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什麼是金融思維

什麼是金融思維

發布時間: 2022-05-21 22:29:32

① 如何培養經濟,金融方面的思維

作者:羅文益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7654175/answer/380260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正如我上面所言,一個學科的思維,是超脫於具體的學科的,更有哲學的意味。
經濟學金融學也是如此,它研究的也不過是社會的規律、社會靜態的構成與動態的自我展現;個體與群體的人是如何決策與行動的等等。

培養經濟學金融學的思維,本質上來講,就是培養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世界的思維。
其中,在所有主要目的為理解社會的社會與人文學科裡面,經濟學的自有範式只是一種形式,只不過,它的更多的獨有的術語(為了保證精確性)所建立的認知壁壘,比其它的學科更加深。

為什麼汪丁丁在《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裡面,講經濟學講得少,反而講哲學,社會學講得多?甚至於開篇還是從生物演化來講的,最後的落腳點竟然是人的大腦結構?
就是因為:所謂經濟學,金融學,如我上面說的那樣,本質上是在認識人和社會,任何有助於理解人和社會的思維,都可以是經濟學思維。

最後,我的建議是:
(1).多讀好書,打好基礎。如果真的想要深入研究經濟學金融學,那就要多看好書,包括好的國外的教材,大師的作品;
(2).基礎之上,廣泛涉獵。到達一定層次之後,學習經濟學,就不應該只是閱讀經濟學著作來獲得啟示了,還應該包括更廣泛的知識,理論物理都是可以看看的;
(3).讀人讀事,系統思考。詳見如何提升個人經濟學素養?回答的第二點;
(4).追根究底,作元思考。很多道理,學習本學科的人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最後被自我的認知框架束縛住,我建議,在閱讀的時候,還應該及時自我檢視,懷疑自身,追問自身,思考一些「元問題」。

② 如何培養金融的思維

如何培養經濟、金融方面的思維 實話實說,我不知道經濟、金融思維具體指什麼,存不存在這個東西。 個人感覺而言,米塞斯、費雪、張五常、錢穎一、林毅夫、陳志武的思維都有一個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就是:觀察和追問真實的世界,事實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張五常說的極好: 不要相信名校的博士,連張五常也不要相信。不是要懂經濟學的管經濟,鄧小平學過經濟嗎?朱鎔基學過經濟嗎?沒有。這是感受問題。有的人絕頂聰明,經濟學全部考第一也沒有用的。 經濟學重視科學方法的原因,是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自然科學的從事者天天坐在實驗室操作。原則上,經濟學者應該天天到真實世界的街頭巷尾跑。 我也在努力培養自己的這種思維,與大家分享。 像題主說的經濟,金融的整體思維,不僅僅是大部分非經濟大類的專業學生沒有,即使是經濟大類的學生也不到一半有這種思維。即便是投行的分析師也沒幾個能把這種思維純熟地運用。 思維又是邏輯,其中邏輯就是了解事物的信息再加上思辨的過程得到結論。 1、了解 首先像題主說的看書那是基礎功,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宏觀,微觀,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經濟法等等,如果你不僅要看懂宏觀經濟,想專注於某一方面,如股票,期貨,期權等,你還要讀相關的書籍。拿股票來說,你要看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分析、投資心理學、纏論→_→等等。最好還要了解它的發展史和各種主體的利害關系。 這是最基礎的東西,算是讓你培育經濟思維的啟蒙,讓你知道可以從哪些地方入手。 2、跟蹤 你想要看懂財經新聞你就要每天跟蹤。要及時知道各種宏觀數據CPI、GDP、采購指數、匯率、進出口額、利率等等。了解在不同的時間點各國的政府下發什麼條例,央行做了什麼公開操作。當然你還要知道地球發生的各種大事,哪裡發現了油田,金礦,或者突然有一天有科學家研究到了點水成油,那你應該要看空盧布啊!!! 3、思考 看別的券商的研報,讀懂他們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憑什麼。有些研報會很扯的,當你有一定的基礎,你看到都會發笑。聽專家的評論,保持批判性思維,獨立的思考。千萬不要被復雜的術語和數據迷惑,要看到最基礎的東西,利空還是利好,記住是什麼,為什麼,憑什麼。 一定要堅持獨立的思考,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

