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會經常出現金融危機
1.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及特點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
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
後來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大量抵達,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為規管經濟市場,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
州立銀行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
銀行要求收回貸款,尼克伯克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同時美國財政部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
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
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
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
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的私有化的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
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敗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
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2006年春季開始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
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2. 中國古代有金融危機嗎
有金融危機。
每一個朝代的崩潰,必然帶來的是經濟的紊亂。基本上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過經濟混亂的危機時刻,下面具體我整理了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三個朝代不同時期的經濟危機進行概述。民國和共和國請自行網路腦補。
1.三國——中國古代最嚴重的貨幣危機
1.1董卓時期
漢末桓、靈帝時買官鬻爵,錢貨流通混亂不堪。董卓執政時,不僅搶掠皇室珠寶、百姓財物,而且為了迅速斂財聚物,乾脆廢掉了以前漢武帝時的五銖錢原形,並搗毀秦時國家貯藏的十二銅人,用於鑄造小錢。小錢直徑1.2~1.5厘米,重0.5~1克,同樣也刻有「五銖」字樣,後人因為它字體模糊,嘲笑這種錢為無文錢。正因為這些小錢迅速充斥市場,帶了貨幣的大額貶值。
據《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故貨賤物貴,谷石數萬。又錢無輪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價飛漲,谷一斛數十萬,很多百姓一生積蓄不夠買一石糧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狀慘不忍睹。
1.2曹丕時期
曹操擔任丞相時,為了平抑物價,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銖錢,並廣開屯田,建設水利,恢復了穩定局面。
曹丕登基後,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大刀闊斧的金融改革。
黃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貴罷五銖錢。以谷、帛為「貨幣」,這種復古的「貨幣」讓百姓一時無所適從,於是奸商們開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來替代指定帛,騙取中間利差,市場混亂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騙。盡管朝廷的獎勵、糧餉還是谷、帛,但是老百姓乾脆不用這種特殊的貨幣,直接回去原始社會那種以幾只羊兌換幾頭牛的等價交換的日子。
1.3東吳時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強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貨幣值五百枚五銖錢。據《通典食貨志》記載,孫權所鑄的大泉五百,直徑約3厘米,重約7.8克,而隨後,孫權覺得這種貨幣面值還是太小,在赤烏元年(238年),相繼發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貨幣,據《通典》記載,大泉一千,直徑約3.2厘米,重約10.4克。即實際上只等於3.2個五銖錢的大泉一千,被強制實行兌換1000個五銖錢。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看那時候就有貨幣戰爭了)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這也是最終被魏國吞並的一部分原因吧。
2.王莽新朝——貨幣改革導致危機而亡國
2.1第一次幣制改革
