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危機巴菲特在干什麼

金融危機巴菲特在干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23 01:06:34

❶ 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

關於作者

蓋伊·斯皮爾,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投資公司藍寶石基金的掌門人。 

關於本書

在2008年的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和作者聊了聊投資和生活中的一些智慧。後來,作者就把這頓午餐上巴菲特和他的談話內容、多年來他對巴菲特思想的了解以及巴菲特對自己投資和生活帶來的諸多轉變寫進了這本書里,系統總結成《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這5個真理既能用在投資上,也能教給我們生活的智慧。 

核心內容

巴菲特教給作者5個投資和生活的真理,分別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以及忠實於自己。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這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副標題是「探尋財富、智慧與價值投資的轉變之旅」。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7萬字,我會用大約26分鍾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如何像巴菲特一樣,堅守價值投資的理念,實現個人財富增長的同時,智慧快樂地生活。

說起股神巴菲特,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買股票買成世界富豪的人。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全世界單支股票價格最高的公司,有多高呢,到2017年八月份每股價格接近27萬美元,大概相當於179萬人民幣。要知道,在1962年巴菲特開始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時候,這家公司的股價只有7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62年投資這家公司1萬美元,現在就能賺到整整3.8億美元。

除了做投資牛,巴菲特還特別愛做慈善,特別能捐錢,有多能捐呢?僅僅過去十年間,他就捐出了275億美元。巴菲特捐款的一個來源,就是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開始出售自己的午餐時間,每年一次,所有錢都捐給葛萊德慈善基金會。截至目前,「巴菲特午餐」的最高成交價是2012年的345萬美元,大約相當於2184萬人民幣,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貴的午餐。

本書的作者就花了65萬美元競拍到了2008年6月25號這一天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在這頓午餐上,巴菲特和作者聊了聊投資和生活中的一些頂級智慧。後來,作者就把這頓午餐上巴菲特和他的談話內容,多年來他對巴菲特思想的了解,以及巴菲特對自己投資和生活帶來的諸多轉變寫進了這本書里,系統總結成這本書《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這5個真理既能用在投資上,也能教給我們生活的智慧。

本書的作者蓋伊·斯皮爾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是投資公司藍寶石基金的掌門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本《巴菲特傳》,然後就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所吸引,從此開始了模仿偶像的漫長旅程。巴菲特買哪些公司的股票,他就仔細研究這些公司;為了避免華爾街的喧嘩和噪音,巴菲特的公司在遠離紐約的奧馬哈,他就把公司從華爾街搬到瑞士的蘇黎世;巴菲特在哪裡有個見面會,不管多遠他都要趕到那裡。當然,這也不僅僅是個偶像崇拜的故事,在模仿和學習巴菲特的價值理念的同時,蓋伊·斯皮爾運營的藍寶石基金也獲得了很不錯的市場回報。在基金剛成立的前十年,藍寶石基金就為他的投資者們帶來了超過四倍的收益。

接下來,我會為你詳細講解,從巴菲特身上,作者學到的5個真理。這5個真理分別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以及忠實於自己。

乍一聽,你可能會覺得,這五個真理怎麼這么簡單,而且還有點雞湯味。實際上,所有頂級的智慧在底層邏輯上都是相通的。而且,這每一個真理,都為作者贏得了巨額財富,讓他避開了很多陷阱。

下面,就為你一一講述這5個真理。

第一部分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真理:堅持自己的原則。

什麼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呢?用一個我們知道的詞,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我行為的標准只有一個,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則。其他只要是和原則相違背的,和目標不一致的,我都要一刀砍掉。

舉個例子。巴菲特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意思是: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好像是說我們要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買入的時候我不買,別人不買的時候我偏偏去買。但事情真是這么簡單嗎?很顯然不是。這句話的深層意思是說,巴菲特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被貪婪和恐懼所束縛,只按股票最基本的價值面投資。

那麼,巴菲特的投資原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低價買入,長期持有。

低價買入就是,找一家好的公司,以一個好的價格大量買入。那麼究竟什麼是好的公司和好的價格呢?巴菲特決定是否買入一隻股票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就是,現在的股票價格是否低於股票的實際價值,通俗點說,也就是撿便宜,專找潛力股;而長期持有就是,耐心地等待公司價值提升,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麼你乾脆就不要買它。這個原則用巴菲特自己的話總結起來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翼翼地守護這個籃子。

