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為什麼要資產配置調查
① 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前為什麼要評估啊
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風險評估因為必須有理財經理的簽字,所以還是需要客戶到網點當面進行風險評估的,好在評估的有效期是一年,這樣評估後,以後再購買同類產品就不需要再做了。
② 銀行理財具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
優勢之一:資金鏈優勢;與保險公司或券商比較,銀行的資金鏈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客戶總是要把錢放在銀行才安心。一般客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告訴別人我有多少錢。」只有銀行才更容易了解客戶的資金狀況,從而扮演「金管家」的角色來為客戶打理資產。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節節增長已經突破10萬億,而同期股市步步下行,沒有資金推動,券商只能仰天長嘆,回天乏術。
優勢之二:信譽好、安全性高。任何客戶在求助理財顧問的時候,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安全性。據廣州卓越市場調查公司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認為:「由於國家對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成立一家銀行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銀行的信譽較其他金融機構更高,更有安全感」。比如「銀證通」就比「銀證轉賬」更受歡迎,因為客戶一般認為銀行不可能破產倒閉,但證券公司卻有可能,大連證券破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優勢之三:網點眾多,快捷便利;銀行的網點數量眾多,分理處、儲蓄所、各級支行遍地開花,因而客戶也認為銀行服務非常方便,而且通存通兌的便利性給銀行客戶的印象就是及其便利。從銀行角度看,網點眾多確實也是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之一。
優勢之四:銀行理財更專業、客觀;從專業性方面分析,市場調查顯示,由於銀行就是管錢,所以人們認為銀行理財比自己理財更為專業,回報也可能更高。從理財態度的客觀性方面分析,銀行理財也更加客觀。為什麼呢?將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理財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低成本的融資,理財計劃根本沒有分析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的未來用途等諸多因素,因而不是最適合客戶的計劃;保險公司的理財主要圍繞保險計劃來進行,目的還是在於銷售本公司產品;而銀行同時代理了多家公司的不同產品,有條件跳出自己本身產品的局限,能從不同公司的產品中挑選一款最合適的介紹給客戶。總之,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更能夠以專業、客觀和中立的角色來開展服務,更切合客戶的實際需要。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一)市場風險: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預期年化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比如,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全球資本市場均大幅下挫,當時大多數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為了能夠減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一部分閑置資金投資於隨時可以贖回的高流動性產品,以免用錢時不能夠及時贖回。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③ 秒懂: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說得通俗點,就是把錢分別投資到不同的資產當中,簡而言之就是分散投資。
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資產配置往往能夠在風險相對可控的前提下實現最大化的投資收益。
舉個例子,假設你和隔壁老王各有100萬,老王分別用50萬買了股票和債券,而你把100萬全買了股票。假如第一年股票賺60%,債券賺4%;第二年股票虧了50%,債券賺了5%;第三年股票賺10%,債券賺6%。最後算一算,你會發現三年下來,老王最終還有101.8萬,而你只剩下88萬。
雖然第一年你大賺但三年的整體收益卻不如老王,所以進行長期投資理財,特別是資金量比較大的時候,最好選擇資產配置。
當然,它作為一種理財概念,對於不同類型的投資者而言,資產配置的含義也不盡相同。
在投資的時候,無論錢多錢少一定要有資產配置這個概念。
比如你現在只有一萬元來投資,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買基金,但是基金也有很多種,風險相對大的有股票基金,風險小一點有債券基金,幾乎無風險的有貨幣基金,那麼這三種基金你可以分別買一些,做一個基金組合,其實這樣也算是用資產配置的概念來理財。
最後,說說定義吧!
資產配置:是指根據投資需求將投資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分配。它作為一種理財概念,對於不同類型的投資者而言,資產配置的含義頁不盡相同。
④ 銀行理財為什麼要風險測評
理財風險測評的目的是為了讓理財機構更好的了解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後針對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給你介紹合適的理財產品。
不同的理財機構風險測評的方式會有不同,不過一般會有2種方式,一個是網上自助理財的話一般是網上自行測評;另一個就是在理財機構當面進行測評,當然,如果你的資產足夠多,也可以邀約理財專員到你所提供的地方進行測評。
測評的內容主要就是問你一些理財投資的經驗、對投資收益期望值以及投資虧損接受程度等等,一般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的,你只需按問卷的問題如實回答就行。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如有疑問,可站內繼續交流。
⑤ 銀行從業人員為什麼要做資產風險評估
個人客戶如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包括我行發售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須本人持有效身份證件到我行營業網點由銀行理財專業人員通過《客戶風險評估問卷》進行風險評估,了解評估結果,雙方簽字確認。櫃台辦理風險評估實時生效。風險評估結果有效期為一年,到期後客戶可在櫃台、網銀或手機銀行上重新評估。理財購買、贖回時都會查看客戶的風險評估等級。比如,如果客戶的風險評估已過期,或者目前的風險評估等級小於產品等級等,都是無法正常操作的。
2.機構客戶銀監會對於機構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沒有強制性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要求,故我行機構客戶無需進行風險評估。如機構客戶已經辦理過開戶相關手續,且賬戶已正常使用情況下,那麼業務規則允許的各渠道均可操作首次購買。
⑥ 銀行理財暗藏玄機 六招教你避開風險
銀行理財現成為不少朋友資產投資的常見方式。對於眾多理財方式來說,銀行理財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但是許多投資者並不知道的是銀行理財也不靠譜。銀行理財的玄機多得很,諸位投資者要注意避開其中的貓膩。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銀率網
銀行理財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然而投資者有所不知的是,銀行理財經理也並不靠譜,出於自身的利於,會把投資者引入誤區,誤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今天我們就為投資者開其中的貓膩。
一、理財風險等級要認清
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R5共5個等級:
R1(謹慎型或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或較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或較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或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所以投資在購買理財產品是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中所標示的產品風險等級,不能簡單的聽信理財經理口頭所說的,投資者應該以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二、風險評測不能馬虎
