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被擱置是怎麼回事
❶ 馬雲19年前保密項目重啟,之前為何被擱置
馬雲19年前保密項目重啟,之前被擱置是由於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易比個人之間要復雜很多,付款方式和物流方式均有很大差異。
2001年,面對外貿交易中買賣雙方互相不信任的問題,馬雲創辦阿里巴巴B2B公司時,曾嘗試用類似中間擔保的模式解決,但由於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易比個人之間要復雜很多,付款方式和物流方式均有很大差異,這種方式當時無疾而終。如今,區塊鏈的出現提供了新的技術解法。
9月25日下午,螞蟻集團副總裁、智能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在外灘大會上發布Trusple平台時透露說,「Trusple平台用區塊鏈技術重啟了19年前我們內部一個保密項目,解決了國際貿易中買、賣家之間的信任難題。」
(1)金融被擱置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Trusple的實際意義
對買賣雙方來說,在Trusple上的每一次成功交易都是一次「鏈上信用」的沉澱。當企業產生融資需求時,金融機構可以向Trusple平台提出驗證請求,來確定企業的貿易真實性。
這一方面降低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風險,另一方面也盤活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營運能力,進一步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激活數字經濟。
不僅袁晶這樣的中小外貿商家不用擔心買家不支付尾款,技術帶來的普惠金融服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在外灘大會現場,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銀行、星展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已成為Trusple首批五家合作夥伴,標志這一全新貿易平台將逐步推向全球市場。
❷ 為什麼招聯金融額度突然被凍結了
招聯金融額度突然被凍結了,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用戶有過逾期還款記錄,招聯金融認為用戶還款能力不足、還款意願不強,因此關閉了借款額度。
2.用戶的賬戶處於風控狀態,那麼招聯金融是不會給用戶貸款額度的。
3.用戶當前的負債率過高,招聯金融認為用戶不能按時還款,因此拒絕給用戶貸款額度。
【拓展資料】
招聯金融額度被凍結,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及時還清欠款所導致的,所以想要恢復額度,就趕緊把欠款還清,欠款還清之後,額度一般就可以恢復了,如果額度沒有及時恢復,可以過一段時間再嘗試看看。
也可能是二次評估不符合要求。如果是二次評估不符合要求而被凍結額度,首先要先提高自己的綜合信用分,比如補充資料、增加自己的個人收入等,然後過段時間再嘗試申請看看。
一、招聯金融是什麼貸款?
招聯金融是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貸款。招聯金融主要包括兩類品牌,【招聯好期貸】以及【招聯信用付】兩種,招聯金融主要是【先消費,後支付】的信用支付方式,其信用額度申請是全線上申請,額度可以循環使用,個人可申請的最高信用額度為20萬。
二、招聯金融額度凍結多久恢復?
招聯金融額度被凍結後多久恢復要看凍結的原因。
1.借款人額度被凍結如果是因為逾期還款,只要借款人按招聯金融要求把欠款還清,額度就可解凍。
2.借款人如果還清欠款後額度還沒有解凍,可以給客服打電話解凍。
3.如果是因為借款人不能滿足招聯金融的使用條件、信用評分過低被凍結,借款人要提高自己的信用評分等,滿足條件就可解凍。
三、招聯額度被凍結怎麼辦
1.逾期還款被凍結:
首先要及時還清欠款,然後及時撥打客服電話,說明個人是非惡意逾期,請求重新解凍。
2.評估不符合要求:
如果是這一原因被凍結的話,首先提高自己的綜合信用評分,比如說補充資料,通過其它渠道積累借貸記錄,增加自己的個人收入等。一般三個月後可以再次查看是否解凍。
❸ 金融債權流失有哪些主要原因
一、宏觀經濟政策階段性調整,與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和政策的滯後性
五、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也是金融債權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家信貸管理體制不完善,行政干預多,而銀行在信貸資金管理過程中,又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導致信貸資金在運行中產生大量的流失。
1、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現行信貸資金管理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貸款的評、審、放、收過程中的責、權、利相脫節,集體審批的貸款制度,在一些行、處,實際由行長一支筆作主,放出許多人情和關系貸款,致使信貸人員在管理和催收貸款上沒有積極性。這種貸款的發放與存量管理,銀行缺乏必要的風險防範機制與之相配套,對企業的制衡手段軟弱無力,導致信貸資產的流失。
2、銀行經營的自主權難以保證,行政干預貸款多,形成信貸資產的流失。一方面是從上到下層層點貸的指令性貸款,基層行、處必須執行照辦,實踐證明點貸企業的經營效益大多數不好,貸款有去無回。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只從局部利益出發,不顧信貸政策和企業經營狀況,逼迫銀行發放一些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貸款。如某市政府的「中現規模」300萬元貸款、某市政府「1998年第27號會議紀要」20萬元貸款,還有「保盤子貸款」、「安定團結貸款」、「餃子貸款」等等,結果造成大量資金被壓死,呆滯貸款多。
3、信貸資金管理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前一時期,由於我國有關經濟、金融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法院判決、執行環節偏離銀行,使金融債權不能得到公正的保護。一些企業鑽其法律、政策的空子,脫離銀行信貸管理監督,致使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失。