③ 如何理解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剛好聽到一本金融學通識讀物,也算是去年的一本新書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嗯,我知道你大概率沒聽說過,畢竟是耶魯大學教授寫的的讀物,書名也有幾分嚴肅。不過這本書是比較基礎的,講的不深但准確,尤其是案例十分有趣,提到了幾個社會熱門討論的觀點,比如: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婚戀一定要門當戶對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讀起來很是過癮,論證也十分通透,接下來我就分享下我最受益的三點。金錢的本質是什麼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
一、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巴菲特曾說過:「 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睡覺的時候也賺錢,那你就太失敗了!」這其中最重要的莫不是金融思維了。想必各位能進入幣圈都是有一定認知的小夥伴,如果讓你給金融下一個定義,你會怎麼說呢?陳志武是這樣定義金融的,他認為: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所有的跨期價值互換的活動都是金融,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
這里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
1、跨時間
2、價值交換。
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出門買菜算不上是金融,因為買菜是現貨交易沒有時間跨度。再比如,借錢。張三把 1 萬元借給李四,李四保證一年後還本,並支付 10% 的利息,一共 1.1 萬元。就這樣,張三把今天的 1 萬元轉移到一年後持有,而且還有 1000 元的利息回報;而李四則把一年後的1.1萬元轉移到今天花,當然他要為此付出1000元的利息成本。可見,借貸是最典型的跨期價值交換。嗯,無論怎麼說,這個定義真的是非常精準。
二、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跨期價值交換是人類社會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這些需要,比如中國人普遍存在的「養兒防老」觀念,就是一種生根於儒家文化的跨期承諾。在傳統社會,孩子相當於現在的「股票」、「基金」、「保險」、「債務」,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載體——是父母的投資品。子女,成了一個金融工具,吃穿住行都是父母的投資。但是,如何保證自己多年的投資能在未來獲得回報(養老),而沒有風險呢?這時候靠的就是社會文化。儒家文化靠血緣組建信任體系,並輔以相配的「仁義禮智信」行為規范,包括孝道、禮教、婦道等,通過這些把「養兒防老」的違約概率降到最低。父母對子女有養育義務,子女對父母有孝敬義務,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養兒防老」跨期交易鏈條,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老一代的長輩們更希望有溫良恭順的孩子,而不希望孩子太自由,某種程度上,溫良恭順就意味著投資標的更穩健,更安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也就更能明白門當戶對背後的金融邏輯了。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里,婚姻不只是年輕男女兩個人的事,更是父母和加足的事,每個人的跨期避險利益都在里邊。「談親家」就跟談生意一樣,只看雙方家庭條件和能力等硬指標。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家的經濟功能一直佔主導地位,直到「五四運動」開始,愛情的分量才逐漸為人們所重視。現如今,隨著婚姻家庭的經濟功能和規避風險的功能逐步被市場取代:一方面,城市化、公司化發展,使得人們不再需要「家」的生產單位功能;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金融市場,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需要,不再只靠婚姻家庭求得未來生活的安寧。愛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分量越來越高了。隨著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人的金融屬性逐漸被具有避險屬性的金融產品所取代。比如保險。如果現在你還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恐怕這就是不道德的,只會犧牲掉下一代人的選擇自由。
三、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年輕人作為比較缺錢的群體,開銷需求很大,除了家裡幫襯和微薄工資,只能借錢花。但因為自控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的法律約束不夠,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借錢花?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青年時收入最少、花錢最多,到年長時收入達到最高而花錢的需要又偏偏最低,這種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年齡錯配,不僅降低個人一輩子的總體幸福感,而且抑制每個人的事業發展潛力。陳志武說,自己剛上大學時,家裡窮,只能勉強顧上生活,買書的錢少得可憐,但那時學習、交際和談戀愛的需求又很大,常常為此苦惱。而現在,50歲了財力充足,卻已經沒有了花錢的地方。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花未來的錢,改變今天的生活。成熟的借貸市場可以幫助青年人解決收入和年齡的錯配矛盾。通過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合法途徑,擴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的選擇范圍,奮發向上滿足自己的真正需求,獲得人生某一階段的自由。這是最為顯見的金融的社會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這顯然也是思維的升級。對於如何規劃自己的一生,陳志武是這樣教育女兒的。三十歲之前投資自己,人力投資。合理借貸投資自己也是可以的。三十歲到五十歲,實現能力的變現和資產最大化。五十歲以後躺著賺錢。學巴菲特每天看看財報就好啦!總結金融的本質是跨期的價值交換,關鍵在於如何保障信用問題。傳統社會靠道德約束,以人為交易的載體;現代金融靠風險控制,稀釋了人的金融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純粹,更提高了社會資源的組織效率,讓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財富狀況。由於通貨膨脹,貨幣作為跨期價值載體的收益為負,也就是說,純粹的省錢非但不能致富還會讓我們越來越窮。
是時候懂點金融,開啟理財大門了。如果你對本書有些興趣,建議扒出來一讀。好了,今天的分書籍信息書名:《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作者:陳志武,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
供參考。

