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如何恢復經濟
⑴ 金融業合理讓利實體經濟,你覺得對恢復實體經濟會有效果嗎
國務院4月6日召開常務會議所發布的關於金融業合理讓利實體經濟的相關據措是非非常常及時的,如果真的可以實行到位將對我們現在困難的實體經濟起來一定的幫扶和推動作用。現在要做的就是多管齊下,所有能用的手段都要利用上才能穩定當前的下行的經濟和就業情況。

再者,一定要多點齊下,多部門共同發力才能解決問題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們需要看來,現在我們的金融手段已經在逐漸發力,但是隨著美聯儲加息步伐的加快,10年期國債利率的上升。中美之間的利息差越來越小,可能在今年年底就會出現利率倒掛的現象。到時我們可以利用的金融的降准、降息等手段的空間就會變的很小。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部門的全力,財政方面也是積極的推出利用經濟的方面的政策。如擴大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有效投資,推動綠色低碳行業的發展等方式拉動經濟。只有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地幫助實體企業脫困。
現在我們主要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有沒有效果的問題,而是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做點什麼的問題。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關繫到國內民生和未來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⑵ 如果爆發經濟危機,金融行業怎麼保住工作
經濟危機顯然對我們的生活有不利的影響。在不考慮央行和政府有新的刺激政策的情況下人民幣會貶值,房產會降,物價會漲。首先說人民幣,經濟危機必然會導致,或者可以說是起源於,大量國際資本的外流。而資本外流的必然過程是拋售人民幣,由此可見,人民幣是會貶值的。然後說物價,由於人民幣的貶值,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會導致購買能源與其他進口生產原料的成本增加,增加的成本會進一步分配到物價中,造成物價的提高。再說房地產,房地產會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最激烈的行業之一。現在房屋價格相對於人口數量和收入水平偏高。房屋價格高主要的依據是租金回報率低。在健康的房地產市場中,房屋價格一般在150到250個月的租金水平。由此可見,房地產行業中存在投機性行為。金融危機所造成的資金短缺會導致沒有更多的自己去支持一個正在上漲的市場,而投機性循環本身會讓一個不再繼續上漲的市場快速下跌。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房地產市場沒有繼續繁榮的基礎,所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恐怕現在處於一個歷史性高位。(不然你即使留下來了一年後也得上來問「沒bonus/沒升職前景怎麼辦」),那還是多去拜拜菩薩比較管用,對吧。總之,你不能一邊做一個會影響自己的趨勢判斷,一邊又在反方向押注。
⑶ 金融證券行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金融證券是一種虛擬行業,這是其最大的好處,賺錢快,但也是其最大的軟肋,一旦失去了信譽,也就失去了一切!經濟危機時,金融證券行業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做任何讓人失去信心的事情,因為一個行業一旦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懷疑,那麼它也就完了!為什麼美國通用公司想用他的股票作為貸款抵押而沒有成功呢?那就是因為目前大家對股票已經失去了信心!
所以,更加完善自己、做好自己的信譽是當前以及以後永遠不變的方法!
⑷ 金融業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一個資金支持,
一個促進市場交易,達到一個促進資源整合的目的
⑸ 金融危機怎樣做才能恢復經濟
大頭立 不要誤導人
對於現今的金融危機 這里只說中國的
由於美國的老百姓 開始不刷卡消費了 甚至開始不消費了
中國的產能是70% 中國老百姓自己吸收35% 中國的35%的過剩產能沒地方釋放... 金融危機前這35%過剩產能是美國老百姓來吸收
現在美國老百姓不刷卡了 減少消費了...這35%的過剩產能 只能靠 中國自己吃下去...但是中國是儲蓄大國...如何讓老百姓花錢 這是政府需要想的
⑹ 金融業怎樣促進經濟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金融業通過籌集社會閑置資金,通過金融市場提供給資金需求者,從而使得資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⑺ 現代金融如何提速發展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實體經濟上,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的發展。金融不僅要回歸到實體經濟本源,還應該發揮共榮共生,互相促進的作用,發展質量高、效率優、創新強、體制活、協調性好的經濟環境,為實現普惠金融,改善金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

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包容共享的綠色生態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快生態文明體系改革。綠色金融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發展農村金融的過程中,必須持續增強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發展綠色金融,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對綠色新興產業和傳統落後產業之間的信貸轉化,以資本節約、質量改善、效益提升為核心,引導資金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綠色金融服務的多樣化,提升綠色金融發展水平。
更多金融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民富集團百家號!
