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如何解決問題英文版本
『壹』 美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金融產品的風險被低估了。
發展了消費者融資後,相對過去,市場中的供給更容易產生其需求,因此減少了金融體系在配置資源給供給方時所應有的慎重。即金融市場對企業可能產生的風險預期減少。
——削弱了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分析與篩選企業的能力。
相對於資本市場,銀行之所以作為一個銀行而存在的一個根本理由,就是銀行能掌握市場所不具有的某個借款人的信息,即銀行比市場更能了解與掌握該借款人的產品技術、生產經營、最終還款的能力等。如果銀行體系不具備此種能力,銀行就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
——最重要的是美國金融業忘記了金融業的根本功能之一。
這個功能便是低成本地將資源配置到對經濟與社會發展最有效的領域,金融業的系統風險就在於它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盡管美國金融體系並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但自身卻占據並消耗大量的資源。這里我們也看不到美國經濟中存在一種力量,去約束金融體系對資源佔有的不斷擴大。
——降低了社會儲蓄率,經濟的負債率大大提高。
傳統經濟是先儲蓄後消費。消費者信貸的發展,鼓勵和發展了消費文化,使消費者的負債率大大提高。
1、是微觀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與宏觀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的缺失的矛盾的危機 ;
2、是資源配置與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不一致的矛盾,導致資源過度配置在房地產業的危機;
3、是金融體系發展缺少約束與反省的機制的危機。
金融業的性質似乎決定了金融市場體系內部難以存在一個有效的糾錯機制,在金融體系出現大的偏差之前,能自動加以糾正。金融市場上泡沫的產生與破裂將是不可避免的。著名的分形幾何學家Benoit Mandelbrot從分形幾何學的角度也證明了這一點。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次優的選擇是不要讓泡沫吹得太大。因此在金融市場體系之外,比如由中央銀行牽頭,需要定期從金融體系的最基本功能角度去審視金融體系的發展是否大幅偏離其合理的軌道。這方面有些指標可以參考:
1、金融資源的配置是否偏離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
2、某些領域或行業是否被過度配置,其中一個指標是這個行業的平均工資是否較長時間內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工資。
『貳』 簡述金融體系的功能。
1、清算支付:金融體系能夠給商品或是服務等提供-種新的支付方式;.
2、資金融通:金融體系本身的機制運作能夠幫助資金的融通;
3、資源配置:金融體系能夠讓資源運作更有效率,為資源之間的轉移提供渠道;
4、風險管理:金融體系能夠將風險分散、轉移等;
5、提供信息:金融體系能夠讓市場中的各個主體獲取相關的金融信息;
6、激勵作用:金融體系通過股票或是股權.的方式讓員工與公司的目標一-致,有效激勵員工努力工作。
為您拓展一些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金融體系是什麼?
金融(Finance、Finaunce)是市場主體利用金融工具將資金從資金盈餘方流向資金稀缺方的經濟活動。
金融體系,其實就是金融系統,是家庭、公司、政府等組織為了執行相關金融決策而所使用的中介機構。其中包括了股票、債券市場以及其他證券市場,還包括有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中介類機構組織。
金融體系一般起著經濟流通、融通資金的功能與作用,資金--般通過金融系統從資金的盈餘方流向資金短缺方用於拆借,資金的一般流動介質就是金融中介機構。
金融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主要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銀行會計、出納、轉賬、結算、保險、投資、信託、租賃、匯兌、貼現、抵押、證券買賣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和非貿易的結算、黃金白銀買賣、輸出、輸入
『叄』 在當今金融危機下,金融機構體系存在哪些問題有何解決辦法
首先簡單的說下背景,有助於你發散思維,金融機構體系存在的核心問題就是監管不力!而監管不力反應了兩方面可能:1,一些國際金融大鱷,掌控或影響了發達國家的金融相關機構;2,國際金融大鱷的智囊的確強於國家智囊,但並沒有掌控相關機構,我國的所謂專家相對而言連小學生都不如就更別提了(就私下而言,至少我遇到的專家都承認這點,但作報告時當然還是要批評國外專家的,這是抬高自己的「手段」)。
至於具體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給你推薦兩篇文章,相信他們比我分析的更准確!