④ 行業指的金融邏輯是什麼意思投資者一定要有嗎

同人性博弈

無論炒股、投資、還是買房,金融都是一個跟人性博弈的過程。這種博弈分為四種境界:

技術——藝術——法術——道術。

縱橫捭闔、抽絲剝繭、設點控局;洞察人性冷暖,解析大眾行為,這一路走來,如果做到游刃有餘、可收可發,便抵達了「道術」的境界。此時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生來病死,一切在你心裡來去自如。

最強的對手就是你自己。一旦你戰勝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⑤ 什麼是新金融思維

前幾天一魚塘開張,
釣魚費用是100大洋。

老闆說沒釣到魚就送一隻雞。
於是很多人都去了,
回來時每人拎著一隻雞。

後來,魚塘看門老大爺說,
老闆本來就是個養雞專業戶,
這魚塘就沒有魚。

這個方法叫做「去庫存」!

過了幾天,
另一個魚塘也開張了。
釣魚免費,
但釣上的魚要15元一斤買走。
結果還是有許多人去了。
奇怪的是,
不管會不會釣魚,
都能一天釣幾十條,
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釣魚大師。

後來,魚塘看門老大爺說,
魚是從批發市場3塊錢一斤買來的,
老闆的兒子潛在水下,
一條一條掛在了他們的魚鉤上……

這個方法叫做「供給側改革」。

過了兩天,
第三個外地連鎖魚塘開張了。
這個魚塘實行撒網式捕魚,
讓顧客穿上蓑衣,戴上斗笠,乘上小舟,
扮成漁夫模樣,體驗農耕文化。

魚塘專門負責派人拍照美圖,
給顧客發微信朋友圈,提升顧客逼格,
最後網到的魚只要10元一斤。
許多人高興地去了,
一網下去就是好幾十斤魚。

魚塘日銷售量從500斤上升到10000斤,
而且時間周期大大縮短,
顧客體驗捕魚很高興,
批發市場也去了庫存。
後來,魚塘看門大爺說,
這個方法叫做「去杠桿改革」。

第四個魚塘又開張了,
受前面三個魚塘的啟發,
這魚塘釣魚免費,
釣上的魚也可免費拿走。
許多人高興的去了,
居然有人釣到了美人魚!

然後釣魚的和美人魚共進午餐,
餐飲服務收入比之前釣魚收入高得多!
看魚塘的老大爺說,
其實美人魚都是花錢請來的!
這個方法叫做「深層次挖掘客戶需求」。
最近魚塘開張比較多,
成了熱門項目。

老闆對經常釣魚的顧客講,
投資魚塘太賺錢了,
半年回本,一年翻倍。
為了回饋老顧客,現推出會員激勵計劃,
一次性投入一萬八,可享受終身會員待遇,
同時享有1%股份,每年分紅五千,
如果需要錢,還能轉讓股權。
顧客正愁沒處投資呢,這么好的項目,
不到一上午,一百個人交了錢。

後來魚塘看門大爺說,
老闆去年跟銀行貸款20萬,一直逾期,
今天終於還上了,欠了半年的工資也發了,
這個方法叫「資產證券化」。

第五個魚塘開張當天,
媒體廣泛報道,
很多大腕級的企業家都去取經求道,
魚塘老闆招架不住啦!

最後只得交代:
原來看門大爺才是魚塘幕後的大股東,
主導了每次變革轉型的成功。
老大爺在接受記者訪談時飽含眼淚哽咽著說:
我以前只是個企業中層,能有今天成就,
來源就是不斷的學習!

這叫:知識改變命運,思路決定出路!