「屆攝二年,王莽加鑄錯刀、契刀、大錢等三種錢幣,規定錯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錢一值50,與原有的五銖錢共為四品,同時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約16-17克,幣值摺合五銖錢500枚,五銖錢等於貶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稱「金錯刀」,含嵌在陰刻一刀錢文內黃金,幣重29克,卻值五銖錢5000枚,五銖錢等於貶值1/710,傳說中莽幣甚至還有國寶金匱直萬,幣值虛高令人咋舌。王莽以驚人的低成本掠奪人民巨額財富。
2.2第二次幣制改革
「始建國元年,王莽廢錯刀、契刀與五殊錢,另作小錢,與大錢1值50者並行,並且頒令禁挾銅炭,以防盜鑄。」
2.3第三次幣制改革
「始建國二年,王莽改作金、銀、龜、貝、錢、布,名曰寶貨,凡五物(錢、布皆用銅,共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對王莽錢幣毫無信任,都私用五銖錢,王莽又嚴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於民憤,暫廢龜、貝等物,只行大、小錢,同時加重盜鑄的禁令,一家鑄錢,五家連坐,沒入為奴婢。
他濫行五家連坐的盜鑄法,恢復了殘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沒為官奴婢,鐵索系頸,傳詣鍾官,以十萬數。到達鍾官以後,還要易其夫婦,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這項法令增加了漢末以來奴隸問題的嚴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憤恨最大。
2.4第四次幣制改革
「地皇元年(公元20),王莽又盡廢舊幣,改行貨布、貨泉二品。」
雖然較前三次幣制通貨膨脹有所下降,但由於王莽政權倒行逆施,人民拒用新朝幣,商貿流通倒退到以物易物原始交換方式,引起了經濟混亂,加速了王莽財政的崩潰和人民的破產。最終王莽的貨幣政策導致他的政權走向垮台。
3.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紙幣貶值
宋朝社會經濟較為發達, 但軍事上長期處於防禦挨打局面,軍隊龐大而積弱,官吏眾多而低效,政府開銷名目繁多又無節制,「冗官」「冗兵」「冗費」使得宋朝從立國不久,就陷入財政危機的深淵中,直到亡國而不能自拔。
3.1交子
通過發行交子(中國的第一張紙幣,自行網路腦補),政府不但在瞬間擁有了數倍於本金的貨幣購買力,而且還可以獲得「紙墨費」的利潤。宋神宗時,規定每屆發行的交子可以使用兩屆。這意味著市面上流行的交子總額增大了一倍。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紙幣貶值。
3.2錢引
到宋徽宗時期,國家財政缺口進一步擴大,於是進行了紙幣改革。從 1107 年到 1109 年,短短三年時間,停止了原先流行的交子,改用稱為「錢引」的新紙幣。朝廷拿著「錢引」代替銅錢給老百姓,老百姓卻不能用錢引從朝廷兌換銅錢。換言之,朝廷的錢引是只出不進。由此造成社會上錢引越來越多,貶值得比交子還要厲害。
3.3會子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入侵,國土糜爛。南宋渡江後,賦稅來源減少,財政能力進一步下降。於是宋朝又發行了稱為「會子」的紙幣。從理論上,宋朝政府為「會子」建立的發行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但隨著與金國戰爭的持續,很快這些體制都被政府自己打破。濫發鈔票、鈔票貶值的鬧劇又一次上演。
在此期間,政府為了穩定金融,也曾多次拿出庫存的金銀銅鐵,將貶值的舊會子以一定比率收回。通過這種方式,政府勉強規避紙幣全盤崩潰的風險。不過到了南宋嘉定年間,「會子」已經貶損得被大多數老百姓拒絕接受了。國家法定貨幣成為廢紙。
3. 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這次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引起的。
次貨最初的想法是讓美國的下層老百姓都能有房,這些普通百姓信用評級不高,所以只能給他們次級貨款,這種次級貨款利率較高。
這種想法在房地產市場處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完全對老百姓有利,因為他們通過抵押貸款可以有房子,而且房價不斷上漲,未來有能力還貨。
對於銀行來說,發放那麼多的貨款,為了保持他們資產的流動性,他們又以這些抵押貨款為保證,集中起來發放抵押貨款證券,這個過程就是抵押貨款證券化的過程,這些證券被賣給其他的金融機構或者投資機構或者投資者,我國的很多銀行包括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都購買了這些次級債券。因為次級債券利率高,收益比一般的債券要高一些。這些收益就來自於抵押人每月的還款額。
但是一旦房地產價格下降,房屋的總價值低於抵押貨款額,老百姓的違約風險大大增加,導致很多人違約,銀行的抵押貨款失去了還款現金流量,資金鏈斷裂,房屋價值也不夠償還債券,使得銀行或者這些抵押貨款機構出現流動性危機。
隨著問題的擴大,很多銀行機構倒閉,相關的持有這些機構的債券的機構也遭遇危機。美國從事抵押貨款的主要機構是房地美和房利美,在這次問題出現後,美國政府不得不出來救市,收購了這兩家機構,美林集團也被收購,還有因為次貨危機而倒閉的雷曼兄弟,不過政府並沒有救這個存在了150年的投資銀行。
引發全球危機:一方面,很多國外的機構持有美國很多次級債,危機發生後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出現流動性危機。我國的建設銀行持有次級債達2億美元左右,不過不嚴重,只佔其總利潤的千分之幾。工商也持有很多債券,相關的數據可以在網上查到。
另一方面,出現金融危機後,老百姓的信心受到打擊,不願意消費,導致總需求減少,使得整個經濟運行變得困難。同時由於美國國內產品很多靠進口,比如,中國就是出口美國的大國,中國GDP的三分之一是靠出口,受到美國國內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出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影響,導致國內沿海很多依靠出口為主要企業出現問題,開始大規模的裁員,導致失業人數上升。使得我國的經濟運行也受到影響。其他國家也有相似的問題。
