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外資金融機構多少家
㈠ 詢問:日本在華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機構名稱 國家(地區) 在華機構 成立日期 機構性質 在華聯絡方式 負責人
電 話 地 址 傳 真
日本銀行 日本 日本銀行上海代表處 1/31/1996 代表處 (021)�62751988 上海市延安西路2201號,國貿2007室 62751989 和田敬正
北陸銀行 日本 日本北陸銀行上海代表處 7/15/1994 代表處 (021)�62758888 上海市匯豐大廈28-012室 62701858 柳瀨浩伸
常陽銀行 日本 日本常陽銀行上海代表處 4/4/1996 代表處 (021)�62090258 上海市延安西路2201號,國際貿易中心1901室 62090508 黑羽徹也
大和銀行 日本 大和銀行上海代表處 7/20/1993 代表處 (021)�62755198 上海市延安西路2201號,國際貿易中心2709室 62755229 片岡玄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 日本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上海分行 12/30/1991 分行 (021)�68410001 上海市浦東新區銀城東路101號匯豐大廈25層 68410002 古賀保馬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大連分行 11/15/1994 分行 (0411)�3602543 遼寧省大連市中山路147號森茂大廈6樓 3602570 植野幸裕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北京代表處 5/16/1983 代表處 (010)�65908400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5號,北京發展大廈1718室 65004916 伊東浩一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廣州代表處 5/29/1985 代表處 (020)�86681510 廣東省廣州市流花路120號東方賓館2761室 86677184 酒井朗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廈門代表處 11/23/1991 代表處 (0592)�2058150 福建省廈門市中山路1號大樓東海大廈酒店915室 2058150 劉文刀
日本第一勸業銀行武漢代表處 6/9/1995 代表處 (027)�83807777�-1910 湖北省武漢市解放大道616號亞洲大酒店1910室 83796022 朱 霞
東海銀行 日本 東海銀行上海分行 11/5/1996 分行 (021)�58306570 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111號,新世紀商廈18樓 58306450 志村雅文
東海銀行天津分行 6/1/1995 分行 (022)�23304852 天津市南京路75號天津國際大廈811號 23304660 森川幸好
東海銀行北京代表處 7/16/1982 代表處 (010)�65973868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京廣中心32021號 65973079 柳本真佐人
東海銀行廣州代表處 10/24/1985 代表處 (020)�86677731 廣東省廣州市中國大酒店商業大廈509室 86677720 立川元祥
東京三菱銀行 日本 東京三菱銀行北京分行 6/23/1995 分行 (010)�65908888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5號,北京發展大廈2層 65908899 大津英雄
東京三菱銀行深圳分行 3/28/1986 分行 (0755)�2223060 廣東省深圳市建設路2022號國際金融大廈16樓 2224089 梅村賢二
機構名稱 國家
(地區) 在華機構 成立日期 機構性質 在華聯絡方式 負責人
電 話 地 址 傳 真
東京三菱銀行 日本 東京三菱銀行上海分行 8/10/1991 分行 (021)�58828815 上海市浦東新區銀城東路101號匯豐大廈20層 58820080 山田正晴
東京三菱銀行大連分行 1/26/1995 分行 (0411)�3606111 遼寧省大連市中山路147號森茂大廈11樓 3605111 川副泰治
東京三菱銀行天津分行 12/3/1999 分行 (022)�23110088 天津市南京路75號天津國際大廈21層 23131122 柳岡廣和
東京三菱銀行成都代表處 1/20/1995 代表處 (028)�6252169 成都市人民南路2段80號錦江賓館451房 5544847 中村敬
東京三菱銀行廣州代表處 3/17/1984 代表處 (020)�38770268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北路233號中信廣場寫字樓2802室 38770318 山田莊一
東京三菱銀行無錫代表處 9/8/1997 代表處 2752005 無錫市五愛路33號(人行大樓1903室) 2712693 糸井淳一郎
福岡銀行 日本 福岡銀行上海代表處 12/15/1994 代表處 (021)�62194570 上海市延安西路2201號,國貿大廈2010室 62195614 末永仁
福岡銀行大連代表處 9/6/1995 代表處 (0411)�2823643 大連市人民路60號富麗華大酒店822室 2823644 中山深
富士銀行 日本 富士銀行深圳分行 1/20/1987 分行 (0755)�2221918 廣東省深圳市建設路2022號國際金融大廈21層 2225390 兒玉吉正
富士銀行上海分行 6/21/1995 分行 (021)�58881000 上海市浦東新區銀城東路101號匯豐大廈7層 58884590 中嵨清治
富士銀行大連分行 1/31/1994 分行 (0411)�3608348 遼寧省大連市中山路147號森茂大廈14樓 3608328 安藤嘉孝
富士銀行北京代表處 8/25/1982 代表處 (010)�65123047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9號,國際大廈802室 65002161 兒玉吉正
富士銀行廣州代表處 6/29/1985 代表處 (020)�86669277 廣東省廣州市流花路120號東方賓館2657室 86663814 古谷和彥
富士銀行南京代表處 4/4/1996 代表處 (025)�3329379 江蘇省南京市廣州路208號古南都飯店801室 3319355 王師榮
富士銀行天津代表處 6/9/1995 代表處 (022)�23305448 天津市南京路75號天津國際大廈22層 23305489 孫國賢
廣島銀行 日本 日本廣島銀行上海代表處 12/25/1995 代表處 (021)�62752755 上海市延安西路2201號,國貿1713室 62752702 升田善三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
