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財團是如何抵禦金融危機的
1. 日本人為何不怕金融危機
看怎麼說了。
還是受到一定影響的,因為日本經濟也主要靠出口,因此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大環境也是影響到日本的,對企業的影響肯定有,對個人的波及也是會的。例如豐田前不久就公布了歷史上少有的虧損,並且關掉了一些廠,看日本的新聞也經常看見受影響的百姓反應對失業的憂慮,政府採取經濟刺激方案等。
但是,日本曾經已經在八十年代經歷了最大最長的經濟蕭條,對日本人的承受能力、經濟行為方式有著深刻的影響。從那以後日本一直是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以刺激人民消費、經濟發展,但日本人已經非常謹慎,個人投資非常少,有錢都存在銀行里(與美國正好相反),這些一貫的謹慎態度和存錢習慣使得金融危機對個人的影響相對較小。
2. 日本金融危機是怎麼形成的<關鍵點是什麼>
形成原因是泡沫經濟過於嚴重。
日本人不切實際的追求財富帶來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紀90年代初嚴重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把握不當和滯後的調整機制也難逃其責,日本國內的銀行和金融市場鼓勵投機氛圍、發放低息貸款、貸款的審核不力等給日本嚴重的經濟危機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當利率從持續多年的2%調整到3.25%,當時日本央行行長是主張刺破泡沫的強硬派,又把利率調高到4.25%,人們對日本經濟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當時許多大經濟炒家紛紛拋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都瘋狂的拋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勢又造成了債券和房地產市場市值嚴重萎縮,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強烈要求債務人企業和投機者個人增加保證金或是還清貸款,債務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產當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貶值,許多中小型銀行都相繼破產,企業融資形式受到嚴重威脅,很多企業不得不申請破產,日本經濟似乎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場經濟危機對日本國內帶來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業幾乎崩潰,一場經濟危機領日本沉睡了20年。
3. 貨幣戰爭,金融財團導演策劃的一場場戲
世界政壇是一部大片,各國政客是主演,金融財團是導演,大家看到的一幕一幕情節,都是導演策劃的一場場戲。
說起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豪,大家會想起傑夫·貝佐斯,想起比爾·蓋茨,想起沃倫·巴菲特,事實上,這些富豪上千億美元的財富,在掌握著世界金融命脈的金融財團巨額的財富面前,連零頭都不算。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金融財團所擁有的財富總量,普通人都無法想像,就如同一隻螞蟻無法了解太陽系究竟有多大一樣。今天告訴大家這樣一個事實:金融財團是歐美主權國家幕後真正的控制者,我們所看到的 歷史 都是金融財團所寫的劇本。
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金融財團是歐美主權國家真正的幕後控制者 。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金融財團的老大,而英國是第一個被金融財團所控制的發達國家,我們先來看看金融財團當年是如何控制英國的。
故事要從1815年英法之間的滑鐵盧戰役說起。當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前線派了觀察員,時刻關注戰役的情況。當觀察員敏銳地觀察到拿破崙敗局已定之後,迅速趕回倫敦,把戰爭情況告知了金融財團。原本呢,正常人的邏輯,法國輸,英國贏,英國國債會大漲,這時候直接買入英國國債就好了。
羅斯柴爾德家族遠比正常人的腦迴路要精明得多,他們先是大肆拋售手頭的英國國債,讓倫敦市場里的人以為英國很快要戰敗了,於是大家都跟著他們一起拋售手頭的英國國債,英國國債在很短時間里就跌去了大部分的價值,事實上,大部分低價拋售的英國國債都被羅斯柴爾德家族買去了,當英國在滑鐵盧中大勝的消息傳來,英國國債開始暴漲,而這時候,大部分的國債已經都落入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手裡。這個金融財團利用英國人在滑鐵盧的勝利,非但賺了20倍的錢,更是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從此開始控制英國的政壇。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歐洲主要工業國身上,到了19世紀中葉,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實際控制了上述的所有國家。
控制住了歐洲,羅斯柴爾德家族自然把目光看向了大洋對岸的美國,由於人生地不熟,羅斯柴爾德家族需要一個代理人來實施自己的計劃,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摩根財團身上。但是控制美國的計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美國人自詡為新時代的楷模,不接受金融財團給他們安排的那一套計劃。
為了給美國人一次教訓,金融財團安排英國發動了1812年的英美戰爭,戰爭導致美國政府債台高築,最終在1815年同意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要求,在美國成立了新的中央銀行。
即使如此,金融財團在美國的發展依然不順利,美國政府始終想保持住獨立的財政系統,不想過多受到金融財團的干預,在這種背景下,金融財團不得不出手清除掉了哈里森和泰勒兩任總統。之後,為了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的發行權,金融財團不得不與美國政府進行了一場南北戰爭,可惜代表金融財團利益的一方戰敗了,為了報復林肯,以及推翻他對金融財團極其不利的貨幣新政,金融財團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用刺殺的手法把林肯清理出局。
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摩根家族感覺到,老靠著謀殺達成目的,也不是個事兒,得有一個系統性的流程,於是在他們的安排下,美國成立了美聯儲,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金融財團靠著控制中央銀行的做法,企圖實現他們控制美國貨幣政策的目的。
美聯儲雖然作用很大,但是它依然要受限於總統和國會,因此控制住總統和國會是重中之重。就在控制總統這件事情上而言,金融財團採用了多方下注的穩妥策略,也就是說,選民最終投票的幾位候選人,其實都是金融財團所贊助的,因此無論誰當選,結果對於金融財團都是一樣的。就拿美國 歷史 上僅次於林肯和華盛頓的偉大總統小羅斯福而言,他就是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金融財團的代言人之一。
由此,雖然有些波折,但是金融財團總算是把美國也收入囊中了。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金融財團控制全球經濟時最常使用的四種武器 。