4、銀行內部經營管理出現偏差,在前幾年經濟過熱時期,部分銀行不顧內部管理制度規定,用信貸資金搞房地產、股票等投機性經營,致使部分信貸資產流失。
❹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這就牽扯到美國的銀行了。。。什麼是次貸危機呢?
總的來說,就是美國銀行自己倒騰出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沒什麼收入的人想買房子卻沒錢,一般銀行也不肯向他們放貸,後來一些銀行為了賺錢,向這些窮人發放買房貸款,也就是次級貸款——大白話這些申請貸款的人信用度比較次,O(∩_∩)O
別看這些窮人平時沒錢還房貸,但是有個條件是——當時的房價一直漲(咱國金融危機前就是這情況),這些買房子人能夠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還銀行貸款,銀行賺了錢,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買,所謂皆大歡喜,發展到最後,次貸形成的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問題出現了,美國的銀行為了多賺錢,拚命的提高還款利率,不僅如此,當房價漲幅下降時,這些銀行甚至推波助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房子便宜的話,貸款買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開始降價後,銀行才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買房的人沒增值的錢還款了,銀行就收回房子准備拍賣,但是那麼多房子很難一下子變成流動資金,即使賣出去一兩個,但是因為降價使得房價又太低,賣一個賠一個。銀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最後搞的資金周轉不靈,怎麼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啊。。。
借款時候得有抵押的東西,這些美國銀行就用自己的債權做抵押去借錢,也就是以債抵債。說白了就是拖別人下水。
結果,當一家銀行因為持續虧損倒閉後,其他有牽連的紛紛落水,慢慢演變成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這個事實也教訓了我們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太遠。
❺ 「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❻ 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耐心人士幫我說明一下 謝謝
知道「金融危機」專題
http://shi..com/shi/133484.html
新浪「金融危機」專題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usstock/cidai0915.shtml
騰訊「金融危機」專題
http://finance.qq.com/zt/2008/leiman/
❼ 為什麼中國存款保險制度擱置了那麼久
《存款保險條例》,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第67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這一醞釀21年的、事關中國金融穩定和市場化改革的制度終於靴子落地。這標志著之前由國家對存款人存款進行全額隱形擔保的時代宣告結束。
其實,早在1993年,國務院就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並在其後進行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在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當時由央行和其他部門代擬的《存款保險條例》也已經提交國務院審議。但是隨著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政府為了穩定起見,將這一條例擱置,直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重新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一事關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礎制度才重新啟動。
❽ 金融危機是如何造成的
【轉】中國經濟周刊:美國在技術層面上已經破產
2008-11-21 13:43 評論(1) 瀏覽(40)
銀行業有這樣一個玩笑說:如果你欠銀行10萬元,那銀行逼債會逼死你;如果你欠銀行10個億,那當你出了問題,銀行會派保鏢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還賬了,甚至還可能借給你更多的錢,幫你度過難關。
今天,這場正在席捲全球的危機正是如此: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當然,除了金融層面的原因外,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過去60年間,美元在國際貿易與貨幣體系中一直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並因此造成了如今看來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國債務經濟模式。
不過,無論如何,正如索羅斯所說,美國60年的牛市結束了。
但是,人們依然困惑。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危機?次貸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美元危機?美國危機?全球金融危機?還有,為何發生在美國的一場危機會瞬間席捲全球?如果全球援手救助美國,結果將會是什麼……
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 為何害己更害人
資不抵債——從技術層面說,美國已經破產了
美國到底欠了多少債?