4. 中國古代發生過經濟危機嗎
中國古代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
按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經典的定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是購買力不足的危機。現代的定義說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只是從現象學上描述,其實沒有這種本質揭示。
因此經濟危機其實和生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有很大的關系,說直接點就是商品經濟特有的。
中國古代的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不在這個語境下,而且生產力一直都比較低下,基本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大規模的專門的消費品或奢侈品生產都掌握在官方手裡,具有強制生產和掠奪的分配特點,不存在交易。
因此中國古代不存在所謂的經濟危機。
另外,中國因為貨幣在秦、漢便出現了,特別是漢代便用銅鑄造貨幣,而鑄幣相對也沒有那麼高的技術含量,私鑄銅錢是比較普遍的(銅的比例高低產生了良幣和劣幣),因此通貨膨脹是存在的,早期記錄里漢靈帝就通過大量鑄幣掠奪過社會財富,而董卓更是強制用小錢造成物價飛漲,通過這種方式董卓個人佔有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5. 談談「金融危機」是咋個造成的
★ 一個小故事看透經濟危機 ★
看下面一個小故事,3分鍾徹底明白經濟危機是怎麼來的:
從前有兩個國家:紡織國和飛機國。紡織國有一億人口,會織布做衣服,年產二億條褲子。飛機國也有一億人口,不僅會紡織,他們還會造飛機,年產二億條褲子,造十架飛機。
紡織國要賣給飛機國一億條褲子,才能買回一架飛機。兩國貿易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如下:紡織國擁有一億條褲子和一架飛機,飛機國擁有三億條褲子和九架飛機。紡織國一個人一年只有一條褲子穿,一億人只能擠一架飛機。而飛機國呢,一個人一年能穿三條褲子,九架飛機隨便坐,比紡織國的老百姓坐火車還便宜!兩國人民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汗水,飛機國的人均財富竟然是紡織國的3-5倍。
第2年,飛機國改變策略,決定不生產褲子了,因為他們發現只要多賣幾架飛機,就能換回幾億條褲子,足夠全國老百姓的穿用。從此以後,飛機國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國度假旅遊、喝咖啡、到紡織國投資。。。。。。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們呢,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生產更多的褲子:三億條褲子,四億條褲子,賣給飛機國賺取可憐巴巴一點生活費。
飛機國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滋潤,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工人越來越少,喝咖啡的時間越來越長,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發達。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幾乎沒有喝咖啡的時間,娛樂業和服務業都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
幾年過去了,飛機國越來越發富了,連窮人,甚至流浪漢都能隨便買得起豪宅了,錢多得不得了,可是紡織國還在不斷的生產褲子,都快年產10億條褲子了,飛機國面臨危機了,面臨錢太多的危機,錢再多也不能都買褲子啊,錢太多花不出去。
看官可能糊塗了,錢太多也有危機啊?當然啊,銀行里存了幾十萬億美金的錢,對銀行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得想辦法放貸出去才能賺錢啊,不然還要支付利息。沒辦法,銀行家拚命鼓勵企業和民眾貸款,鼓勵窮人和流浪漢也貸款買房子,沒辦法,錢多也難受啊。結果房地產先漲後跌,一些窮人還不起貸款,乾脆一元錢賣掉豪宅,繼續搬回豪華出租屋。
紡織國越出口越窮,看官更不明白了吧?紡織國並沒有因為出口而富裕,卻讓飛機國越來越富,因為把自己國家生產的50%以上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換來別人國家5%-10%的商品,結果是飛機國富得流油,紡織國依然活在最下層,最吃虧的是以多換少的紡織國。
紡織國面臨更大的危機,本來出口褲子就沒賺多少錢,一條褲子才賺1-2元,飛機國一旦減少進口,直接導致紡織國無數人下崗失業。
這個小故事道出了經濟危機的最高機密:沒有高科技產業,依靠以多換少的出口經濟,只能越出口越窮,是製造國家之間貧富分化的危機之源!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強國富國,讓別國為自己打工,而不是為別國做嫁衣。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此主題共分: 1 2
第1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35.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唐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秘密:絲綢 ★
中國的唐朝為什麼富強?百國朝拜?因為唐朝有絲綢!
