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通寶值多少錢
1. 雍正通寶大概值多少錢
雍正通寶,寶泉局 市場價100元/枚雍正通寶,寶源局 市場價100元/枚雍正通寶,寶武局 市場價*500元/枚雍正通寶,寶鞏局 市場價260元/枚雍正通寶,寶河局
2. 銀 兩 問問
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
,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
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
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
「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
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
,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
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
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
。「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
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
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
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
,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
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
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
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
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
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
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
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
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
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
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
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
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
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
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
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
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
,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
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
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
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
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
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
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
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
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
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
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
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
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
,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
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
)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
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
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
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
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
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
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
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
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
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
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
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3. 古代一文錢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各個時代不同價值也不同
唐代太平公主第一次溜出去玩一頓就吃掉六兩銀子
而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微服出尋得知
一家旺鋪每月也收不到二三兩銀子
可見時代不同價值也不同
再如地區不同它的價值也不同
青島房價好些地角約7000-8000每平
而我們老家七八千可以買一座不錯的房子
那麼一兩銀子看你是在老家花 還是市裡了
一兩=一千文
你自己慢慢研究吧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4. 這年頭金融危機,在家找到了幾個銅錢,想賣掉,不知道能值多少錢請識貨的古玩專家鑒定一下,順治通寶,
你好,目前市場價大概三百一枚。
5. 銅錢能賣多少錢
崇寧通寶市價20--25元,洪化通寶市價10--15元,光緒通寶市價5--8元,開元通寶市價8--10元,聖宋、寬永、皇宋、熙寧、嘉慶2元,咸豐0.5元.銅錢能賣0.7百左右.
6. 我有一枚 福建通寶2文錢幣 請問多少錢
此錢圓形圓孔,直徑19、穿徑5.5毫米,重2.45克。經查閱資料,「福建通寶」鑄於辛亥革命時期,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歷史見證。1911年10月10日武漢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地紛紛響應,首當其沖的是浙江、江蘇、上海、福建等地。福建革命黨人在同年11月9日在福州舉事。激戰一日,光復了福州城。13日成立中華民國福建都督府。當時的軍政府為維持金融穩定。適應經濟需要,設立印鑄局,鑄造「福建通寶」,面市流通。
福建通寶背2文旗幟錢 市場價不超過100元
7. 雍正通寶值多少錢
錢幣文化在我國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占據著統治的主導地位,它是我國古代經濟繁榮的象徵,更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體現。在不同朝代的更新替代中錢幣也會隨之發生著改變,但是他們作為物品的等價替代物的這一屬性是從未改變的,在這些錢幣的改變促使著錢幣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更新,不斷的鞏固自己的歷史地位。雖然錢幣經歷著不同朝代的發展與變化,但是它們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是亘古不變的,它們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依舊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圖1:清代雍正通寶寶浙小平合面 極美品 估價: RMB 30000,成交價格:RMB 34500,成交時間: 2019-05-07 18:30:00。清「雍正通寶」寶浙局小平合面一枚,直徑:26.8mm,包漿溫潤自然,目前僅見此枚,極為難得罕見,極美品。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枚錢幣就是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長期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雍正通寶錢幣。雍正通寶它不僅僅是代表著我國古代的錢幣文化,更是反映了我國清朝時期在政治、金融、文化方面的興盛與衰敗,使其它具有著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和藝術觀賞性。在海內外的錢幣市場中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圖2:清 雍正通寶 寶浙 母錢 估價: RMB 100,成交價格:RMB 24150,成交時間: 2018-10-12 18:00:00。清雍正通寶寶浙母錢,尺寸:28.0*1.2~1.3重量:5.47g。
雍正通寶錢幣是我國古代的清代錢幣,主要使用黃銅所鑄造,它的做工精美、優良,在世界的錢幣史上享有盛譽,深受人們的稱贊。雍正通寶被現在的錢幣研究專家們稱之為五帝錢的一部分,在五行中的屬性為土,有著人們所俗稱的辟邪的功效,它是繼順治錢幣、康熙錢幣後的清代第三代錢幣。
圖3:清代雍正通寶寶武小平角頭通 聞德 古錢-普通上美 75 估價: RMB 20000,成交價格:RMB 23000,成交時間: 2019-05-07 18:30:00。清「雍正通寶」寶武局小平母錢一枚,角頭通版,直徑:30mm,製作規整,尺寸碩大,包漿渾厚,為目前僅見,極為難得,聞德評級75。
雍正通寶錢幣的出現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在我國古代乃至現在的錢幣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他的出現奠定了我國古代清朝時期此後近兩百年錢幣形態。雍正通寶是在我國清代錢幣史上所發行量相對來說是較少的,錢幣的造型款式是相對來說是最為簡潔的一種錢幣,所以雍正通寶也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圖4:清代雍正通寶寶濟大樣 上美品 估價: RMB 6000,成交價格:RMB 16200,成交時間: 2016-07-14 23:00:00。清,雍正通寶寶濟大樣,(29.06~29.09)*(1.34~1.47)mm此品直徑達到29毫米之多,明顯大於常品,難得一見。
那麼以它收藏價值的角度來說,由於雍正通寶錢幣的做工精美、整齊,手工藝技術規范,錢幣的直徑比一般的錢幣大,上面所寫的文字規整統一,這就使得它的收藏價值較高,就目前的市場來看雍正通寶的市場價值一般在千元到萬元之間。
圖
8. 請問,天保通寶現在多少錢一枚
天保通寶,真品是日本錢幣品種;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喊價在2000左右;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9. 唐朝開元通寶價格是多少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
圖示開元通寶為銅質,表面有銹,磨損嚴重。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除「元」字頭部模糊,餘三字方正擺放。通字「甬」頭極有特色。「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少見。
開元通寶由於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1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較昂貴的早期銀開元,可到數千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開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兩枚觀賞足矣。對於會昌開元鑒別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24種,是各州錢爐於錢背加蓋「昌」字戮,與原文並不一致,且印記蓋得十分隨意,不規整。若發現文字秀麗規范,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保存錢幣入盒袋均可,錢文朝下或內置,以防磨損。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復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唐朝(公元618—907年)承隋之後,又重新恢復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於公元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後,在位44年,在他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在城市中,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並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櫃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制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另一方面,漢五銖錢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間歷經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准,即使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樣式,至隋末戰亂,社會上薄小劣錢大量出現。再加上前代周、齊、梁舊錢的流通,則通貨之狀況極度混亂。唐建國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錢文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錢文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其義亦通,流通謂之開通元寶錢。《龍川略論》中記載,蘇轍至京師,參知政事王介甫問鑄錢。對曰:「唐開通錢最善,今難及矣」。開元通寶的出現,開元寶、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從此,我國的方孔圓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亦即寶文錢的開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為後世鑄錢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寶、宋代的宋元通寶都模仿了開元通寶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鮮錢制也受到開元通寶的影響,而通寶的稱謂一直延用至近代。
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制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均以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開元通寶錢,徑八分(約2.4厘米),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