㈡ 列舉幾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要正確的哦 在線等答案
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恆生銀行、東亞銀行、日本瑞穗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荷蘭銀行、韓亞銀行等
㈢ 在華外資銀行有哪些
目前我國共有238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 銀監會已批准20家外國銀行將其中國境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其中12家外資法人銀行已完成改制並開業,從事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包括對中國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 匯豐銀行、 渣打銀行、 東亞銀行、 花旗銀行、 恆生銀行、 日本瑞穗實業銀行、 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新加坡星展銀行、 荷蘭銀行、 永亨銀行、 新加坡華僑銀行、 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㈣ 金融聚集區的概念是什麼國內外有哪些案例
您好!
金融聚焦區是指一國的金融監管部門、金融中介機構、跨國金融企業、國內金融企業等具有總部功能的機構在地域上向特定區域集中,並與其他國際性(跨國)機構、跨國公司、國內大型企業總部之間存在密切往來聯系的特殊產業空間結構。
國外:
紐約、倫敦和東京,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產業集聚地。這些大都市吸引了全球最主要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紛紛進駐開展業務(Tschoegl,2000)。倫敦是全球第一大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其證券交易市場24小時運營,是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中心。至2001年,倫敦已有680多家銀行,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307家外國銀行擁有了17439億英鎊(摺合25362億美元)的總資產,跨國借貸業務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 ;倫敦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800多家保險公司聚集在此,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紐約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金融集聚地,曼哈頓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是世界最大的經營中、長期借貸資金的資本市場;它的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也是世界最主要的交易市場。至2000年紐約銀行業的總資產已經達到16834億美元,其中228家外國銀行的總資產達9761億美元。而日本則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股票交易市場和債券市場,至2000年世界最大的300家銀行中,已有75家在東京設立了分支機構,其中I4家銀行的總部設在東京,這使東京成為當時世界上大銀行最集中的城市,到了2002年日本的銀行總資產已達到153500億美元。
國內:
上海和北京的特定區域內集中了大量國內外的金融企業。上海陸家嘴貿易區及外灘金融中心正逐步成為中國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落戶了12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600多家投資性機構。上海證交所內的證券交易額指標已經接近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場。自2001年以來,共有數1O家證券商、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或變更注冊地,或以大規模遷移核心業務部門的方式進駐上海。來自上海銀監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在滬金融機構已達516家,其中各類外資和中外合資金融機構300餘家;2005年,在滬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延續去年快速增長的態勢,僅第一季度內的代表處總數就達到100家,涌現了外資金融機構進駐上海的第二次熱潮。
同樣,北京西城區的金融街也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聚集,從目前的入駐情況來看,金融街已聚集了金融投資類企業及監管機構等588家,其中包括了人民銀行總行等金融監管機構、中國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總部、紐約銀行北京代表處等跨國金融機構、中國再保險集團等大型保險公司總部以及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的清算中心。目前在金融街內注冊的588家企業中,金融保險業企業的資產總額佔70% ,營業收入佔65% ,利潤佔80% ,租金佔25% ,金融保險企業總部的各種經營活動已經成為西城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科技園,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區。土地類型較為復雜,眾多區域為工業用地性質(使用權50年),也有部分區域是混合用地性質(其中含有公寓、寫字樓、教育用地等),物業類型上包含了寫字樓、標准研發區間、無污染生產單元等,配套了商業物業配套(食堂、會議中心、餐飲服務、商業住宿等)、研發中心、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持平台等。
工業園是指建立在一塊固定地域上的由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形成的企業社區。在該社區內,各成員單位通過共同管理環境事宜和經濟事宜來獲取更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整個企業社區能獲得比單個企業通過個體行為的最優化所能獲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金融聚焦區偏向於金融產業!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滿意請採納!
