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貿易如何促進金融發展
㈠ 明清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清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
1.農業:
明代從國外引進的新物種──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業:
(1)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
(2)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後來居上。
(3)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
3.商業: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4.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
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拓展資料:
清朝經濟
清朝經濟較弱,人口大減,乾隆時期恢復到2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收復台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貨幣制度
清朝貨幣大體上采銀兩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
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
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了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43年咸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
㈡ 重農抑商下明清文化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重農抑商下明清文化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1、出現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2、大量農產品進入市場;
3、出現區域性的商人群體,且實力雄厚;
4、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5、封建統治階級對自己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客觀上有利於政治中心商業的發展。
重農抑商政策:
1、含義:
中國封建王朝限制、打擊工商業、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地租徵收,以鞏固封建統治的政策。
2、原因:
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長期斗爭使統治者認識到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的關鍵。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1、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各個時期發展不平衡。
2、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相促進。
6、國內貿易、民族政權間的邊境貿易、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7、古代金融業與商業互相促進。
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
重農抑商的發展: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的政策。
2、漢初,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勵農民墾荒。
4、元朝,元世祖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禁止毀農田為牧地;招募流亡,鼓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獎勵墾荒。
重農抑商的影響:
1、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初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2、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㈢ 明清時期政府對外貿易主要採取了怎樣的政策有何影響
政策:海禁、閉關鎖國.影響:積極:明清時期,海盜盛行,海禁與閉關鎖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國外勢力的入侵,維 護了國家安全。當時西方工業發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時自給自足的國 民 經濟。
消極:明清時期,也是西方工業革命高峰時期,海禁與閉關鎖國嚴重影響了當時的國家與
外國之間經濟與科技的交流,錯過了經濟科技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得當時國家的經
濟 科技逐漸落後與西方國家。這也導致了清末,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不斷戰敗的
局面。
㈣ 明清時期之際的民間金融體系是怎麼樣的
明清時期之際的印局,與當鋪、賬局、錢庄、票號等金融形態,共同構建出了一個多層次的民間金融體系。
在這個金融體系內,各層次的金融機構,從當鋪到票號,分別向不同的客戶群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相互之間形成了共生的關系。
比如賬局向印局提供低息、大額貸款,印局則向商販供應小額的高利貸,從而形成一條盤活市場的經濟鏈條。
㈤ 歸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
明清時期。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這需要補充一定的資料,加以說明。明清時期,政府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政府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
其次,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明清時期貿易如何促進金融發展擴展閱讀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
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㈥ 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1、農業方面:「一條鞭法」的農業政策的實施,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為工商業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2、手工業方面: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絲織品行業的繁盛發展。
3、商業方面: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全國性商貿城市的出現(北京、南京);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
4、資本主義萌芽方面:僱傭關系的出現,手工工廠規模擴大,分工細密了,僱工人數增加,資本家和勞工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6)明清時期貿易如何促進金融發展擴展閱讀:
自明朝萬曆年間以來,僱工的身份有所變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與僱主的依附關系減輕。反映到勞動市場上,僱主主要依靠「勸」的方式激勵僱工努力幹活。
清朝時期,在雇傭工人很普遍的江南,有一句俗語:「做工之人要三好:銀色好,吃口好,相與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飯早,洗腳早。」
「三好」是給僱工的工錢銀子成色要足;伙食要好;態度要和藹。「三早」是僱主先早起,以便叫僱工起床;做飯要早,不讓僱工餓肚子幹活;晚上早早燒好洗腳水,讓僱工早洗腳早休息。
這些史料說明,明清時代僱工不是賤民,與僱主之間存在著權利義務的關系。為了做好生產,僱主對他們的基本權利是放在眼裡的。
㈦ 清朝前期的經濟制度
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佔領台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晚清時突破四億。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因於美洲作物番薯,稱所謂的「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清朝各時期的的經濟狀況
一,入關後到乾隆時期。入關後,清朝的經濟一度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南明政權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為了一片廢墟。清朝統治者又實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將無主的荒田分給諸王,勛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時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許各旗招收貧民役使。滿族貴族任意逼迫漢人為奴。逃人法指對逃跑奴隸實施嚴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讓這些地區變為廢墟。這些政策惠及了滿人,也大大破壞了經濟。順治親政後,逐步廢除了這些政策。
到康熙時,三藩被平定,統一了台灣。他又徹底廢除上述政策,獎勵墾荒,多次普免錢糧。康熙帝還下令治理黃河水患。這些措施使國內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康熙帝還下令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台山(連雲港)開放對外貿易。當時,歐洲工業革命尚未開始,產品難以與清朝競爭。於是,清朝的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出超的地位。出口產品主要有絲綢,茶葉,瓷器,棉布等。進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於外國每年要向中國購買大量產品,而中國進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銷售量不多。所以對外貿易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使得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