為了得到中國絲綢,在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的時代,當年全世界的商人們騎著駱駝不遠萬里,把幾萬里的沙漠戈壁,硬生生踏出一條絲綢之路,用他們國家最珍貴的黃金、珠寶、玉器,換幾匹絲綢,帶回國就能發大財。唐朝不僅繁榮富強,而且在全世界聲名遠播。
中國賣給各國商人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古代全球經濟的巨大貿易順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歐洲和日本虛心學習的楷模。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中國古代各朝一直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漢朝和唐朝從絲綢貿易獲得的經濟的空前繁榮,由絲綢之路,國外的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足見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繁華,遠遠超越當時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唐朝、宋朝始終領先全世界的高科技產品銷售全世界:絲綢、瓷器,在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整個歐洲甚至包括俄國,掀起過一場「中國熱」。 當時的中國被全世界推舉為「模範文明」。 當時中國對西方的影響,遠遠大於西方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壟斷別國沒有的高科技,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繁榮富強,自然會變成全世界羨慕的「模範文明」
假如張無常、歷以寧這樣的「經濟學家」回到唐朝,向朝廷獻策,主張絲綢做「世界工廠,引進外資」,唐朝的發展會如何?用不了幾年,就發現絲綢技術外泄,越南、泰國、印尼都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唐朝拚命提高絲綢產量,但絲綢國際價格卻越來越低,原本一斤絲綢能賣一斤黃金,最後跌到一斤白銀、一斤銅、一斤鐵。
原本只有歐洲皇家、貴族、富商才能穿得起的絲綢衣服,到最後變成非洲難民都能買得起的地攤貨。唐朝發動全國人民瘋狂大生產絲綢,卻發現越來越窮,絲綢的利潤壓到幾乎不賺錢,不消10-20年,泛濫的絲綢造成世界發生經濟危機,全世界不再需要那麼多絲綢,唐朝大批絲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富裕的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有絲綢衣服穿,連路邊要飯的都穿絲綢褲子,失業的唐朝人民自己卻不一定能穿得起絲綢了。
這就是真正的經濟學。。。。。。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2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52.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日本的強國之路 ★
日本二戰之前是世界的紡織工業大國,二戰之後轉型製造業大國,60-70年代轉型高科技大國。換言之,中國還停留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思路!
有人說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這顯然是一個無知的謊言。人們可以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日本外貿小小的(佔GDP15%),中國外貿大大的(佔GDP60%);
日本出口是高價出低價進,以少換多。中國出口是低價出高價進,以多換少;
日本外資法第一條,「只准許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外資只佔1%。中國則門戶洞開,來者不拒,外資超過30%,國內28個產業有21個被外資控制;
日本有「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從不依賴外國消費,始終國民優先國貨優先。中國則沒有類似計劃和政策,對外依存度高達70%,本國國民是二等公民。
由此可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毫無共同之處,而且完全是相反的。
世界上只有中國,拿國家有限的資源,人民的血汗,用來為世界服務。
美國用飛機換中國的褲子,日本用照相機和汽車換中國的褲子,中國最後的結局就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個紡織國一樣,一旦飛機國的消費下降,受傷最深的反而是紡織國。
歷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歷史的規律永遠沒有變過,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高科技產品,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飛機和絲綢,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走向繁榮富強,生產別國都能生產的東西,拼價格,賣血汗,這個國家永遠富強不了。
美國、日本、德國為什麼富強?單單比較GDP總量,中國可能會在10-20年後超過美國,但是人均財富可能永遠也超不過這些國家!因為美國、日本、德國能造現代的「絲綢」:大飛機、高科技設備、電子、超導、液晶、汽車。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3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09.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重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何等高瞻遠矚!
