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銀行如何防範理財飛單

銀行如何防範理財飛單

發布時間: 2022-08-28 09:37:22

㈠ 如何避免遭遇銀行「假理財」產品

注意一:銀行賣的理財產品除了自營的還有代銷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銀行自己發行的,銀行也會幫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等賣產品。而新聞中出現的投資者遭遇的「飛單」,指的是銀行員工私自與第三方理財公司「勾結」,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私自銷售非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非銀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銀行賣

㈡ 我買理財產品遇到飛單怎麼辦

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遭遇飛單的,由該銀行負責,如果是銀行員工利用職工身份掩護而從事違法犯罪行為的,由該員工承擔責任。飛單是指銀行員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違規私售非銀行自主發行或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
【法律依據】
《商業銀行法》第七十三條
商業銀行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戶造成財產損害的,應當承擔支付遲延履行的利息以及其他民事責任:
(一)無故拖延、拒絕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
(二)違反票據承兌等結算業務規定,不予兌現,不予收付入賬,壓單、壓票或者違反規定退票的;
(三)非法查詢、凍結、扣劃個人儲蓄存款或者單位存款的;
(四)違反本法規定對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戶造成損害的其他行為。

㈢ 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變保險呢

購買理財產品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對理財產品的發行、運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卻會藉助這些專業技術欺騙投資者,網上經常看到理財變保險,銀行理財變非法集資的案例,所以理財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那麼如何避免理財被騙,防止存款變保險,理財變非法集資呢?結合我自己的一些認知和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信息

根據監管要求,正規的理財產品是不允許在公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更不允許通過小道消息進行私下傳播,因此,只要是道聽途說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騙局。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不會在銀行以外的地方銷售的,所以理財還是到正規金融機構。

我身邊一個同學就是這樣被騙的,通過一個朋友的微信介紹,可以投資某個數字科技公司的股權,不但能分紅,可能還要上市,現在投資1000元,幾年後會變成上百萬。這種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資,還不遺餘力的向別人介紹,認為被騙也就是1000元,萬一是真的呢?簡直太可笑了。

理財產品就不一樣了,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諾也是非法的,理財公司一旦倒閉,理財資金就會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銀行理財,也無法保證資金安全。在最終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資產規模大、成立時間長、口碑比較好的大型銀行或資管公司,這對規避風險也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

總之,理財是有風險的,風險不只是來自產品本身,也有可能來自外部,外部的風險主要是防止被騙,防止被「飛單」辦理保險或者高風險理財,防止因為理財單位經營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通過上述五個步驟,相信您能夠對理財詐騙有了一定的識別能力,在投資的時候能夠避免陷入理財陷阱。

㈣ 買銀行理財有哪些風險如何挑選銀行理財

盡管天底下沒有風險的投資是不存在的,當銀行的理財依然是相對靠譜的理財手段,我們應該怎麼選呢?
第一,防止飛單,有時候你去銀行買理財,結果理財經理把代銷的產品當做銀行的理財產品賣給你,這些代銷產品銀行不兜底,風險很大。銀行的產品必須要經過雙錄,也就是錄音錄像,凡是銷售過程當中沒有錄音錄像的,就有問題了。
其次我們可以上中國理財網,去查詢產品備案。
第二,搞清楚錢投向哪裡,我們可以從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裡面搞清楚。如果是錢投向銀行存款,債券之類的,那屬於低風險的,收益比較低,投向股票外匯,那肯定是大風險。風險最高的是投向非標產品。
非標產品完全是沒有規則的,它可以去投虛擬貨幣,也可以去投剛果的金剛石,當然也可以投資你樓下的早餐店,完全沒有標准,全靠操盤手個人的道德和技術。
第三,搞懂專業詞彙,銀行理財產品中有很多專業詞彙,讓人看著就頭疼,比如理財產品凈值化,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可能會虧本,比如固收+是好選擇,什麼意思呢?聽起來好像是固定收益,其實還是有可能會虧本,只是風險會比較小。比如權益類產品增長快,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權益類產品不但可能會虧錢,而且風險還挺大,權益越大,風險越大。
說了這么多,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要培養風險意識。
銀行作為金融行業的定海神針,絕對不能亂,借錢要還,投資要承擔風險,這個常識會被嚴格執行,錢即使投向銀行理財,虧了也得認,現在大環境是金融周期的末端,也許以前行情好的時候你飄了,下手沒輕重,但是現在大家的心態都需要跟著改變,以前的高收益,未來會越來越低,以前不會虧的,未來可能會虧。

㈤ 飛單產品的風險包含哪些

銀行理財飛單的風險包括:投資主體沒保障。安全沒保障。流動性風險,正規銀行理財產品根據合同條款是可以提前贖回。可能僅僅損失小部分預期收益。但是飛單產品往往是借新錢還舊債。缺乏造血功能。最後無法兌付;銀行理財飛單本質上是銀行從業人員為了謀求私利。假借客戶的信任。推銷不合規產品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識別銀行理財飛單產品,需要看合同備案。是否經銀行總行備案通過;看公章。是否加蓋銀行公章;看預期收益。常規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在3%-5%。但是飛單產品高達8%以上。所以投資過程中。不貪小便宜。就能有效避免上當受騙。須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拓展資料:
一、飛單」事件主要特徵:一是銀行員工涉嫌誤導銷售,且提前主動離職;二是投資者多為銀行高端客戶;三是相關產品資質差、風險高,但許諾超常規的9%-15%高回報;四是行為隱秘性強,往往是在產品不能按期兌付收益甚至出現本金虧損,引發投資者上訪時才得以暴露。飛單」是指銀行個別員工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私自銷售非本行(總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非本行(總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資。其最大特點是,承諾收益率基本上是銀行正規發行、代銷理財產品收益的2-3倍。
二、銀行理財經理私下推薦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此類產品存在涉嫌「非法集資」隱患。當有客戶經理向你推銷一款「高收益」的「內部」理財產品時,也許你遭遇的就是銀行「飛單」陷阱。試想,如果一個項目資產質量好,抵押率充足,風險較低,完全可以通過銀行渠道融資,融資成本相對低。如果項目的融資規模較大,不符合銀行信貸政策、風險較高,還可以尋求信託渠道融資。而那些銀行和信託都不願意接單的項目,就流向了第三方理財機構,那些「飛單」產品大多是被逐級淘汰下來的項目

