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在什麼地方
1. 倫敦佔地面積及人口
面積
1,605平方公里(大倫敦)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24米(79英尺)。
人口
倫敦都會區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大倫敦人口7,556,900(2007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里。都會區人口827.83萬。通勤范圍人口約1,200至1,400萬。倫敦是歐洲第三大都市。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
簡介
倫敦(英文:London,讀音: /ˈlʌndə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及歐洲第一大城和最大經濟金融中心。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了這座都市。倫敦近幾百年來一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城市的核心地區倫敦市,仍保持著自中世紀起就劃分的界限
倫敦街區
。然而,最晚自19世紀起,「倫敦」這個名稱同時也代表圍繞著倫敦市開發的周圍地區。這些衛星城市構成了倫敦的都會區和大倫敦。
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倫敦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並列。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其於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地理
氣候
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倫敦夏季(6-8月)的氣溫在18°C左右,有時也會達到30°C或更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氣溫則維持在11-15°C左右。在冬季(11月-3月中旬),氣溫波動在6°C左右。在倫敦冬季有罕見結冰的情況,但潮濕和陰冷的空氣會使人一個冬天內得2-3次感冒。
倫敦全年都可以旅遊,但在冬季一些觀光景點會關閉或縮短開放時間。一般天氣好的時候都會開放。7-8月是倫敦的觀光旅遊旺季,但這幾個月中除了有不確定的陽光外,還有擁擠的人群和被抬高的價格。
因空氣濕潤,多雨霧,所以倫敦市區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
Greenwich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霧都」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位置
雖然「倫敦」這個名字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究竟這個稱呼所代表的是哪一個地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總的來說,如果大家談到的是「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這個概念有多大?如上海市市區面積是1600平方公里。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方位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氣候冬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艷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冬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倫敦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2. 英國著名的金融街叫什麼名字
倫敦金融城 金融街
在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有一塊被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這里樓群密布,街道狹窄,雖不像紐約曼哈頓那樣高樓密集,但穩健、厚重的建築風格和室內豪華、大氣的裝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聚集著數以百計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被看做是華爾街在倫敦的翻版。這就是金融城。
倫敦城是世界上金融機構最為密集的地方,這里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市場和國際保險市場,有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黃金市場,而且,這里的歐洲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在國際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倫敦城的中心,有一座沒有窗戶的堡壘似的八層大廈,這就是被稱為「銀行之王」的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其周邊圍繞著100多家本國銀行和520多家外國銀行。
與英格蘭銀行相毗鄰的一棟豎火柴盒形的現代化建築是倫敦股票交易所。倫敦股票交易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世界證券交易的鼻祖。其股票交易量位於紐約和東京之後,居世界第三位。
3. 倫敦金融城的歷史淵源
80年代
倫敦金融城曾經無比輝煌,也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為英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0年代裡,它每年使英國純收入稅利20億英鎊以上,即使在經濟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業率居高不下時,倫敦城為無數人創造了就業機會。1995年,倫敦城內從事金融業、商業的人員有70萬,比法蘭克福的總人口還要多。但是倫敦城的功與過卻是英國人長期爭論的問題。
有人認為,倫敦城從來只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利潤,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卻漠不關心。一次大戰結束後,由於倫敦城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資中,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得不到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這樣,美國和德國不僅在鋼鐵等傳統工業上超過了英國,而且在高科技領域也領先於英國。1952年,首相邱吉爾為了保持英鎊的地位和維持倫敦城在國際金融上的重要性,採取了嚴苛的財政預算和緊縮貨幣政策,結果他的目的暫時達到了,但英國的工業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即經過一個短暫的戰後高漲期之後,國內需求持續地下降,幾個主要產業:造船、紡織、鋼鐵和煤炭都嚴重地收縮了。然而,即使是這樣,還是沒能擋住英鎊擠兌的命運。
二戰之後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來了。這之後,倫敦城的銀行家們為了維持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又多次損害了工業的利益:匯率高估使得英國的工業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減弱而使出口受到打擊。
這種工業與金融之間的矛盾再度緊張。當大量的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並獲取高額利潤時,倫敦城內的資金卻流向了國外。於是有人說,保守黨又一次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幫助了倫敦城內的國際友人。即使倫敦城創造諸多的就業機會也受到了批評。人們認為倫敦城將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城內的各種金融機構中,使工業人才顯得缺乏。