⑻ 金融業怎麼應對經濟新常態政策
中國經濟的風險何在?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以及產能過剩風險等。比方說防金融風險,宏觀上就是要把握好融資結構。應大幅提高工商企業面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規范和約束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行為。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70%、80%的資金都靠銀行貸款,那就說明這個地方的金融有問題,搞得不活。一個地方的信託、租賃、小貸、抵押、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得不到發展,高利貸、典當行、「老鼠會」等就會盛行,容易導致金融「三亂」。當然,如果一個地方50%、60%的融資都是靠利息比銀行高幾個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又會導致這個地方企業融資成本整體很高。要更好地解決融資問題,關鍵是要努力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直接金融市場,通過股票市場、銀行間市場、企業債券等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去年,重慶政府幫助企業籌集到一千四五百億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資金,都是從資本市場上來的,是直接融資。今年,我們提出新增6000億元融資,要做到25%來自直接融資市場,45%來自銀行,30%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前,我們的直接融資大體只有10%左右,希望通過加大直接融資的力度,能夠形成銀行、直接融資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45:30:25的融資比例。經濟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產能過剩的風險,我恰恰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風險。本質上講,市場經濟通過充分競爭才能有效益,這就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也有個度的問題。比方說,一個企業研究開發出一個新產品,這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市場。先做的人一馬當先,獨占鰲頭,獲得效益最大化,這就是創新驅動的魅力所在。旁邊人看到先行者效益很高,群起而上都模仿,之後逐漸會達到供求平衡。供求平衡了還要競爭,就會有個後來者居上的概念。後來者本事比你大,人才結構比你好,資本更密集,就會把老企業淘汰出局。這時候,市場就會產生過剩。產能過剩有個經濟學邏輯:如果行業過剩10%—20%的時候會產生優勝劣汰,屬於良性競爭;一旦過剩超過20%,比如全行業過剩30%、40%甚至50%,幾乎所有企業,都會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賠本,形成行業性虧損。現在中國差不多十來個行業,鋼鐵、電解鋁、玻璃、有色金屬、水泥等等都是如此。比如鋼鐵行業,市場每年需求6億噸,產能卻達到10億噸,嚴重過剩,行業平均利潤率在3%以下,企業普遍虧損。更嚴重的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還會連累金融業,造成銀行壞賬,增加誘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防止產能過剩,既是宏觀經濟問題,也是微觀經濟問題,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概不能外,傳統工業、房地產業、高科技產業、金融業都是如此,都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出現過剩。俗話說:「千做萬做賠本生意別做」,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頭腦,任何一家企業都要關注自身行業產能是否過剩。縣長和企業家都不要碰過剩產業這些年,重慶經濟之所以表現良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堅決不碰產能過剩行業。工業方面,8年前,全國每年煤炭產量20億噸,重慶有4000萬噸。8年間,我們嚴格控制煤炭行業新增產能,在全國產量達到50億噸時,我們還是4000萬噸。2000年,全國鋼鐵產量1億噸,重慶是600萬噸,現在全國10億噸產能,重慶仍然是600萬噸。由於沒有跟風而上,產能過剩行業佔比較小,我們工業面臨的壓力就較小,效益自然就好。在房地產領域,要防止產能過剩,重在把握好六個比例關系:一是城市建設用地。按照城鎮化規律,每1萬城市人口配置一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就能基本平衡。重慶主城1000萬人口,城市規模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有些城市只有50萬人,卻搞了100平方公里,規模過剩就容易變成鬼城、空城、死城。二是商品住宅。一般是人均40平方米,1000萬人就造4億平方米住宅,造得再多,房子賣不掉,房產商破產,銀行貸款收不回來,就會連累整體經濟。三是商鋪,原則上每2萬元商業銷售值要配備1平方米商鋪。如果一個城市只有四五十億商業零售額,卻建了100萬平米商鋪,每平方米商鋪零售額不到一萬元,肯定賠本。四是寫字樓,大體也是2萬元GDP配一平方米的比例,不能造得太多。五是各類貿易批發市場,包括鋼材市場、建材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傢具市場等。現在有的區縣城,一搞批發市場,就想搞成義烏那樣100萬平方米、年銷售額100億元。中國畢竟只有一個義烏,從現實出發,我們舉全市之力搞一個是可能的,如果每個縣城搞一個,肯定過剩。六是城市綜合體。這種集百貨零售、寫字樓、餐飲娛樂、住宅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體,一個區縣城奮斗三五年搞一個,是能夠盈利的,如果一時興起,搞上五六個,量變引發質變,大家就都會虧本,這樣的生意做不得。產能過剩不僅表現在傳統產業、落後產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不按市場規律事,一哄而上,也可能出現產能過剩。比如光伏電池,那是高科技產品,是新興戰略產業,也是節能環保產業。但前幾年,全國大幹快上,產能嚴重過剩,照樣一年虧損幾百億。當年,長安集團也想在重慶搞這類項目,化醫集團也有投資沖動,但都被市政府壓下了,回過頭來看,這個決策是有先見之明的。不管區縣長還是企業家,一定要牢記,賠本生意不做,過剩產能的事不做,要有基本的行業分析。經濟風險的源頭是產能過剩,工業、服務業的產能過剩會帶動整個金融的產能過剩。同樣,金融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自我循環、自我膨脹,也會搞得過剩,誘發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前車可鑒。這方面,沒什麼高端產業和落後產業之分。信託投資看似高端,搞自我循環,會遭遇過剩危機。縣城裡家家樓下搞小飯館,最後沒有顧客,也是全面虧損。反之,哪怕你是洗腳理發,只要與市場需求匹配,經營得當照樣賺錢。總之,有市場需求的產業才是好產業,我們搞調結構,關鍵就是把過剩產能壓下去,把有市場、有效益、有資金流量的產業發展起來。這樣,經濟發展才會順暢,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有基礎。
⑼ 金融業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
大趨勢。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生存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決定
著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地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到擴大內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等諸多領域的經濟活動,每個領域的經濟活動都需要大