存在的問題?發達國家金融監管存在多方面問題(http://biz.cn.yahoo.com/090326/16/t0lu.html)
解決辦法?美國金融體系改革方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27/content_11079372.htm)
『肆』 哭求,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英文版
How to 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deepens. The louts are piecemeal and national, whereas the crisis is global. What』s worse, the policy responses are not based on a clear diagnosis of the underlying problem.
Some politicians talk as if this crisis were merely about illiquidity: banks don』t have enough liquid assets to meet their current obligations. If this were so, the problem would already have been solved. The reason is that most countries have three institutions in place that generally prevent this sort of thing from happening: (1) central banks that are 「lenders of last resort」, (2) depositors are insured (up to a specified maximum) and (3) banks are regulated and supervised.
But the problem now is different. Once we understand it, we are close to finding a solution. It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potential illiquidity, but also of potential insolvency: the total assets of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uld fall short of their total liabilities. At the current fire-sale asset prices, they』re in danger of going broke. The central banks can』t help here, since they lend only for short periods against highly-rated collateral.
The difficulty is that some of the troubl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too large too fail (their demise would wipe out too much wealth, shut down too many businesses, throw too many people into unemployment) and are very contagious (their bankruptcy would lead to the bankruptcy of other large institutions). That is why we』ve seen lots of case-by-case louts (Bear Stearns, AIG, Fannie Mae und Freddi Mac, Fortis, Bradford and Bingley, Wachovia, Glitnir, etc.), climaxing in the largest, the Paulson plan.
We know how we got into this mess. In very broad brush strokes, it happened like this: (a) Due explicit and implicit state guarantees to banks and their creditors, as well as a lamentable lack of associated regulation, banks faced low costs of risk. So, predictably, they invested in increasingly risky assets, such as subprime mortgage loans. (b) Due to low interest rates, banks faced low costs of borrowing. Thus they became highly leveraged. This meant that even a slight decline in their assets could destroy lots of their equity. (c) Like the regular banking sector, the 「shadow banking sector」 (money market funds, hedge funds, investment funds, private equity firms, suppliers of commercial paper, insurers such as AIG) funded its short-term liabilities with long-term assets, but the latter faced far less regulation. The result of 「regulatory arbitrage,」 moving risky business to where it is least regulated.
The rest is history: When the housing bubble burst, the value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fell, and this left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too little capital relative to their debt. Thus they sold whatever assets they could (not just the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this drove asset prices down further, extending the problem to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Paulson plan, governments have responded to this crisis in a piecemeal fashion, deciding about one institution at a time (Bear Stearns yes, Lehman no). This raised investor uncertainty, leading to a general panic that spread to the money market funds.
If you agree that this is basically the problem, then a solution to this financial crisis is, in my judgment, could run along the following lines. Just as the problem of potential illiquidity can be addressed by 「lenders of last resort」 (the central banks), so the problem of potential insolvency can be tackled by 「buyers of last resort.」 The latter are the treasuries and finance ministries that can buy shares or warrants in the troubl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reby providing them with capital they have been lacking. Of course this capital infusion would have to come with addition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is sort of solution has been staring us in the face for some time. The broad idea was applied to the recent string of troubled institutions (Fannie and Freddie, AIG, Washington Mutual, Wachovia, Bradford and Bingley, Fortis, etc.). The U.S. government used it to get out of the savings-and-loans crisis of the early 1980s, as did the Swedish government to overcome its financial crisis of 1992. All we need to do now, in this world of global finance, is make it a reliable pillar of our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Under my proposed solution, each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trust company that identifies the highly contagious (alias 「systemically signific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cannot be allowed to fail. These institutions receive a solvency insurance and, in return, become bound by new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example, the institutions could be required to retain a 10 percent stake in their securitized procts and to publicize higher stakes they may hold. In addition, the trust company could require debt-for-equity swaps for institutions with excessively high leverage ratios. Thereby the institutions would rece their liabilities relative to their assets, with the immediate expense shared by the shareholders and taxpayers. Finally, the trust company would have the ty to sell its stakes in these institutions within the next decade, with the sole objective of maximizing the taxpayers』 return.
Since both the regular and shadow banking sectors contain highly contag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oth should receive comparabl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is is necessary to avoid regulatory arbitrage. But in this financially interdependent world, regulatory arbitrage i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it i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is direction, coordination among E.U. governments is essential. What is required is a harmonize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 through a central agency or a consortium of existing institutions – to coordinate and oversee the regulatory and supervisory activities of countries, monitor global financial risks, implement a globally integrated financial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coordinate internationally the obligations of the buyers of last resort.