舉個例子。本書的作者斯皮爾就用這個原則嘗到了甜頭。1995年,科技概念股暴漲,整個資本市場都在追捧,但是巴菲特卻一點反應也沒有,依舊投資那些看上去不怎麼高科技,但是收益率卻又非常高的行業,比如說可口可樂。當時有輿論就說,巴菲特老了,眼光跟不上了,導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開始不斷下跌。本書的作者斯皮爾當時就用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分析,他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了,那麼在整個市場都在拋售的時候,作者卻用大量的資金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結果,1997年爆發了金融危機,科技概念股開始暴跌,巴菲特投資的企業卻沒受到影響。後來作者購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翻了四倍多。

還有,堅持原則不光是在如何選擇投資策略方面,在如何做好一家公司方面也一樣。打個比方,你開了一家公司,除了為社會創造價值之外,你的原則是什麼?當然是做好自己的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為股東創造利益。

舉個例子。在華爾街有一個慣例,不管投資掙不掙錢,基金經理的管理費照收不誤。一些公司投資做的不怎麼樣,主要靠推銷、靠跑業務,收取資金的管理費掙錢。作者剛開始也是這樣,結果失去了很多客戶。但是巴菲特不一樣,錢全放我這里,我一分錢管理費不收。不但一分錢不收,只有凈收益超過6%的時候,巴菲特才從超過6%的那部分中抽取25%的傭金,也就是說,我的股東投資收益不到6%,我就一分錢不掙。很明顯,在巴菲特心裡,投資者的利益高於自己的利益,這樣的結果肯定是投資人和自己一條心。後來呢,作者下定決心,寧可收入少點,少掙點錢,也要保證股東利益。結果,作者的基金公司反而多了很多長期合夥人,生意還越做越大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個真理:堅持自己的原則。總結一下,無論是做投資,還是經營好一家公司,都要把握住那些最根本的原則,這樣我們才不會偏離主幹道,更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真理: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

嚴格意義上講,這一個真理應該是上一個真理,也就是堅持自己原則的補充。上個真理講的是我們應該做什麼,這個真理講的是我們不要做什麼。上個真理講的是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原則,這個真理講的就是我們要拒絕雜七雜八的誘惑。瘋狂的人群,說的就是不理性;噪音,說的其實就是和原則不相關的事情。

舉個巴菲特的例子。一提起股票投資,你首先想到的或許就是華爾街,還有華爾街上的豪華辦公樓,辦公樓里的豪華辦公室,辦公室里開著會、盯著電腦、打著電話的基金經理。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部,不在華爾街,不在鬧市區,沒有豪華辦公樓,也沒有豪華辦公室,公司總部只有25個人,老闆辦公室只有16平方米,辦公桌只有課桌那麼大,辦公桌上也沒有電腦,不知道你信不信。不光這樣,巴菲特連公司都不經常去,他經常在家裡辦公,就算是去了辦公室,他也是一頭鑽進辦公室里讀書看報,甚至經常連手機都關機,沒有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說:「如果沒啥事兒的話,我能在辦公室里讀書看報度過餘生」。

聽到這兒,你肯定會說,這不合常理啊。按道理來說,金融公司當然是放在華爾街好啊,你看,這兒有第一手的信息,股市有什麼風吹草動還能最先知道;這兒還有大量的客戶,做業務吸引資金還方便;公司辦公室肯定是越大越好,客戶來了還能建立信任;最好還能天天趴在電腦前盯著大盤,有事兒沒事兒都開開會,來個頭腦風暴。

那麼,巴菲特為什麼不這么做呢?其實,巴菲特遵循的就是這第二個真理,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讓公司總部遠離華爾街,就是要遠離瘋狂的人群,不被外界信息干擾;公司不放在鬧市區,就是不想有太多人拜訪,不想在無效的社交上浪費時間;辦公室裝修得不豪華,就是不想有東西擾亂自己的思維,影響自己安靜思考;辦公桌小一點,就是不想放什麼雜物,影響自己讀書看報;辦公室沒電腦,不看大盤,就是為了遵循自己的投資原則,要長期持有。