延伸閱讀:借傘,取經,停車,合作。
01. 借傘。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別人的短處和長處,不要用別人的短處來相處和考驗,否則就會友誼不長久。
02. 取經。
一頭馬、一頭驢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驢覺得此行困難重重,便放棄了;而馬卻立刻追隨而去,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驢問: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馬說:其實在我去西天這段時間,您走的路一點不比我少,而且還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實,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來自於內心的無知與迷茫。
03. 停車。
瑞典沃爾沃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問:「你們的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多為別人著想時,路才會走得更遠。
04. 合作。
一日,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把你帶在身邊,真羨慕你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羨慕的是你!」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扔進了垃圾堆里。進屋後,主人找到了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作者:LZZ速度與激情8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f8bcdbe01f5b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⑥ 借一條魚還兩條魚是什麼金融思維

如果有一條魚,你會想到什麼?

第一反應是不是想到將魚清蒸,撒上香噴噴的蔥花;或者燒一碗白霧騰騰的魚頭豆腐湯;或者澆上紅辣椒做一碗酸菜魚。當然除了美食的誘惑外,我們自然還會想到將魚養在缸里進行觀賞。

我們會想到將魚變成口中美味的食物,會想到將魚變成眼中觀賞的景物。

那會不會想到將魚作為一個禮盒裝來出售?

2

這幾天我看了一個新聞報道,出售禮盒裝的魚頭豆腐湯。

她是個平凡的女子,帶著7歲左右的女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吃魚頭豆腐湯的時候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魚頭豆腐湯作為速食的禮盒裝出售?這不僅節省了燒魚的時間,更可以作為送禮的特色選擇。

這種想法,大膽創新。只是一開始並沒有被大眾接受,因為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禮盒裝的魚頭豆腐湯,擔心魚的質量,口感等方方面面。但她一次次用誠懇的工作態度,保障魚的質量問題,最終贏得了大家極好的口碑。正當她做的風生水起的時候,競爭產品陸續上架,不同商家上架的魚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魚的質量引起了廣大消費者的極度差評。

她的產品為此也遇到了瓶頸期,如何在眾多競品中出挑?

她想了很久,最終在包裝上插入自己女兒的頭像,作為獨一無二的禮盒包裝。經過這么一整改,消費者認准了包裝,同比銷量突破以往。

她的成功得意於思維的轉換。

3

我講的這則報道並不算是有意思的文章,但是關鍵點在於你的思維方式。我們大多數人都被框架在一個固定的理念,比如一道物理題,大多數人只會運用課堂上的方法來解答。再比如,一個回形針,大多數人也只會想到幾種方法。倘若換種思維方式,這道物理題並非只有一個准確答案,一個回形針也並非只有幾種方法,有個人甚至能說出回形針3300種用途。

轉換,轉換,再轉換。

因為轉換,蒙牛公司有一年的銷量直線飆升。當初牛奶推出的包裝只有紙盒箱,並沒有手拎帶。一次蒙牛老闆看到顧客抱著牛奶,又拿著其他物品,異常吃力。就在思考這樣的包裝既不方便,又費力,怎麼樣能讓顧客更方便呢?

紙盒箱加上手拎帶的那年就是銷量飆升的最直接原因。

4

不管是禮盒裝的魚頭豆腐湯,還是蒙牛紙盒箱加手拎帶的事情,兩者都反應了思維方式的轉換能夠帶來不同的效益。當然,我並非要求每個人都具備這個能力。只是換到日常,工作,家庭等方面同樣都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要一味的認為這件事就只能這樣。換個思維方式,或許並不只有這樣。要知道,人的思維方式就包括多種,譬如,逆向思維,反向思維,正向思維等等。適當的打開思維方式的框架,一件事對應的不僅僅只是一條路。

5

現在,如果有一條魚,你又會想到什麼?

如果有一條魚,不再是如果,這條魚就在你的面前。我們學著像魚兒般遨遊,不要束手束腳的困在框架。

⑦ 商業思維和金融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很大,商業思維要立足與自身的發展,金融思維立足於借力,借他人的力。如果你要學的話,先學下商業思維吧,陳靈富講的商業思維還可以。

⑧ 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應具有怎樣的金融和法律思維

怎樣進行法律思維?
一、法律的規范性與法律思維

法律規范是法律思維的基礎和前提。

經濟學家考慮社會問題的視角是:是否有效率,是否提高生產力。而法官和律師考慮社會問題的視角是:合法否?有法否?若有,如何規定?有規定,有哪些構成要件,有何限制?對案件的法律思維是緊緊圍繞法律規范進行的。

立法機關制定法律規范的作用:

1、指引法官裁判案件:樹立標准。(裁判的兩大步驟: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

2、約束法官裁判案件:相同的案件適用相同的法律規范得出相同的裁判。即同案通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是不能夠隨意而為的。