戰爭是金融財團的第一種武器。 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人們都知道, 旅遊 是很燒錢的一種愛好呢?戰爭更是「升級版的旅行」,幾百萬人在外面,每天光是衣食住行就燒錢無數,還沒談打仗所用的那些武器,天上飛的炮彈,槍支突突突射出的子彈,這些可都是錢。一個戰士對著一個方向一陣掃射,一隻鳥都沒打到,但是政府由此就背了這些子彈的債了,一位財政大臣曾經表示,把紙幣堆起來燒的速度,都比不上戰爭的費錢速度。一場戰爭下來,戰爭雙方都欠了金融財團一屁股債,金融財團由此加固了自己是國家主人的地位,他們是戰爭唯一的勝利者。
金融危機是金融財團的第二種武器 。雖然金融財團可以隻手遮天,但是總有些不識相的金融機構以為可以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摩根財團叫板,這種時候,金融財團就可以通過金融危機這種手段,讓這些不識相的小機構關門大吉,即使不關門,由金融財團控制的美聯儲出手,把不聽話的小機構收歸他們所有,然後把之前和他們叫板的傢伙清理出局。
砍斷黃金與各國貨幣之間的關系,是金融財團的第三種武器 。這個動作的金融術語叫做脫離金本位。為什麼金融財團那麼渴望脫離金本位呢?我們來簡單說一下邏輯。如果一國貨幣和本國持有黃金掛鉤,那麼有多少金子,央行就只好發行多少貨幣。紙幣容易印刷,黃金可沒那麼容易搞得到。但是,如果紙幣發行量和黃金沒關系呢?那自然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這就是金融財團所希望的事情。
對於實現了脫離金本位的國家,金融財團就可以動用他們最後一種武器了,那就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實現財富的轉移。這個邏輯是怎樣的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開始所有的實物是100個蘋果,所有的財富是100元,那麼一元錢可以買一個蘋果。我們有10元錢,可以買10個蘋果。在蘋果沒有變多的情況下,央行多發行了9900元,現在市場上的錢是10000元,蘋果變成100元一個,我10元錢之前可以買10個蘋果,現在連一個蘋果都買不起。原本那些你擁有的蘋果,已經成功轉移到了金融財團的手裡。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威力。
4. 90年代日本經濟有哪些特點日本人是如何抗過經濟危機的
90年代的日本經濟危機主要是經濟泡沫過大。產能過大造成了很多公司倒閉破產工人失業。很多人投資的房產也因為泡沫過大,最後斷供有的人為此都自殺。但是日本政府調整哈自己的經濟戰略。利用高科技在短時間扭轉了這個局勢。
5.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日本經濟衰退主要有二層原因:一方面,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再也沒能高速增長,始終在原地踏步不前。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早已在2010年GDP規模超過日本,奪得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中國等新興國家相比,日本經濟增長顯得比較頹廢,給人一種上漲乏力,止步不前的味道。
現在很多人覺得奇怪,日本國內經濟這二十多年來,始終原地踏步,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第一,日本國內人口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畢竟人力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現在有3400萬老人,其中65歲以上者相對貧困率為18.1%,75歲以上者為25.2%。而龐大的老年團體帶來的是社保成本的增加。2016年日本社保支出達到32兆億日元,佔到了國家總預算的33%。也就是說日本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預算來應付養老問題。
而另一邊,年輕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齡,男性升至31.1歲,女性達到29.4歲,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個孩子。這樣使得日本社會長期的少子化。長此以往,社保缺口會越來越大,參保人員越來越少,顯然這對於日本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第二,社會結構固化,年輕人沒有向上的空間。日本社會階級固化是各個領域都有的,不論是政府議員,還是企業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著,而且還要論資排輩,這意味著年輕人上升空間幾乎沒有。此外,由於日本經歷過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沖擊,使得很多年輕人也追求穩定和體制內的工作,本身也不願意去冒險創新創業,這意味著日本社會通過自我奮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會結構固化導致市場活力的缺失,創新度的衰退,這也間接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由於日本國內缺乏創新,使得消費增長乏力,創造不出多少財富,同時也消耗不掉多少財富。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是人力資本,而不是資產,即便是資產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資本創造和消耗財富,經濟還會長期處地停滯狀態。
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第三,產業結構轉型不力,早在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製造業快速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社會轉變,從而完成了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架構。而到了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認識到發展房地產已經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製造業轉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質量為目標,而非數量。
不過,日本政府這二十多年頻繁調換首相內閣,導致日本的對外經濟政策搖擺不定,這既影響了外部資金對日本的投資,也使得低端產業無法向外轉移的重重困難。此外,日本國內工商業財團常常是互相持股、報團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發生國際金融危機,一些企業抵擋不住就紛紛倒閉,這又帶來持股的財團危機四伏,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產業鏈缺失。
很多人喜歡說日本經濟出現了衰退二十年,其實也就是GDP長期原地踏步,經濟停滯增長,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出現了鮮明對比。日本經濟的停滯不前,這主要是日本國內老齡化、少子化現象嚴重、社會結構固化、產業轉型不力等原因。這些問題如果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那日本經濟增長還將一直停滯下去。
6. 日本財閥的發展歷史