那你肯定要問,這些都有沒有用啊。當然有。

舉個例子,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巴菲特就因為遠離華爾街,幾乎完全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所以就做出了很多正確的決策。當股市暴跌,整個市場都在拋售的時候,巴菲特卻先後投資了高盛集團、通用電氣、箭牌公司、陶氏化學等幾家公司。雖然當時市場對巴菲特的投資不看好,他的公司股價也下跌了30%,但是事實證明巴菲特是對的,金融危機過後,整個股市又開始回暖,巴菲特的這幾筆投資一共賺了一百多億美金,投資回報率接近40%,非常高了。

而本書的作者,當時就坐在華爾街的辦公室里,眼睜睜看著手裡的股價暴跌,一點辦法也沒有。也是在2008年6月的這次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給他說了個建議:「你只靠大腦去過濾噪音沒啥用,你需要的是正確的工作環境。」於是作者當機立斷,直接把公司從華爾街搬到了瑞士的蘇黎世,為了給自己創造正確的工作環境,作者還直接把巴菲特的一些做法照搬了過來。結果就是,因為遠離華爾街,作者開始像巴菲特一樣獨立做決策。那當然投資的心情,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樣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個真理: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的大腦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而且很多時候它是不理性的,這時,像巴菲特說的那樣,給自己創造正確的工作環境,大腦就主動遠離了很多噪音的干擾,更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真理:永葆童真與好奇心。

什麼是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其實說的就是幸福感的來源。很多在大城市打拚的人有個通病,每天都很焦慮,因為那些比我們牛的人還比我們努力,於是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

那永葆童真與好奇心,真就能帶來幸福感嗎?

其實,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一件事兒不管多大,都很難給我們帶來長時間的感受。比如,你意外掙了一筆錢,剛開始肯定特別高興,但是沒過多久幸福感就消失了。其實,我們長時間的幸福感,不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大事,而是來源於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小幸福。

本書的作者,在深入學習模仿巴菲特以前,就是那種關注賺錢多於關注生活的人。你想,作者是牛津和哈佛畢業的,受的是傳統教育,一畢業就進入華爾街,天天受華爾街金錢至上的理念熏陶,上班就和打仗似的,那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什麼生活滿足感,那壓根就沒時間考慮。於是作者就開始研究,巴菲特是怎麼處理生活和工作關系的,一研究才發現,巴菲特就是通過高頻次的小幸福讓自己保持快樂的。

舉個例子。剛才我們說到,巴菲特有很多和一般投資人不一樣的地方,比方說,不愛熱鬧、不喜歡開會、手機老關機、一上班就鑽在辦公室看書。其實不光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也是。比方說,巴菲特每天都要喝可樂,可樂我們都知道,那是高糖高熱量的飲料,醫生不讓他喝,他不聽,他解釋說,經過計算,人類死亡率最低的年齡是6歲,所以他要學習6歲小孩的生活習慣,多吃點糖,這樣他心裡有安全感。他不但愛喝可樂,還一言不合就投資,這些年投資了不少食品相關的企業,著名的有可口可樂、百威啤酒、漢堡王,還有DQ冰激凌,現在網上還能找到好多巴菲特吃雪糕的照片。

再比方說,巴菲特還特別愛玩橋牌,每周至少四次,每次兩個小時。為此,他還創辦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橋牌比賽。橋牌的規則講起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講策略、重合作的棋牌類游戲。不過你可別小看這橋牌,首先你得把這些復雜的規則全部學習一遍,這拼的就是耐心;其次你得選個同夥和他站在統一戰線上,這拼的就是合作;然後你得通過對手和隊友出的牌來推測他們的底牌,這拼的就是對不對稱信息的洞察;最後你還得分析手頭的信息,頻繁做決策。

除了玩橋牌,巴菲特還是個有名的段子手,有名的段子有好多。比如,2012年,他論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時所說的一個例子,有一天他正開車回家,他妻子突然打電話過來,警告他說:「親愛的,你開車可得要小點心啊。我剛剛聽到廣播里說,有一輛車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他回答說:「寶貝兒,你也聽廣播了啊,不過不是一輛車在逆行,是所有的車都在逆行。」 還有好多段子特別有意思,網上還有人把這些段子整理成了巴菲特語錄。