量資金支持。如果沒有金融業的支持,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想像的。
一、從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的角度出發考慮金融對經濟的作用
資本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形式」。資本運動包含的三種資本循環形式:貨幣資
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任何處於正常運動中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於這三種循環形式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任何一個
階段的停頓或滯緩,都會影響資本循環的實現和再生產的順利進行。一個企業要創建,要進行生產,首先需要大量的資本。依靠個人的財力來籌集企業所需的資金是
很困難的,而金融業的發展為企業的創立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資金籌集的目標:(1)銀行通過存款業務將社會
上個人的、企業的閑置資金聚集起來,而企業則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來籌集自己所需的資金,從而實現企業的正常運營和擴大生產。這也是最為
普通最為常見的籌集資金的方法。(2)股份制公司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個人、團體可以通過購買股票的方式進行投資,而企業則藉此獲得自己需
要的資金。(3)企業也可以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這種方法不同於發行股票。發行股票出售的是企業的所有權憑證,而發行債券則是借債的方式。在通常
情況,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的成本要低於發行股票,並且比較方便。(4)大力發展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形式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遇到
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資金。通過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採用企業上市等方式為企業籌集資金,為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5)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金融
創新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的資金難題。下面列舉兩個常見運用金融創新的例子:銀行業針對企業開展的一系列業務:各種商業票據、匯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
緩解企業經營中短期的資金壓力;針對類似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類資金需求量大、資本周轉周期長的項目,可以通過將其債務打包出售換取資金進行再投資的方法等
方法節約大量資金。(6)通過發展風險投資、信用擔保等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也可以解決部分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風險投資是一種將融資與投資相結合的創新型
金融活動,它是在專業投資機構風險自擔的前提下,通過對有潛力和市場價值的項目和公司的投資,以資本市場為紐帶,進行資源的優化組合。這種投資是針對存在
較高風險的高科技企業,並對高科技企業的創立與發展起著積極作用。(7)加快發展信用擔保中介機構,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
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二、金融業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適應中國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的要求,除了完善企業制度和經營機制之外,最重要的是企業要真正做到自主創新,並且按照產業結構調
整的要求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應該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需求是巨大的,回報也不低,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什麼自主創新的動
力還不足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1)企業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政企部分等情況,導致企業缺乏激勵機制,最終導致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不足。(2)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和增加創新者得利益、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使得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擔心創
新成果被別人模仿、假冒,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寧可引進、仿製,也不願花力氣創新。(3)低生產要素成本競爭。由於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生產要素
的價格一直都很低廉,企業依靠低生產要素成本帶來的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它們沒有足夠的壓力和動力去自主創新。(4)自主創新風險較大,自主
創新比技術引進難度還大。自主創新雖然有高回報的驅動,但高回報的背後往往隱含著高風險,微觀主體進行自主創新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一旦失敗,其後果對企
業而言甚至可能會是毀滅性的,如果沒有相對有效的緩解、分散風險的制度安排,微觀主體往往不敢或不願自主創新。新技術、新產品從研發到試驗、到最後投產全
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功課大量技術難關,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如果沒能較好地解決融資難題和技術難題,企業很難提供前期的巨額投資,也無法承受前期投
資不能收回的巨大損失。實際上,即使是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這樣很成熟很專業的投資公司,他們所作的投資成功率也僅僅只有7%,這樣的成功率對於普通的企業
投資者來講是無法承受的。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規模太小、資本實力不雄厚,再加上資本市場不發達、不成熟、不完善,風險投資、創業基
金更是起步很晚,有效地緩解、分散風險的制度還沒有完全形成,因而不少中國企業「輸不起」,不敢貿然進行自主創新,而寧願採取跟隨策略,待技術和市場前景
明朗後,搭搭便車,進行模仿。這固然可以降低風險,但卻很難成為行業的領先者,效益難以提高。所以,要大力發展金融業,尤其是要完善資本市場,鼓勵諸如風
險投資、創業基金這樣新型的金融機構,破解融資難題。通過風險投資可以有效的分散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運用它們的資金,運用它們專業化的投資
經驗,來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三、金融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便利條件
