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最終結果是什麼
1. 理財收益率怎麼算 理財收益計算方式
大家在投資理財時,可能要計算的收益率情形,三思君覺得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一次性投資的收益率計算、定期定額的收益率計算、不定期不定額的收益率計算。
1.一次性投資的收益率計算
對於一次性投資的收益率,相信大家都會計算。
比如,小李同學去年買了一隻基金,投入了1萬,如果今年贖回的話,可以贖回1.2萬,那麼小李同學的投資收益率為20%。
這種情況很簡單,三思君就不啰嗦了。
2.定期定額的收益率計算
對於這種有固定頻率投資的收益率,可能有些投資者就不會計算了。
比如,小李同學買了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每年投入1萬,投入5年,最終收益為6萬,那麼小李同學的年化收益率為多少呢?
看到這里,可能有些人會這樣計算:依據公式50000*(1+收益率)^5=60000,計算出的年化收益率為3.7%。
但是三思君想問的是,這個數據對嗎?
如果5萬是一次性投入的,經過了5年的復利(俗稱利滾利),最終收益6萬,那麼上面這個計算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可現在的5萬,是分5年投入的啊。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就需要引入Excel函數中的IRR公式了。
如下圖所示,填寫每個年份的現金流情況。記住,投出去的錢為負,獲得的收益(入賬)為正,如果沒有現金流,可以直接填寫0。
然後在單元格中調用XIRR公式,選擇現金流和日期流的范圍(B2:B7),最後就計算出了這種投資時間、投資金額不規律情形的年化收益率。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了兩個計算投資收益率的Excel函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END -
2.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怎麼計算的
很多人投資理財產品,最關心的除了風險問題,其次就是收益了,那麼,理財產品的收益怎麼計算?
三、保險理財產品年收益計算
1、看清返還計算基礎
作為理財類保險,返還型產品的收益就成為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不要被高額的返還比例、快速的返還時限所迷惑,因為無論怎樣返還,我們關鍵是要看這款產品最終的收益率。”保險專家提醒。也在各保險公司官網上,查詢了部分產品的演示案例,由專家進行了簡單的測算。
2、看分紅險+萬能險賬戶
“目前大部分快返型產品的主險都是分紅型的兩全人身險,而分紅險的分紅率是與公司的經營有關,其收益率能否提升要看公司經營,並不透明。”保險專家表示,目前有一些快返型產品將分紅險與萬能險賬戶搭配在一起,將以往單純的將紅利累計升息轉入萬能險賬戶進行投資,提升了收益,值得關注。
3. 投資固定收益信託產品有哪些風險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最大風險是信譽風險,信譽對於信託行業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信託產品一般都有嚴密的風控措施,融資方的抵押、擔保等曾信措施。對於得到新的金融許可證的信託公司都是值得相信的。
最壞結果,就是您的預期收益沒有達到,本金不必擔憂。建議選擇一些資金實力雄厚,有政府背景的信託公司。
4. 買銀行理財巨虧18萬!62歲老人把銀行告了,最終的結果如何
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發布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據了解,本次最高院公布的十件典型案例中,基本涵蓋老年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老年人比較關心和關注的問題。其中,既有財產權益糾紛,如老年人財產權保護、老年人委託理財,也有涉及人身權益的保護,如對老年人的贍養等問題。此外,還包括“以房養老”等養老形式創新中涉及的糾紛。
- 一、是幾乎所有案件均涉及老年人的多年積蓄、拆遷款或名下房產,少則數十萬元,多至成百上千萬元。
- 二、是超過六成的案件,“理財方”承諾年收益率超過24%,部分甚至超過了50%,前期“理財方”能夠按照合同約定如期給付高利息,而在一段時間或老年人追加本金以後,才出現不按期還款,引發涉訴糾紛。