總之,巴菲特就是通過保持童真,保持好奇心,積攢每一個小幸福,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的。巴菲特就說過這么一句話,我每天都跳著踢踏舞去公司,不過不是去上班,我是要去教堂畫壁畫兒!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個真理:永葆童真與好奇心。總結一下,就像作家凱魯亞克說過的那樣,我們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保持童真,對這個世界保持開放性和好奇,你就會在生活中找到滿足感和快樂。

第四部分

我們接下來看第四個真理: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有價值的人際關系。有價值的人際關系就是指,與這個人交往後,你會變得更加優秀,從這個人身上你能學到很多東西。當然,要建立有價值的人際關系,你自己也要變得有價值,最好能夠和對方處在一個水平上,平等地交換價值。

那為什麼要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呢?簡單來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說法可是有科學根據的。2007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如果你一個親密朋友變胖了,你就會有57%的概率跟著變胖。那為什麼肥胖會傳染呢,其實就是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選擇和誰做朋友就非常重要了。

在這次午餐上,巴菲特就告訴作者,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和正確的人在一起,和更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會不知不覺地進步。所以說,這個真理還講出了學習的另一條路,就是和牛人交朋友,把自己丟到牛人圈子裡。因為牛人總是扎堆兒出現,牛人的朋友大多也是牛人。有牛人為我們做榜樣,我們就有了一個足夠高的參照點。

那怎樣選擇合適的朋友呢?

巴菲特就給作者說了他自己選擇朋友的一個辦法。假如一個房子里有100個人,他會先選出10個他想要合作的,再選出10個他堅決不合作的,剩下的80個人有待觀察,只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少數拿得准、信得過的人身上。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是特別有用,你想,100個人,一個一個認識得到什麼時候,所以不如選擇10個最牛的、價值觀最相投的,只和他們產生連接。其他的也不都一棒子打死,不下定義,以後再說。

得到App訂閱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來在關於選擇朋友的問題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只和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這話乍一聽上去,感覺是帶著偏見,但實際不是。你想,家庭生活的基礎是兩個人的愛和被愛,夫妻雙方本質上也屬於合作的關系,哪一個人的家庭不和睦,有很大的概率是因為他處理不好合作關系,或者不懂得愛和付出。所以,李笑來老師用這個標准選擇朋友,實際上就是在簡化篩選朋友的標准,和巴菲特用的方法原則上是一樣的。

好了,以上就是第四個真理: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總結一下,朋友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慎重交友,最好多跟牛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提升自己。

第五部分

接下我們來看最後一個真理:忠實於自己。忠實於自己,就是要忠實於心中的那張內部記分卡。那什麼是內部記分卡呢?

巴菲特認為,每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受到兩張卡片的影響,一張內部記分卡和一張外部記分卡。內部記分卡,就是自己要堅守的原則、自己內心認可的價值;而外部計分卡,就是指別人的評價、公眾的認可和別人的贊同。每次做選擇的時候,你就拿出這個內部記分卡,然後遵循卡片上的內容做決定,每做一次,就記一分;而外部記分卡呢,直接扔掉,連看都不要看。

其實這兩種記分卡,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被外部記分卡左右的人,光顧著迎合別人的要求,就容易被環境所左右。

舉個例子,都說股市是人性放大鏡,作者剛從哈佛畢業那會兒,看著同學一個個都找到好工作了,心裡特別著急,就隨便進了一家看起來很光鮮的投行工作。結果進去才知道,工作的內容竟然是昧著良心包裝垃圾股,然後讓散戶接盤。作者內心備受煎熬,但是他不想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是因為勝任不了工作而被辭退。在硬著頭皮堅持了18個月後,他才離開。後來因為這一段黑歷史,作者差點連工作都找不著。

反過來看,堅持內部記分卡的人,他們只管向內建設,不管別人怎麼說,不管面對多大的誘惑,他只按自己認定的價值往前走。

舉個例子,巴菲特非常有錢,這我們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嗎,巴菲特住的房子是20世紀50年代花3萬美元買的,開的最多的車也是很多年前花1.5萬美元買的,早餐吃的最多的是漢堡和可樂,一個富豪,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個中產階級。那他為什麼這么做呢?巴菲特在內心認為,賺錢是為了「自由」,賺夠了錢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為自己工作,開多少工資都是浮雲。

那麼,作者找到了他的內部記分卡了嗎?