19世紀80年代初起,日本政府將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這些資本家成為日本財閥的前身。明治政府對私營企業採取優厚的保護政策,加快了壟斷資本的形成。在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中,日本私人資本通過協助政府銷售軍事公債和承辦軍需大發橫財。戰後,中國的大量賠款成為日本工業革命的主要資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幾乎壟斷了遠東市場,私人壟斷資本乘機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在這前後,「四大財閥」形成,同時一批二流財閥也相繼出現。
從1924年加藤高明內閣起,財閥對政黨內閣加強操縱,尤其從1927年金融危機後,財閥鞏固了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在和軍閥的緊密勾結下,軍需工業飛快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財閥對佔領區進行殘酷的掠奪。財閥的高級人員通過參加政府擔任要職,或者主持國營公司,使財閥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佔領軍通過日本政府進行解散財閥工作,指定的「十大財閥」為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和日產、中島、野村、淺野、大倉、古河。「四大財閥」中,以三井、住友歷史最久。三井家族的遠祖三井高利早在江戶幕府前期的1673年即在江戶(今東京)開設綢緞店,後又在江戶、京都、大阪開設錢庄。江戶幕府中期,承辦官款匯兌。幕府末期轉而支持討幕派。明治政府成立後,負責籌措經費,成為受政府重用的「政商」。
1873年「三井組」和「小野組」共同出資創立了第一國立銀行。1876年,經政府許可三井另外開設私立三井銀行。同年創立三井物產公司。三井初與當時政界元老井上馨勾結,後來由支持自由黨到支持立憲政友會。1888年從政府手中廉價收買三池煤礦後,向產業部門擴張。1893年以該煤礦為中心創立三井礦山公司。此後,三井經營的重點從商業、金融業轉向工業部門,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逐步成為壟斷資本集團,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康采恩。
戰後美國佔領軍「解散財閥」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財閥的壟斷勢力。後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對日政策有了很大的轉變,「解散財閥」工作草草收場。日本壟斷資本在壓力減輕後,以銀行為中心重新組織起來,逐漸恢復實力,並集結成為新型的壟斷集團。(見日本戰後壟斷財團)
7. 2008年日本為什麼受金融危機影響大,請從日本的基本實體經濟力量角度分析
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 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 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下面我給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
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到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說的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它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颳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8. 一戰後日本面對經濟危機應該怎麼做
日本經濟危機
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制的日本經濟一方面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面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系。 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9. 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資料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盪,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盪,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從技術上看,一戰以後的繁榮似乎有著很堅實的基礎。汽車、化學、電氣是這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美國的汽車產量從1919年的150多萬輛增加三倍,達到平均每六人一輛汽車的水平,其產值佔到全國總產值的8%。發電量增長一倍以上,各種電機及電器日益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已成為日常用品。家電產值從1921年的1060萬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億美元。化學工業變得非常龐大。煉油業發展迅速,石油產量從1919年的0.86億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億桶。汽車輪胎的需要推動了橡膠工業的發展。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船舶市場主要為英國和德國所佔領。製鞋及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失去國際競爭優勢,產量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減少。農業也長期蕭條。一方面歐洲各國保護本國農業,建立保護關稅,另一方面靠廉價勞動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糧食大量投入國際市場,使美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1929年美國出口小麥價值僅為1919年的1/3,肉類僅為1/9(1919年小麥出口值為10億美元,肉類出口值為7億美元)。然而,農業蕭條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農場的現代化,依靠手工勞動的中小農場大量被兼並,農場主人數減少了50萬,農場規模迅速擴大。1930年,全國600萬個農場中300萬小農場僅生產了11%的農作物。此外,煤炭工業受到石油工業的替代,鐵路運輸受到汽車運輸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鐵路運輸業的就業人數從1920年的200萬減少到170萬。