㈤ 日本有多少家銀行,分別叫什麼
銀行作為一種金融機構,與日本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日本的金融機構主要由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和政府金融機構這本大部組成。中央銀行主要是指日本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是指民間的財團企業等所經辦的各種城市銀行、地方銀行、信貸銀行、互利銀行等。另外還包括一些民營的生命、財產保險公司;政府金融機構是指以借貸資金為主要業務的日本開發銀行、日本進出口銀行和一些金融公庫,另外還包括郵局的郵政儲蓄等等。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然是那些民營的普通商業銀行占著主導地位。其中大規模的城市銀行全國主要有如下十二家:第一勸業銀行、櫻花銀行、富士銀行、大和銀行、三菱銀行、三和銀行、東海銀行、協和銀行、大和銀行、東京銀行、?玉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等等。這十二行的資金總額占據日本全部金融機構資金總額的四分之一。
在銀行開戶對日本人來就是極為普通的事情。因為利用銀行的戶頭,人們不僅可以儲蓄,還可用於各種款項的收付轉帳,甚為方便。比如房租、水電煤氣、電話費等都可由銀行從客戶的戶頭上直接轉付。個為的工資或其他收入也可以直接從對方轉入存摺戶頭。
日本銀行一般存款業務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零存整存款、高額活利存款等等。
在銀行開設戶頭存款時,先填好存款單。存款單上所要填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存款金額等項目。將存款單、現金和圖章交給銀行工作人員,然後他將存摺作好後和圖章一起還給你不算辦完了。以後每次存款只需要拿著存摺和現金,填好存款單就可以辦理,而取款時還必須帶上圖章才能辦理取款手續。
現在在日本,人們已比較習慣於使用用存取款信用卡。辦理存取款信用卡時,自己要設定一個四位數的密碼。有了存取款信用卡,可以不用存摺和圖章,也不必一一填寫存取款單,直接用銀行設置的卡片機自由地存款或取款和查對現有存款金額。另外,日本的銀行窗口營業時間都比較短,平時到下午三點就停止了業務,星期六和星期日還不營業,而卡片機還可以繼續運轉,一般持續到下午六點。這樣存取款的時間范圍加大了,也給人們帶來了方便。
日本的貨幣叫日元,以?字表示。貨幣種類分紙幣和硬幣兩種。現在日本發行的紙幣面值有10000?,5000?1000?三種(原來的500?紙幣現已不太常見,當然仍可以使用)。硬幣面值有500?,50?,10?,5?,1?,六種。日元現在是世界上18種可以自由流通的貨幣之一。以日元兌換其他世界通行外匯也是很方便的。除東京銀行為外匯兌換專門銀行以外,其他另有近190家銀行經過日本大藏省批准可以進行外匯兌換業務。這些可以進行外匯兌換業務的銀行通常人們簡稱它為???。
除了這些日本的銀行以外,還有70多家外國銀行在日本開設了90多個支店。其中美國的銀行佔三之一。另外有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國家的銀行。這些銀行的支店有70%集中在首都東京,其餘一些散布在大阪、橫浜、神戶等大中型城市。外國銀行的主要業務也是存款、貸款和進行外匯兌換。但它們的儲蓄額並不高,只佔日本全國各銀行儲蓄總額的1%。而貸款率則超過日本全國銀行總貨款額的3%。除了這些外國銀行的支店以外,還有100多家銀行在日本設有辦事處。中國銀行也在東京設有常駐辦事處。
現在,日本已有不少家銀行和中建立了業務聯系,而其中又以三和銀行為捷足先登。三和銀行於1963年就與中國銀行建立了代理業務。爾後,於1971年作為日本的銀行首次參加了廣州交易會。1972年在日元人民幣直接結算問題上與中國銀行首腦最初達成協議。1980年以後,三和銀行積極致力於發展在中國境內的銀行業務。到目前為止,在北京、大連、天津、上海、廣州等地設立了五個常駐代辦處,並在深圳和上海浦東開辦了分行。現在與我國建立了銀行業務,並有北京、上海、大連、廣州、天津、深圳等地設立了常駐代辦處的銀行還有第一勸業銀行、櫻花銀行、富士銀行、住友銀行、三菱銀行等等。
但是,從幾年前開始,日本的銀行儲蓄額的增長開始變得緩慢,當然,暈與日本整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景氣狀況不無關系。但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屬於政府金融機構之一的郵政儲蓄額的上升。有材料表明,到1975年(昭和50年)為止,日本的郵政儲蓄總額終於突破了50兆日元大關。特別是從40兆日元增長到50兆日元只經過了短短的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其增加額相當於一個大規模城市銀行儲蓄金總額。郵政儲蓄之所以增長如此之快,很大的原因在於它對低額儲蓄(原為300萬日元以下,後增長600萬日元以下)的利息不計稅。面對這種競爭,銀行也實行了類似政策。即所謂復利利息指定日期定期存款,並對低額儲蓄(300萬日元以下)利息實行免稅(俗稱???制度)等等。然 而,實行不久,發現許多人利用這一點,以虛名亂開低額儲蓄戶頭,進行偷稅漏稅,迫不得已,???制度於1988年(昭和63年被廢止。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銀行儲蓄利息偏低,現在更多的日本人熱衷於股票交易。特別是家庭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許多人能不到交易所去,坐在家裡就可以得到有關的股票信息,也可以通過電子計算機簡單地購入股份或拋售股份。有些人甚至把這種股票交易視為一種金錢游戲。盡管購買股票含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性,但一旦看準行情,買到看漲的股票,得到的利潤要比銀行儲蓄的利息大得多。從而股票交易市場從銀行手中爭走了越來越多的顧客。面對這種人們日益脫離銀行的現象,日本的銀行家們今後不得不更加絞盡腦汁,苦心經營,來維持自己在金融界的地位。
㈥ 跪求倫敦金融中心形成過程中的金融指標數據
http://forex.678678.com/news2/globalfutures/FuturesHistory.aspx?id=22481
不知你用的上不?
過程:
際金融中心從出現到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一戰前———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當時40%的國際貿易是以英鎊結算的,英國的海外投資佔西方對外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第二階段 兩次大戰之間———倫敦、紐約雙雄並舉。美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恢復金本位制,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開始取代英鎊,紐約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與倫敦平分秋色。