在學習和模仿巴菲特的十幾年裡,作者終於認識到,他並不是要成為巴菲特第二,而是要忠實於自己。不同人的抗風險能力是不同的,每個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於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後,作者不再去追求最高收益,而是遵循內部記分卡,只尋求長期穩定收益。所以,作者把很大一部分資金投給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他看來,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情感上,這家公司都為自己的投資提供了穩定的因素,這是因為有巴菲特的存在,在心理上會給他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最後一個真理:我們要忠實於自己。總結一下,在做決策時,要遵守 內部記分卡,也就是要堅持自己內心認可的價值,而不是用外部記分卡來衡量自己,為了追求他人的認可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總結

好,說到這,今天的內容就講完了。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作者從巴菲特身上學到了五個真理,這五個真理分別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忠實於自己。

堅持自己的原則意味著,無論是做投資、還是經營好一家公司,都要把握住那些最根本的原則,這樣我們才不會偏離主幹道。

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意味著,我們要給自己創造正確的工作環境,這樣,大腦就主動遠離了很多噪音的干擾,更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

永葆童真與好奇心意味著,保持童真,對這個世界保持開放性和好奇,你就會在生活中找到滿足感和快樂。

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系意味著,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慎重交友,最好多跟牛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

忠實於自己意味著,在做決策時,要遵守內部記分卡,也就是要堅持自己內心認可的價值,而不是用外部記分卡來衡量自己。

❷ 巴菲特面對四次暴跌都幹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過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數跌幅過半。他的經驗教訓可以歸納為三個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
股市暴跌,就像發生火災一樣,所有人都想趕快逃離,紛紛不計成本,低價拋售。
巴菲特卻非常淡定,從從容容出手,大膽買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後一直抱著現金,等待估值過高的股市暴跌。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雖然一年之後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點,但又迅速反彈,連續上漲兩年多,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之後才開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麼久,終於到了出手的時機。巴菲特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這次巴菲特面對暴跌的啟示是:不要低估市場的瘋狂,高估值持續的時間可能很漫長,等待市場恢復理性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間要淡定,有耐心,因為可能要等上幾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彈也快,結果巴菲特只能遺憾沒有時間「讓子彈飛」。面對暴跌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投資機會,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為他相信下一次機會還會來,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回顧大跌:
「對於伯克希爾公司來說,過去幾年股票市場上實在沒有發現什麼投資機會。1987年10月,確實有幾只股票跌到了讓我們感興趣的價位,不過還沒有買到對組合具有影響意義的數量,它們就大幅反彈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為永久性的持股與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們沒有其它任何大規模的股票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不過你們可以放心,市場先生將來一定會提供投資機會,而且一旦機會來臨,我們十分願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機會。」
這次巴菲特得到的啟示是:有時暴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讓你無法抓住抄底良機,對此同樣要淡定,不要因為試圖把握住每一次機會而自責甚至投資行為失控。
暴跌後第二年機會來了,巴菲特開始大量買入可口可樂,兩年內買入可口可樂10億美元,1994年繼續增持後總投資達到13億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市值上漲到133億美元,10年賺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預言,科技網路股推動的這波股市大漲後泡沫必然破裂。盡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卻並不急於抄底,因為他想買的很多股票還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在暴跌之後,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仍然沒有什麼行動。查理跟我對於伯克希爾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來越滿意,因為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長,而與此同時市場對其估值卻進一步降低。」
不過現在還無意增持這些股票。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們並不認為其內在價值被市場低估。
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大多數的股票。盡管股市連續3年下跌,從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讓我們稍有興趣而已。這一令人不快的事實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時期股市對於股票的瘋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飲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長。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舍的態度,並非與生俱來的。我們熱愛擁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的話。
「在我61年的投資生涯中,其中約有50年中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今後也一定會有很多類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發現至少可以獲得10%的稅前收益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後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時,否則我們寧可閑坐在一邊觀望。」
2003年巴菲特終於開始出手,買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買入,投入股市資金規模從2002年底的90億猛增到160億。
巴菲特第三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後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並不代表你想買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場恐懼氣氛最大的時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公開宣布:我正在買入美國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資格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東的信中說暴跌時要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機會非常少見。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應該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環。」
巴菲特過去兩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們擁有443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我們還留存了2007年度17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2009年底,我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306億美元(其中80億指定用於收購伯靈頓鐵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金融危機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規模投資,關鍵在於他對於價值投資的堅定信仰:「過去兩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最理想的投資時期,恐懼氣氛反而是投資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據市場分析人士做出樂觀分析評價時才買入的投資者,為了毫無意義的保證付出了嚴重過高的價格。最終在投資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價格和這個公司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間的差額,不管你是整體收購,還是只在股市上買入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資中,最困難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漲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❸ 巴菲特也在拋售,巴菲特資產今年為什麼不香了