法律規范指引和約束律師。以民訴為例:

原告方的法律思維:

應適用適當的法律規范,有多個法律可以適用時:「特別法優先」。

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請求時: 「請求權利競合」--- 適用對自己最有利的法律並找依據--- 即「請求權基礎」--- 基礎與抗辯的思考--- 考慮被告方可能提出的抗辯並准備反駁理由和應對策略。

被告方的抗辯策略及思維順位:

1、適用范圍抗辯,即原告主張的事實不在法律的適用范圍之內,如訴訟時效已經超過。若抗辯成功,則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2、構成要件抗辯,即原告主張的事實不符合其所引用的「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如主張善意取得的不動產尚未過戶。若抗辯成功,產生不適用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原告的訴訟請求不能得到法院支持。

3、免責或減責抗辯,例如不可抗力、損益相抵、可預見規則等。若成功,則免除或減少賠償責任。

因為適用范圍抗辯和構成要件抗辯是以案件事實為抗辯理由,故法庭有主動審查義務,即使被告並未主張。免除責任和減輕責任抗辯是以另一規范為抗辯理由,未主張即視為放棄,法庭無義務審查。

二、法律的社會性與法律思維

社會性:法律以人類社會生活的現象、關系為規范對象,因此法律反映社會現實、符合社會現實。

法律的社會性:主要屬於事實認定階段。1、並非所有事實都需證明,如不需舉證的事實,顯而易見的事實:經驗法則,如地濕→下雨;2、難以舉證的事實。典型為精神損害(損害事實/ 程度)例如,台北地方法院99判例,雪糕內吃到玻璃,「原告主張因此事數日惶恐不安、擔心玻璃損傷肝腸等等,亦符合經驗法則」

裁判中,應考慮社會效果,制訂法律、適用法律,都要達到好的社會效果。因此當有兩種意見難以取捨時,應以社會效果好壞為標准,這是由法的社會性所決定的。

三、法律的邏輯性與法律思維

法律規范中不能先規定重要的在規定次要的,而是應當按照一定邏輯順序進行排列。邏輯性是法律條文前後順序安排的重要依據。邏輯性也為人們適用法律提供了「順藤摸瓜」的依據和方便。邏輯性的價值不僅表現在案件的一審是否正確選擇適用了法律規范,還表現在上訴審和再審據以判斷原審適用法律是否正確。

經典案例:婚姻合同,出軌一方須付違約金。合同規定違約金,應用《合同法》,但《合同法》不適用於人身關系;而《婚姻法》對能否簽訂婚姻合同及約定違約金無規定。怎麼辦呢?

合同與婚姻約定都屬於法律行為的范疇。法律行為與合同、婚姻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因此,可以適用民法中有關法律行為的規定來解決問題。

法律行為有效的主要判斷標准:1、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真實;2、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3、不違反社會公德。本案中夫妻雙發當初簽訂婚姻合同時完全自由,不存在欺詐和脅迫等,即意思表示真實;現有法律都沒明確禁止簽訂婚姻合同;並不違反社會公德,相反是對社會公德的有效維護。綜上,約定違約金的婚姻合同有效,出軌一方應當依約支付違約金。

四、法律的概念性與法律思維

法律規范都是有若乾的概念組成的,對法律規范的理解李不開對概念的准確理解。概念是法律規范的基礎。

法律適用范圍、要件、效果--- 用概念表達--- 正確適用規范,需解釋概念。 EG:韓國70年代「隆鼻案」對「醫療行為」的不同認識和定義,導致一、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

五、法律的目的性與法律思維

法律的目的性是對規范進行正確解釋和適用的前提和基礎。當對某一法律規范有不同認識時,應探求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

如合同法286條關於建設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工程價款的優先權的規定,其目的在於保護承包人的利益,故其效力優先於設立在前的銀行的抵押權。

六、法律的正義性與法律思維

法律本身也有「善」、「惡」之分,如過去的收容審查、撞了白撞等規定就是惡法,是非正義的。

法律本身須符合社會正義。正義是最高原則,法官的裁判應當符合社會正義。裁判的正確與否應當以正義性作為評判標准。正義性與社會性並不矛盾,正義的裁判,其社會效果一般也都很好。非正義的裁判其社會效果往往也不好。

