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財政存款包含哪些
A. 人民銀行全口徑存款包含哪些內容
人民銀行「全科目」,這個沒有聽說過,一般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經過處理匯總成為「XX市(省)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即包括了所有金融的所有數據,其中,人民銀行的財政存款和金融機構的財政存款等科目匯總成為「財政存款」總項。
(1)金融機構財政存款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如何填寫:
(一)根據總賬科目余額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資產」、「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職工薪酬」等項目,根據「交易性金融資產」、「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職工薪酬」各總賬科目的余額直接填列;有些項目則需根據幾個總賬科目的期末余額計算填列。
(二)根據明細賬科目余額計算填列。如「應付賬款」項目,需要根據「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兩個科目所屬的相關明細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計算填列,「應收賬款」項目,需要根據「應收賬款」和「預收賬款」兩個科目所屬的相關明細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計算填列。
(三)根據總賬科目和明細賬科目余額分析計算填列。如「長期借款」項目,需要根據「長期借款」總賬科目余額扣除「長期借款」科目所屬的明細科目中將在一年內到期、且企業不能自主地將清償義務展期的長期借款後的金額計算填列。
B. 財政性存款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嗎
單位存款包括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協定存款。
1、單位定期存款是我國銀行業的一項傳統負債業務,是指企事業、機關團體等單位將短期閑置資金存入銀行,並事先與銀行約定存期、利率,到期支取本息的一種存款方式。吸收單位定期存款可以為銀行帶來大額而又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所以這項業務倍受廣大金融機構的青睞。
2、單位活期存款是指不約定存款期限,可以隨時辦理存取的,並依照人民銀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按季計取利息的存款。
3、單位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不約定存期,在支取時需事先通知存款銀行的一種人民幣存款。單位通知存款實行帳戶管理,其帳戶不得作結算戶使用。
4、單位協定存款是客戶按照與金融機構約定的存款額度開立的結算賬戶,賬戶中超過存款額度的部分,金融機構自動將其轉入協定賬戶,並以協定存款利率計息的一種企業存款。
C. 科目余額表上的費用名稱在匯算清繳的期間費用中沒有
來源:岳讀債市
投資要點
我國財政性存款的嚴格定義、統計口徑一直存在多種不同觀點和解釋。在統計數據上,財政存款的變化主要通過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和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來觀察。
在貨幣當局(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財政存款體現為政府存款項目,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的資金來源端,財政存款體現為政府存款項目,包含財政性存款和機關團體存款兩類。貨幣當局政府存款與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間的差值主要來自國庫定存。
按收支兩條線分,財政存款受收入端稅收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它非稅收入、融資以及支出端財政政策基調和財政支出進度的綜合影響,其季節性是各分項因素季節性的綜合。每年1、4、5、7、10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增加月,3、6、9、12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減少月,而2、8、11月變化規律不明顯。
財政存款各項統計口徑背後的存款運行機制,決定了數據的變化特徵。廣義財政存款包含機關團體存款在內。機關團體存款長期處於增長狀態,且收支受財政因素影響較小,在歷次統計口徑調整中變化較大。所以我們主要討論不包含機關團體存款的狹義財政性存款(以下簡稱財政性存款)。狹義財政存款中,貨幣當局(央行)政府存款包含於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之中,兩者變化高度一致,且主要由每月財政收支差額決定。