在銀行買過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前要進行風險評估測試。根據銀監會的規定,投資者只能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評估結果是穩健型,那麼你就只能購買PR1和PR2兩類產品。然而,為了提高銷售業績,很多銀行理財經理會引導客戶,甚至代替客戶填寫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的客戶評級,這樣能確保買產品時不受限制。然而對於客戶來說,買到「風險超標」的產品,本金和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可能面臨著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風險。因此風險評估測試一定要自己認真做,不能走過場。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以免買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上的產品,從而超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
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要弄清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是投資者在購買時最為關注的指標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是指,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對產品的最終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的一個估值,並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到期的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為了吸引投資人,銀行經理在銷售時往往會避重就輕,一味的強調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卻不做足夠的風險提示。以結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這類產品雖然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但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波動卻很大,而且不確定,到期時達到最高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四、避開「募集期」漏洞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兩個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資期。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長、投資期太短,產品的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會被拉低很多。比如一款期限為30天的理財產品,從5月16日開始銷售,5月20日才結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6天。而這6天里是沒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只能按照的活期預期年化利率計算。盡量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或募集期較短的產品,減少資金時間漏洞。同時在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更要算好時間賬,避免募集期帶來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折損。
五、小心「飛單」
不要以為只要是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發行的,實際上,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的產品還會幫一些第三方機構代銷產品,比如信託、保險、基金等公司發行理財產品,業內通常成之「飛單」。為了賺取更高的傭金提成,理財經理往往會以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為誘餌,向客戶兜售這些代銷產品。這些產品往往很不靠譜,需要認真的甄別,因為一旦第三方機構出現問題,投資人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飛單事件也屢見不鮮。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重點看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以此鑒別是否為代銷產品。另外,對理財經理介紹的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產品要保持理性,問清楚產品屬性和發行方。
六、記得要「雙錄」
今年5月13日,銀監會印發了《關於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其中有一條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營業網點開展代銷業務,應根據相關規定實施錄音錄像,並妥善保管錄音錄像文件等代銷業務文檔。這應該算雙向保護吧,銀行不用擔心「碰瓷」,投資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財經理忽悠。總之,以後大家到銀行買產品時,記得主動要求雙錄。在購買銀行理財時要記得多留個心眼,對細節要仔細甄別,最好通過銀行的官方網站或者官方客服電話查詢核對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理財產品並非銀行存款,因此建議投資者合理的分散資產配置。
⑦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小心駛得萬年船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股市的跌宕起伏不知道讓多少人的心跟著跌宕,又有多少人在預期收益折損的同時決心說盡管預期收益折損了,但還是見好就收,趕緊撤退,這樣比虧錢好很多時候投資變成了一場豪賭。其實還有很多穩妥的理財方式比如銀行理財。下面筆者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無論選擇哪類銀行理財產品,都要充分了解各類理財產品的產品特徵和投資風險,如是否保證本金、是否保證預期收益,最好和最壞的投資情況是怎樣的等。要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符的產品,避免盲目追求高預期收益,而忽視投資風險。
二、選擇投資周期與資金流動性相符的理財產品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選擇理財產品時還要關注產品的投資周期,看看是否與自己的需求相符。同時,還要關注產品到期的相關投資條款,了解產品是否有提前到期或中途贖回等條件。
若產品需持有到期才可保證本金,則在選擇產品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因為銀行封閉式理財是不能提前贖回的,萬一遇到急用錢的情況自己就會很被動,有些銀行提供質押或者轉讓功能,但都會收取一定費用,還是不劃算哦!
三、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和預期收益計算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要充分了解產品到底投向哪裡,到期的投資預期收益是如何計算的,是否有公開的渠道定期了解產品的運行情況和預期收益情況,這樣才能對投資產品有個清晰的理解,並可據此來進一步評估投資風險,實現對理財產品更好的掌控。
四、選擇理財產品要與現有資產形成配置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有時會比較盲目,常常是聽說哪款產品預期收益高就投哪款,或者是偏好某一類產品而忽視其他。其實,這樣的產品選擇方式有較大弊端,使投資者無法對的投資產品組合進行有效的配置,面臨產品集中度過高的風險。
若未來市場或政策出現調整,將使整體投資預期收益受到影響。比如,有些投資者就偏愛短期的債券型銀行理財產品,但由於債券型產品較大程度上會受到市場利率的影響,若利率出現下調,則手中的產品預期收益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但要關注產品本身的特徵和預期收益,還要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資產配置要求。
怎樣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綜上所述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產品情況綜合考慮決定,關繫到辛苦存下來的血汗錢再怎麼小心謹慎也是不為過的。
⑧ 我想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為什麼要去銀行辦風險評估,不去行嗎我離銀行很遠
我行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是指根據客戶本人填寫的《招商銀行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表》(簡稱評估表,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以協助客戶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購買理財產品前必須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
我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遵行風險匹配原則,只能向客戶銷售風險評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
首次風險評估需要您本人帶上一卡通和有效身份證明到全行任意網點辦理。
(應答時間:2022年6月22日。以上內容供您參考,如遇業務變動請以最新業務規則為准。)
溫馨提示: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官方客服熱線或聯系招行APP在線客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