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的科技水平還是趕不上去?今天的我們還停留在10萬個工人姐妹們辛辛苦苦一年做一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的科技水平?心甘情願的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都牢牢控制著核心科技機密絕不外泄,中國的賣國經濟學家們「市場換技術」理論,不僅沒換到什麼技術,市場也丟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這兩年,美國的前GE總裁傑克韋爾奇很火,帶領美國通用電氣重新走向輝煌雲雲,被譽為世界企業管理大師。其實他的核心秘密只有一條:讓通用電氣放棄做別人一樣的產品,做GE獨家能做到最好的高科技產品!生產別人不會造的「飛機」和「絲綢」。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之後,為了大規模生產電燈而創辦,後來逐步退出照明產業,轉型生產電冰箱和電視機,後來GE又放棄了這些夕陽產業。在傑克韋爾奇時代,全面轉型生產大宗高科技產品:醫療設備、飛機引擎、發電設備等。GE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追求高科技產品,放棄低科技產品的歷史。至於他鼓吹的什麼管理理論其實大多都是成功之後的吹牛灌水,千萬別當真。所謂「真傳一句多,假傳萬言少」,正是此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歐美國家的科技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而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那時候中國自己能造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現在卻忙著生產褲子、鞋子、玩具。
我們中國到了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科技投入連年減少,降低到了0.6%。汽車和電腦只能組裝和造外殼,貼個牌冒充國產貨。到了1999年,美國轟炸了中國的大使館。我們終於明白了:「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4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27.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貨幣沒有戰爭,戰爭的是科技 ★
再談談貨幣,中國真的窮么?真的沒有錢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貨幣的本質!
更讓我們看看是什麼狗屁理論讓中國人手上沒錢的!
最近有一本很熱門的書,叫《貨幣戰爭》,說美國放棄金本位是陰謀,美元會不斷貶值,鼓勵大家收藏黃金保值。這個觀點其實是落伍的,黃金只是一種稀有的金屬而已,沒必要把它的地位抬那麼高。
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其實是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貨幣只是一種易物貿易的符號,當唐朝能造絲綢的時候,不論唐朝貨幣是鐵幣還是銅幣,必定是最硬的硬通貨,所以,對唐朝和世界而言,絲綢就是黃金貨幣。當別的國家也能生產絲綢的時候,唐朝的貨幣立刻貶值,這時如果唐朝還堅持貨幣升值,腦袋一定進了水。
當年的唐朝和絲綢的關系,宋朝和瓷器的關系,就如同今天的美國和石油、高科技的關系,美國控制了高科技和石油,美元就變成了黃金貨幣,沒有石油和高科技、尖端武器支持的美元,就跟石頭一樣不值錢。這也是美國為了石油,不惜幹掉伊拉克薩達姆的深層原因。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貨幣發行不受金本位、銀本位的限制,每個國家都可以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貨幣資金,根本不需要依靠洋錢。解決了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錢的問題。
凱恩斯還提出需求拉動理論,說明每個國家只要保護好勞動者,提高勞動大眾的消費力,擴大市場消費大盤,企業生產自然水漲船高,哪用得著依靠外需?
美國和西方國家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們放棄金本位,是明智的,是高瞻遠矚的,不是陰謀,是陽謀!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儲備,不是藏在銀行地下倉庫裡面的金磚,而是藏在國家專利局裡面的知識產權,是實實在在的高科技產品。當美國每造一架波音飛機,就相當於美國多了一噸黃金儲備。
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情,貨幣只是一個易物交易的符號,一個國家能生產多少商品,就應該造出多少貨幣,鼓勵老百姓去消費。
所以,世界上不應該存在缺錢的國家,只存在缺商品的國家!一個國家平窮落後,不是因為他們缺錢,而是他們造出的商品太少,或者科技含量太低。
千萬不要相信外國經濟學家和賣國經濟學家們的狗屁理論,什麼股市不能有泡沫,國家要控制貨幣流通,其實這些理論,反而是讓中國陷入經濟危機的真正陷阱。
看看美國,一年GDP只有13萬億美金,卻有50萬億美金的國債。中國如果有膽子發行50萬億國債,促進內需,這次經濟危機也不會受傷這么重。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閉關鎖國到改革開發,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絕不是為了回到解放前!讓我們走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全球化、私有化、自由化、世界工廠、外向型經濟、比較優勢等,只是這條老路的新包裝。
當美國人開動他們的印刷機,源源不斷印出美元,就能買走中國的一切:褲子、鞋子、玩具、工廠、房地產、銀行、人力,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滑稽之事,中國人將永無出頭之日!
6.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是怎麼回事
1,為什麼會出現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產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極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
2,金融危機又是怎麼回事: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
7.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
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7)古代為什麼會經常出現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