第三階段 二戰以後———紐約獨占鰲頭。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後,世界貿易的90%是以美元結算的,大量的國際借貸和資本籌措都集中於紐約,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本供應中心。
第四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多元化、多層次格局。由於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美元信用開始動搖,相繼出現歐洲美元、亞洲美元,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為金融中心國際化擴散創造了條件。隨著金融交易的日益擴大,除了紐約、倫敦、巴黎、蘇黎世等原交易中心迅速擴張外,東京、新加坡、香港、芝加哥等城市陸續成為層次不同的國際金融交易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的產生和發展,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自然形成模式,基本軌跡是經濟發展————地區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是漸進式的。另一種是政府主導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軌跡是政府主導設計————金融業務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業發展————功能性國際金融中心,是突變式的。在目標任務上,前者與經濟發展相伴相隨,後者是帶動經濟及金融發展;在作用發揮上,前者是被動式的反作用,後者主動積極、目標明確;在政策取向上,前者自由度和開放度高,後者干預程度高;在發展動力上,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原動力,後者是人為產生的推動力。
借鑒國際經驗,採取政府主導推動模式,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將有助於提升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有助於我國主動參與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進程和金融業的分工,有助於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北京具有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
北京2001年人均收入已達3070美元,北京市提出:力爭在2008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並向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邁進。
由於首都所特有的國際交往中心的地位,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往往比其他城市更為優越。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約40個,2/3是首都,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有1/2是首都,國內金融中心有4/5是首都。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等。
北京市GDP繼1995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總量中超過50%的省市區後,2001年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95年的50.1%增長到60.5%。7年間上升了10.4個百分點,而同期第一產業下降了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了7.9個百分點,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格局。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上升是首都提高城市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北京市的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又是發展最快的產業,佔全部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5.6%,成為支柱行業,是加快北京金融業發展的最堅實基礎。
北京市的金融業已經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組織體系、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金融監管體制趨於健全和完善,金融開放也邁出堅實的步伐。
一、金融組織體系
到去年年底,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總部均設在北京,中信、光大、民生、華夏等股份制銀行總部也都設在北京,加上總部不在北京的非法人銀行機構共32家。北京還匯集著全國最大的保險機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財產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等多家全國性保險公司總部,加上總部不在北京的非法人保險機構共20家。以銀河證券公司為代表,總部注冊在北京的證券公司9家。
在外資金融機構方面,已有18家外資銀行在北京設立了分行,20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其中外資銀行代表處108家,外資保險機構代表處82家,外資證券類機構代表處24家,其他類金融機構代表處14家。同時,外資金融機構在北京業務量不斷發展,運營資金規模為2.3億美元,吸收存款7.9億美元,發放貸款達到12.5億美元。
在分支機構的建設上,到去年年底北京市共有銀行網點1734個,證券營業部149家,有88家公司在北京設立營業部,期貨交易所辦事處3家,外省期貨公司營業部18家,各保險公司設立的分支機構近300家,保險經紀公司4家,保險公估公司4家,保險代理公司16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超過5000家。可以說,多種所有制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已在北京初步形成。
