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擺脫金融危機1929
『壹』 為了擺脫1929-1933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美國採取了什麼應對措施
「羅斯福新政」:
主要措施
1、金融方面,整頓銀行與金融系,迅速恢復銀行的信用,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2、復興工業(中心措施):藍鷹行動的目的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 3、調整農業政策: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最重要的一條措施); 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6、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時日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7、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
新政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政府行政力量,將集中起來的社會財富,向社會底層人員分散。從而使經濟逐漸恢復平衡,促進經濟恢復。
新政的特點:
盡量避免國有化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同時採取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羅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論和政策:資本主義經濟思想 自由資本主義→凱恩斯主義 ,新政就是對凱恩斯主義的最大規模的實踐; 2)新的特點: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同時採取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3)新的起點: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私人壟斷資本→國家壟斷資本 。
『貳』 經濟危機怎樣結束1929-1933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解決世界經濟危機
一、羅斯福是如何實施新政的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業破產,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 1044億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 150 萬猛升到 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 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農民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4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 (Recove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間制訂的15 項重要立法中 , 有關金融的法律占 1/3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從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 1929 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 30 億美元紙幣 , 並使美元貶值 40.94% 。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 , 對穩定局勢 , 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 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個小時,工資一共只有60美分,調整後標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時,最低周工資12美元),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 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 , 他們的貢獻將是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1933 年 5 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 1700 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 18 歲到 25 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萬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 200 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 740 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 9 個月,月 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 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後撥額 40 多億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資近 10 億美元 ) ,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 , 先後吸引了 400 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 50 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 2300 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 180 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 1000 座飛機場、12000 多個運動場、800 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1935 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 65 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 , 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 1 %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 年5月24日 , 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 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 1937 年 10 月 12 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 ( 又稱《工資工時法》 ) ,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 40 小時工時,每小時 40 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 16 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 18 歲以下工人。關 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 5 萬美元純收入和 4 萬美元遺產徵收 31 %, 500 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 75 %;公司稅過去一律是 13.75 %,根據 1935 年稅法,公司收入在 5 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 12.5 %, 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 15 %。
羅斯福發明了「爐邊談話」,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國家民眾講述國家的政策與方針, 鼓舞了美國人民,為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動作用。
到 1939 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 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 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 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二、新政實質:
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三、主要措施:
1、整頓銀行與金融系,迅速恢復銀行的信用,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2、復興工業(中心措施):藍鷹行動[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
3、調整農業政策: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
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6、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時日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四、效果和影響:
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叄』 為擺脫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美國方式的創新之處是什麼這種方式能徹底消除經濟危機嗎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不能,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肆』 奧巴馬上台之後,美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金融危機
在10月13日最後一場辯論前夕,奧巴馬提出了他的最新經濟救援計劃,涉及金額達600億美元,其中四項具體措施值得特別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於緩解美國家庭和地方政府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奧巴馬提出,將在未來兩年內向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提供臨時稅收優惠,公司每提供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就能獲得3000美元的稅收減免;允許美國家庭提前從養老金賬戶提取總額不超過1萬美元的資金;將陷入困境但仍在努力還貸的購房者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期限寬限90天;呼籲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財政部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
救市效果仍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救市措施不夠完善。從奧巴馬當選前提出的救市方案來看,目前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完善。奧巴馬迄今提出的措施對救市缺乏精妙的解決之道,至少目前的政策規模無法與危機的嚴重程度相提並論。當然,這也與奧巴馬未正式上任前不具備發號施令、出台整套救市方案等因素有關。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彼得·莫里奇說:「除非他們的政策立場有所改變,不論誰入主白宮都將面臨一個的經濟病態期。我們面對的是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卻沒有一位候選人能闡述我們國家面對的嚴峻的貿易和金融問題。」
其次,救市效果有待觀察。預計奧巴馬上台後還將對金融救助計劃和經濟刺激方案進行一系列補充和完善,經濟學家、投資顧問和房地產專家普遍對奧巴馬新計劃部分內容表示贊同,認為他的提議將給重壓之下的購房者和貸款方以喘息的機會。但批評者認為,雖然這一計劃在短期內會受到歡迎,但長期來看不會解決美國經濟的根本性問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經濟學家李·奧海寧指出:「我更希望兩位候選人確保美國擁有良好的長期政策,而不是解決日常的瑣碎問題。」此外,在經過最近連續降息之後,美國目前的聯邦基準利率已經降至1%,為195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布希留給奧巴馬的貨幣政策調整空間有限。
最後,救市諾言能否兌現仍存懸念。競選是競選,現實是現實。根據歷史經驗,競選中承諾的花錢計劃比較容易實施,而削減開支的計劃則很可能會在國會擱淺,新總統通常不會因此與國會翻臉,削減開支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且,美國歷屆總統兌現競選諾言的記錄都不好,盡管奧巴馬一再打出「變革」主題,但在兌現諾言方面仍有可能重蹈覆轍。不論美國政府採取何種方式籌集救市資金,財政虧空必然會束縛新總統的手腳,從奧巴馬希望「大展鴻圖」的競選承諾來看,解決救市資金將成為奧巴馬面臨的第一關考驗。