對於巴菲特,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做什麼的,也知道巴菲特是投資教父,在巴菲特的投資中基本很少有失敗的,那巴菲特為什麼在今年開始拋售了呢?為什麼巴菲特的資產今年不香了呢?下面我就來說一下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與想法,僅供大家參考討論。

問題分析

對於巴菲特的拋售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但是至於說巴菲特的資產為什麼不香了,這個話題我不贊同,畢竟巴菲特還是那個投資之神,只是金融市場是否還會像之前那麼穩定,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當金融市場不在穩定的時候,巴菲特的這個舉動無疑是拋在了最高點,那巴菲特香嗎?我倒覺得很香。所以透過問題看本質,如果看不清楚本質,那就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當你知道別人做事情的用意以後,你就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渺小,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❹ 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好的投資具備耐心和進取心的結合,但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它還要求你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當然,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比實際聰明得多,這是危險的,會帶來麻煩。

巴菲特投資有三個核心理念:安全邊際、競爭優勢和能力邊界。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說:「安全邊際概念歸根結底在於獲得比你付出得多的價值。」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買入一項資產的價格最好比它的內在價值低。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安全邊際並不僅限於投資差價的安全,還需要考慮自身資金的安全。所謂價值投資,就是要以低估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然後耐心等待價值和價格的回歸。

巴菲特的經驗是要有耐心,要沉得氣。

安全邊際的提出就是因為內在價值難以精確計算,才需要安全邊際作為保障的,所以安全邊際是需要大概估算就可以了,不需要有精確的計算。而且,能否正確的評估安全邊際主要取決於你的估值能力,這屬於你個人能力的范疇,需要你自己去學習、提高。你可以做到的是,每次在購買股票的操作前預留一個冷靜期,給你多一些思考的時間,要有寧可錯過也不可做錯的心態。

❺ 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教訓和啟發

信用、債務永遠是危機的起點。筆者此前也反復強調過,所有的危機都離不開債務,而債務背後又是信用支撐。美國讓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也去買房、貸款,最終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人們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流動性危機。而這還屬於微觀層面,等到流動性危機開始擴散時,便引發了正式的債務危機,最終釀成金融風暴。
而反觀國內,由於去杠桿,房企、債、P2P有些扛不住了,債務暴雷從以前的地方性小平台蔓延到國企、上市公司。所以,為什麼今年央行會降准和超預期釋放流動性,因為不這樣的話就必定會重蹈覆轍。然而在當時為了緩解危機、刺激經濟,四萬億計劃出世實屬無奈,而且一定程度上又恢復到了過去的粗獷型發展模式。所以這次當國內流動性危機顯現時,決策層只有未雨綢繆,推進艱難的結構性改革。把經濟結構優化,錢去該去的地方,做好「既要又要」,錯過了一次機會,不能再錯過第二次。