二、金融市場體系
1、貨幣市場 北京的銀行業務已從傳統的存、貸、匯等單一領域發展到存、貸、匯、票據承兌及貼現、回購、大額可轉讓存單、國債交易以及資產託管等領域。到去年年底,北京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5392.7億元,貸款余額達9239億元。
2、債券市場 北京市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場外債券市場發展迅速,到去年年底,國家在北京的銀行間債券市場託管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達到2.8萬億元,財政部在北京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國債2786億元,在兩個市場跨市場發行340億元,2002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結算量為10萬億。北京是名副其實的債券發行中心。
3、保險市場 2002年在京保險公司和分公司累計實現保費232.99億元,佔全國的7.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其中財產保險費收入44.79億元,人身保險費收入188.20億元。2002年北京市保險深度(即保費佔GDP的比重)為7.29%,保險密度(即人均保費)為1780元/人,大大高於同期全國保險深度3%和保險密度237元/人的平均水平。
4、證券市場 到2002年6月底,北京地區境內上市公司(注冊地在北京)有67家,其中A股公司63家、AB股公司1家、AH股公司3家。發行A股募集資金563億元,B股募集資金10億元。北京地區境外上市公司有63家。北京成為全國擁有證券經營機構最多的地區之一,僅注冊地在北京的證券公司就有9家,同時幾乎所有的全國性或地區性證券公司都設有北京總部、研發中心、分公司以及若干證券營業部。
5、基金市場 北京作為全國金融決策、監管和資金調配中心,自然成為基金業集中地區。
6、金融服務體系 知識型服務業是北京的一大優勢。2000年北京主要7大知識服務業增加值為605.9億元,其中現代金融業以及金融相關的產值佔64%。
三、金融基礎設施
北京作為首都,信息化水平居全國之首。
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在信息化總指數的6個分要素中,北京均居全國前兩位,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信息產出、集散和周轉地,這為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四、密集的金融人才
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居全國首位,兩院院士佔全國的50%以上,也積聚了全國最多的金融人才。目前僅直接為金融街區域服務的各類人才就達3萬多人,大批海外優秀金融人才也紛紛加盟。
作為全國金融管理核心區和資金清算中心的金融街初具規模;作為國際中央商務區的CBD也基本形成,一些國際金融財團紛紛落戶;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矽谷的中關村再上台階。現在,北京已是全國的資金清算中心、全國的金融研發中心、全國的金融卡中心、全國的金融管理中心。
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議
同時在一個國家也並非只能有一個金融中心,如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英國的倫敦和曼徹斯特、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完全可以形成幾個區域性或國際性金融中心。北京已經具備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利條件,應明確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發展戰略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當務之急是優化首都的金融發展環境,為此課題組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確立方針和目標
明確提出「金融立市」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針;明確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發展戰略目標。
優化政策環境
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金融發展環境;強化政府的金融服務意識;加大金融宣傳力度;對金融機構及個人給予財稅減免;對金融機構建築用地等給予費用減免。
優化市場環境
加快建設高標準的金融功能區;不斷完善首都資本市場功能;加快北京市商業銀行發展;促進北京農村信用社的商業銀行改造;建設全國最大的產權交易中心和技術融資中心。
優化創新環境
促進金融電子商務、信息研發和批發業務的發展;強化首都的債券發行、資金拆借和清算中心地位;建設首都外匯和黃金交易分中心;為首都金融創新提供條件。
優化人才環境
制定適合國際金融中心發展需要的人才戰略;改革金融人才的人事管理體制;制定吸引金融人才的優惠政策;建立全國一流的金融行業培訓中心和北京國際金融論壇。
用不上也給點分吧 打字打死我
㈦ 外資銀行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英語: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China), Ltd.,縮寫:BTMU China,簡稱:三菱東京日聯中國)是三菱東京UFJ銀行於2007年7月在中國全額出資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總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1233號匯亞大廈22樓,其業務范圍包括存貸款業務、人民幣及外匯業務、進出口及貿易融資衍生產品業務、信用調查和咨詢業務等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業務。截止到2011年8月,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在中國大陸地區擁有8家分行和2家支行[1]是三菱UFJ金融集團在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分支機構。