『伍』 簡述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過程及特點。美國是如何應對危機的
特點是三個:
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大;涉及范圍廣.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應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後來被稱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個R: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後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採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復營業。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在整頓農業方面,從1933年5月開始,新設立的農業調整管理局著手開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行動,在春夏兩季有計劃地犁掉了大約1000萬英畝棉田,收購和屠宰了大約20多萬頭即將臨產的母豬和600多萬頭小豬,幾千萬頭牛和羊。物缺則貴的無情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嚴重旱災,農產品價格開始回升。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羅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復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託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並為此撥款33億美元。羅斯福稱之為「向工業界提出的艱巨任務」。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願意合作的僱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准。200萬僱主接受了「一攬子規約」,並在企業門口懸掛以印第安人的雷鳥為藍本而設計的藍鷹徽———服從規約的標志。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後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布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陸』 美國大蕭條時期是怎麼解決的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佔有性的矛盾的惡性發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作、步調一致,進而形成社會化大生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少數壟斷資本家佔有大部分生產資料,他們為了無限制地追求利潤,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不斷地擴大再生產。這就勢必打破平衡,引發惡性競爭,激化社會生產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新的經濟危機爆發。
②直接原因:
根據上面的分析,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我們已經明確了,但是這里有個問題: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感受不到的,普通人能夠分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或者說,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是市場供需出現矛盾。人們所能認識到的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之間的矛盾。表面上來看,生產出的產品太多,市場需求有限,產品過剩,出現滯銷。但產品是真的過剩嗎?當然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使供需矛盾逐步激化了呢?
以經濟大危機的首發地美國為例,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尚不足24%。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以其帳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埋下了隱患。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可見,股市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本已尖銳的矛盾,使矛盾激化,直接引發經濟危機。
2.經濟大危機的爆發
這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標志是1929年10月下旬,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但事實上,1929年美國經濟發展已經出現嚴重困難。由於傳統工業部門在20年代一直發展遲緩,開工嚴重不足,並制約了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進而使整個經濟形勢開始出現大衰退的跡象。但紐約股市卻不斷哄抬,在1929年上半年股價一直上揚。這個美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已經無法正確反映美國經濟的真實情況。我們知道,支撐股市的是投資者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但這種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於經濟持續低迷而徹底破滅。廣大投資者開始瘋狂拋售股票,股價下跌之快,連自動報價機都來不及報價。股市崩潰了。股市崩潰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廣大投資者的財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迫於生計和信心動搖,人們紛紛趕往銀行擠兌存款,這又直接導致銀行相繼倒閉。銀行倒閉後,大量工商企業的正常運轉由於失去了資金支持也相繼宣告破產。工人因此而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無力去市場購買商品。美國的經濟由此開始進入了惡性循環。
3.經濟大危機的特徵
如果和以前學過的歷次經濟危機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這次經濟危機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徵:第一,范圍特別廣。由於美國是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危機,又使危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圍空前廣闊。另外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迸發、相互交織。第二,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第三,破壞性特別大。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失業人數更是高達3000萬以上。甚至在危機過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此一蹶不振。
4.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危機。大危機自然產生了大影響。從局部看,經濟危機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而廣大人民由於失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對本國政府強烈不滿,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法西斯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一方面設置關稅壁壘以限制進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運動持續高漲,國際關系日趨緊張,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的前景
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面對嚴重的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只是堅持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等待經濟形勢的好轉,致使危機更加嚴重。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企業破產,完全失業人數達到一千三百萬。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以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擊敗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羅斯福身殘志堅,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大刀闊斧地對各個生產部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歷史上稱之為「羅斯福新政」。新政首先從整頓金融業開始。因為這次經濟危機最初是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追根溯源,羅斯福首先整頓財政金融體系。他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經營狀況不佳的勒令清盤。通過成立聯邦儲蓄保障公司,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復銀行信用。到4月,存回銀行的通貨已達10億美元。銀行信譽的恢復,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它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同時,禁止黃金出口,並宣布美元貶值40.9%,以刺激生產和對外貿易。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行業擬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的聯合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上。第三,調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壓縮產量,目的是限制農業生產,克服生產過剩,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第四,積極推行「以工代賑」。面對龐大的失業隊伍,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緊急救濟。但單純的救濟只是治標不治本,國家財力也無法長期負擔。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賑」,通過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業機會,進而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這些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3.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及評價
羅斯福在美國現代歷史上處於最危難的關頭實行「新政」,順應了美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挽救了美國的民主制度。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第二,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經濟危機期間活躍起來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第三,深遠影響:新政採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特別是在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羅斯福新政是否能夠徹底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呢?當然不能,這是因為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不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就不可能消除這一基本矛盾。而羅斯福新政實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和維護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經濟危機。
問題解析:羅斯福「新政」,「新」在何處?