In the longer run, the world community should strive to perform these functions through a global monetary agency.
We can be under no illusions: providing solvency insurance is potentially dangerous, since the insured institutions have an almighty incentive to take excessive risk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concomita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ly, is so important. As it is, governments are ling out one troubled institution after another, but often without the regulatory and supervisory safeguards. This creates serious problems for the future.
In short, the solu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 one sentence: Just as we have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potential systemic illiquidity through a lender of last resort plus deposit insuranc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so we must now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potential systemic insolvency through a buyer of last resort plus solvency insurance, debt-to-equity swaps,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is solution above requires courage, which is exactly what these dangerous times demand. The present financial crisis is truly global, requiring a globally coordinated response. Saving on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t a time, each country for itself, can』t solve the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it would spread more uncertainty and fear, which would further undermine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If we all had the assurance that a new world financial order was in place – that not only defended us from contagious illiquidity through lenders of last resort, but also protected us from contagious insolvency through buyers of last resort – then the widespread fear and distrust in financial markets would dissipate. Confidence could return and thereby the dangers of illiquidity and insolvency of the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uld recede. We all know tha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difficult. But as we look into the abyss, contemplat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life savings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could disappear as jobs and businesses are destroyed around the world, it should be clear to all major heads of state, all policy makers and voters, that we must grasp our responsibili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d globally cooperative response.
『伍』 求各位幫忙翻譯一下這段英文,關於我國金融體系的
註:厚的連接線對應的權威在財務決策的最高水平。全國人大promulgatesall金融部門的法律和國務院實行金融監管問題的強制性政策指令,所有的金融監管和監督機構。虛線連接線顯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貨幣政策的三個主要功能,保持金融穩定,以及提供金融服務和財政部稅收管理員,掌櫃的三重角色,和幾家商業銀行的老闆。較薄的連接從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出現的線,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反映到這些實體乘是調整和實施監督各自的金融部門additionalnotes監督主要負責:安全負責外匯業務,證券和保險公司。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在轉型為商業銀行的過程。中央匯金公司行使權利和義務為投資者主要的國有金融企業代表國家。國家社會保障的樂趣也有雙重作用的體制投資者和一些大的商業銀行利益相關者。 (求採納)
『陸』 有沒有關於大學生如何面對金融危機的英語文章呢
1、http://vax.wcsu.e/socialsci/ecores.html
美國西康狄涅格州立大學社會科學系提供的網上經濟學資源鏈接站點。包括一般經濟學資源、經濟問題、國際經濟資源、金融經濟學資源、經濟數據資源、美國人口普查及雜項資源等。
2、http://www.inomics.com/cgi/econdir