編輯本段在華歷史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的前身之一東京銀行在1958年與中國銀行簽訂了中日間的代理行協議,這是第一份中日間外匯交易合作協議。1980年2月,原東京銀行開設北京代表處,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代表處的外資商業銀行。1982年和1984年,該行又分別開設了上海代表處(首家日資商業銀行)和廣州代表處、大連代表處(首家外資商業銀行)。1986年,原東京銀行開設深圳分行,成為首家在深圳開設分行的日資銀行。此後,該行又陸續在中國境內開設多處代表處並將部分代表處率先升格為分行。 2006年3月,原東京三菱銀行與原日聯銀行合並成為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同年該行出資1.8億美元購買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銀行的股票,成為首家參股中資商業銀行的日本商業銀行 。 2007年7月,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在中國大陸的分支機構均轉移到該公司旗下。2008年11月14日,標准普爾評級服務宣布授予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A+」和「A-1」的長期和短期交易對手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穩定。2009年12月,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獲得了在銀行同業間債券市場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的許可,成為首家獲准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外資商業銀行。
編輯本段在華機構
本店(上海) 北京分行 上海分行 大連分行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支行 深圳分行 天津分行 天津濱海支行 無錫分行 廣州分行 青島分行 成都代表處 沈陽代表處
㈧ 外資銀行有哪些
國內現在主要有以下幾家外資銀行: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作為第一家美資銀行於1902年來到中國上海,開立了在華的第一家分行,也是花旗銀行開始在亞洲營運的第一家海外分行。
今天,花旗銀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面向最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多樣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2.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自從1918年以來,一直致力服務於香港客戶,並於內地及海外提供企業及個人銀行服務。七間內地分行獲准為外國人、內地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
3.恆生銀行
1985年,恆生銀行在深圳設立首間代表處。1997年香港回歸,恆生是首家獲批將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香港銀行。1998年底,恆生在北京成立代表處。
2004年5月,恆生銀行取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恆生擁有豐富經驗和財務實力,加上優質的專業服務,是你進軍內地市場的理想顧問。
4.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間分行,近150年來從未間斷營業。今天,渣打銀行中國區總部座落上海,下轄十家分行,一家支行,四家代表處和770多名員工。
渣打銀行對中國有著長期的承諾,並致力於更強有力的發展。
5.美國銀行
美國銀行源自1912年在香港成立的廣東銀行,由華籍商人創辦。1998年,美國銀行集團與眾國銀行集團合並成為新的美國銀行。現在,本行在香港及澳門共有十六間分行。
內地的上海南京西路支行提供廣泛的商業及個人銀行服務,包括人民幣及外幣存款、人民幣、港幣及美元房地產抵押貸款、財富管理、電子銀行、商業信貸及融資等服務。
6.匯豐銀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2000年5月,匯豐將其中國業務總部移至上海的浦東,成立「匯豐駐中國總代表處」,統籌業務發展。
目前, 我們在中國內地的10間分行設於: 北京、大連、廣州、青島、上海、深圳、蘇州、天津、武漢和廈門,在北京、廣州和上海設有四間支行,在成都和重慶設有代表處。
作為在中國內地最大的一家外資銀行,匯豐通過其不斷擴展的業務網路為中國內地提供廣泛的銀行和金融服務。
7.華僑銀行
自1925年在廈門成立分行以來,成為首家在中國開展銀行業務的新加坡銀行。其中國大陸經營網路目前包括四個分行、1個支行和2個代表處,分別位於上海、北京、成都、青島、天津和廈門。
華僑銀行提供度身定製的一整套人民幣和外幣產品,我們廣泛的全球網路遍及1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110家以上的分行和代表處。
8.滿地可銀行
BMO滿地可銀行是加拿大的第一家特許銀行,於1817年11月3日開業。BMO滿地可銀行為加拿大提供了首批健全而充裕的流通貨幣,並在加拿大的發展中不斷擔當重要角色。
BMO滿地可銀行是首間在海外開設分行的加拿大銀行,而且一直活躍在歐洲、拉美、東亞以及美國等市場。今天,BMO滿地可銀行繼續發展成為加拿大最卓越的財務機構之一,而且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這些銀行的存在形式主要是開設分行及與國內銀行進行項目合作。
(8)東京外資金融機構多少家擴展閱讀:
外資銀行是指在本國境內由外國獨資創辦的銀行。外資銀行的經營范圍根據各國銀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的國家為穩定本國貨幣,對外資銀行的經營范圍加以限制;也有些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管理與本國銀行一視同仁。
它主要憑借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了解和廣泛的國際網點等有利條件,為在其他國家的本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貸款,支持其向外擴張和直接投資。
外資銀行有的是由一個國家的銀行創辦的,也有的是幾個國家的銀行共同投資創辦的。
㈨ 外資銀行發展阻力