財政存款通常與儲備貨幣反向變化。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變化關系可簡化為:?儲備貨幣=?外匯占款+?對其它存款型公司債權-?政府存款+?其它雜項。財政存款的變化通過對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即央行儲備貨幣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分項)的影響,帶來儲備貨幣的反向變化。財政存款通常與M2反向變化。從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來看,變化關系可簡化為:?M2 =?各項貸款+?外匯占款-?財政存款+?其它雜項。
財政存款問題既受財政政策影響,又和貨幣政策相互作用,處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交匯點。展望四季度,我們預計政府存款、M0、存款准備金分別將回籠流動性5300、2200和9300億元,如果將常規因素產生的資金缺口和中長期公開市場到期量加總,四季度資金缺口預計達到4.1萬億元,資金面波動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風險提示:1)財政支出或者收入增速不及預期,財政存款波動超季節性;2)個別月份財政存款實際波動和預測值存在較大偏差,資金缺口測算可能不準確。
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意圖表述中頻頻提及稅期、財政支出因素的影響,作為財政收支因素影響流動性的媒介,財政存款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那麼,財政存款是什麼?其變動受哪些因素影響,表現出哪些特徵,對流動性影響有多大?我們將在本篇報告中進行梳理分析。
一、財政存款概覽
1. 財政存款是什麼
財政性存款是財政部門代表政府掌管、存放在金融機構的財政資金,包括國庫存款和其它財政存款。
國庫存款是指在國庫(包括代理庫)的預算資金——含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存款,可分為財政存款和財政過渡存款。我國國庫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理[1],國庫管理制度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
其它財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國庫存款的各級財政在金融機構的預算資金和由財政部門指定存入金融機構的專用基金。包括劃繳財政存款、待結算財政款項、財政專用基金存款、財政預算外存款、國庫定期存款[2]。
2. 財政存款由哪些項目組成
由於我國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沿革至今經歷了長期、多次變遷,缺乏完善統一的法規,財政性存款的嚴格定義、統計口徑一直存在多種不同觀點和解釋[3]。在統計數據上,財政存款的變化主要通過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和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來觀察。
在貨幣當局(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財政存款體現為政府存款項目,是財政性存款存放於央行的部分,主要包含中央國庫存款和地方國庫存款。2021年8月余額5.11萬億。
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的資金來源端,財政存款體現為政府存款項目,包含財政性存款和機關團體存款兩類。全部金融機構政府存款2021年8月余額37.42億元。
財政性存款項目2021年8月余額6.19萬億,主要是前述存放於央行的政府存款[4]。剩餘部分存放於商業銀行的約1.08萬億中,絕大多數為國庫定期存款(按中資大型和中小型銀行國庫定存項加總,2021年8月余額0.91萬億)。此外還包含中央和地方財政存款、財政預算外存款等。
機關團體存款存放於商業銀行,受財政因素影響較少。經過長期增長絕對數值較大,2021年8月余額已超過31萬億,其中主要包含社保結余,住房公積金,衛生、軍隊和科教文等系統存款。這一項目於1998年後劃為一般存款繳納存款准備金,主要是活期存款,與居民和企業存款並無大異。
貨幣當局政府存款與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間的差值主要來自國庫定存。國庫定存是為提高國庫資金運用效益、獲取收益,存入商業銀行的國庫現金。包含中央國庫定存和地方國庫定存兩項。
中央國庫定存是央行投放貨幣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之一,操作頻繁且期限較短(以三個月為主),截止2021年8月底余額1400億元[5]。
地方國庫定存余額沒有統一的統計口徑,由國庫定存總額扣減中央國庫定存測算得出2021年8月余額約為0.77萬億元,是國庫定存的主體部分。地方國庫現金管理由地方財政部門會同央行當地分支機構共同開展[6]。
3. 機關團體存款「之謎」
機關團體存款名為「政府存款」,實為「一般存款」。機關團體存款其實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為了加強信貸資金的集中管理,要求「財政金庫存款和機關、團體等財政性存款,劃為人民銀行的信貸資金」[7],當時機關團體存款和財政性存款一樣執行10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之後在1998年,央行通知要求將「機關團體存款」從「財政性存款」中剝離出來,劃為金融機構的一般性存款,按照一般存款的准備金率繳存法定存款准備金[8],但是在會計核算統計上,「機關團體存款」的科目名稱仍然歸屬在「政府存款」名下。