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近期的目標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
業格局。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金融對處於各個階段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撐和服務支持。(1)對於進入期和成長期產業的發展。處於這兩種時期的產
業,一般是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先導產業,現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種,這些產業生產新產品,技
術先進,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市場需求迅速擴大,往往會受到鼓勵和支持。但同時,這類產業的各個方面還不成熟,經營的風險較大,並且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風
險投資。在這個時候,完善的資本市場可以給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2)對於成熟期產業的發展。處於成熟期的產業,一般的特點是市場需求可能達到
最大,具有較為長期和穩定的產出和收入,雖然並不都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但只要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必然是處於成熟期的產業。處於這類產業內的企業競
爭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長的緩慢意味著市場佔有率方面更加激烈的競爭,競爭也更傾向於強調成本和服務,因此企業必須採取以下的戰略:一是努力降低成
本,獲取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組建企業集團,實現規模經濟,採用更加先進的設備提高生產率。二是採取產業延伸戰略,延長產業鏈。對於成熟
期的企業來說,該行業的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空間增長不大,增加市場份額很困難,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優勢,獲取更高的效益,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的方法,一方面
減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自己整體的效益。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型的並購重組,或者是建立新的產業部門。三是採取產業轉移或多元化經營策略。處於成熟期的企
業為衰退期做准備,也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採取產業轉移策略或多元化經營戰略。在這一過程,往往涉及企業戰略的重大變化,業務、資產、資金、技術等等都
會發生變化。(3)對於衰退期產業的發展。處於衰退期的產業,一般是傳統產業、夕陽產業、衰退產業,這些產業的特點是產品老化、技術陳舊、市場需求萎縮、
增長緩慢。在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時的調整過程中,技術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衰退。因而,衰退產業中的企業需要早作打算:一是創造全新產
業。傳統產業之間可以結合現代的新技術進行重組,能夠產生一些新興的產業。例如商業、運輸業、倉儲業等傳統流通部門通過信息技術重組而產生的物流業,就是
一個新興的產業。二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傳統產業並不等於夕陽產業,傳統產業有可能變成夕陽產業,但如果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也可以
重新煥發青春。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會對傳統產業產生巨大的沖擊,不少傳統產業將變成夕陽產業。傳統產業要存在和發展,必
須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武裝,這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三是選擇市場退出的戰略。衰退產業中的企業發展的另一條重要出路是市場退出。如果在原產業
繼續發展的空間已經相當有限,自覺退出對於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自覺退出是指主動地撤離某個行業,而不是等到企業完全陷入困境之後被迫採取的應急措
施。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自覺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盡最大可能的收回資本。
四、結語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政府、市場、企業、個人的通力合作,離開任何一方的努力這一個目標都難以實現。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
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要發揮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資源的功能;另一方面也
要早作安排,為經濟結構的調整鋪好路,制定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並且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財政方面的支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展金融業是完善
現代市場機制的關鍵所在。要想發揮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資源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而健康的金融體系。金融業的發展實際上強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了資源配置的
速度,它是市場經濟的催化劑。金融業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實質上是通過金融業的發展強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需
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從而也就需要大力發展金融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⑽ 金融危機過後,什麼產業最先復甦
我覺得最先復甦的是消費領域。
一、房地產短期來看要進入盤整,長期肯定是上漲的。現在政府要做的就是不要讓房價短期內的漲得過快,爭取以時間換空間。
二、金價毫無疑問是泡沫。根據西格爾教授統計,兩百年來黃金價格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漲幅不足5%,也就是說黃金平均每年都漲一點,但是漲幅就是物價上漲的幅度。
三、油價。嚴格的說我對油價的走勢沒多大把握,因為未來經濟很不確定。如果一定要給出個走勢的話,個人覺得油價漲多跌少直到有替代的新能源問世。
四、人民幣升值目前來說是可以肯定的。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中沒有出現過在大量貿易順差的情況下貨幣不升值的事情,只有中國。不用美國人說,我自己都不相信「政府沒有干預人民幣匯率走勢」這個結論。
五、美元貶值也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但是從目前美國政府大量赤字來看,美元走弱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果未來美國政府能夠控制不斷增長的赤字,美元走強也不是不可能。
回答了你所有提問,記得加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