但是,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從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為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余。與此相應,則是英國經濟的停滯和日本經濟危機頻仍,德國巨額外債。從1924年到1929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與美國相差甚遠。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均深陷困境。雖然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國。英國貿易額仍一直佔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間每年的貿易額都在90億美元以上,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則從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業品出口佔世界份額從26%下降到22%,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達4億英鎊。貿易逆差越來越高,也使英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1915年,英國已經以籌措戰爭經費為由,對進口汽車、鍾表、樂器和電影等徵收33.3%的從價稅。這種關稅直到1924年(戰爭結束後第7年)才被工黨政府終止,但1925年保守黨政府又重新開征,而且范圍有所擴大。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雖然如此,由於有國際投資利潤迴流,英國的國際收支還勉強保持平衡。
法國的情況特別好。法國得到了德國81。51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又收復了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並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加上實行比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使法國工業和農業在20年代迅速發展。與美、英兩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的進展尤其令人矚目。生鐵產量從1919年的133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1036萬噸,鋼產量從1919年的129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972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1920年的4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25萬輛。更有意義的是,由於法國一方面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卻用低定價的法朗打開國外市場,法國出口猛增,至1923年時,已超過進口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1918年的270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億法郎。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迴流,黃金大量流入法國。1928年以後,法國擁有的黃金僅次於美國。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時的8%。
義大利也不錯。1925年的工業生產是1922年的157%。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都進展迅速。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後於法國,甚至落後於日本。1929年時,義大利的汽車年產量才達到5.4萬輛。
德國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直到1924年,由於付出巨額賠款,失去大量工業和運輸設施,德國物價失去控制,財政經濟一片混亂。1924年,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於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步俄國後塵發生革命,故出台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8億金馬克的貸款。在此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這一時期,由於得到的資本多,而付出的賠款少,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得到外國資本的多為實力雄厚的德國各大壟斷工業集團,這進一步增強了德國工業的壟斷程度。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實力較前更為強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德國債台高築,且需支付大量賠款。雖然工業生產能力得以迅速恢復,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艱難。只要德國出於穩定政局需要,推遲償還債務,推遲支付賠款,或者在德國的投資利潤不能實現,則國際經濟循環將立刻中斷。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制的日本經濟一方面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面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系。
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這場危機果然爆發了。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從那時起至1932年,紐約股票價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證券貶值總計840億美元。紐約股市跌暴後,美國經濟陷入危機。美國大量抽回對德國的投資,德國經濟跟著全面崩潰。英國在德國也有大量投資,英國證券市場應聲倒地,英國經濟陷入危機。法國經濟的獨立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脫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到1930年,法國終於陷入危機。這樣,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美國是債務繁榮的受益者,也是債務鏈斷裂的最大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按1958年價格計算),降幅高達30%。工商企業倒閉86500多家,工業生產下降55.6%,進出口貿易銳減77.6%,企業利潤從100億美元下降至10億美元。危機最嚴重時,美國主要工業企業基本停止運行。汽車工業開工率僅為5%,鋼鐵工業15%。農業也慘遭劫難,穀物價格下降三分之二,農業貨幣總收入由1929年的113億美元減少為47.4億美元。銀行系統首當其沖,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黃金外流,存款被擠兌,到1933年3月時整個銀行系統陷入癱瘓。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盡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德國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業率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應該承認,希特勒政權對外取消債務,對內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確使德國的工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經濟迅速發展,失業率迅速下降,1938年時失業率低至1.3%。從1932年到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而鋁、鎂和車床的產量竟高於美國。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倍,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與德國相比,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只是暫時緩解了蕭條。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民經濟也轉入戰時計劃經濟軌道,美國才徹底擺脫了大蕭條。雖然德、美兩國的政權性質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大不相同,但就擺脫市場激烈競爭產生的蕭條而言,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停止經濟戰爭,統一調配資源,社會各階層所得比例相對穩定。