從內涵看,機關團體存款指的是機關法人、事業法人、軍隊、武警部隊、團體法人存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定活期存款以及上述單位委託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委託業務沉澱在銀行的貨幣資金。[9]《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兩大類四種,一類是企業法人,一類是非企業法人,包括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具體分類見下表。
從外延看,考慮到機關團體改革的歷次變遷,目前機關團體存款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住房公積金中心賬戶存款,和以財政專戶形式存在的社保基金存款,二是中央和地方各類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在財政收支之外的自收自支行為導致的商業銀行存款。前者在概念上不難理解,後者的產生主要源於一直以來機關團體存在「雙軌制」收支體系。從資金來源看,機關團體有兩種收入形式:一是財政資金,比如事業單位獲得的財政行政事業撥款,包括財政支出中的教育、科研、衛生防疫和文化體育費用等,目前事業單位預算內資金實行「零餘額」管理制度,因此屬於財政性存款口徑;二是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收入,即作為市場主體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所獲取的收入,本質上是社會公共服務業的企業性收支,比如學校學費、醫院的葯費診療費、電視台和報社廣告費等,這部分經過長年的資金沉澱,成為機關團體存款的主要部分。
囿於統計公開信息的不完整,我們簡單匡算了31.23萬億元機關團體存款的具體構成。1)根據2020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本年收支結余-2008.67億元,年末滾存結餘94536.64億元,其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簡稱社保基金)由社保基金會管理運營,2020年末總資產2.92萬億元,主要投資配置於固定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其中銀行存款僅574億元,而各種社會保險基金則由各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必須存入財政專戶,投資運營范圍和領域受到嚴格限制,主要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此估算機關團體存款中社會保險基金約6.6萬億元;2)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20年年度報告》披露,截至2020年末,住房公積金結余資金1.07萬億元;3)WIND數據顯示,2005-2018年間全國衛生機構累計業務凈收入1.05萬億元,作為衛生系統機構存款的估計;4)剩餘部分超過22萬億元,則屬於其他機關團體,包括政府機關、軍隊、教育機構等。
從地域分布看,根據央行公布的31個省市存貸款情況,目前共有23個省市按月公布機關團體存款余額,截至2021年7月底共計25.04萬億元,佔全國機關團體存款總量的八成左右。機關團體存款余額地區分布差異較大,如北京、廣東、江蘇等省市都在3.1萬億元以上,而西藏、青海、寧夏則不足2000億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財力的差異。
[1] 經理制與代理制有所不同。詳情參見《爭執國庫管理權:一文讀懂央行和財政部的立場和理由》,鄭猛、由曦,《財經》雜志。
[2] 分類標准來自人民銀行2012年頒布的《存款數據元(試行)》。
[3]《財政性存款及其繳存制度研究》,鄭文清,江旻,梁嘉明(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
[4] 全部金融機構包含央行。
[5] 未到期余額根據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統計。
[6]《地方國庫現金管理試點辦法》,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2015。
[7] 資料來源:《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
[8] 資料來源:《關於改革存款准備金制度的通知》。
[9] 資料來源:
http://haikou.pbc.gov.cn/haikou/2927302/2983591/index.html。
二、財政存款為何變化?
1. 財政存款的收支脈絡
財政存款的變化理論上取決於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差額。因此,研究財政存款變化的沖擊因素,需要對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各分項做系統的討論。
收入端,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財政收入,可以簡單拆分為稅收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它非稅收入、融資四個主要項目。