按照美國公開數據,85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實施之後,美國國會所能接受的名義國家債務余額為11.2萬億美元,相對於美國13.8萬億美元的 GDP而言,美國債務率為81.16%(負債總額與GDP之比為債務率),高於60%——國際公認的安全債務率。盡管,這與日本、英國等國超過100%的債務率相比好像並不算過分。但是,這並非美國的真實債務。
按照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統統加在一起,那麼,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
53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張的鈔票摞起來,53萬億美元可繞地球兩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萬億,這就是說,僅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債務,已經使全球的債務率接近100%;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個美國人承擔著 17.5萬元美元的債務;如果平均分配給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將分擔9000美元。
這還不算多。如果我們把諸如「兩房債券」那樣的抵押債券、美國各大財團所發行的、說不清是公司債還是政府債務以及市政債券等——總計20萬億美元(2007年末美國國債協會SIFMA統計)的債務再統計進來,那美國債務更是高達73萬億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場公允價格計算,美國的全部資產的總市值約76萬億美元,而現在這個市值已經縮水30%以上——最多還有50萬億美元。
由此可見,73萬億美元的債務,50萬億美元的資產,意味著美國已經資不抵債;而這種財務狀況,放到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早該破產了。
但是,美國為什麼沒有破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元在國際結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國家擁有了過多的美國債權。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債權國不能讓美國破產,否則某些債權國自己也會因此破產。換句話說,美元和美國的債務已經綁架了世界。
所以,這場危機的本質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危機,而是美國債務經濟模式(註: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這個詞)走到了盡頭的危機,是美國「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機,是第二次美元危機。「次貸危機」不過是使技術上早該破產的美國,遭遇了一個破產的契機、或者說導火索而已。
可以肯定地講,眼下這場規模空前的救援,與其說是在救金融市場,不如說是在拯救美元。美國需要世界恢復對美元的信心,否則,世界拋棄美元之時,就是美國破產之日。
債務經濟模式—— 「美國神話」是這樣創造的
「越戰」所導致的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註: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月度貿易赤字出現在1971年5月),讓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此前,美國的「雙赤字」使得歐洲國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規模地用美元換回黃金,這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廢除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中35美元與1盎司黃金的自由兌換的約定。由此,引發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機。這場危機曾讓世界苦不堪言。
美國之所以敢於如此「掀翻桌子賴帳」,而其他國家又拿它沒轍,原因是沒有哪個國家的貨幣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國際結算體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博士成功游說「歐佩克」,將美元確定為國際石油市場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這使得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所確立的美元地位不僅未被撼動,相反讓美元發行失去了黃金的約束而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的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摩肩接踵。在此過程中,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讓世界各國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放棄了美元貨幣供應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貨幣手段。從此,美國的印鈔機開始滿負荷運轉,鑄幣稅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元債務也隨之驟然膨脹——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就此起步。
所謂債務經濟模式,概括來講就是,美國不再需要一般性實業企業,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費品和一般性工業設備外,其它商品都從國際市場購買,並藉此向世界輸出美元;其他國家為了國際貿易結算順利進行,不得不持有相當數量的美元儲備;為了美元儲備保值增值,這些國家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債券或其他所謂安全的美元資產。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圈:美國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鈔票去外國買就是了;美國買東西花掉的美元,通過出售美國債務(國債或公司債)重新回到美國本土,變成美國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現金;這些現金被用在美國人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去消費那些從外國買來的東西;美國的商人通過在本土出售外國商品而獲得收入,然後繼續購買別國的商品。