網上經濟學資源索引,這是一個經濟學站點大全,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經濟學的每一領域,值得仔細挖掘。
3、http://sun3.lib.uci.e/~dtsang/econ.htm
經濟學資源站點鏈接。包括一般經濟學資源、經濟學期刊和工作論文、經濟數據資源、智庫、經濟發展、勞動研究、運輸研究等。
4、http://cepa.newschool.e/het/alphabet.htm
極好的經濟學家個人主頁鏈接站點。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部分經典文獻可在其個人主頁上免費下載。如阿羅(Kenneth J. Arrow)與人合寫的《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On the Stability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On the Stability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I》;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與人合寫的《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a Sealed-Bid Auction》、《Competitive Bidding and Proprietary Information》;西蒙(Herbert A. Simon)寫的《A Form al Theor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A Comparison of OrganisationTheories》、《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斯蒂格利茲(Joseph E.Stiglitz)與人合寫的《Increasing Risk I: A definition》、《Increasing Risk II: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Jacob Marschak寫的《Remarks o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以及Martin Shubik、James Tobin等人的大量經典文獻都可以在他們各自的個人主頁上找到。
5、http://www.bepress.com/
柏克利電子出版社(英文簡稱BEPRESS)的主頁。該社由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的Robert
Cooter、Aaron Edlin、Benjamin Hermalin、David Sharnoff四位教授於1999年共同創立,旨在改進學術出版狀況,減少進入成本和進入障礙,促進學術思想的傳播。在這兒,你可找到一個名為「威爾遜的博弈論傳統」(Game Theory in the Tradition of Bob Wilson)的專題,該專題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威爾遜(Robert Wilson)教授的學生為慶祝他65歲的生日而設的,編輯是MIT的Bengt Holmstrom教授、斯坦福大學的Paul Milgrom教授和哈佛大學的Alvin Roth教授。該專題有一些經典文獻可供下載,譬如:Clauded'Aspremont 和Louis-André Gérard-Varet合寫的《激勵與不完全信息》(Incentives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Steinar Ekern 和Robert Wilson 合寫的《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 an Economy with Incomplete Markets》、Alvin E. Roth 和Elliott
Peranson 合寫的《The Redesign of the Matching Market for American Physicians: Some Engineering Aspects of Economic Design》、Bengt Holmstrom 寫的《GrovesScheme on Restricted Domains》、Paul Milgrom寫的《Rational Expectations,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mpetitive Bidding》等等。BEPRESS出版的經濟和商業類期刊有:《經濟分析與政策雜志》(The B.E. Journals in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宏觀經濟學雜志》(The B.E.Journals inMacroeconomics)、《理論經濟學雜志》(The B.E. Journals in Theoretical Economics)、《農業與食品工業組織雜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Instrial Organization)、《非線性動態學與計量經濟學研究》(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and Econometrics)。以上期刊只需你免費注冊一下,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即可全文瀏覽或下載。
6、http://cowles.econ.yale.e/default.htm
耶魯大學Cowles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的主頁。該研究基金會於1955年在耶魯大學經濟系建立,目的在於引導和鼓勵經濟學、金融學、商業、產業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Cowles基金一直尋求對改進和發展應用經濟分析及相關社會科學的邏輯方法、數理方法、統計方法的研究提供支持。該主頁上有大量重印的1943年至1997年的經濟學期刊論文及工作論文,可免費全文下載。
7、http://www.bol.ucla.e/~joonsuk/elinks.htm
獨到的經濟學資源鏈接站點。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個人主頁的鏈接地址。
8、http://faculty-web.at.nwu.e/economics/chung/link/economist.homepage.html
一個較全的經濟學家個人主頁鏈接站點。
9、http://faculty-web.at.northwestern.e/economics/chung/link/resource.html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Kim-Sau Chung收集的經濟學資源鏈接。包括經濟學工作論文系列、經濟數據、經濟研究院(所)及經濟學會(協會)、經濟學教育、研討會信息及資料、供經濟學者使用的其他資源等。