- 三、是多與“熟人”介紹有關,老年人經不住鄰居、好朋友勸誘,與“投資理財”公司簽訂“投資理財”合同或“借款”合同,跟風“投資”項目;在“小恩惠”後,礙於情面簽訂“投資理財”合同;有的老年人在前期獲取高額“分紅”後,主動招攬親人好友以賺取“提成費”;聽信定期給付“利息”承諾,在借款合同上以借款人或保證人名義簽字,或配合辦理房屋抵押登記。
- 四、是案件往往存在其他關聯案件,如涉案的老年人還與其他的“理財方”或“借款人”存在類似案件,甚至因介紹其他老年人進行“投資理財”而產生糾紛。
高收益伴隨高風險,老年人心理上很難經受投資上的重大虧損,因此在選擇“投資理財”渠道時一定要審慎。法官建議老年人“投資理財”記住“四不原則”:不要貪、不要懶、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作主張。
5. 理財投資有什麼好處嗎
投資理財是人生之大計,但在真正開始投資前要明白自己投資的目的。有了明確的投資目的,才能有計劃地開始投資,因為目的越清楚明白,越有利於投資計劃的實施。一般而言,人們的主要投資理財目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獲得資產增值。
資產增值是每個投資者共同的目標,理財就是將資產合理分配,並努力使財富不斷累積的過程。
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投資增值並不是最終的理財目標,而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手段。理財分為財富的積累、財富的保障、財富的增值、財富的分配四個階段,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階段的理財需求。比如剛剛畢業的年輕人,處於財務積累階段,他們最大的投資應該是自身投資,比如多參加一些培訓,擁有更多的本領以便於掙更多的錢。而對於一些有經濟實力和投資能力的人來說則應對資產的增值定一個量上的目標。
二、保證老有所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現代家庭呈現出倒金字塔結構。及早制定適宜的理財計劃,保證自己晚年生活獨立、富足,是現代人將面對的共同問題。養老計劃中要考慮退休的年齡、預計退休後每年的生活費用、預計通貨膨脹率、預計退休後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如果今年45歲,想在55歲退休時每月也拿到相當於現在的5000元生活費,直到80歲,要能計算出現在每月存多少?假如回報率5%,通脹率2%。45歲開始每月需存8376元,35歲開始每月需存3885元。如果投資回報率提高到7%,則上述兩個數分別為6137元、2513元。通貨膨脹率和回報率都有一個數量的關系,做理財的時候一定要算算賬。
三、保證資金安全。
資金的安全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保證資金數額完整;二是保證資金價值不減少,即保證資金不會因虧損和貶值而遭受損失。
真正的理財者,是要有一種節制態度的,不是賺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清楚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情況。比如投資股票和基金,好的情況可能有40%、50%的收益率,但壞的情況可能會賠掉20%、30%,上下限是很寬的。而像銀行理財產品,最好的收益可能並不高,只有3%、3.5%,但最壞的情況也沒有多壞,本金不會損失,它的上下限就很窄。但好與壞發生的概率是有時間性的,可能一段時間很多人去買基金,就是人們普遍認為它發生壞情況的概率比較低,或者說一到兩年之間發生壞情況的概率比較低,但兩年之後,可能出現壞的概率就比較高了,所以我們不但要對概率的風險性有很好的把握,對概率的時間性也要有一定的認識和把握。
四、提供贍養父母及撫養教育子女的基金。
「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現代社會這兩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父母的年齡、父母什麼時候退休、子女目前的年齡、預計上大學的年齡、有無留學計劃、去哪個國家讀書、讀大學的時間、大概需要多少錢,這些都是理財目標。比如說要做一個教育基金規劃,小孩今年三歲,18歲上大學,現在大學一年的費用是2萬,並預計以每年5%的比率上漲。而投資收益率也是5%,從現在起每月投入298元,如果投資收益率只是1.8%,從現在起每月投入589元。
五、防禦意外事故。
正確的理財計劃能幫助我們在風險到來的時候,將損失最大可能地降低。
所謂意外傷害是指非本意的、外來的、不可預料的原因造成的身體遭到嚴重創傷的事件。由於意外風險不可預料,使得它對家庭的傷害也越大,讓人倍感生命的脆弱。所以理財的過程中應該考慮意外的事故,如大病、自然災害等等。
六、提高生活質量。