❻ 這次金融危機中巴菲特進行了哪些關鍵性的交易

在07年末十分英明的賣出了手中的全部中石油,收購高盛銀行20%的股權。為美國債券市場進行再保險。

❼ 巴菲特面對四次暴跌都幹了啥

巴菲特面對四次暴跌都幹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過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數跌幅過半。巴菲特的經驗教訓可以歸納為三個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
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
股市暴跌,就像發生火災一樣,所有人都想趕快逃離,紛紛不計成本,低價拋售。
巴菲特卻非常淡定,從從容容出手,大膽買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後一直抱著現金,等待估值過高的股市暴跌。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雖然一年之後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點,但又迅速反彈,連續上漲兩年多,1973年1月 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之後才開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麼久,終於到了出手的時機。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這次巴菲特面對暴跌的啟示是:不要低估市場的瘋狂,高估值持續的時間可能很漫長,等待市場恢復理性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間要淡定,有耐心,因為可能要等上幾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彈也快,結果巴菲特只能遺憾沒有時間「讓子彈飛」。面對暴跌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投資機會,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為他相信下一次機會還會來,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回顧大跌:
對於伯克希爾公司來說,過去幾年股票市場上實在沒有發現什麼投資機會。1987年10月,確實有幾只股票跌到了讓我們感興趣的價位,不過還沒有買到對組合具有影響意義的數量,它們就大幅反彈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為永久性的持股與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們沒有其它任何大規模的股票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不過你們可以放心,市場先生將來一定會提供投資機會,而且一旦機會來臨,我們十分願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機會。」
這次巴菲特得到的啟示是:有時暴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讓你無法抓住抄底良機,對此同樣要淡定,不要因為試圖把握住每一次機會而自責甚至投資行為失控。
暴跌後第二年機會來了,巴菲特開始大量買入可口可樂,到1989年,兩年內買入可口可樂10億美元,1994年繼續增持後總投資達到13億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市值上漲到133億美元,10年賺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預言,科技網路股推動的這波股市大漲後泡沫必然破裂。盡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卻並不急於抄底,因為他想買的很多股票還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在暴跌之後,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仍然沒有什麼行動。查理跟我對於伯克希爾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來越滿意,因為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長,而與此同時市場對其估值卻進一步降低。」
不過現在還無意增持這些股票。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們並不認為其內在價值被市場低估。
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大多數的股票。盡管股市連續3年下跌,從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讓我們稍有興趣而已。這一令人不快的事實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時期股市對於股票的瘋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飲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長。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舍的態度,並非與生俱來的。我們熱愛擁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的話。
「在我61年的投資生涯中,其中約有50年中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今後也一定會有很多類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發現至少可以獲得10%的稅前收益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後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時,否則我們寧可閑坐在一邊觀望。」
2003年巴菲特終於開始出手,買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買入,投入股市資金規模從2002年底的90億猛增到160億。
巴菲特第三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後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並不代表你想買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場恐懼氣氛最大的時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公開宣布:我正在買入美國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資格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東的信中說暴跌時要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機會非常少見。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應該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環。」
巴菲特過去兩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們擁有443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我們還留存了2007年度17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2009年底,我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306億美元(其中80億指定用於收購伯靈頓鐵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金融危機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規模投資,關鍵在於他對於價值投資的堅定信仰:「過去兩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最理想的投資時期,恐懼氣氛反而是投資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據市場分析人士做出樂觀分析評價時才買入的投資者,為了毫無意義的保證付出了嚴重過高的價格。最終在投資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價格和這個公司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間的差額,不管你是整體收購,還是只在股市上買入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資中,最困難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漲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http://ik9.net/article-1522-1.html

❽ 巴菲特的賭局

也許你還沒聽說過這個賭局,我來講講……

2005年,巴菲特提出,以標准普爾500指數基金和任意五隻對沖基金的總體回報進行比較,以十年為期限,賭注50萬美金。

條件開出後,華爾街一片寂靜。

後來真有一位老兄出來應戰。光陰似箭,在過去的九年中,標准普爾基金回報為年化7.1%,五隻對沖基金的回報為年化2.2%。

這其中還包括了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巴菲特的勝利已無任何懸念。

為什麼「聰明」的基金經理跑不過指數?

首先,基金經理跑不過指數的一個明顯原因,是收取了昂貴的管理費。

實際上,基金經理和指數的競賽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

如果說指數代表市場平均回報,而基金本身就是市場的一部分。

基金經理跑不過市場,類似於長跑比賽中大部分人跑不過平均速度。如果只有幾個長跑健將,而其他人水平相近,情況更是如此。

其次,在紀律性方面,大多數基金經理更不會優於指數。

指數成份股的選擇是一個比較機械和被動的過程。不符合的企業會被無情地從指數中剔除

而這一機械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更容易保持指數的穩定和活力

也就是說,機械並不意味著愚蠢。

而對於如何管住閑不住的手,指數基金更是有天然的優勢,這種不折騰的優勢,長期來講會被放大得更加明顯。

而基金經理的折騰在很多情況也是身不由己,這種身不由己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出於客戶與業績的壓力,基金經理會被迫去追隨市場熱點與行業風口。