10、http://www.albany.e/econ/eco_phds.html
美國、加拿大能夠授予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的鏈接。該網頁是根據Peterson'sGraate Programs in the Humanities, Arts & Social Sciences, 2001》的內容提供的鏈接服務。
『柒』 1933年的金融危機英國是如何解決的
回顧過去200年貨幣本位的變遷史,人們不難看出金本位從未被證明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復歸金本位似乎也並不能解決國際貨幣體系的諸多弊病,反而帶來更復雜的問題。 其一,金本位的歷史,既不悠久也不成功。在1821年之前,全球主要國家以銀本位為主,隨著國際黃金產量的大增,1821年開始,英國最終決定採用金本位制度,其他國家也逐漸跟進,到1876年,英法德美等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採取了金本位。 從1870年到一戰爆發之前,是金本位制運作得最成功的50年。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當時金本位的成功是歐洲經濟長期繁榮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二,各國各種復歸金本位的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一戰之後各國又一度恢復了金本位制度,但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使得各國央行紛紛放棄金本位,從1938年開始,已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國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金本位下自由鑄造、自由流通的本質遭到了嚴重的挑戰。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向金本位制復歸的實踐均告失敗。 其三,金本位下金融危機的爆發和物價的劇烈波動均反復出現。例如古羅馬、中世紀的歐洲、西班牙和巴西都在徹底的金本位制下發生了物價漲幅在30倍以上的通貨膨脹;而世界經濟則在金本位制下於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間爆發了以金融體系的崩潰為導火索的世界性經濟蕭條。即便在金本位運行最好的50年間,金融危機也並不少見,例如1890年,英國巴林財團投機阿根廷失敗面臨破產,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和俄國、法國央行聯手,並藉助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力量才平息危機。1895年美國黃金儲備過低而面臨危機時,也是依賴摩根家族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聯手才渡過危機。更糟糕的是,金本位決定了各國央行不能在經濟不景氣時採取擴張政策,因此經濟衰退乃至蕭條延續的時間往往更長久,例如1929年之後全球經濟幾乎經歷了10年的通貨緊縮。 迄今為止,仍然有不少學者主張金本位的好處,但是黃金的稀缺性註定了在金本位制之下,或者流通中貨幣的含金量不斷下降,或者以黃金錶示的物價不斷下降,或者通過虛金本位制過渡到信用本位制。在近200年來,除了1939年等及其偶爾的年份之外,黃金儲量從來不能滿足作為貨幣流通的要求。此外,黃金價格本身就是波動不定的,這也使得金本位根本無從穩定物價也無從防範金融危機。金本位用了兩個世紀的歷史來提醒我們,關於金本位的美好回憶很大程度上並不真實。 實物本位制的幻覺及其嚴重缺陷 對金本位的推崇衍生出了更為大膽和驚人的設想,即人類可以回歸到實物本位上,運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屬、煤炭等有限的自然資源作為組合,來充當國際貨幣的本位。 實際上早在1931年時格雷厄姆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些缺陷並提出了貨幣的組合商品化建議,即人們可以用一組基本商品,例如鋼、銅、煤、木材和小麥作為貨幣基礎來發行貨幣。但是實物本位制顯而易見的種種缺陷,決定了其幾乎不是經濟學家願意付出時間來討論的問題。 其一,充當本位貨幣的商品往往是被囤積的。以歷史上的美國為例,全球貨幣性黃金曾大量囤積在美國,例如到二戰爆發時,全球大約有80%的貨幣性黃金存放在美國。但是實物貨幣本位下,那些金屬、能源類的、充當貨幣本位的商品如果也像黃金那樣儲存起來,且不考慮儲存成本及其可持續性,如此大量的資源性資產脫離全球經濟的運行而被儲存,本身就是災難性的。 其二,當人們試圖發行以商品組為基礎的、具有全額實物資本抵押式的貨幣,其本身可能給貨幣體系帶來的問題遠多於其能解決的問題。不僅將使設置、儲備、保管這些所謂商品組的費用極度高昂;且一旦發生貨幣危機,由於作為貨幣價值基礎的抵押商品組構成復雜,難以分割和分配,實際上是不可能和相應的貨幣相兌現的,貨幣體系將失去對金融危機的幾乎全部自我調節能力。 看來迄今為止,我們既未探索出也沒有充分預見到可以取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更為公正和穩健的新世紀貨幣體系,但是復歸金本位乃至採取實物本位,都是和歷史割裂得相當遙遠,也和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實際脫離得相當遙遠的夢想。 但是,對金本位和商品本位的懷疑,並不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央行也許應當適度增持黃金相沖突,目前全球主要國家當中,美國政府公開的數據是大約持有8000多噸黃金,另外可能還有相當部分的政府黃金委託投資銀行進行管理。歐洲中央銀行持有的黃金儲備甚至可能超過萬億規模。就發達經濟體而言,各國黃金儲備往往占國際儲備的40%以上。因此發展中國家審慎地利用國內黃金開采,研究國際黃金市場,增持黃金到合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只是目前國際金價如此高企之際增持黃金是否屬於良策則仍待斟酌。(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看書吧
『捌』 哪裡有比較系統金融的知識結構體系表中英文的都可以
系統金融學目錄
作者介紹
系統金融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性
系統金融學簡介什麼是系統性
什麼是系統金融學?
系統金融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系統金融學與現有金融學科的區別?
作者介紹
系統金融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性
系統金融學簡介 什麼是系統性
什麼是系統金融學?
系統金融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系統金融學與現有金融學科的區別?
