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國金融危機失業多少人
㈠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
㈡ 2018年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最近的三次經濟危機分別是:
1985-1990年日本經濟危機,美國在1988-1989年加息11次;
1995-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美國在1994-1995年加息7次;
2006-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美國在2004-2006年加息17次。
美國引爆經濟危機的周期大概為10年左右,在這10年的時間內,美國是通過定向輸入美元,讓局部區域經濟極度「繁榮」,然後再突然抽走美元流動性,導致局部經濟危機,然後通過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經濟危機范圍,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後果,很嚴重!
第一,你的國家信用沒有了!以後你再也別想到國際上借到錢,沒有國家願意借錢給你,即使有國家再借你錢,那麼你也要提高利息,否則別人是不會借你的!
第二,你以為借錢給你的國家那麼容易對付?欠錢不還?那麼各種制裁手段就來了,不排除對你動武——比如前段時間美國就威脅要對委內瑞拉動武!
當年阿根廷就欠了大量外債,阿根廷貝隆總統順應MingYi,做了下面幾件大事:把外國資本全部收歸國有、大幅提高關稅、拒絕償還外債……
法令一出,阿根廷人民無不歡欣鼓舞!然而,這也是阿根廷作死的開始,沒收外國資產,導致外國資產外逃,且企業國有化後迅速喪失競爭力;提高關稅壁壘,阿根廷成為經濟孤島,失去了與世界協作的機會;拒絕償還外債,徹底失去國際資金來源,阿根廷經濟從此一瀉千里,潰不成軍,出現大規模失業和通貨膨脹。最終,軍隊發動了Zheng變,貝隆下台。
再比如,2015年希臘債務危機,希臘總理竟然准備全民公投,想要延長到期債務!注意,它不是賴賬,只是想延長幾天還!
㈢ 為什麼美國的疫情這么嚴重,失業人卻一直也不慌張
因為美國政府發放的有失業救濟金,這些失業的人不用去工作就可以申請領到失業救濟金,所以他才不慌張。好多人之前工作才能有工資,但由於疫情的影響,大部分人失業了,不用付出勞作就可以領到錢,對他們來說何樂而不為。不僅能夠領到失業救濟金,疫情嚴重的地區還有政府免費發放的餐飯,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開心的。
失業人口遠在他們的預期之下,所以政府還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他們申領失業救濟金。再加上失業人員不用工作,不用出門,呆在家裡既可以預防病毒,又可以申領失業救濟金,所以失業人員對於失業一點也不慌張。
㈣ 美國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㈤ 金融危機到底有多少人失業拉
你看一下各個省會城市火車站的流到方向就明白了。具體的你可以搜索一下廣州火車站農民工反鄉數量,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㈥ 金融危機中國有多少人失業
失業人口比例在經濟底谷期會達到 10% 左右.,國家不夠透明.統計力度也有限,所以一般官方數據不會太高. 整體經濟產業,而不光光是金融行業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㈦ 金融危機會造成多少人下崗拜託了各位 謝謝
1、其他國家不講下崗,只有中國講下崗分流,他們只有失業; 2、以美國為例,這次金融危機中的失業率達到十四年來的最高水平:14%;其他國家的失業人數可想而知。 訪四位專家: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面孔 - 金融界網站10月24日訊 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從華爾街向全球蔓延趨勢持續擴大。在這場大危機中,冰島已成為第一個倒下的歐洲國家,那麼在亞洲是否同樣有國家面臨破產風險?如果有,第一個倒下的會是誰?會不會是中國?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又將何去何從?著名經濟學家謝國忠昨日晚間在做客央視節目時表示中國受此次危機影響不是很大,他認為如果危機持續擴大,最先倒下的可能是韓國,因為韓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很高,負債太大,而印度由於存貸款比例不正常,外貿逆差過大,同樣面臨很大危險。「在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但短期內對經濟影響還比較有限,目前仍在可控制范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投資系主任郭敏昨日下午在北京作同樣表示。 中國基本面尚好 貨幣政策有調控空間 近年來,中國不斷增持美國各大問題銀行資產,郭敏認為中國此次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主要還是在金融層面,其它層面受影響並不大,她認為目前的風險還是可控的,中國只要採取一些合理的政策措施,市場信心是很快能恢復的,有四點理由支撐她的判斷,「一、相對穩定的金融體系。四大國有銀行,尤其是三大國有銀行上市之後,有比較穩健的財務狀況;二、相對封閉的資本市場。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以及自由化程度還比較緩慢,雖然效率低下,但在非常時期卻能帶來巨大安全性;三、基本面尚好。中國經濟增長持續10年保持在10%以上,今年由於受各種內外部環境影響,前三季度GDP在9.9%,第四季度應該在9%左右,經濟雖有下滑趨勢,但與其它國家比較,基本面還可以;四、非常大的自我調整空間。在經濟下滑時,中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很大調控空間,這對保證經濟增長有非常大的作用。」 「為避免外需市場下滑引發中國的經濟問題,宏觀調控還存在比較大的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空間,短期內不排除央行出台上述措施。」郭敏對金融界網站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同樣認為這場危機對中國沖擊非常有限,他贊同目前的風險仍是可控的觀點,「中國經濟之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我國實施保守的財政政策對應對本次危機發揮了巨大貢獻,未來還有比較大的政策空間,」由於危機的不確定性,陳道富認為中國受影響的主要還是實體經濟,外需雖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還不足為慮,「雖然貿易順差有所下降,但目前還是處於增長狀態,未來更大的精力應該是研究如何保持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從過熱到處於下行,未來是否還具備更多的調控空間,陳道富對金融界網站表示,「我國經濟目前確實在處於下行之中,金融危機加快了我們對經濟過熱的調控速度。」他認為中央出台近端陸續出台的增大中小企業信貸力度、提高企業出口退稅等政策有利於恢復市場信心。 貨幣多元化是全球趨勢 金融業決定未來命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系主任郭紅玉認為一條不足五百米長的華爾街能掀起全球經濟風暴主要原因是因為國際貨幣體系出了問題,她認為由於中國已對自身貨幣體系進行了改造,目前相對比較安全,而繼續持有美國國債,為華爾街做貢獻利弊各半,「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去收購美國的不良資產,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美元擴張,抑制美國對別國資源的掠取,實現世界貨幣多元化。」 南方諸多民營企業紛紛破產、倒閉,由華爾街次級債風波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向我國實體經濟蔓延,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楊元華對中國在這場全球金融風暴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感到擔憂,他認為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是受此次危機沖擊最大的國家,負面影響還未完全顯現,「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而不是實體經濟,決定未來命運的正是金融業,而西方諸國早已完成從工業資本主義向金融資本主義的轉變。」
㈧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區別哪個的後果更嚴重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區別?
歷史上來說,過去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都是有聯系的,也可以說是互相伴隨著發生的。往往都是經濟危機之前,出現金融危機,就連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
另外,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機獨立於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初便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政策措施,比如說,通過大規模的「輸血」補救,有效阻斷貨幣信用危機與生產過程中的聯系,此刻就有機會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或深入。
通過比較會發現,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㈨ 零八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卻造成了中國沿海六十多萬家出口企業倒閉兩千萬工人失業,怎麼會這樣呢
沿海地區經濟萎縮,老闆為壓縮企業成本對工人開的工資更低。對工人來說,物價上漲,要求工資也要上漲。所以雙方的期望值差別大。所以工人不願意去應聘,企業招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