金融思維:
一、金融思維的重要性

金融是經濟的大腦,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引導機制,它將資本從資金剩餘部門轉移到資金需求部門,引導經濟進行高效的投資進而發展壯大。因此,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領導者,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家,正確認識金融的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而且,金融學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特有的思維和方法,運用金融思維解決現實問題往往能取得奇效。金融思維與科學發展觀也是契合的,比如資源最優配置是金融思維里的一大支柱,而資源最優配置也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金融思維追求通過構建制度,引導資金等社會資源流向最優發展前途的領域,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因此,作為科學發展觀武裝起來的現代領導,就不光要重視資金、重視金融的作用,更應該重視在實踐中主動運用金融思維。

概括起來,金融思維可以用三句話表示,第一句話就是資源優化配置,只有優化配置資源,社會才能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事業才會興旺發達,這是很好理解的。由於金融是以資金價格為杠桿來引導資源配置的,因此金融思維其實也是市場思維。將其應用到領導科學和管理實踐中,實際上也就是用好人、財、物,將人才配置到合適的崗位上,引導社會良好風氣,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且在這種直觀表象下,設置好相應的制度,使激勵與約束匹配,達成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句話就是成本觀念,金融很重視資金的成本,並且是隱含成本,我們叫資金的機會成本,一項投資用一個億的資金,最後也獲得了效益,沒有虧本,但它不一定是一項好的投資,只有衡量了其機會成本才能判定它是不是好的投資,也就是,這項一個億的投資即使賺了一千萬,但同樣一個億在其他一般情況下如果能賺一千五百萬,那這項投資就不值得。資金還有時間價值,無論是現金還是固定資產,只有讓它流動、發揮作用,它才不會損失時間價值。將金融的成本思維用在領導和管理上,就能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企業集約經營和社會高效運轉。第三句話是風險管理。風險是不確定的收益,金融本質上是通過管理不確定性,包括時間和空間的不確定性而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它承擔了社會的風險分散和轉移職能。金融的風險管理思維對於現代領導管理非常重要,本質上來說,只有能管理不確定性的領導才是好領導,才能稱得上科學領導,因此風險管理其實算得上領導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

下面我們具體談論如何在一些具體實踐中應用金融思維,以提升領導的科學發展能力。

二、在區域發展規劃中自覺運用金融思維

近二年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區域發展規劃風起雲涌,迄今已有二十多個區域規劃獲國家批准。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同時也是在新形勢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行路徑。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原有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遭遇歐美需求不足,「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發展模式面臨轉型,由此推動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形成階梯型的「國內雁行模式」成為現實選擇。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誠然是黨和國家銳意改革、人民大眾勤勞創新的結果,但也不能否定是借了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東風。正是全球化的大潮與改革開放政策的結合,推動中國融入世界生產貿易的大格局,並以「世界工廠」的獨特地位引人注目。然而「孔雀東南飛,麻雀也東南飛」,資源、人才與勞動力過分向沿海地區集中,既加劇了中國東、中、西地區發展差距,也造成東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嚴重超限,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地區協調發展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

然而產業轉移的要求並不能依靠政府行政驅趕或限定來滿足,必須遵循金融優化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2008年5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出台,這就是被稱為「雙轉移」或「騰籠換鳥」的政策,雖然「騰籠換鳥」的出發點是好的,也看到了廣東需要進行產業升級的大方向,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多生硬的行政干預措施,而且以運動的形式促進產業轉移本身就值得質疑。現在看來,「騰籠換鳥」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一是「騰籠換鳥」的實施主體是政府還是企業,現在看來是政府在強勢主導,規定產業承接地政府負責園區外部道路、供水、供電線路和排水、排污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而珠三角轉出地政府負責組織規劃、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工作,但雙方積極性不對等,轉出地基於GDP政績不是太願意轉移,即使轉出了還要想辦法留住稅收,比如佛山陶瓷產業轉移到雲浮,但稅收仍要留在佛山。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沒有自主決策權,它只是那隻被騰籠的鳥從甲地搬到乙地;二是「騰籠換鳥」政策本身切斷了企業自身產業升級的自然演進過程,它忽視了中國製造本質上只是全球生產貿易的一個環節,處於「微笑曲線」的低端,沒有足夠的積累進行研發和品牌營銷,因此把鳥騰出去了,但升級的「好鳥」「大鳥」卻招不來,聚不攏。三是狹隘地限定將企業轉移到廣東山區和珠三角兩翼地區。企業如果需要轉移,它需要從自身利益比較去考慮遷入地,廣東山區既沒有人才,也沒有配套,而且同樣需要全國各地的勞動力,唯一的優勢就是土地相對珠三角便宜,如果企業要轉移,為什麼不考慮內陸省份而要留在廣東山區呢?