危機對日本的打擊也十分沉重。從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大批銀行和工商企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鐵30.5%,鋼47.2%,船舶88.2%,棉紡織品下降30.7%。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生絲價格猛跌,占農戶總數40%的養蠶農戶遭到致命打擊。日本的對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從1931年開始,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在此期間,政府還投資10多億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到1937年,八大老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佔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少數財閥的。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匯,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設備。從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額由11.5億日元增至21.8億日元。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在1933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英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二是英國在危機後加強了貿易保護,使英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沖擊,鋼產量下降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國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以前,英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迴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前者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英國成為大蕭條的相對受益者。
法國經濟相對獨立。它既沒有對德國的大量債權,也沒有與此相應的工業設備輸出。二十年代的法國繁榮主要依靠德國賠款提供資本擴大生產,依靠低價法郎擴大出口。因此,當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時,法國還處在繁榮的頂峰。1930年中,在本國投資過熱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沖擊下,法國「貝殼銀行」破產,經濟危機才波及法國。即使如此,法國的危機深度也低於美國。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年危機時的最低點相比,工業生產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業下降47.4%,機器製造業下降42.6%,建築工業下降55.6%。輕工業的危機似乎更嚴重。1932年法國輕工業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於法國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力,法國的危機持續時間最長。在英鎊、美元相繼貶值,貿易壁壘高築,日本、德國工業軍事化,並對外實施傾銷的前提下,法國卻繼續維持金本位制,法國工業繼續相對分散,法國工業的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國出口幾乎比1929年減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法國所佔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與此同時,法國對外投資的收入卻由於外國債務人的破產而減少,降幅達50%以上。由此,法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1932年時即達50億法郎。在財政上,法國不但沒有採取擴張政策,反而強調財政平衡,堅持通貨緊縮。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國才被迫將法郎貶值29%。此後到1937年4月,法國出口增加了12%,工業生產增加了13%。但是,這一措施來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貶值。
總的來看,危機進一步加強貿易保護,調整了各國經濟的相對地位。英、德、日等國應對危機的措施及時正確,其國際市場份額提高;美、法兩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遲緩、乏力,國際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美國的損失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於1913年時的36%。美國所擁有的巨額戰債化為烏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1938年,美國國外投資存量減少為115億美元,比1929年減少三分之一。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國的進口份額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國則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奪回了世界貿易總額的首席位置。英聯邦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德國也在其統治區及殖民地(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實施貿易封鎖。在亞洲市場上,美國的貿易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日本和德國。美國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重新奪回失去的國際市場份額,並再度稱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