為了平衡這些矛盾,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減少倫敦城的對外投資、對高收入實行高稅收等政策,這些政策限制了倫敦城自由轉動的車輪,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4. 倫敦在哪個國家
倫敦所屬國家:英國
倫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都,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館和圖書館數量最多的城市。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貫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1°30′、東經0.1°5′。大倫敦面積1577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約為890萬。
(4)倫敦金融城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英國的行政區劃
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
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
5. 倫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大倫敦」地區,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這兩個部分。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氣候冬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艷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冬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倫敦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6. 英國地理概況
英國地理概況與英國文化
一、英國自然地理概況
(一)英國的國土資源
英國是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的島國。東瀕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法國。
英格蘭全境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佔大不列顛島的大部分。這一地區自西向東分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為中心的米德蘭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倫敦盆地;威爾德丘陵。
威爾士面積有2萬余平方公里,境內多山、地勢崎嶇。威爾士境內有1/4的土地被列為國家公園及天然保護區。
蘇格蘭和其周圍的許多小島,面積共為7.8萬平方公里。全境均屬山嶽地帶,只有中部較為低平。
北愛爾蘭面積1.4萬平方公里,隔愛爾蘭海與大不列顛島遙遙相望。北愛爾蘭地區湖泊較多,英國的第一大湖--訥湖卧波其間。沿湖為平原。
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最熱天(7月)平均氣溫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氣溫為4~7℃。英格蘭地勢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區雨量較大,最高可達4,000毫米。
英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總儲量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部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蘊藏著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奔寧山脈東坡可開采白雲石。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蘊藏著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40億噸之間。天然氣蘊藏量約在8,600~25,850億立方米左右。
(二)英國的氣候
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但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
英國全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區超過1000毫米,而東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間。英國霧氣較重,主要是島國的潮氣所致。首都倫敦冬季河湖極少結冰,一月平均氣溫在4度(攝氏)以上;夏天則相當涼爽,七月的平均氣溫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分布較均勻。至於倫敦過去常見的濃霧,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由於重視環境保護,倫敦目前出現濃霧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受高緯度的影響,英國晝夜長短的變化特別明顯。冬季日短夜長,夏季則日長夜短。夏季是到英國旅遊的最佳季節。夏季日間長,活動時間多,而且溫度適中,天氣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這個季節盡管也有雨,但一般不會連綿不斷,影響行程。
(三)英國的人口與民族
1.英國的人口
據2001年統計顯示,英國人口繼德國(8240萬)和法國(5920萬)後在歐盟國家中居第三位。
根據1995年統計,英國總人口為5860萬,人口出生卒為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總和生育率為1.8。
1991年至2002年間,人口增長率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國2004》(UK 2004)一書稱英國2002年年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為5920萬,官方估計到2026年英國人口可達6320萬。
2.英國的民族
從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英國歷史上曾先後有幾個民族到該島上定居。
伊伯利亞人:屬地中海種族。
凱爾特族: 第一批為蓋爾人,是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使用蓋爾語。第二批為屬凱爾特人的不列顛人,是威爾士人的祖先。不列顛遂
成為聯合王國國名的主體部分。
羅馬人:公元前一世紀來島。帶來了拉丁字母。
日爾曼人:公元5世紀中葉,日爾曼系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等侵入英倫。其中盎格魯人較為強大,稱該島為「盎格魯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蘭(England)一詞便源於此。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也是現代英語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顛人則被趕到威爾士及英格蘭南部。現在的威爾士語便是不列顛的語言。
丹麥人:公元9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他們並非全是維金人。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徵服英格蘭。
諾曼人:諾曼底公爵威廉頗有名氣。他於1066年即位英格蘭王,確立了貴族制開始了諾曼底王朝。
二、英國人的風俗習慣
現在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一)生活中的數字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可謂"半邊天"!