截至2003年7月末,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達到184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51家,外資法人機構16家,代表處211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79.65億美元,其中人民幣資產總額495.97億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外資銀行進入中國 2001年12月11日,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我國政府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允許設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城市的外資金融機構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由此拉開了中國銀行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序幕。2002年3月19日,美國花旗銀行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中國內地從事居民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3月27日匯豐銀行取得了在京、滬同時全面經營外匯業務的資格,2002年底匯豐銀行以8%的比例入股上海銀行,成為這家股份制銀行的三位「洋股東」之一,此後外資銀行加快落戶中國的步伐。 1、外資金融機構活躍上海。截至今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營業性外資銀行中,獲得經營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有26家;獲得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有34家;外資銀行主報告行23家。此外,在上海所設的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已達74家,其中外資銀行總代表處4家。上海市營業性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已佔全國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的30%,其業務規模分別為:資產總額226.25億美元,各項貸款余額97.22億美元,各項存款余額55億美元,都佔全國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半數以上。 2、深圳外資銀行位居第二。深圳是中國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貸款總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二位。截至2002年6月30日,深圳市外資銀行從業人員735人,總資產56億美元,人民幣貸款余額87.84億元,外幣貸款余額22.97億美元;人民幣存款余額20.74億元,外幣存款余額22.97億美元,實現利潤2100萬美元。在全國200餘家外資金融機構中,深圳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佔20%。 3、外資銀行青睞北京。匯豐銀行北京分行於2002年3月28日獲准在北京為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外幣銀行服務,並成為第一家獲准在北京向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此項服務的外資銀行。到2002年11月15日,包括大華銀行和台灣合作金庫銀行在內,北京市已有19家外資銀行分行,而另外98家代表處中已有數家正在申請或籌備開業。2003年2月28日,東亞銀行北京分行正式對外營業,將北京代表處升格為北京分行。東亞銀行北京分行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第一家獲准在京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 4、外資銀行廣州提速。中國加入WTO一年半後,外資銀行在廣州的業務也開始提速。繼2003年5月底東亞銀行和匯豐銀行獲准在廣州經營個人購匯業務後,日前恆生銀行、三井住友銀行成為首批獲准在廣州地區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恆生銀行廣州分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是針對外籍人士與港、澳、台地區人士,以及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 5、其他城市。截至2002年7月,天津14家外資銀行分行中已有4家經批准可以開辦人民幣業務,即日本日聯銀行?原東海銀行?、韓國外換銀行、韓國朝興銀行和韓國企業銀行。 大連市聚集的主要是日資銀行和韓資銀行,即日穗銀行?原日本興業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合並?、東京三菱銀行、東亞銀行和韓國外換銀行已經獲准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另外,東亞銀行、匯豐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已獲准經營全面外匯業務。 在廈門,東亞銀行等三家外資銀行已經獲准經營全面外匯業務,可以向國內居民和內資企業辦理外匯業務。在傳統存貸款業務上,廈門市外?合?資銀行近5年來外匯存款平均年增長35%。到2001年底達到3.14億美元,國際結算量年均增長15%,到2001年底國際結算業務量達38億美元,已經超過中資銀行,呈現迅猛發展勢頭。 二、外資銀行進入方式 目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主要通過5種形式: 一是在中國開辦銀行分支機構。開設分支機構是國際大型銀行的典型做法,因為這比較適用於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每年都有一些外國銀行申請並獲准在中國開設分行,表明這至少是相對於開辦獨資或合資銀行較流行的做法。目前在中國大陸境內開設分行數目最多的兩家外資銀行是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它們分別有9個和7個分行。其次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兩家銀行,東亞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這些銀行在分支機構數目上的領先地位,反映了它們對中國銀行業國內市場介入程度以及開拓中國國內市場的戰略決策。