採納了「赤道原則」的銀行又被稱為「赤道銀行」。在我國的銀行業中,現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
『陸』 綠色金融與高質量發展有什麼關系
面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挑戰,中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誓言向污染宣戰,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壓力。其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顯然是與生態環境保護一樣重要和關鍵的任務。為此,如何探索出一條環境與經濟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具體而言,其中最大的難處在於,綠色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騰籠換鳥」的過程,新舊產業和動能交替出現,而這新舊之間要做好平穩過渡和交替,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國內外的很多實踐都表明,不能絕對化地理解綠色發展過程中的「新舊」問題,而是要實事求是,區別對待。
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金融致力於「綠色創新」
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實現經濟金融與生態環境的融合,其中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處理好兩個內部化過程,一是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二是外部收益的內部化。前者指向的是對污染型產業採取「減杠桿」的限制,通過市場的間接手段來緊縮這類產業的生產空間,後者則是對低碳綠色的產業進行「加杠桿」的鼓勵,同樣也是通過市場的手段來擴大這類產業的市場空間,正是在這一減一加之間,來完成社會經濟的綠色轉型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引入基於市場的各種創新機制顯得極為重要,這將關涉到高質量發展本身的成本收益效率問題。
『柒』 什麼是綠色金融,它包括哪些方面
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其核心就是利用各種政策傾斜,來降低綠色企業及環保項目的融資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內容來源仲量聯行綠色金融投資成風口 打開長租公寓融資新思路。
(7)什麼時候提出的綠色金融擴展閱讀:
現狀:
就現階段發展而言,人們對於「綠色金融」的關注點仍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綠色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
早在1974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命名為「生態銀行」,專門負責為一般銀行不願接受的環境項目提供優惠貸款。而2002年,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了一項企業貸款准則。
這就是國際銀行業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則」。這項准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並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現「赤道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項目融資的一個新標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納「赤道原則」,其項目融資額約佔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5%。而那些採納了「赤道原則」的銀行又被稱為「赤道銀行」。
『捌』 談一談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
創新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難題的根本出路
在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這一難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發展。《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十二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取得很大進步,但創新能力、自主技術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進步貢獻率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創業」和「創新」是一對孿生兄弟,「雙創」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當前,房地產、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傳統的引擎下行壓力很大,以創業創新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的動力迫在眉睫。未來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推動在新常態下進一步發展,主要就是靠『創新』。」這種突破包括了主客觀的突破,也就是創新。不僅是發展方式、方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創新。
協調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前,我國在協調發展方面存在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東北區域間是不平衡的;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還不匹配。「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建議》提出,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後,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協調發展』,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直被強調,在此次全會將其放在『創新發展』之後的第二位,是把這一理念放在了更高的角度、更大的社會主義布局的角度來看,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調整將有重大影響。協調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現存問題的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對「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綠色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當前長期積累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的問題在我們國家還比較突出,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呼聲也比較強烈,所以《建議》強調,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建議》提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這與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脈相承。綠色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正如評論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
開放發展:從國際社會的積極融入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
歷經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外匯儲備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棋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和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建議》指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些年來,我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均等化程度也不夠高,社會管理和矛盾調處能力還不足。因此,《建議》提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共享發展是『十三五』規劃中的出發點、落腳點」,這體現了「十三五」發展目標的重要特點,即全面小康不能有一個人掉隊,是全民來共享的小康。要實現共享發展,除了脫貧之外,還有更廣泛的就業、更充分的就業。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全體人民是「命運共同體」,也應該共同享受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成果。
『玖』 綠色金融的概念具體指什麼
綠色金融是一個先有實踐,再發展出理論體系的領域。對於綠色金融的理論內涵、定義范疇以及作用機制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界定。但梳理綠色金融的相關理論,對於明確綠色金融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優化管理體制都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興業將支持綠色和可持續發展作為自身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寓義於利」的理念,強調將社會責任與銀行自身業務相結合,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尋找商機,探求一種可持續、可發展的企業與社會共贏的商業模式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模式。這是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對綠色金融進行的全新解讀,為綠色金融注入了更豐富的內涵,也為綠色金融的市場化發展打開了新的天地;
與國外綠色金融體系由國際金融機構推動,政府提供支持的發展路徑不同,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推動的,是落實我國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被視為是一種「市場化的政策手段」。具體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綠色金融的本質,是通過金融市場作用引導資源向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集聚。因此,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目標,綠色金融是手段。但金融市場以貨幣收益為引導,因此具有相當規模的綠色產業、產生穩定的經濟收益,即發展相對成熟的綠色經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便於市場信息披露,從而促進市場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就需要人為地對相關標准、操作準則和指引加以明確,赤道原則等標准和指引便應運而生。這些標准、原則和指引,是綠色金融發展目標的明確與細化,是綠色金融發展理念在市場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按照這個邏輯,上節所列的,以及大量的其他未能一一例舉的相關概念,可以分為四組:發展目標、經濟形態、金融理念、執行標准。從發展目標出發,可以對相關概念的相互關聯域區別做一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