英國家庭的消費額1990年至1997年間增長了75%(含通貨膨脹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漲了2.8%。其消費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7年,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費增加了10%。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價上漲了4.4%,但個別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當屬香煙。
由此可見,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仍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著燕尾服,女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象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
由於冬季陰雨多霧,使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變的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也是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在1996至1997年間,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
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司諾克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三、英國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國的首都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倫敦城 (亦稱金融城) 及周圍32個市組成,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萬,倫敦始建於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羅馬人佔領大不列顛島時已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十一世紀成為商業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國際貿易中心。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國最大的銀行、交易所和各種企業管理機構;西倫敦是王官、議會、政府各部門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劇院和高級住宅區;東倫敦以下至河口為倫敦港區、船塢、碼頭、倉庫林立。希思羅機場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這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海格特墓地有馬克思墓。倫敦還有許多著名建築物,如倫敦塔、白金漢宮、西敏寺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遷至倫敦東南96公里處)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1.議會大廈(Parliament)
英國議會亦稱西敏寺,曾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宮。薩克遜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國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宮被大火燒毀。修復後,愛德華六世國王於一五四七年把該宮的聖?斯蒂芬教堂撥給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該宮再次被大火燒毀,只剩下西敏寺大廳、教堂地下室等建築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宮,即現在的議會。一八五二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主持議會開幕儀式。現議會大廈為查爾斯?巴里爵士所設計。整個建築為哥德式。包括護宮河在內,總面積為12.5英畝。西敏寺大廳建於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經理查德二世國王重修後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國轟炸倫敦時,該廳倖免於難。十三世紀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廳為英國法庭所在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審判,其中有湯姆斯?摩爾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國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國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爾逝世後曾在此停放遺體。議會大鍾造於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監督官本傑明•霍爾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鍾)。原鍾重16噸多,鍾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該鍾出現裂痕,於一八五九年重新鑄造。新鍾重3.5噸。議會分上下兩院,上院座椅為紅色,下院為綠色,以示區別。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議會開幕,宣讀政府施政綱領。
2.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是英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館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議會通過法案,決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購置了大英博物館現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館名義對外開放。以後不斷擴建,從而使其呈現出今日的宏偉面貌。
該館原由全國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出版物與繪畫收集博物館三部分組成。一九七三年,圖書館部分與英其它圖書館合並組成英國圖書館,在組織上與大英博物館脫離,但仍在大英博物館內保留四個圖書室和閱覽廳。馬克思曾在這里刻苦攻讀,為撰寫《資本論》搜集和抄錄了大量資料。馬克思讀書時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倫敦蒙難獲救後,曾在大英博物館研究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及經濟、政治、社會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關於"民生主義"的理論。
博物館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臘、羅馬、西亞、東方和歐洲中世紀文物,以及各國鑄幣、紀念章、繪畫和人類學方面的文物等。東方館內藏有大批珍貴的中國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卷和宋、明兩代名畫等。
3.白金漢宮(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國王喬治三世購買了當時在現址上的一所房子作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開始興建白金漢宮,從維多利亞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在倫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國事活動,如召見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等都在該宮舉行。此外,來英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也在宮內下榻。
王宮由身著禮服的皇家衛隊守衛。富有特色的換崗儀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舉行。
王宮西側為宮內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廳",建於一八五0年,專為維多利亞女王修建。廳內懸掛有巨型水晶吊燈。藍色客廳被視為宮內最雅緻的房間,擺有為拿破崙一世製作的"指揮桌"。拿氏失敗後,法國路易十八將桌子贈送給當時英攝政王喬治四世。白色客廳是用白、金兩色裝飾而成,室內有精緻的傢俱和豪華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藝術品。御座室內掛有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頂端繪有十五世紀玫瑰戰爭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當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時和王夫愛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內還保存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喬治四世加冕時使用的四張大座椅。宮內音樂室的房頂呈圓形,用象牙和黃金裝飾而成,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艾爾伯特親王曾常在此舉辦音樂晚會。