稅收收入中,我國佔比靠前的稅種主要是國內和進口增值稅、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消費稅五項[10],占總稅收收入比重超過80%。其中企業所得稅多為分季預繳,次年5月匯算清繳多退少補(通常為補繳),故常常在1、4、5、7、10月造成一定的流動性沖擊。實踐中增值稅、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多數繳稅期限為1個月,較為分散的繳稅對流動性沖擊不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佔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的近90%。土地使用權年度出讓收入主要受地產周期影響,因為往往有延期繳款問題,月度收入的季節性沖擊不明顯。統計口徑上確認當月收入也有一定困難,累計值數據年末確認值比較高。
其它非稅收入包含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罰沒收入、彩票收入等,通常在季末月份較高,但絕對值不大。
融資(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繳款)也會對財政存款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地方債發行節奏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階段性發行放量往往導致政府債凈融資規模大幅上升進而推高財政存款。
支出端來看,財政支出在長周期上受財政政策調控影響,與宏觀經濟景氣度負相關,在短周期上季節性特徵明顯,在季末月份尤其是二、四季末開支額通常大幅增加。
1)財政支出在長周期上受財政政策調控。在經濟較好和過熱時,政府通常執行穩健或者偏緊的財政政策,適度控制財政支出。這一時段理論上財政收入也比較高,財政存款會相應增加。在經濟形勢較差時期,政府通常執行積極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拉升總需求刺激經濟,財政支出會相應增加;疊加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影響,財政存款明顯減少。典型例子如我國在08年國際金融期間執行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4萬億」帶來了經濟增速的反彈,受此影響,08年下半年至09年上半年,我國財政存款的同比增速大幅下滑。
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在短周期上季節特徵明顯。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有每季季初最低(除年初外),季末沖高,多數年份財政開支高點在四季度末的特徵。這可能與政府委託代建工程項目多數按季或年結算,以及年底財政預算調整、安排財政超收收入使用因素有關。近年來,為減少財政開支因素對貨幣政策的擾動,財政部多次發文要求加快財政收支進度,取得一定效果。不過,最近兩年12月當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佔比再度明顯回升。
3)政府性基金支出除年末沖高外,月度分布較平均。和一般公共預算相比,政府性基金預算以收定支,季末沖高特點並不明顯。除了年末時點和收入佔比同步大幅上升外,年內其他各月支出節奏較平均。此外,2018年以來地方新增專項債規模逐年大幅增長,導致政府性基金支出節奏受專項債凈融資進度的影響明顯上升。
因此在理論上,財政存款變化=稅收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凈融資-財政支出(包含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實踐上我們主要考慮稅收季節性、政府債發行節奏、財政支出季節性和支出進度等因素的影響。
2. 財政存款的結構性特徵
財政存款各項統計口徑背後的存款運行機制,決定了數據的變化特徵。
廣義財政存款包含機關團體存款在內。機關團體存款長期處於增長狀態,且收支受財政因素影響較小,在歷次統計口徑調整中變化較大。其與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和貨幣當局政府存款項的相關性非常小,與一般存款繳納同樣比率的准備金並計入M2,幾乎不影響流動性。所以我們主要討論不包含機關團體存款的狹義財政性存款(以下簡稱財政性存款)。
狹義財政存款中,貨幣當局(央行)政府存款包含於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之中,兩者變化高度一致。按照財政性存款口徑的定義,我們可將其拆分為公共預算收支差額、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差額、政府債凈融資等三個分項,基本上能夠解釋財政性存款的月度波動(擬合度90%以上)。
3. 財政存款的季節性特徵
受收支分項季節性變化的綜合影響,財政存款變動也表現出強烈的季節性。一般而言,每年1、4、5、7、10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增加月,3、6、9、12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減少月,而2、8、11月變化規律不明顯。以2月份為例,2015年-2020年間,有3年貨幣當局政府存款凈增長,而另外3年同期表現為凈減少。
[10] 具體分析參見我們此前的報告《財政分析手冊進階:稅收篇》。
三、財政存款如何影響流動性?