如此循環往復,只要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永遠不倒、外國政府永遠需要美元儲備,美國欠下的債務就永遠不必歸還。理論上說,是「只需付息、不必還本」的債務,但其實利息也不必付,因為通脹或美元貶值會自然蠶食掉利息率。
另外,只要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美元債務也將隨之不斷增大,這將創造出美國的經濟增長。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看,當「主權貨幣」變為「信用本位」之後,「信用貨幣」本身就是「主權債務」符號。因此,美國無限度地發行美元貨幣,其實就是在無限度地發行債務。從這個角度上說,美元和美國國債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流動性的差別,用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所獲得的利息,僅僅是對放棄貨幣流動性的補償。
格林斯潘曾經兩次說破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美國增加債務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種職能,因為負債能力的顯著提高與成本的降低以及國際金融載體范圍的擴大休戚相關。」
這當然對美國有著巨大的好處:不用從事生產又可以獲得遠高於他國的經濟效率。比如貨幣使用效率,對美國而言,花錢買外國人的商品,這是一筆貨幣的第一次使用;發債又把這筆錢收回來變成政府或公司的債務收入,再花出去。這等於一筆錢被使用了兩次。但對貿易對手國而言,賺回的美元又借給美國,對自己除了一點點利息收入以外,別無它用,效率近乎為零。
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之下,不斷增加負債能力居然已經變成美國對世界的一種義務——一種可以不勞而獲的經濟方式。從這一判斷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需要通過付出資源和勞動去賺美元,而美國只要印美元(發行債務)就可以購買世界。
經濟空殼化—— 培育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大氣泡
既然靠發行貨幣就可以換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國還有必要自己生產一般性商品嗎?如果美國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給自足,那美國又何需進口?不進口,美元又通過什麼渠道變成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元不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國又如何從貨幣發行中獲得好處,其他國家又如何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美國變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經濟體。它使得自己的貿易赤字變成了其他國家的必然需求——美國必須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購買,由此導致大量貿易赤字,滿足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同時,美國的財政赤字也變成了其他國家的必然需要——美國發行大量國債,供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投資。
要完成這樣一個債務經濟的循環模式,美國必須把生產一般性商品的實業企業趕出美國本土,而這件事完成於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間。
兩次石油危機過程中,由於石油價格的數倍上漲,使得美國一般性商品生產企業不堪重負,一方面是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壓低了國民的消費能力。雙向的擠壓,使得企業利潤不斷萎縮。
這還不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當油價讓實業企業不堪重負之時,卡特接受了撒切爾一直倡導的「新自由主義」學說,將貨幣政策的四大職能簡化為單一盯住通貨膨脹。
尤其是里根繼任總統之後,為壓制石油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在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主持下,1980年3月廢除了利率上限管制,此後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美元利率一舉攀高至20%,而且在高位運行長達五年之久。這正是國際金融史上著名的「金融休克療法」。
能源成本、財務成本大幅攀升,加之消費萎縮,美國一般性商品生產企業有些倒閉了,有些便加入美國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發生的一輪空前企業兼並、重組、收購狂潮。那時,實業企業實際變成了華爾街金融家手中的玩偶和賺錢的工具。
當年在華爾街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小的總是美的。當時大公司被金融家收購之後,總會被拆解為若干個小公司,而每一個小公司都將被進行「財務手術」,然後再把這些包裝漂亮的小公司出售給需要它們的人。
金融家通過這樣的財技賺了大錢,它們甚至發明了「垃圾債」等一系列杠桿性金融工具,使得兼並、收購在美國1979年到1985年的6年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同時也培育了博斯基(註:電影《華爾街》中的主角)那樣的金融大盜,以及說不清是英雄還是壞蛋的「垃圾債大王」麥克·米爾肯。
走過那個時代,美國的實業企業消失殆盡,只有諸如GE那樣的幾個巨無霸依然健在,但他們的業務也更多地傾向了金融。2007年,GE的汽車銷售利潤50%來自汽車金融部門。
「金融休克療法」的另一個產物是美元的升值,它一方面阻礙了美國實業企業的商品出口,另一方面為美國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推動消費品產業開始向亞洲的大轉移,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開始熱衷於加工貿易、出口導向性經濟,而且變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說教由此甚囂塵上。
一輪大轉移完成之後,美國的經濟動力還剩下什麼?