皇宮花園約佔地18公頃,為英王喬治四世所設計。園內有湖泊、草地、小徑,並有各種花草樹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園內舉行花園招待會,邀請全國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國駐倫敦的外交官參加。
皇宮南側為女王的美術館,館內收藏王室的藝術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對公眾開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於倫敦東部泰晤士河畔,地勢險要。十五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攝政王羅斯特公爵在該處山巔建立了一個瞭望站。一六七五年,瞭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舉世聞名,主要是因為院內有決定世界標准時間和時區的子午線標志(用銅條線標出),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遷往新址後,該天文台劃歸國家海洋博物館,設有天文站、天文儀器館等,主要供展覽用。展出的天文歷史資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遠鏡、各國早期設計的時鍾、地球儀、渾天儀(其中不少是當時中國的製品,和很多天象發現的經過(如哈雷慧星等)。
5.倫敦塔橋(London Tower Bridge)
倫敦塔橋系泰晤士河上28座橋梁之一,位於倫敦塔附近。建於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橋身由4座塔形建築聯接而得名。
倫敦搭橋的兩座主塔高140英尺,兩塔之間跨度為200英尺。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橋面可以開合,平時通車,橋椅開啟時可容萬噸船隻通過;上層為一條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旁裝有玻璃窗,行人登橋可欣賞泰晤士河景色。
6.唐寧街10號(No 10Downing Street)
唐寧街10號建於1680年,18世紀以來為英國歷屆首相官邸和辦公處。唐寧街為17世紀後半葉由唐寧爵士開發建築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國王將10號辟為首相官邸。11號現為財政大臣官邸,12號是財政大臣的辦公室。
唐寧街10號樓內最有名的房間是內閣室,從室內可遠眺皇家禁衛軍的換崗儀式和聖?詹姆士公園。二戰期間,丘吉爾將地下室的一間房間用作餐廳。二樓有早餐廳、國宴廳、書房及第二會客廳.其中最大的為國宴廳。客廳內掛有名貴油畫,大部分借自博物館和畫廊。
唐寧街本來可自由出入。1989年後為防恐怖分子襲擊時,在街口設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紀號稱「篤信者」的英王愛德華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處有一對塔樓。教堂自建以來,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或女王加冕禮典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場所。英國歷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也佔有一席之地。
7. 倫敦的市中心是哪裡
市中心是在Westminster大教堂那裡,離白金漢宮很近的
8.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分別是哪三個
紐約,倫敦,香港
1、紐約,於1624年建城,位於紐約州東南部,隸屬紐約州管轄,下轄五個區。紐約是整個美國的金融經濟中心、最大城市、港口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在四個傳統「全球城市」中位居首位,它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世界。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都會區之一——紐約都會區的核心,在超過一個世紀中,紐約在商業和金融的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全球影響力,它左右著全球的媒體、政治、教育、娛樂與時尚界,其中聯合國總部也位於該市。位於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了全球的國際金融,紐約證券交易所亦位於此地。
2、倫敦是英國的首都、歐洲第一大城以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其在政治、經濟、人文、娛樂、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由於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化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倫敦亦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3、香港是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並且連續第18年獲得評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時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8)倫敦金融城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2019年底香港金融管理局認可的銀行業機構共194家,其中,持牌銀行、有限制持牌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分別有164家、17家和13家,銀行體系認可機構資產總額24.5萬億港元。香港股市在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2019年底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主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達2449家,股票總市值達38.2萬億港元。
2019年股票市場總集資額達4520億港元,其中IPO集資額3129億港元,排名全球首位。香港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融資及資產管理中心,2019年底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含未償還存款證)總額為6580億元,貸款余額為1537億元,2019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為5.4萬億元。
9. 倫敦金融城的簡介
通常,我們所提到的倫敦,往往指的是「大倫敦」。大倫敦由32個郡組成,倫敦城也是其中的一個郡,而且是最古老的一個,倫敦就是在倫敦城和威斯敏斯特城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雖然大倫敦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大倫敦市政府,對包括倫敦城在內的每個郡都有約束力,但是倫敦城有自己的一套市政、警察和司法機構。重大慶典時,英國女王還要等候倫敦市長將一柄「市民寶劍」獻給她以後,才能進城。
從金融城往東不遠,是一個叫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地方。那兒面積不大,卻矗立著數幢幾十層的高樓。從樓頂上的HSBC、Barclays、Citibank等廣告牌可以看出,這兒也是金融機構扎堆的地方,因此也被叫做金融城。與「一平方英里」不同的是,這兒的樓群都是近20年內建起來的,規劃更新,設計也更現代化。因此有人把這兒稱為「新金融城」,與「一平方英里」那邊的「老金融城」遙相呼應。在世人的眼裡,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歷史傳奇和現代情趣的城市之一。她不僅以其豐蘊的文化內涵、美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旅遊者和留學研究人員,更以其深厚的金融基礎、便利的交通、通訊和優越的金融經濟政策吸引著世界上各大金融機構在此聚集。然而,這些金融機構和英國歷史悠久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一起,生存在泰晤士河北岸一片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一片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倫敦城」,因其金融機構密集,所以又稱「金融城」。
10. 倫敦在哪
「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