㈥ 銀行理財暗藏玄機 六招教你避開風險

銀行理財現成為不少朋友資產投資的常見方式。對於眾多理財方式來說,銀行理財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但是許多投資者並不知道的是銀行理財也不靠譜。銀行理財的玄機多得很,諸位投資者要注意避開其中的貓膩。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銀率網
銀行理財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然而投資者有所不知的是,銀行理財經理也並不靠譜,出於自身的利於,會把投資者引入誤區,誤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今天我們就為投資者開其中的貓膩。
一、理財風險等級要認清
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R5共5個等級:
R1(謹慎型或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或較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或較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或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所以投資在購買理財產品是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中所標示的產品風險等級,不能簡單的聽信理財經理口頭所說的,投資者應該以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二、風險評測不能馬虎
在銀行買過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前要進行風險評估測試。根據銀監會的規定,投資者只能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評估結果是穩健型,那麼你就只能購買PR1和PR2兩類產品。然而,為了提高銷售業績,很多銀行理財經理會引導客戶,甚至代替客戶填寫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的客戶評級,這樣能確保買產品時不受限制。然而對於客戶來說,買到「風險超標」的產品,本金和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可能面臨著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風險。因此風險評估測試一定要自己認真做,不能走過場。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以免買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上的產品,從而超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
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要弄清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是投資者在購買時最為關注的指標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是指,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對產品的最終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的一個估值,並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到期的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為了吸引投資人,銀行經理在銷售時往往會避重就輕,一味的強調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卻不做足夠的風險提示。以結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這類產品雖然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但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波動卻很大,而且不確定,到期時達到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四、避開「募集期」漏洞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兩個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資期。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長、投資期太短,產品的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會被拉低很多。比如一款期限為30天的理財產品,從5月16日開始銷售,5月20日才結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6天。而這6天里是沒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只能按照的活期預期年化利率計算。盡量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或募集期較短的產品,減少資金時間漏洞。同時在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更要算好時間賬,避免募集期帶來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折損。
五、小心「飛單」
不要以為只要是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發行的,實際上,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的產品還會幫一些第三方機構代銷產品,比如信託、保險、基金等公司發行理財產品,業內通常成之「飛單」。為了賺取更高的傭金提成,理財經理往往會以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為誘餌,向客戶兜售這些代銷產品。這些產品往往很不靠譜,需要認真的甄別,因為一旦第三方機構出現問題,投資人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飛單事件也屢見不鮮。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重點看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以此鑒別是否為代銷產品。另外,對理財經理介紹的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產品要保持理性,問清楚產品屬性和發行方。
六、記得要「雙錄」
今年5月13日,銀監會印發了《關於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其中有一條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營業網點開展代銷業務,應根據相關規定實施錄音錄像,並妥善保管錄音錄像文件等代銷業務文檔。這應該算雙向保護吧,銀行不用擔心「碰瓷」,投資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財經理忽悠。總之,以後大家到銀行買產品時,記得主動要求雙錄。在購買銀行理財時要記得多留個心眼,對細節要仔細甄別,最好通過銀行的官方網站或者官方客服電話查詢核對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理財產品並非銀行存款,因此建議投資者合理的分散資產配置。

㈦ 如何有效防控私售理財產品等"飛單"違規行為

1 要注意查證購買產品是否銀行正規產品。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唯一的產品編碼,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銀行代銷產品則可通過銀行網點公示的代銷產品清單查詢。而且,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在相關銷售文本中應有銀行印章。
2 要關注購買產品的資金是否匯入銀行賬戶。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均須通過櫃面或自助渠道進行認申購操作,但凡被要求向個人或第三方公司賬戶轉賬或匯款的,就要提高警惕,並注意查看業務辦理回執中的匯款賬戶明細。
3 要對高額回報有獨立清醒的判斷。已暴露風險的「飛單」產品,承諾收益率高達9%-15%,基本上是銀行正規發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收益的2-3倍。
4 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明確了解產品是否保本、募集資金具體投向、收益、期限等。
5 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銀行和監管部門投訴和舉報,情形嚴重應立即報案,並盡量採集留存證據。

熱點內容
河南哪個基金靠譜 發布:2025-08-24 04:26:47 瀏覽:213
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量 發布:2025-08-24 03:22:12 瀏覽:538
五糧液股票交易過程 發布:2025-08-24 03:17:59 瀏覽:577
上海申穆期貨配資怎麼樣 發布:2025-08-24 02:47:09 瀏覽:188
什麼基金保值率最高 發布:2025-08-24 02:38:44 瀏覽:418
研發虛擬貨幣的公司靠什麼賺錢 發布:2025-08-24 02:38:08 瀏覽:894
股票交易系統的總資產 發布:2025-08-24 02:18:57 瀏覽:42
支付寶會開通股票交易嗎 發布:2025-08-24 02:13:48 瀏覽:639
王多魚為什麼炒股成功 發布:2025-08-24 02:08:43 瀏覽:179
如何在高校設立基金 發布:2025-08-24 02:06:55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