金融、高科技以及軍事工業變成美國經濟的立命之本。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產均讓位於歐洲和亞洲。今天,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很難再找到標有「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實,除了金融技術和難以馬上轉化為生產力或民眾消費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國實體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膨脹的貿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國累計的貿易赤字總額已達6.44萬億美元。
這就是美國經濟的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美國GDP共計增加了4萬多億美元,其中製造業佔比不到10%;製造業在GDP中佔比,從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說到製造業投資的增長率就更是少得可憐,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於GDP的2.1%。就算是最讓美國驕傲的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硬體生產,目前,每年的投入在 GDP中的佔比尚不足1%。與之相對,服務業在美國GDP中的佔比高達80%
因此,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空殼經濟,一個只能靠債務不斷膨脹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大氣泡,一個所有經濟學理論都難以適用和解釋的「經濟怪物」。按美國著名學者安德森·維金的推算,美國每獲得1美元的GDP,必須藉助5美元以上的新債務。
「負翁」民眾—— 貧富差距加大,消費信貸迅速膨脹
美國富有嗎?它當然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富有,但落實到美國的民眾身上,我們將會看到另外的結論。
先來看一組數據:從1971年到2007年,美國企業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 40:1擴大到了357:1;同期,美國民眾的消費信貸從1200億美元擴張至2.5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房地產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達11.5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3%。
這樣一組數據說明了什麼?
第一,它說明美國民眾的收入水平在絕對下降,而下降的幅度絕非17.6美元到10美元。因為,每小時平均10美元的工資總額中,少數高級管理人員拿走的部分越來越多,一般員工拿到的越來越少——收入兩極分化。
第二,正如我們經常在美國媒體上看到的那樣:如今在美國找到一份年薪5萬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已經很小,美國的中產階級人數正在大幅萎縮;另外,美國的失業率在不斷攀升,而政府能夠提供的就業職位,也大都是臨時性的低薪工作。
那麼,美國人靠什麼維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簡單:借貸!
這正是消費信貸近十年來在美國迅速膨脹的主要原因。美國普通民眾的負債(住房負債加消費負債)共計14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01%,平均每人7萬元美元,而負擔最重的則是低收入人群。
其實,到了1990年以後,美國原本享有高收入的工程師以及高級技術工人,如今已經大量淪為商業的服務員、金融機構的推銷員、各種營業部的櫃台員,甚至改行成了人體保健員和各色志願人員,這也是服務業占據GDP80%的美國經濟還能為社會提供的最多的就業崗位。
再換一個角度,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那麼,空心化的美國經濟還能靠什麼拉動?
巨額貿易赤字,顯然會使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負值;再看投資,正如上文所述,美國製造業投資增長率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於GDP的 2.1%,所以更多的是靠金融投資,這使得美國每天都需要40億美元資本流入,而債務循環機制確實保證了這等規模的資本流入,但這僅僅平衡貿易逆差,而真正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的是消費。2007年,消費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2%。
問題來了。美國民眾的絕對收入在不斷降低,而美國又要靠消費的不斷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顯然矛盾。怎麼辦?美國政府的辦法是:進一步放鬆金融管制。讓原本沒有資格借錢的人借錢消費,讓原本沒有資格買房的人購買住房,這正是次級按揭貸款及其一系列衍生品出現的歷史背景。
了解了這個背景,也就不奇怪,格林斯潘為什麼會在2005年4月 8日美聯儲第四屆年度社區事務研究會議上,對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從1990年初的1%增長到2005年的10%大加贊賞。在他看來,這是美國金融技術進步的一大成果,創造的消費信貸大幅擴張的經濟奇跡。但是,這個奇跡在美聯儲開始加息、房地產價格開始不斷下跌中變成了海市蜃樓,更可怕的是,「次貸危機」變成了引爆美元危機的雷管。
2008年10月23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將有1200萬人將因為房價下跌而破產,佔全部供房者的1/6。