財政存款對流動性的影響可以分兩條路徑討論:影響央行的儲備貨幣,以及影響廣義貨幣供應量M2。
1. 財政存款對儲備貨幣的影響
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央行負債端佔比最大的兩項分別是儲備貨幣(21年8月佔比81.01%,後同)和政府存款(佔比13.47%),資產端佔比最大的三項分別為外匯占款(佔比55.90%)、對其他存款型公司債權(佔比31.77%)和對政府債權(佔比4.02%)[11]。
從直接影響路徑來看,財政存款的變化通過對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即央行儲備貨幣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分項)的影響,帶來儲備貨幣的反向變化。具體影響方式為:繳稅行為使得企業存在商業銀行的一般存款(按比例計提存款准備金)轉變為財政性存款(全額上繳央行,不計入一般存款,不計提准備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由此下降,央行的儲備貨幣項目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分項減少,儲備貨幣減少。
當央行的資產端其它項目不發生改變時,繳稅僅僅是央行資產端不同科目之間的等額劃轉。實踐中由於央行資產端的外匯占款、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項(如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資金規模)經常發生波動,儲備貨幣的實際變化約等於這三項因素變化的疊加,即:
?儲備貨幣=?外匯占款+?對其它存款型公司債權-?政府存款+?其它雜項
儲備貨幣和政府存款的反向變動關系非常明顯。因此儲備貨幣通常表現出和財政存款相反的季節性,僅有少數特殊時段例外。如2016年1月,在匯率貶值預期帶來資金外流,前月外儲大幅下降疊加春節流動性沖擊的背景下,央行單月投放了天量公開市場操作,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項飆升2.5萬億。當月政府存款上升近4000億,而儲備貨幣不降反增1.4萬億。同年3月,隨著春節因素消退、部分投放到期,則發生了財政存款與儲備貨幣同降的情況。
2. 財政存款對M2的影響
廣義貨幣供應量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在財政存款變化顯著影響央行儲備貨幣(基礎貨幣)的情況下,顯然也會影響到M2。
M2的定義為M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其他存款。拆解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發現,資金來源方項目的各項存款中除去財政性存款項近似等於M2-M0。因此可以獲得公式:資金來源=M2-M0+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金融債券+對國際金融機構負債+其它=資金運用=各項貸款+有價證券及投資+黃金占款+外匯占款+在國際金融機構資產。
剔除佔比較小、影響不大的金融債券、黃金占款、對國際金融機構資產和負債等項目,公式剩餘部分可以簡化為:
?M2 =?各項貸款+?外匯占款-?財政存款+?其它雜項
M2與政府存款之間同樣存在反向變動關系,因此通常有著相反的季節性特徵——在每季初財政存款增加時,M2增速下降;在季末財政存款減少時,M2增速提高。
[11] 央行持有對政府債券項目雖然佔比較大,但波動極小,在變化討論中可以忽略不計。
四、小結
財政存款問題既受財政政策影響,又和貨幣政策相互作用,處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交點。近年來在影響流動性的眾多因素中,財政存款問題的重要性有所凸顯,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受收支分項季節性變化的綜合影響,財政存款變動也表現出強烈的季節性。一般而言,每年1、4、5、7、10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增加月,3、6、9、12月為典型的財政存款減少月,而2、8、11月變化規律不明顯。
展望四季度,造成流動性缺口主要因素是2.45萬億元MLF到期,此外,地方債發行後置、財政支出較收入表現偏弱、年末銀行體系准備金需求上升等因素也可能產生較大影響。我們預計四季度政府存款、M0、存款准備金分別將回籠流動性5300、2200和9300億元[12],如果將常規因素產生的資金缺口和中長期公開市場到期量加總,四季度資金缺口預計達到4.1萬億元,資金面波動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12] 詳見報告《四季度流動性缺口有多大?》。
五、風險提示
1)財政支出或者收入增速不及預期,財政存款波動超季節性;
2)個別月份財政存款實際波動和預測值存在較大偏差,資金缺口測算可能不準確。
證券研究報告:財政分析手冊:財政存款篇
對外發布時間:2021年9月27日
報告發布機構:中泰證券研究所
參與人員信息:
周岳 SAC編號:S0740520100003 郵箱:[email protected]
肖雨 SAC編號:S0740520110001 郵箱:[email protected]
D. 財政性存款的計息規定
銀行對財政性存款是不計付利息的。
財政性存款主要是財政金庫款項和有關部門財政撥給機關單位的經費以及其他特種公款等。各級財政部門代表本級有關部門掌管和支配的一種財政資產。包括國庫存款和其他財政存款。國庫存款是指在國庫的預算資金(含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存款。其他財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國庫存款的各項財政在專業銀行的預算資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財政部指定存入專業銀行的專用基金存款等。
核算方法:
按照財政部《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的規定,分別設置「國庫存款」和「其他財政存款」科目,採用收付實現制(現金制)原則確認,按實際發生額計量。有外幣收支業務的應按外幣幣種設置外幣存款明細賬,發生外幣收支時,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人民幣外匯匯率摺合為人民幣記賬,並登記外幣金額和摺合率。會計年度終了時,應將外幣賬戶余額按銀行當日公布的人民幣外匯匯率摺合為人民幣,作為外幣賬戶期末人民幣金額。
管理原則:
由總預算會計負責管理,統一收付,遵循下列原則:集中資金,統一調度;嚴格控制存款開戶;根據年度預算或季度分月用款計劃撥付;轉賬結逄,不得提取現金;在存款余額內支付,不得透支。
拓展資料:
1.銀行計息方式最基本的就是定期和活期。利率都是由央行即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
利率是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基本手段。
最簡單的說,當宏觀調控希望居民把存款多消費刺激消費,就調低利率;反之調高利率。
當然這只是最直觀的理解,利率的調整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左右。
2.定期存款除整存整取外,還有零存整取,存本取息,定活兩便等等
定期整存整取又有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幾種,利率及利息計算方式如下:
整存整取定期期限和年利率如下:
三個月1.71%
六個月1.98%
一年2.25%
兩年2.79%
三年3.33%
五年3.60%
3.定期存款利息的一般計算公式如下:
利息=存款金額*定期年利率*年數
假如客戶存款金額10000元,存期為一年時,利息為:
10000*2.25%=225元;
若存期為兩年,利息為:10000*2.79%*2=558元;
若存期為三年,利息為:10000*3.33%*3=999元;
若存期為五年,利息為:10000*3.60%*5=1800元;
若存期為三個月,利息為:10000*1.71%*3/12=42.75元(年數為3/12);
若存期為六個月,利息為:10000*1.98%*6/12=99元(年數為3/12)。
E. 什麼是其他財政存款
「其他財政存款」反應未列入「國庫存款」科目反映的各項財政性存款,包括財政周轉金、未設國庫的鄉(鎮)財政在專業銀行的預算資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財政部指定存入專業銀行的專用基金存款等。
財政部印發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財預字[1997]第287號);
第五十六條會計科目使用說明
第101號科目;
國庫存款:本科目核算各級總預算會計在國庫的預算資金(含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存款。
102號科目;
其他財政存款:本科目核算各級總預算會計未列入「國庫存款」科目反映的各項財政性存款。包括財政周轉金、未設國庫的鄉(鎮)財政在專業銀行的預算資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財政部指定存入專業銀行的專用基金存款等。
(5)金融機構財政存款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財政存款
1、財政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增強;
根據央行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所述,2017年,外匯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逐步消退,存款增長放緩等因素使得金融機構繳存法定存款准備金的需求相對減弱,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壓力有所減輕,但財政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增強,主要表現為下半年國庫庫款余額同比持續走高、財政收入與支出之間的時滯進一步拉長,放大了流動性供求的季節性波動。
2、央行資產負債表與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政府存款」對比;
根據付敏傑的文章《中國的政府存款:口徑、規模與宏觀政策含義》,政府存款存在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從政府收入轉入央行賬戶到央行賬戶撥付給使用機構的過程中形成的財政存款,我們將其稱為第一類政府存款;第二種是財政存款之外的政府收入或者廣義政府收入,或自收自支不進入國庫管理,或者是從央行賬戶轉出後遲遲未能使用而沉澱在各個機構賬戶中的財政資金,我們將其稱為第二類政府存款,其特點是不在國庫之內。考慮到資金都具有機會成本,政府收入在國庫和機構賬戶中逗留的時間越短,說明政府作為一個整體的現金管理能力越強,財政制度的精細化運作程度越高。
3、財政存款變動的特點及原因;
①財政存款變動的特點;
②財政存款變動的原因分析;
4、財政性存款對流動性的影響;
①影響儲備貨幣;
②影響貨幣供應量;
③增加貨幣政策控制的難度;
5、央行的應對措施;
2018年,為了應對財政存款的變化,央行在彌補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缺口的同時,根據「削峰填谷」的需要推出2個月期逆回購、臨時准備金動用安排(CRA)等工具品種彌補財政存款波動帶來的短期流動性缺口,保證央行流動性的投放節奏基本與財政存款的變動保持一致。同時,加強預調微調和市場溝通,以多種方式向市場說明流動性影響因素和央行操作意圖,增強央行公信力和市場互信。
資料參考知乎作者:nese。
F. 常見的存款方式有哪些
常見的存款方式:活期,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大額存款。
1、活期,定期存款:活期利息最低但較靈活,定期利息相對較高;
2、通知存款:根據通知期限差別分為1天與7天的類別,其利率比活期存款高,但是比定期存款的利率低,可適用於閑錢存放;
3、大額存款:以大額為主要特點,起購門檻為20萬元起,利率高於同期的定期存款,適用於高凈值用戶選擇。