與傳統資本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新的理論和政策。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用的都是從19世紀延續下來的放任自由的傳統經濟政策。它倡導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國家不幹預經濟事務,主要依靠市場進行調節。但在各國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各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同配合。自由主義只能導致無序的、盲目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凱恩斯是英國經濟學家,他倡導政府要干預經濟事務,把經濟發展納入到有序的軌道中,從而減少或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羅斯福新政就是對凱恩斯主義進行的大規模實踐。第二,新的特點。即盡量避免採用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第三,新的起點。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把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迅速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具體體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二戰後被西方國家普遍採納,資本主義制度也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柒』 在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下美國為什麼能夠採用政府幹預經濟行為
美國能夠採用政府幹預經濟行為一定是因為在羅斯福上任之前,胡佛反對政府直接干預,他固守的自由放任政策是無效的。
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的金融危機不但沒有克服還不斷惡化,加劇了社會矛盾。所以這時候的美國人一定希望有新的政府來克服危機。
因此羅斯福上任了並採取了羅斯福新政,他的主題就是實行政府幹預,加強國家對金融,財政,工農業,社會救濟的干預和改革。
尤其是他加強了社會保障制度,頒布了全國工業復興法,勞動復興法,推行以工代賑等這些很重要的措施。通過他的政府幹預政策,緩解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失業人數也減少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的到了改善,資本主義矛盾得到了緩和。
自此,美國的經濟制度就由自由放任政策改變為國家干預政策。
『捌』 美國是如何走出1929年的金融危機的是羅斯福新政,還是二戰
羅斯福新政 應該在二戰正式爆發前 美國已經走出了當時的危機
『玖』 美國怎麼應對金融危機
首先,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管。白皮書指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為此,政府將推行以下六方面改革:
·成立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以監視系統性風險,同時促進跨部門合作。
·強化美聯儲權力,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
·對金融企業設立更嚴格的資本金和其他標准,大型、關聯性強的企業將被設置更高標准。
·成立全國銀行監管機構,以監管所有擁有聯邦執照的銀行。
·撤銷儲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導致監管漏洞的機構,避免部分吸儲機構藉此規避監管。
·對沖基金和其他私募資本機構需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
其次,建立對金融市場的全方位監管。為此,白皮書建議:
·強化對證券化市場的監管,包括增加市場透明度,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管理,創設和發行方需在相關信貸證券化產品中承擔一定風險責任。
·全面監管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
·賦予美聯儲監督金融市場支付、結算和清算系統的權力。
第三,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不受不當金融行為損害。白皮書指出,為了重建對金融市場的信心,需對消費者金融服務和投資市場進行嚴格、協調地監管。政府必須促進這一市場透明、簡便、公平、負責、開放。為此,白皮書建議:
·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保護消費者不受金融系統中不公平、欺詐行為損害。
·對消費者和投資者金融產品及服務強化監管,促進這些產品透明、公平、合理。
·提高消費者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行業標准,促進公平競爭。
第四,賦予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所必需的政策工具,以避免政府為是否應救助困難企業或讓其破產而左右為難。
·建立新機制,使政府可以自主決定如何處理發生危機、並可能帶來系統風險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美聯儲在向企業提供緊急金融救援前需獲得財政部許可。
第五,建立國際監管標准,促進國際合作。為此,白皮書建議,改革企業資本框架,強化對國際金融市場監管,對跨國企業加強合作監管,並且強化國際危機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