可以說,正是「騰籠換鳥」不是按優化資源配置的思路導致其效果很差,這是各級領導在考慮區域發展規劃時需要引起警覺的,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絕不是搞運動、短期就能搞上去的,一定要注意發揮金融優化配置資源的內在機制去辦事。其實無論是區域發展還是產業轉移都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深圳的發展,政府非常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發揮金融引導功能,因此深圳30年的發展涌現出了招商銀行、平安保險、比亞迪、華為、中興通訊這樣具有自生能力的強大企業。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即使沒有得到中央支持,仍然發展的很好,幾年下來,深圳已成為基金、創業資本和股權投資(PE)的樂園,並通過資本紐帶,自然而且成功地將產業鑲嵌到全國各地。又比如最近富士康在河南、成都投資設廠,當地政府同時也吸引富士康的配套廠家進駐,以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就能更成功地促進產業轉移。仔細思考,這裡面實際上都是有金融思維,要特別注重在區域發展規劃時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的機制的作用。

三、國有資產重組中的金融思維

政府在國有資產重組中發揮主導作用,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並非可以隨意揮舞行政的指揮刀,重視發揮金融思維的作用,通過資本運作的思路來操作,有利於順利推進國有資產重組。這里舉上海國資重組的例子。

上海國資占據上海市經濟的半壁江山,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統計, 2009年上海市國有經濟實現生產總值6864億元,同比增長6.4%,其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01年的53.2%降至45.6%。2009年上海國資實現營業收入8028.78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利潤總額408.71億元,同比增長53.3%;總資產額約12597億元,同比增長約10.7%。

上海國資如此龐大,其資產重組一直為全國關注,而且也是比較成功的。2003年以來,通過整體上市、吸收合並、資產置換或剝離、資產注入等資本運作手段,上海已經完成了百聯、錦江國際、電氣、農工商、電科所、國際港務、儀電、上汽等大型國企集團的重組,涉及資產近3000億元。並籌劃和完成了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盛融投資公司、上海大盛投資公司四家國有投資公司的布局和重組工作。按照公開報道,上海市希望將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資產納入一家新的金融控股集團,以此作為上海金融資產的控股平台。同時,謀劃將上海盛融投資公司與大盛資產公司合二為一,組建一家綜合類投資公司,以運作上海的產業類股權資產。

上海在國有資產重組中注重資本運作,有許多成功經驗。其中一條經驗是積極推進股權多元化,其國資委主任談到「哪怕是國有對國有,也要先實現多元化」。實現股權多元化,一是分散了投資風險。「能用70%控股的一定不要用100%,其餘的30%應該投入到更需要的領域上去」。「國家控股不只是一個絕對控股的概念。甚至在某些情況下,20%也能做到控股,要將國有資產的帶動力、影響力和控制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二是加大了監管力度。在股權多元化的條件下,所有的股東都會對其進行監管,而且上市公司還有證監會的一整套監管體系,這比在國有獨資公司情況下單方面的監管力度大得多,透明度也高得多。三是推動了制度規范。例如,現在由於沒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有資本出資人的投資回報往往很難實現。在股權多元化之後,股東對紅利都會有要求,這對企業會產生約束,出資人也能夠拿回收益,從而推動經營預算制度的建立。

上海的另一條經驗是善於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2006年初出台了《上海市「十一五」國資調整和發展專項規劃》,2008年8月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加快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根據規劃, 2010年上海將逐步收縮市國資委出資監管單位戶數,在2-3年內減少到30-35家,30%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到上市公司中。上海的國資整合涉及46家大型國資企業,140家本地上市公司,力度空前。

上海的國資重組還旨在實現對國資的資本控制。雖然上海經營性地方國資基本都已劃轉至國資委。但是,國資委對下屬國企的控制力較弱,推動國資重組缺乏有效平台。新成立的國資管理公司,將作為上海國資委的「資本之手」,直接受讓部分國有股權,開展市場化的股權和資本運作,而不涉入企業的具體經營。長遠來看,不排除國資管理公司將大部分國有股權納入,甚至變身為類似新加坡「淡馬錫」式的綜合性控股公司。