到雍正時,又進行賦稅改革。清王朝建立後,國賦征納仍遵行一條鞭法,按明朝歷年間的則例徵收,地賦和丁賦發別征課。但隨著土地兼並的日益嚴重,地銀和丁銀分別徵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於人口增長快於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又不斷集中到大地主手裡,農民不斷喪失土地,又要承擔沉重的丁賦,所以無地農民被迫逃隱,既影響了國家稅收,又造成社會不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針對「戶口日增,地未加廣」的情況,規定固定丁銀數量,此後所生人丁,不再征賦。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將固定的丁銀首先在廣東攤入田畝徵收,並逐漸推行於全國。雍正元年,徹底實施「地丁合一」。地稅從此稱為「地丁」,這就是清朝「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地丁完全按田畝徵收,不論豪紳富戶還是一般農民,田多則賦多,無田則無稅,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攤丁入畝,不僅是明朝一條鞭法以來賦役內容的繼續簡化,更重要的是全國賦役制度的一次再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家財稅制度的貫徹,而且促進了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到乾隆時,政府又下大力氣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區免受海潮襲擊。乾隆皇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松政策.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金融機構(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開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這使得國家耕地面積擴大.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余頃,乾隆31年擴大到741萬余頃.明朝時從國外引進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廣到全國各地。但是,清朝的經濟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如乾隆皇帝推行閉關鎖國,就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他的「十全戰功」也耗費了許多錢。再加上貪官污吏不斷出現。乾隆末年自然災害又頻發。
在這一時期,清朝的經濟逐步恢復與發展。商業和內河運輸發達。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原來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寧(南京),更加繁華。以鹽業為主的揚州,絲織為主的蘇杭,外貿為主的的廣州發展很快。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江蘇,浙江的絲織業,廣東的煉鐵,雲南的煉銅,江西的制瓷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樣有利於手工業的發展。但清朝的經濟也在乾隆後期開始走下坡路。這主要是因為閉關鎖國,土地兼並和吏治腐敗。
㈧ 明清兩代政府制定什麼貿易政策
明清兩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近世時期?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貿易十分活躍,許多地方特產進入市場,進行商業貿易,並出現了牙行?牙人等中間商?
明清兩代政府制定的市場經濟制度及其管理,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商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國內外貿易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經營?
明清時期的商幫?會館與公所,是由地域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商業集體和商人社團?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近代商業發展趨勢?
㈨ 明清時期為什麼要閉關鎖國,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能掙錢嗎
清代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 鴉片 )的英國商人,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並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為「清代閉關鎖國」。
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 乾隆 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事實又是怎麼樣。從相關政策執行中實際的微觀行為和宏觀效果上看,同樣不是。在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沿海基本處於開放狀態。

總結:繼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之後,荷蘭帝國和大英帝國等新教勢力在17世紀初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在18世紀,大不列顛王國愈演愈烈通過中國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雖然這個行業和其他大多數西方貿易主要限於到廣州十三行的廣州南。1793年的英國馬卡特尼大使館未能說服乾隆皇帝開放中國北方港口進行對外貿易或授予英國獨家貿易權。英國在中國非法出售鴉片,抵消了英國對茶葉等中國商品進口的增長。然而,鴉片的出售最終會使英國人與清政府發生沖突,最終導致英國在19世紀的鴉片戰爭中取得勝利,並從滿清帝國獲得重大的貿易讓步。
清朝乾隆帝閉關鎖國更像是貿易保護主義。只不過這樣的保護政策有一定的時間效應。乾隆帝在1799年駕崩,這個政策維持了40年,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也就是講乾隆皇帝的後繼者沒有能夠與時俱進,不能抱殘守缺,改變策略,積極應對。
㈩ 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
一、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
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是我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中,商品經濟的提出是相對於自然經濟而言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是相互依託,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以自然經濟在形態相對飽和的狀況下才得以迅速發展的,例如一戶依靠"男耕女織"為生的小農家庭,它每天所生產出來的布匹僅僅能夠滿足家庭成員的日常供給時,便不會出現剩餘產品的現象,這樣也就不會出現商品經濟,只是停留在自然經濟的層面上;當它通過改革生產技術,提高了每天生產的數量,除了家庭成員的供給之外,還能剩餘更多的勞動產品,便會拿剩餘的勞動產品到市場上進行買賣交易,從而實現了商品經濟。相反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之後,便會刺激小農家庭的生產積極性,促使他們生產出更多的勞動產品。正是在這種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互為依託的發展形勢下,才促使了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步。明清時期雖然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但是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優越於以往的任何朝代,自然經濟生產的勞動產品不斷增多,市場貿易繁榮,商業市場增多,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實體不斷增多,這便促進了我國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受到世界經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主要涉及到新航路的開辟、三角貿易、澳門貿易圈、荷蘭佔領台灣、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等方面。早在
15世紀以前,歐洲與亞洲的中國、印度及東南等地就有了貿易往來,中國的瓷器、茶葉等商品得到歐洲人的青睞,後來隨著土耳其帝國的建立,陸上交通受到阻礙,這就迫使歐洲人尋求新的通往東方的道路,這便出現了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促使世界逐漸連為一體,並且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率先開始新航路開辟的兩個國家,後來歐洲的其它國家也緊隨其後紛紛進行新大陸的探索。
二、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
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產量的不斷擴大,使得明清時期的農業經濟得到顯著發展,促進了農產品在市場流通過程中的次數,再加上商品種類的多樣化,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共同促成了我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新發展,並為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優勢。在中學歷史教材中,也已經明確了商品經濟所涵蓋的領域,主要表現為農業領域、手工業領域、商業領域、城市發展、金融信貸、國際貿易等各個領域。……以上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