經濟狀況的逐漸改善,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增加生活樂趣的基本保證。
我們理財的目標就是使我們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滿足各層次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也是我們理財的最終目標。——漢高機械
6. 存100萬到余額寶一個月收益為多少
如果在余額寶中存100萬,那麼每日收益為(100萬÷10000)*1=100元,一個月的收益為100*31=3100,雖然沒有復利計息,但最終結果差別不會太大。預期收益也稱為期望收益,是指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時根據已知信息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通常未來的資產收益是不確定的。
拓展資料:
在投資理財中,預期收益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輸入變數計算。不對它做出估計,什麼買賣決策、投資組合一切都免談。它不僅對投資者重要,對於公司管理者來說,也同樣重要,因為公司股票的預期收益是影響公司資本成本的主要因素,關繫到公司將來選擇什麼樣的投資項目。技術資產評估所依據的預期收益,既不是收益現狀,也不是轉讓後的實際收益,而是由技術資產現狀所決定,預期在未來正常經營中的可產生的收益。包含三層含義:對收益的預期必須以現實的情況為出發點;對於影響技術資產收益的新發生因素不得納入預期收益;按技術資產最佳利用的現實可能途徑來預期收益。綜觀個人理財產品,主要有兩類:固定收益以及掛鉤理財產品。眼下推出的許多理財產品,看上去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但理財專家提醒,要注意這些收益率前面寫著「預期」兩個字,就是說並不保證最後一定能得到這個收益率。
因此,購買這類產品還得仔細斟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看上去比較簡單,銀行往往會在產品的宣傳資料上給出預期收益的具體數額,但實際上銀行拿這些錢主要投資央行的票據業務,而隨著銀行幾次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這些票據的收益率肯定會發生變化,最終會影響到實際收益。至於掛鉤類理財產品,更復雜風險也更大些。綜觀一些掛鉤理財產品,其掛鉤的往往是一個區間,這就導致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並不是因為掛鉤產品漲得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大。一些與匯率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還存在著隱性風險,像有些美元理財產品與歐元掛鉤,到期後的收益和本金都是歐元,即使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相同,但是由於美元本身匯率的下跌,投資者還是發生了隱性虧損。
7. 理財的最終的理想,是為了什麼樣的目標呢
為什麼開始理財了,反而不快樂?
有意識地開始理財是件好事兒,但是我發現很多人開始理財之後反而不如以前快樂了。要麼是眼饞各種app上的高收益,沒有搞清楚狀況就一股腦兒投進去結果血本無歸;要麼是日子過得緊巴巴,手裡握著錢卻戰戰兢兢不敢花,去吃個火鍋都會愧疚半天;雖說可能有點誇張了,但下面這姐妹心態也並不在少數:
當然,當我們的資金達到一定體量,能承受一定風險,那就可以選擇更高收益的理財方式或者可以投資房產之類的硬通貨。
8. 130萬買「理財」血本無歸,投資者狀告銀行,法院是如何審理判決的
法院認為銀行負有過錯,但是對於投資者的要求也是沒有允許,不過銀行是要賠償投資者相應的本金以及虧損。另外這也是一起典型的個人投資者與銀行發生的事件,如果銀行工作人員說得清楚,並且表明投資的項目來源於哪裡?那麼這個男子也不會直接就去投資130萬元,而且這130萬元是男子賣房的錢財,可以說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投資理財在生活當中是很正常的一個方面,不過還是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事件,不然很有可能會出現較大虧損的現象。另外不要被工作人員所說的收益給吸引到,同時也要考慮虧損的問題,畢竟虧損現象比回報率更加的重要一些,也能夠讓大家了解到這支產品的方方面面,這個時候才能夠通過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判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