危機是常態—— 美國危機帶給全球災難
第二次美元危機在全球爆發後,經濟學界有人痛罵格林斯潘濫發美元。但殊不知,格林斯潘時代的美國——一個只能依靠國家信用、企業信用和消費信用不斷擴張而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所能帶給世界的,必然是泡沫經濟的周而復始。因為對靠金融市場主導權、靠美元對國際貿易主導權賺大錢、賺快錢並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製造泡沫。
於是,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只要市場充分開放、充分與國際(美國)接軌(使用同樣的市場規則),那該國的市場就一定會被美元淹沒,最後該國的外匯儲備——被所有國家奉為財富、多年辛苦積累下的美元,不僅在價格的暴漲暴跌中被熬干,甚至還會欠下一屁股債以致國家破產。
2004年,無奈的格林斯潘一改以往晦澀的風格而明確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降低利率,為維持美國的債務經濟,美國只能藉助於新的泡沫。
格老說的這個「新的泡沫」,無疑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在過度信用支撐下的房地產泡沫——本質就是金融泡沫——次級按揭抵押貸款及其各種衍生債券的泡沫。但現在它已經破滅了,同時很可能把美國這個「經濟怪物」的好日子帶到盡頭。
其實,在美國又何止是房地產泡沫。財政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財政泡沫」,貿易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貿易泡沫」,而由它們匯合一起累加成美國的「債務泡沫」;在這場危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評級泡沫」,可以看到由於財務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利潤虛增的「股價泡沫」,以及由於國民過度消費造成的「抵押貸款泡沫」等等。一切泡沫最終交匯成了「美元泡沫」。
美國這樣一種特殊的經濟模式害人又害己,但總體上看:害己少、害人多。包括今天這場表面是美國、而實際是「全球第二次美元危機」的災難,到頭來誰最倒霉?現在還說不清,但事實已經表明,全世界都在為此買單,而且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買單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事實還告訴我們,危機中美元相對於歐元的升值說明,歐洲經濟在危機中所受到的傷害可能比美國更大;事實將更進一步表明,許多發展中國家將被放到破產的邊緣。
當然,誰輸誰贏現在算總賬尚早,但可以肯定,正在經歷的這場危機所帶給世界的痛苦,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將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包括第一次美元危機以及1929年之後的全球經濟大蕭條。
慢刀子割肉—— 格林斯潘「走鋼絲」,伯南克則捅破了泡沫
美國解決美元泡沫的第一種方法是:讓美元不停地、緩慢地貶值。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美聯儲開始不斷減息,讓美元踏上了貶值之路,從此惡性通貨膨脹的陰影開始籠罩全球。實際上,美元貶值對美元儲備的持有國來說,無異於「慢刀子割肉」——在不知不覺中讓多年積累的「美元財富」失去以往的購買力,而美國恰好藉此逃債。
但是,美元貶值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嚴重後果:世界各國不願意持有美元儲備,甚至會拋售美元,如果這樣,美元將會崩潰;如果其它國家放棄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則會導致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土崩瓦解,最終走向破產。
格林斯潘應該早看到了這種風險,但他根本無力回天。這種矛盾的心境,也讓其講話經常自相矛盾。如2004年1月13日在德國柏林,格林斯潘威脅歐盟說,美元貶值歐元升值,最終會使歐洲經濟出現衰退。他甚至強調指出,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根本不是問題,而且「以美元來支持美國的債務,從本質上說,可以提高美國的舉債能力」。
上述言論似乎在說「美元不應當貶值」,但就是在同一次講話中他又說,如果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繼續增加,美國「將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進行調整,從而減少或可能逆轉」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債務的需求——這實際是說,美元貶值是必然的、早晚的事。
按美國學者說法,格林斯潘只有「走鋼絲」了。他既希望通過美元不斷貶值以減輕美國的債務負擔,又必須確保美元貶值不會引起世界各國對美元資產的大量拋售。因為如果把美國的所有泡沫、通脹壓力一起考慮進去,那美國經濟的脆弱程度就更加嚴重。
為化解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強化世界對美元信心,這要求美聯儲所確定的利息率不能太低,但利率過高又容易導致美元升值、加重美國債務負擔,甚至捅破國內日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那利率低一些行不行?也不行。雖然它可以保住房地產泡沫,也會減輕債務負擔,但通脹壓力加劇,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心會受到打擊。
由此可見美聯儲的難度有多大。或許格林斯潘也只能用些晦澀不清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意願,用精心權衡的貨幣政策應付著,盡可能避免極端情況的發生。但是,這樣的鋼絲能走多遠?