可以說,正是國資重組的金融思維推動了上海國資資本運作,從而推動國資進一步集中到戰略性產業和重點行業,優化國資布局結構,以最佳方式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國企改革中的人力資本運營

近年來,由於國有企業經營效益上升,有人認為國有企業的問題已經解決。筆者認為,這種看法不是過於自信就是不了解情況。事實上,國企效益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只是國資改革與重新布局的成功,即國有資產從競爭性領域退出,集中到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行業,而這些戰略性行業恰恰是壟斷行業和支柱產業,電信、石油、煤炭、城建和房地產業,由於中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下游競爭性行業為這些壟斷支柱行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需求,推動國有企業景氣上升。

但看看身邊的國有企業,即使是那些經過改制重組或上市的「新國企」,其經營管理水平並沒有大幅上升,員工福利倒是上漲不少,企業領導待遇享受更是上了層次。這些問題在企業經營景氣時都被掩蓋,一旦經營形勢逆轉,就會凸顯出來,而且不會比上世紀九十年代「破產下崗」成風時的問題少,甚至會更嚴重。原因在於,這些新國企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經營機制問題,原先被詬病的「委託代理」、「預算軟約束」、「內部人控制」等理論問題仍然存在。

在此專談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本運營,其實與上面提的三個理論問題多少都有關系。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盛行的國企私有化,雖然解決了這些問題,但企業也變成了原來廠長經理或政府官員的私人控股企業,由此引發巨大的國有資產流失,造成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在這一路徑於十六大前後被否定後,一些企業實行年薪制,但年薪制推行困難重重,年薪名義收入很低,但若考慮工資外收入、特別是在職消費或灰色收入,國有企業經營者實際獲得的收入就不能說很低。一些企業家憑借「良心」、「黨的教育」、或「愛國精神」,把國有企業搞得很成功。但由於企業家人力資本產權沒有通過剩餘索取權(股權)得到正面認可和維護,這種控制權回報就只能是在位才能擁有,不能合法轉化為股權或物質財產權益而積累或延期享用,而且國有企業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也不健全,制度性漏洞較多。因此國有企業始終沒有解決好人力資本、尤其是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激勵與運營問題。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其產權應由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擁有,尤其在知識型企業中,最重要的已不是物質資本,而是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因此,不解決國有企業人力資本運營問題,故意迴避和忽視人力資本以股權形式分享企業剩餘,最後只能導致國企重新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營凋敝狀態。

對此,筆者 曾在博士後論文中論證了人力資本分享企業財產所有權的邏輯,並提出了「增量股權激勵」的觀點。筆者反對將國企簡單私有化,也反對用國有存量股權去激勵管理者,而是主張在國有企業每年獲取的利潤中根據一定比例提取一筆資金,但這筆資金不是作為獎金發給企業家和職工,而是將其量化為企業的增量股權,並將股權根據貢獻不等授予給相應的個人。這樣既避免了國有資產的流失,避免簡單私有化造成的社會不滿,又使企業家和職工的人力資本得到股權激勵,解決了國有企業始終存在的「委託代理」和「出資人缺位」的問題。並且,由於解決了經營管理者的激勵約束問題,國企存量股權可以搭上幹部職工個人增量股權的「便車」,從而保證了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

五、結語

上述談到的幾個問題雖有不同,但都是各級領導在實踐中遇到、並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就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我們看到,擁有金融思維,從優化資源配置、從資本運作、從股權激勵的運用幾方面來思考,有助於科學有效長久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從金融的角度思考問題,運用金融思維去解決問題,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

熱點內容
如何選基金好還是自選好 發布:2025-10-20 08:28:25 瀏覽:418
股票股利會影響股票價格嗎 發布:2025-10-20 08:17:34 瀏覽:477
期貨鎳的一個點是多少 發布:2025-10-20 08:11:46 瀏覽:386
理財通定期收益怎麼算 發布:2025-10-20 08:04:13 瀏覽:782
如何解決股市身份被冒用的問題 發布:2025-10-20 08:00:25 瀏覽:412
股市最高的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10-20 08:00:23 瀏覽:767
多少基金公司持有寧德時代 發布:2025-10-20 07:44:38 瀏覽:744
如何理解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科普 發布:2025-10-20 07:36:49 瀏覽:443
哪些基金沒有c類 發布:2025-10-20 07:31:13 瀏覽:159
銀行如何判定錢流入股市 發布:2025-10-20 06:51:50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