在今後若干年中,可以預計還將有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外國銀行將在中國開設更多的銀行分支機構,形成自己的服務網路系統。 二是與中國國內銀行機構合資建立新銀行,即建立合資銀行。這類銀行機構是現在被稱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機構。這些銀行不能說都已完成股份化進程,有的正在進行中,有的則在加速進行中,還有的在進行股份重組。個別股份制銀行已經吸引了外資機構股,盡管還很少有直接來自國外商業銀行機構的股份?已經參股於若干中國銀行機構的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不能視為商業性銀行機構或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參股這類銀行機構,在資金上所需要的規模相對前一類銀行機構較小,而且也可能在經營管理上發揮較大的作用。現在上海銀行外資參股比例已達18%。參股將會是今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主要方式。 三是購買並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權市場正在對外開放進程中,採用這種形式進入的外資銀行在今後將顯著增加。目前仍為國有獨資的四大商業銀行正在醞釀產權改造和股權改造,股份化對這些規模巨大的商業銀行來說也成了時間早晚的問題,一旦這些銀行進行股份化改造,外資金融機構的參與便有了現實可能性。而且,從理論上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即在股份化過程中四大銀行之一將採用分解重組的方式。從而其部分機構可能發生與外資銀行合資或合股的關系。 四是成立外資獨資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和合資銀行迄今為止在中國並不是流行的形式,其中可能既有在這方面進入門檻條件較高的原因,也有國際大型銀行並不十分看好這兩種形式的原因。 五是與中國銀行機構開展業務合作。 三、外資銀行業務范圍逐步擴大 1、外匯業務。目前已有60家外資銀行可以不受地域和客戶限制辦理外匯業務。美國花旗和香港匯豐、渣打及恆生等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外幣業務,目標都鎖定在高端客戶群,並開設各種「理財中心」,起點是50萬元港幣或5萬美元以上儲戶,有的門檻更高達10萬美元,方可享受免費的專家理財服務。 2、人民幣業務。已有53家外資銀行獲准在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經營人民幣業務。 3、銀行卡業務。據悉《銀行卡管理條例》即將頒布實施,外資銀行正式進入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重要時刻也隨之到來。外資銀行看中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無限商機,據了解,目前幾乎所有外資銀行都已遞交了開辦國際卡業務的申請,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花旗銀行。今年年初,花旗集團購入上海浦發銀行5%的股份,同時雙方宣稱將共同致力發展信用卡市場。首先,雙方將會設立一個信用卡中心,先由浦發銀行發行花旗和浦發的聯名人民幣卡,然後再發行國際卡。在政策允許後,雙方將會組建合資的信用卡公司。作為合作夥伴,花旗銀行將融合上海浦發銀行的本土優勢,向其提供包括風險管理、市場營銷、產品和技術等在內的多項業務支持。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匯豐銀行也在積極准備發行信用卡,同時還會在北京增設1—3台ATM和POS機。等到《銀行卡管理條例》正式出台後,外資銀行將可以向央行申請向境內公民發行外匯貸記卡和借記卡;至於人民幣卡,還要等到加入世貿5年保護期結束時才能發行。 4、網上銀行業務。目前外資銀行開展的網上銀行業務包括:電話銀行服務、企業網上銀行、網上個人銀行服務等。今年初匯豐銀行、恆生銀行、東亞銀行首推針對中國內地客戶的「網上銀行」。7月22日花旗銀行也宣布,推出新版花旗銀行個人銀行中國網站及全新的個人銀行網上銀行業務。新版的花旗銀行個人銀行中國網站新添了「網上銀行」、「網上理財工具」、「網上預約銀行服務」功能及全球財經信息和專家評論。同時推出的「花旗人生理財規劃」包含安家置業、子女教育和未來退休三大板塊。 5、QFII託管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銀行加快涉足我國金融市場的步伐。現已有花旗、匯豐、渣打、德意志銀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發展銀行5家外資銀行獲得QFII資產託管業務。 四、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趨勢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佔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根據WTO協議,中國將在加入WTO一年後,在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五大城市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人民幣業務。業內人士分析,接下來幾個月,其他四個城市也將陸續向外資開放。隨著外資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區域和業務范圍的擴大,人民幣業務將成為外資銀行重點拓展的領域。 有專家預見,今後若干年中,一方面會有新來的外國銀行在華開設分行,另一方面已在華的外國銀行會進一步增加在華分行數目。就發展新興業務或專業性較強的業務來說,設立獨資銀行或合資銀行仍將會成為外國銀行以及一定程度上中國國內銀行可以考慮選擇的形式。中國國內銀行機構也對與外資銀行建立合資夥伴關系有興趣。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後,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乾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准備和開發工作。 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並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作為外資銀行的金融業務,以及日常業務的運行,同樣要受到中國銀監會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