伯南克接任之後,美元利率的上漲加快了。2007年,在伯南克最後一次加息之前格林斯潘提醒過,他認為,美國經濟會出現很大麻煩,但伯南克沒聽,當他把利率升至5.5%,美國的泡沫經濟破滅已經不可逆轉。
這怪伯南克嗎?恐怕不能!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年歐元誕生了,世界出現了另一種可以替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的貨幣,一個經濟規模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經濟區。這無疑使美元在國際結算體系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
2003年,華倫·巴費特平生第一次開始持有外國貨幣——即拋出美元買入歐元,陸續將歐元的持倉增加到200億美元。
不只是華倫·巴費特,據《金融時報》計算,截至2006年10月份,全球流通中的歐元現鈔總值已超過美元,達6100億歐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跌至8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歐元儲備從0%大幅上升至25.8%。華倫·巴費特指出:「如果經常賬戶的赤字繼續下去的話,那未來5到10年內,美元還將繼續貶值。」
2007年,美元的貶值確實開始加速,這一貨幣危機的典型特徵,讓美元搖搖欲墜,而次貸危機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慢刀子割肉」很可能演化成「快刀斬亂麻」——現有的世界經濟體系被傾覆,陷入絕對混亂。
美國怎麼辦?世界怎麼辦?
救樓市、救股市、救匯市、救銀行,救實業……經濟的方方面面幾乎都需要救,而所有國家不僅要自救,而且還要幫著美國救。但我們必須看清楚,救市的最後結果,也許只不過是讓美國經濟 「繼續在鋼絲上走下去」。
害己更害人—— 美國危機會否把全世界「拉下水」
❾ 最近的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啊
1.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2.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這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人們看到燒餅如此,其他不知道如何,跟著拋吧.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3.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可以用以下例子分析: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4.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
❿ 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主要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引起的。最初,受影響的公司只限於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級貸款業務的公司如北岩銀行及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一些從事按揭證券化的金融機構,例如貝爾斯登,就成為了犧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
印地麥克銀行的資產在他們被緊縮信貸下的壓力壓垮後被聯邦人員查封,由於房屋價格的不斷下滑以及房屋回贖權喪失率的上升。當天,金融市場急劇下跌,由於投資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將試圖救助抵押放貸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時節,雖然聯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機仍然繼續加劇。
然後,危機開始影響到那些與房地產無關的普通信貸,而且進而影響到那些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系的大型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擁有的資產里,大多都是從那些與房屋按揭關聯的收益所取得的。對於這些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標的的證券,或稱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來確保這些金融機構免於倒閉的風險。
然而由於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受到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沖擊的成員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美林證券和HBOS。 而其他的公司開始面臨了壓力,包括美國最大的存款及借貸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並影響到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證券。
(10)金融被擱置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於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6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個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一體化創造出脆弱和緊扣的經濟,表面上出現不反覆的情況及呈現十分穩定的景象。換言之,它使災難性的黑天鵝理論(意指不可能的事情)出現,而人們卻從未在全球崩潰的威脅下生活過。金融機構不斷的進行整並而成為少數幾間的超大型銀行,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是互相連結的。
因此整個金融體系膨脹成一個由這些巨大、相互依存、疊屋架床的銀行所組成的生態,一旦其中一個倒下,全部都會垮掉。銀行間越趨劇烈的整並似乎有降低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然而一旦發生了,這個危機會變成全球規模性,並且傷害至深。
過去的多樣化生態是由眾多小型銀行組成,分別擁有各自的借貸政策,而現在所有的金融機構互相摹仿彼此的政策使得整個環境同質性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