常見的單位存款
1、企業存款:國營企業等因為收入支出時間不一致導致閑置貨幣資金;
2、財政存款: 由銀行對國家金庫進行代辦,在先收後支的條件下尚未使用的資金形成財政存款;
3、基本建設存款:用於基本建設卻未支取的資金所構成的存款;
4、機關,團隊等存款:由單位從財政領取的未使用的經費形成的存款;
5、農村存款:農村信用社佔大多數,包括集體農業等放入銀行的存款。
G. 哪些存款屬於銀行財政性存款
有財政金庫款項和其他特種公款,包括國庫存款和其它財政存款。
國庫存款是指在國庫的預算資金(含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存款。其它財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國庫存款的各項財政在銀行的預算資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財政部指定存入銀行的專用基金存款等。
由總預算會計負責管理,統一收付,遵循下列原則:集中資金,統一調度;嚴格控制存款開戶;根據年度預算或季度分月用款計劃撥付;轉賬結算,不得提取現金;在存款余額內支付,不得透支。
(7)金融機構財政存款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1985年1月開始實行「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的信貸資金管理辦法,把財政預算內外和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行政事業單位存款,劃由中央銀行管理和掌握。
鑒於中央銀行不對企業和個人辦理業務,即委託專業銀行代理,因此,專業銀行對吸存的這項資金不得使用,應按規定日期金額劃繳中央銀行,縣以下處所的則上報縣支行匯並劃交。
同時,對這項存款支付的墊付資金,亦從應繳(或已交)存款中軋抵(退回),故稱「定期調整」。對這部分資金,各行均設置「繳存中央銀行財政性存款」科目核算,以便帳務平衡和檢査考核執行情況。
H. 什麼叫財政性存款
財政性存款主要是財政金庫款項和政府財政撥給機關單位的經費以及其他特種公款等。
辛亥革命後,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同被定為國家銀行,經理公款。民國18年(1929年)中央銀行福州分行成立後,按照國民政府頒布的「各地公款應存入中央銀行。凡設有中央銀行的地區,所有機關公款如不全數存入中央銀行,當以營私舞弊論處,並將公款提還國庫」的命令,(《福建省政府公報》民國18年84號訓令。)把經理國庫列為首要業務。凡未設中央銀行的地區,國庫資金和政府機關公款,由中央銀行委託其它國家銀行辦理。民國24年福建省銀行成立,福建省政府即決定將省金庫移歸該行代理,並於民國25年1月,向中央銀行福州分行和廈門分行接收省金庫及廈門分庫,同時辦理省、市政府機關公款存款。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工農銀行、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閩北分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福建省分行,都按蘇維埃政府規定,辦理機關、企業、部隊等單位存款,代理金庫,代理發行公債,代收各級政府、軍隊、機關、團體罰沒收入和城市商人捐款等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財政性存款,體現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特點,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主要種類有:金庫存款、地方財政預算外存款、機關團體(包括學校及一部分由財政撥給經費的團體和其他事業單位)存款、部隊存款、基本建設存款等,其發展情況如下:
省人行成立後,貫徹執行1950年3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關於機關、部隊、公營企業現金管理的規定》,「凡本省機關(指縣級以上政府機關、團體、公立學校)、部隊(指駐在本省境內部隊)、公營企業所有現金收入款項,除酌留少數現金自行保管外,其餘須當日送交當地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它委託機構,最遲須於翌日午前存入」;同年4月7日,政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國家機關現金管理的決定》,「凡一切公營企業、機關、部隊及合作社等所有現金及票據,除准予保留規定之限額外,其餘必須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存款辦法存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它委託機構,不得存入私營行庄」,以及貫徹同年8月20日華東軍區後勤部、人行華東區行關於《為實施部隊、機關現金管理的聯合指示》等規定。在開展現金管理的同時,組織財政性存款。1950~1952年,全省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3975萬元,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54%。
「一五計劃」時期,本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壯大,同時開展增產節約,財政性存款增加。反映在金庫存款上,由於各部門節約支出而收入相對增加;機關存款由於華東區行政機構撤銷,重點工程款項如鷹廈鐵路、廈門海堤等工程款項直撥到省而使存款上升;基建存款則由於各項支前基建工程加緊進行,基建撥款增加而帶動存款增加。據統計,1953~1957年全省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12415萬元,比1950~1952年平均額增長212.4%,但由於儲蓄存款增長快,致使財政性存款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比重降為49%。