展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和外在規律,金融也不例外。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系統性,規律就在系統中。 「如果理論前提遠離現實, 那麼結論就難以解釋現實。科學的目標就是要用盡可能少的理論來解釋盡可能多的問題或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默頓o米勒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丁大衛,金融規律的發現者、金融定律的發明人、國際著名金融專家、金融危機預言家、國際企業管理專家、國際金融界權威人士、全球金融領跑者、金融市場守望者、中國金融市場診斷師、中國金融走向國際化道路的促進者。 全球獨一無二、最先進、最完善、最實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金融樹體系、系統金融學、金融生態學、金融科學及金融科學體系的發明人和創始人。 曾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考取了極個別人才能通過的幾乎所有美國金融/證券行業所需的營業執照,並在該行業的不同領域從業至今,涉及企業和金融管理的方方面面。 歷任:美國環球證券首席投資執行官,美國國際金融證券研究院理事會副理事長,多倫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顧問,加拿大風險資本交易所董事,博鰲亞洲論壇/博鰲水城投融資總策劃,博鰲亞洲論壇顧問,博鰲水城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中美多所大學教授或特聘教授、博導,中國黃金投資專家委員會首席金融科學家,國際多家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美林、高盛、黑石、野村等國際投行的經常顧問。
編輯本段系統金融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性
相對絕大多數其它學科,如數學、文學、物理學、地質學、化學、經濟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金融學,尤其是現代金融學還是一門非常年輕,很不完善的學科。盡管如此,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現代金融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金融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量的進展。無論是在師生數量還是研究成果方面,金融學都早已超過歷史悠久的經濟學。盡管新的金融學科不斷產生並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如金融市場、資本市場、衍生金融、貨幣銀行、投融資、金融經濟、微觀金融、金融心理、金融工程、金融行為等等,但它們的內容和研究對象都局限在金融的某個局部或某個方面,而不是金融的整體,更不是金融的系統性、全維性和規律性,因此,在發現和揭示金融規律、指導金融實踐等方面,它們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和突破,也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因為這些理論的前提就遠離現實,它們的結果也一定是遠離現實。試想,每門醫學學科都是研究人體的某個局部或某個方面而不是整個人體,這樣的學科能對人體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嗎?再試想,每個人都去設計生產汽車的某個零部件,而不去關注汽車的整體和系統,這樣的零部件組裝的汽車能用嗎?此外,猶如人體的經絡,金融本身系非實物資產,對絕大多數世人而言,金融是一套看不見摸不著網路價值體系,但其實不然,否則,中醫又如何為病人號脈把脈呢?實際上,同人體和人體經絡一樣,金融也是一個整體,但由於金融貌似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被不明真相的學者憑主觀意識肢解得七零八碎。直至今日,在全世界金融仍被視為充滿主觀意識的人文學科。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怎能找到金融的客觀規律。因此,金融學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只見影子,不見實物,撲朔迷離,非常復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支離破碎,不成體系,與現實嚴重脫節,難學難懂,費時費力。 為改變上述現實,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輕松、系統地學會、運用金融知識、金融產品和金融體系,筆者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大量實踐,終於發明創造了系統金融學
編輯本段系統金融學簡介
筆者認為宇宙萬物皆有規律,且相同。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存在一定的系統性。比如,沒有樹根,就不會有樹干,沒有樹干,就不會有樹冠。同理,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沒有現在就不會有未來。現在人類普遍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宇宙是無限大的。但筆者強調的是不管宇宙有多大,它一定是系統的,即有規律的。太陽本身就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宇宙中有無數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系統性是規律的最重要體現。人類的文明史就是發現規律的歷史。
什麼是系統性
系統性指的是事物的系統性質。系統指的是同類事物按一定關系組成的整體。有些事物的系統作用非常強且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就是如此。此外,汽車、電器、人體、氣候、地球等也頗為類似。比如,用鑰匙輕輕一擰,幾乎汽車的所有系統就開始工作了。掌握了系統性便可變未知為已知。 比如,數字1-100有著很強的數字關系和數理邏輯,由於這種關系和邏輯,其中的任何數字少了,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數字有著很強的數理邏輯,通過數字或者說通過數理邏輯,我們可以解決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將很多非數字的問題和事物數字化提供新的解決辦法。現在的數字電視就是將圖像及聲音信號數字壓縮和數字調制後形成數字電視信號。
畢達哥拉斯樹是由畢達哥拉斯根據勾股定理所畫出來的一個可以無限重復的圖形。又因為重復數次後的形狀好似一棵樹,所以被稱為畢達哥拉斯樹。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572 BC?—497 BC?)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內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畢達哥拉斯。 「勾三股四弦五」。這是中國著名的勾股定理。不過最早的證明大概可歸功於畢達哥拉斯。他是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即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又比如根據人類的族譜(Family Tree),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你都會知道你們家族成員和你的血脈關系,你該如何稱謂他們。如父親的妹妹是姑姑,姐姐的女兒是外甥女。也許有的人歲數比你還小,但按家譜和血脈關系,你仍要管他們叫大爺或大媽等。
我們知道人體本身就是系統集成而且是多個不同系統集成的集成,人體的主要系統有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呼吸系統(respiratory system)、心血管系統(cardiovascular system)、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免疫系統、循環系統、骨肌系統、外皮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等。
如前所述,任何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系統性,很多事物都是多個系統的系統集成,比如人體、氣候、各種機器、汽車等。眾多系統之間又有主次先後之分。比如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都是致命系統;汽車的制動系統等都是關鍵系統。
由此可見,系統就是邏輯,就是規律,更准確地說規律存在於系統之中。一旦掌握了事物的系統性質,你就知道它的變化規律,你就知道他的來龍去脈,你就可以通過必然的聯系推斷出必然的結果。
什麼是系統金融學?