另一個原因,主動投資,這個主動如何去衡量呢,

如果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都接受相同的教育,分析相同的資料,採取相同的投資方式,做出類似的決策,而同時聲稱自己是在進行主動投資,那麼這種主動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義。

最後,對沖基金比較喜歡進行量化投資,也就是通過數量化方式及計算機程序,去進行買賣操作,特點是高頻交易,依靠模型。

在量化投資領域,先驅和高手的回報是非常驚人的。

但隨著聰明人的湧入,絕大多數量化投資的回報必然趨於平庸。

而這種量化投資的平庸回報是否能夠超過指數回報呢,至少目前看上去並不樂觀。

基於以上原因,在美國市場中專業基金經理比不過指數,其實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中國資本市場正走在專業化的道路上,而巴菲特老爺子的一些觀點,對於咱們是個預先的提醒。

巴菲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余投資者,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竟然往往能夠戰勝大多數的專業投資者。」

對於天天忙於上班的普通人來說,也就是業余投資者來說,開始投資理財的時候,一般都面臨以下三種情況:

1、資金限制。沒有太多的投資資金;

2、技能限制。不知道什麼時候進場,也不知道買什麼產品,也不懂投資品估值

3、時間限制。上班總是很忙,沒有太多時間;

而指數基金,比較好的解決了這三大難題:

1、資金門檻低。你不需要很多資金,100元就可以開始投資了。

2、操作簡單。每月工資一發,拿出部分資金,進行定投即可。

3、基本不需要太多時間。只需要買賣的時候花點心思,平時不需要太關注股市,基本上不需要操心,有空可以多學習,多看書。

指數基金,可以給我們帶來的結果是:

1、基本上可以獲得股票市場的平均收益,時間足夠長的話(3-5年),年化收益率一般都會超過10%;

2、你的投資品永遠保持優秀的狀態,變差的公司自動會剔除出指數,正所謂「鐵打的指數,流水的公司。」

3、定投給業余投資者,帶來了強制儲蓄的效用。

從這個角度看,指數基金,就是專門為咱們量身打造的投資理財產品。

雖然巴菲特自己做股票,但給個人投資者的建議,還是投資指數基金為主。

午安,我是小帥。

❾ 股神巴菲特是如何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

當代最偉大的投資大師非股神沃倫巴菲特莫屬!

區別於別的金融投資家,我認為巴菲特最偉大之處在於:經歷美國史上三次重大股災,非但沒被重創,反而財富不斷刷新記錄!「股神」之名當之無愧!

巴菲特經歷的最近一次重大股災,是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引起,最後演化為全球的金融危機,但他依然毫發無損,創造了財富不降反升的奇跡,來看下他是如何應對這次次貸危機的:

」反向市場情緒思維「,」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正是股神巴菲特是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制勝法寶!

❿ 巴菲特在97年金融危機時賺取中國多少利潤

巴菲特在97年金融危機時,通過中國石油賺取200多萬美金的利潤

熱點內容
濱海國金所理財產品怎麼樣 發布:2025-08-16 08:39:48 瀏覽:723
btd數字貨幣前景怎麼樣 發布:2025-08-16 08:39:05 瀏覽:305
怎麼查詢自己的土地股權信息 發布:2025-08-16 08:38:24 瀏覽:770
富達中國股票投資一號 發布:2025-08-16 07:57:59 瀏覽:236
數字貨幣如何利益最大化 發布:2025-08-16 07:37:30 瀏覽:568
虛擬貨幣怎麼看持幣莊家 發布:2025-08-16 07:37:21 瀏覽:211
基金銷售如何避免自動贖回 發布:2025-08-16 07:32:38 瀏覽:606
股權受讓為親屬要交什麼稅 發布:2025-08-16 07:18:18 瀏覽:183
美元做流通貨幣什麼時候確定的 發布:2025-08-16 06:52:59 瀏覽:4
法人在監獄股權轉讓怎麼弄 發布:2025-08-16 05:54:13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