「大躍進」期間,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一部分銀行合理的規章制度被打破,有的貸款被挪作財政性支出,財政性存款含有「水份」而突然猛增。1958年全省地方金庫存款達8783萬元,比1957年末增加6237萬元,增長245%。其原因是財政欠經建局基建墊款4200多萬元未撥還,另外是年度基建計劃未完成遲延撥款。機關團體存款也突破往年規律,從5月份起直線上升。據福州、廈門等13個重點縣市對機關團體存款調查分析,其增長原因:一是基建存款增加。當年13個縣市基建存款1106萬元,占機關團體存款4045萬元的27.3%,僅古田溪水電站工程處基建存款即達807萬元;二是財政抽調企業流動資金未用部分轉存額大,僅省財政廳專戶存款即達1106.8萬元;三是交通部門修建公路費存款增多,約佔13個縣市機關團體存款的13.9%。
1960年,地方金庫存款減少,而機關團體和基建存款仍然繼續增加。當年地方金庫存款8767萬元,比1959年減少4590萬元,下降34.36%;地方機關團體存款28091萬元,比1959年增加7074萬元,增長33.66%;地方基建存款1.27億元,比1959年增加3114萬元,增長32.51%。其原因:1960年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減少1.3%,支出增加23.7%;機關、企業應上交財政的款項沒有及時上交,其中僅省級各部門應交而未交款項就達2355萬元。
1962年,本省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和《銀行工作六條決定》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後,財政性存款隨著國民經濟逐步好轉和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逐年增加,也相應增長。1958~1965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4.29億元,比1950~1957年年平均額增加3.36億元,增長363%,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45%。
「文化大革命」初期,銀行合理的規章制度被稱之為「管、卡、壓」,銀行機構被撤並,工作削弱。1966~1968年工農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連年下降,財政性存款也相應銳減。此後經濟、金融情況稍有轉機,財政性存款才開始上升,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平均每年僅增長5.7%。「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77~1978年財政性存款增長61.6%。1966~197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6.61億元,比1958~1965年年平均額增加2.32億元,增長54%;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4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1979~1988年,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分別增長1.7倍和14.6倍,各項行政事業經費增長3.2倍,基本建設投資增長4.3倍,所以財政性存款來源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銀行為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除用現金管理這一行政手段外,還運用經濟手段組織財政性存款,開辦機關、團體一年、二年和三年定期存款業務。1979~198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11.79億元,比1966~1978年年平均額增加5.18億元,增長78%。但由於改革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渠道的變化,通過國家財政集中的資金相對增長趨緩,而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則大幅度增長,致使1979~198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占同期各項存款總額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僅佔12%。
I. 商業銀行的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存款、財政性存款有哪些區別
名義不同,如下區別:
1.儲蓄存款是以居民個名義存放的存款,而單位存款是以公司、企業名義存放的存款。
2.單位存款是指單位集體的存款,財政性存款就是財政存款。
3.財政性存款主要是財政金庫款項和其他特種公款等。
存款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權的條件下把資金或貨幣暫時轉讓或存儲於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或者是說把使用權暫時轉讓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或貨幣,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為或活動,也是銀行最重要的信貸資金來源。
J. 財政性存款的構成部分
包括國庫存款和其它財政存款。國庫存款是指在國庫的預算資金(含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存款。其它財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國庫存款的各項財政在專業銀行的預算資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財政部指定存入專業銀行的專用基金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