系統金融學是筆者經過20多年潛心研究與大量實踐後創立的一門嶄新的金融學科。它涵蓋了金融的方方面面。它通過系統的研究,揭示了金融的系統規律。它根據金融的系統性,如同上述的人體、汽車等事物,將所有金融,根據它們的位置、作用、功能、來龍去脈、相互關系等,分門別類地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整體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就是一棵「樹」,至此,所有金融規律都可以一目瞭然地在這顆「樹」上顯現出來。 任何事物都存在點和面,即個體和整體的關系,金融也是如此。其次,金融的屬性決定了金融的系統性更強。可以說,離開了系統性,金融就什麼也不是。這種系統性中既有線性和非線性的數理邏輯、機械原理,但更多的是自然的生態規律。因此,樹是系統性和生態性的最佳代表;樹乃天地規律的集大成者;金融樹乃金融規律的系統集成。 事實證明,金融的屬性、表現形式、運轉規律、邏輯性、系統性、全維性、來龍去脈、變化規律、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和作用等一切的一切同樹如出一轍,因此,金融就是樹!盡管金融目前屬於人類意識范疇,但它必須遵循天地的系統規律——地球法則。「金融樹」通過樹,揭示了金融發展變化的唯一客觀規律。所有金融危機都是人為的,都不應該發生,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人類掌握金融的基本規律之前,金融危機是難以避免的。多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金融就是樹,違背了樹的原則和規律,金融危機就一定會發生。
系統金融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系統金融學的內容及研究對象涉及金融的全部,盡管如此,它並不是將所有金融現象或問題面面俱到,而是根據金融產品、金融體系及其生態環境發展的內外規律,主次分明,有整體,有局部,由點及面,系統的,有機的,將它們集成在一起。事實上,它們本身就是一體的,只是由於我們的認識不足,被人為的割裂成七零八落。我們知道,許多事物都是宏觀、微觀、整體、局部、關鍵和輔助的系統集成。比如,相對汽車的零部件,車架(無論是大梁式還是承載式或其它形式的車架)就是汽車的宏觀和整體,離開了這樣的整體框架,去研製汽車的局部和零件,只能是徒勞。當然,汽車光有框架還不行,框架還必須與所有部件和零件有機的系統的集成為一體,才能運轉。
同樣的道理,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並獨立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統性並在系統中發揮作用。比如,一棵完整的樹是由樹根、樹干、樹冠三部分組成,三者不僅缺一不可,而且系統順序不能錯,即樹根、樹干、樹冠,否則,這棵樹就難以存活。若想讓它枝繁葉茂,首先就得讓它根深蒂固;若想讓它根深蒂固,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根深蒂固的能力、環境和土壤。又比如,自行車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體現在它的車把(方向盤)、前後輪、車鏈及飛輪,四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無法正常運轉。再比如,要想學好微積分,就必須首先系統地學好算術、代數、幾何等相關課程。同樣的道理,離開整體性和系統性,金融學就變得支離破碎,撲朔迷離,不成體系,難以學懂掌握,更難發揮作用——解釋現實。系統金融學強調金融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如同金融樹體系中的樹根、樹干與樹冠的關系,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是金融產品和市場(Financial Procts & Financial Markets)的根基,同時又是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的基礎;財務管理是基礎證券(Basic Securities)管理的基礎;基礎證券是衍生證券(Derivative Securities)管理的基礎。他們環環相扣,步步
延伸,體現了經濟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的自然的內在規律。不僅如此,系統金融學(R)根據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產生,形成的來龍去脈,揭示會計、財務、金融及金融產品之間、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做到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知道它們從哪裡來,而且要知道它們到哪裡去。 人們對事物的系統認識是由表及裡,先整體後局部再細微的循序漸進認識過程。如果你連事物(比如汽車、大樓)的輪廓都記不住,你怎麼能記住它們的細節(零部件)。如果你對事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都不了解,怎麼能發現它存在和運作的內外規律呢?如果你不掌握事物的規律,怎麼能靈活運用呢?由此可見,不成體系的,本末倒置的教科書和學習方法,不可能帶來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系統金融學的創建及其內容不僅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且符合系統學習法,避免了大量重復,把空泛零亂難以把握的金融理論變成系統的實操體系。
系統金融學與現有金融學科的區別?
