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為什麼理財產品不方便

為什麼理財產品不方便

發布時間: 2022-09-13 02:05:27

『壹』 不建議買銀行理財產品,原因是什麼

因為多數主動型投資的年化回報都可以超過銀行理財產品,如果一個人有主動投資的能力的話,這個人一般不會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很多人會選擇把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是3%~6%之間,在行情好的時候,銀行里的產品不會給用戶更多的投資回報。在行情差的時候,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低的可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

一、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並不高。

如果和儲蓄做比較的話,因為儲蓄的年化收益率只有0.5%~3.75%之間,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都在3%以上,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更靠譜一些。但如果和主動性投資做比較的話,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沒有任何優勢,多數人也不會選擇把自己的錢先放在銀行理財產品上。

『貳』 買理財方便嗎新手怎麼買理財產品

很多小白在第一次接觸理財的時候,可能會有的人關注買理財方便嗎?新手怎麼買理財產品?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現在買理財都是在手機上操作,是十分的方便的哦!比如說:可以在支付寶、微信、銀行等等平台去購買理財產品。
以支付寶為例:如果是新手想購買保守一點的理財,那麼就可以選擇余額寶,余額寶從本質上說就是屬於一種貨幣基金,有著低風險的特徵,基本上是不會損失其收益,只是收益比較的少,如果金額比較小的話,收益是不太明顯,但是一般是比銀行活期和定期一年的收益是要高的。
以微信為例:打開微信-點擊我-點擊支付-點擊理財通,就可以進去購買理財產品了,新手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是不太建議風險太大的產品,一般比較建議風險偏小的理財,比如說: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等。
這些基金類型其風險是很小的,基本上來說,長期持有,虧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是激進型的投資者,就想追求高收益、高風險,也是可以嘗試購買股票基金或者混合基金,可以少買點,先試試水了解後,再加大投入。
一般來說,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是由很多的,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身能承受的風險性,然後再合理的規劃其資產,多方面考量。

『叄』 銀行理財具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
優勢之一:資金鏈優勢;與保險公司或券商比較,銀行的資金鏈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客戶總是要把錢放在銀行才安心。一般客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告訴別人我有多少錢。」只有銀行才更容易了解客戶的資金狀況,從而扮演「金管家」的角色來為客戶打理資產。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節節增長已經突破10萬億,而同期股市步步下行,沒有資金推動,券商只能仰天長嘆,回天乏術。
優勢之二:信譽好、安全性高。任何客戶在求助理財顧問的時候,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安全性。據廣州卓越市場調查公司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認為:「由於國家對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成立一家銀行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銀行的信譽較其他金融機構更高,更有安全感」。比如「銀證通」就比「銀證轉賬」更受歡迎,因為客戶一般認為銀行不可能破產倒閉,但證券公司卻有可能,大連證券破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優勢之三:網點眾多,快捷便利;銀行的網點數量眾多,分理處、儲蓄所、各級支行遍地開花,因而客戶也認為銀行服務非常方便,而且通存通兌的便利性給銀行客戶的印象就是及其便利。從銀行角度看,網點眾多確實也是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之一。
優勢之四:銀行理財更專業、客觀;從專業性方面分析,市場調查顯示,由於銀行就是管錢,所以人們認為銀行理財比自己理財更為專業,回報也可能更高。從理財態度的客觀性方面分析,銀行理財也更加客觀。為什麼呢?將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理財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低成本的融資,理財計劃根本沒有分析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的未來用途等諸多因素,因而不是最適合客戶的計劃;保險公司的理財主要圍繞保險計劃來進行,目的還是在於銷售本公司產品;而銀行同時代理了多家公司的不同產品,有條件跳出自己本身產品的局限,能從不同公司的產品中挑選一款最合適的介紹給客戶。總之,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更能夠以專業、客觀和中立的角色來開展服務,更切合客戶的實際需要。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一)市場風險: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預期年化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比如,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全球資本市場均大幅下挫,當時大多數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為了能夠減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一部分閑置資金投資於隨時可以贖回的高流動性產品,以免用錢時不能夠及時贖回。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肆』 在網上買定期的理財產品,方便不方便。

現在去銀行買理財也都是讓你自己用手機銀行或者網銀操作,所以自己在網上買定期的理財產品方便多了,錢到期了怎麼處理也更方便。就是網上買要注意平台,一定要買靠得住的平台的理財產品,或者可以直接手機銀行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更加靠譜。

『伍』 年前就想把自己掙得一筆小錢拿去銀行購買一款合適的理財產品的,但是個人原因很不方便,我該怎麼辦

可以在手機上理財,手機理財比銀行利息還高些,在大平台操作幾乎沒有什麼風險,你可以先少投一些探探路,然後再慢慢增加,入門就可以了。

『陸』 現在去銀行買理財,為什麼就買不到穩定利率的理財產品了

引言:隨著資管新規的出台向銀行理財,目前已經開始不會存在著保本保息這種情況,在早先保本保息也是銀行理財的標配,但是隨著經濟降速利率下行的趨勢下,銀行已經不開始進行保本保息這種情況了,所以就非常難以在銀行去買到穩定利率的理財產品,這也是意味著銀行理財凈值化權益化的比重越來越大所導致的有點類似於債券基金的情況,如果銀行理財想要留住客戶的話,就必須往收益方面進行發展,現在有非常多的銀行就已經開始加大對於權益類資產投資的比重,所以就非常難買到穩定利率的理財產品,這也是因為風險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總結