盡管金融涉及的是非實物資產和體系,看似看不見,摸不著,但一旦掌握它們的屬性、整體性、系統性、生態性,所有金融資產、其體系及規律都可以圖文並茂地「顯像」出來,讓人一目瞭然。這不僅是全世界所有其它金融學科望塵莫及的事實,而且是它們從來沒有或者說從來沒敢設想的。 令人欣慰的是國際頂尖的金融學專家已意識到並試圖改變上述糟糕現狀。金融學的頂級教授茲維·博迪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莫頓合著的「金融學」一書,得到諾獎獲得者——大牌經濟學教授保羅·薩繆爾森推薦。在本書的范圍介紹中,作者寫道:「在化學等發展成熟的研究領域,通常的教育方法是在入門課程中涵蓋一般原理,給學生一個該學科的總印象,從而為其他更專業的課程(如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打下基礎。同樣的,將金融學的所有分支領域——公司財務、投資學、金融機構學,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1、作者認為,相對化學等領域,金融學發展不成熟;2、作者將所有分支領域——公司財務、投資學、金融機構學——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中。其實,金融學的分支領域遠遠不止上述三個。 盡管如此,相對目前及以往的金融類教科書和教學方法,「金融學」這本書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前所未有的創舉。但由於不了解這些分支學科及影響企業、金融、經濟所有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位置等,作者未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和系統性,只是機械地把幾個分支學科的知識堆積在一起,因此把它們的位置、關系和作用等都搞錯了。好比把樹葉放到樹根的位置,樹根放到樹乾的位置,汽車輪子安裝在汽車的裡面,發動機放到汽車頂上。由此可見,系統的金融管理知識體系一直是個空白,業界專家仍在黑暗中摸索。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會計、財務管理等學科難學難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勝於雄辯,多年的大量人證物證顯示,系統金融學不僅在教學方面帶來了「四兩撥千斤」,效果、效率倍增的革命性變化,而且在實踐中,如企業診斷、金融管理、風險預測等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來自各界的相關報道頗多,故在此無需贅述。
『玖』 如何看待美國次貸危機(英文版本)
從今年3月開始,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震盪,債券價格大幅下跌,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多家知名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或出現流動性危機,股市、匯市、商品市場異動頻繁。國際金融市場在短短幾個星期之內,從資金過剩逆轉為信用緊縮。雖然歐美的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採取了降息、注資等一系列補救措施,但次貸危機的影響沖擊遠未結束,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後續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歸納起來,次貸危機從三個方面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一是經濟上行周期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弱化。近年來,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漲的形勢下,一些金融機構簡單解讀市場信號,紛紛降低貸款標准,貸款質量大幅下降。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這些由於非審慎借款而造成的巨大風險暴露無遺。二是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投資機構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打包證券化,並在此基礎上創建大量衍生產品,包括信貸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被分散、轉移到資本市場,卻沒有把與風險相關的准確和全面的信息傳遞給投資者,評級機構也未能准確評估資產風險和及時調整結果,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三是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主要體現在:對金融機構放鬆借貸標準的行為沒有及時制止;對中介機構,如SIVs、投資銀行、評級公司等缺乏有效監管;對於對沖基金等重要的市場投資者缺少監管手段,過於信賴新型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評估模型和管理能力。
從目前來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局勢動盪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直接沖擊雖然並不很大,但是,金融服務和資本流動日益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機的蔓延性大大增強。中國當前流動性過剩、房價大幅上漲的形勢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有很多類似之處,前車之鑒,足以令人警醒。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金融體系還不完善,抵禦突發性風險的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因此,在應對危機方面,我們應該做更為積極、更加充分的准備,將外部沖擊的潛在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