最後現在對於投資這件事情還是要改變一下觀念,要知道可以替代銀行理財產品的品種其實是非常多的,像小編就目前是在支付寶上去購買基金。

『柒』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銀行不推薦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1. 錢不夠。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不高,但也不低。銀行理財產品申購門檻多為5萬元,資金不足5萬元。如果您想購買金融產品,則無法購買。資金不足,是硬體限制。
2. 抗風險能力更強。在銀行工作的人比大多數普通人擁有更多的金融知識。由於他們豐富的金融知識,他們對風險也有清晰的認識。他們不願意讓金融本金承擔低收入的風險。
3. 優秀的投資能力。以今年為例,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根據期限長短不一,年收益率在2%到5%之間。對於普通人來說,5%的年回報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和銷售的資本投資和管理方案。在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和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約定方式承擔。
拓展資料
1.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設計發行的產品,將募集資金投資於相關金融市場,按照產品合同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得投資收益後,按照合同向投資者發行的產品 .印發《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加強理財產品銷售過程管理,明確了金融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行為,有效 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本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2.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和QDII型。
3. 債券型:投資貨幣市場時,投資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由於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不能由個人直接投資,此類人民幣金融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在貨幣市場分享投資收益的機會。
4. 信託型: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質信用資產受益權的信託產品。
5. 掛鉤型:產品的最終收益率與匯率、利率、國際黃金價格、國際原油價格、道瓊斯指數、港股等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
6. QDII型:所謂QDII,即符合條件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進行境外理財,是指已取得代客境外理財資格的商業銀行。QDII人民幣理財產品,簡稱QDII人民幣理財產品,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投資境外,到期後將美元收入和本金轉為人民幣的金融產品。

『捌』 銀行理財產品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優勢之一:資金鏈優勢;與保險公司或券商比較,銀行的資金鏈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客戶總是要把錢放在銀行才安心。一般客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告訴別人我有多少錢。」只有銀行才更容易了解客戶的資金狀況,從而扮演「金管家」的角色來為客戶打理資產。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節節增長已經突破10萬億,而同期股市步步下行,沒有資金推動,券商只能仰天長嘆,回天乏術。
優勢之二:信譽好、安全性高。任何客戶在求助理財顧問的時候,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安全性。據廣州卓越市場調查公司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認為:「由於國家對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成立一家銀行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銀行的信譽較其他金融機構更高,更有安全感」。比如「銀證通」就比「銀證轉賬」更受歡迎,因為客戶一般認為銀行不可能破產倒閉,但證券公司卻有可能,大連證券破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優勢之三:網點眾多,快捷便利;銀行的網點數量眾多,分理處、儲蓄所、各級支行遍地開花,因而客戶也認為銀行服務非常方便,而且通存通兌的便利性給銀行客戶的印象就是及其便利。從銀行角度看,網點眾多確實也是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之一。
優勢之四:銀行理財更專業、客觀;從專業性方面分析,市場調查顯示,由於銀行就是管錢,所以人們認為銀行理財比自己理財更為專業,回報也可能更高。從理財態度的客觀性方面分析,銀行理財專家也更加客觀。為什麼呢?將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理財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低成本的融資,理財計劃根本沒有分析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的未來用途等諸多因素,因而不是最適合客戶的計劃;保險公司的理財主要圍繞保險計劃來進行,目的還是在於銷售本公司產品;而銀行同時代理了多家公司的不同產品,有條件跳出自己本身產品的局限,能從不同公司的產品中挑選一款最合適的推薦給客戶。總之,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更能夠以專業、客觀和中立的角色來開展服務,更切合客戶的實際需要。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一)市場風險: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預期年化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比如,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全球資本市場均大幅下挫,當時大多數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為了能夠減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一部分閑置資金投資於隨時可以贖回的高流動性產品,以免用錢時不能夠及時贖回。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玖』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的原因是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有些用戶一點風險都不能承擔,所以銀行建議其選擇存款,而不是買理財產品,雖然買理財產品銀行可以賺到錢,但若是真的不適合的人買了,只會給銀行製造更多的麻煩,比如老年人跟學生,都是不適合買理財產品的。
拓展資料
理財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等。人類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動離不開物質基礎,與理財密切相關。
「理財」往往與「投資理財」並用,因為「理財」中有「投資」,「投資」中有「理財」。所謂的理財也不僅僅是把財務往外投,被投資也是一種理財,不懂得被投資也就不懂得怎麼更好理財。
起源:
「理財」一詞,最早見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人壽保險、黃金等屬於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
具體內容:
理財,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管理財務。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范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包含以下含義:
①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僅僅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②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③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熱點內容
現在買基金的行情怎麼樣 發布:2025-08-21 14:09:49 瀏覽:665
重慶學金融專業哪個學校好 發布:2025-08-21 13:57:27 瀏覽:230
蘋果股票下跌影響嗎 發布:2025-08-21 13:57:25 瀏覽:885
養基必讀為什麼買基金要買組合 發布:2025-08-21 13:56:25 瀏覽:501
現在什麼基金何 發布:2025-08-21 13:50:24 瀏覽:772
廣發基金唐曉斌業績如何 發布:2025-08-21 13:40:05 瀏覽:428
購買水電站股權如何操作 發布:2025-08-21 13:39:56 瀏覽:1
夢舟股份退市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8-21 13:27:06 瀏覽:419
如何在股市中不迷路 發布:2025-08-21 13:25:40 瀏覽:567
對股票價格有影響的因素是 發布:2025-08-21 13:10:34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