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歐洲金融機構是什麼時候
Ⅰ 1997年金融危機是由誰引起的
這是一個次級債引起的,並美聯儲以及美國政府處置不當導致的一個綜合危機。
1、美國網路泡沫破裂和911事件,本來美國經濟應該遭受沖擊。
2、格林斯潘大幅度降低利率,將利率迅速從6%左右降低到1%。使得房地產市場啟動(房地產市場的容量比網路大很多),前者受到掩蓋。需要注意的是,格老的1%利率政策僅僅在最低維持了半年左右,就迅速進入加息周期。
3、即使如此,低利率政策使得各個投資銀行大量發行次級債(收益率高)--金融機構負責人為追求業績紅利,違背了道德底線。
4、伯南克上任後繼續的幾次加息使得次級債問題被刺破。(我個人對伯南克的評價極其低,認為只要其不下台,美國經濟難以有好轉)
5、次級債引發了貝爾斯登達到破產,但是它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救助。
7、當美國的第四大機構都無法自保的時候(類似於我國的工農中建銀行),各個金融機構開始思考,第一二三大機構也不一定可靠,也不確定能夠得到政府的救助。那麼各個金融機構都隨時可能破產,都已經無法信賴。
9、美國7000億救助計劃。一是注入資本,二是提供擔保,三是其他方式。他們救助的一是金融機構,二是實體經濟。目前雖然危機有所緩解,但是這次危機實在太大,隨時可能有金融機構宣布破產,所有金融機構還在驚恐之中,無法緩神。
在國際貨幣中,美圓依舊是老大。歐元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匯率一直升值,但是依舊只是老二。世界上各個大型基金的資金拆借往來依舊使用美圓為標准,現在金融大動盪,歸還借款的時候,依舊是用美圓計算。
所以,美國的金融危機很快傳導到了歐洲,歐洲的金融機構也抗不住,歐洲被迫出台了4萬億歐元的救助計劃。 注意,歐洲的救助金額是美國的好幾倍。
11、世界金融機構目前處於全面的驚弓之鳥狀態。
12、目前的市場也可能處於巨大的錯誤之中,包括被錯殺。
Ⅱ 聯合國制裁名單,美國制裁名單,OFAC 制裁名單有什麼區別
目前聯合國、美國、歐盟,甚至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英國都有各自的制裁政策。例如目前歐盟就仍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制裁。
一、聯合國制裁
聯合國成員通過決議對部分國家的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但是聯合國的決議效力並不直接及於成員國內的個人、企業等主體。而是通過轉化為國內法律法規實現制裁效果。中國是通過外交部轉發聯合國決議的形式告知各單位遵守聯合國的制裁規定。
二、美國制裁
美國對外製裁通過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 ( The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即 OFAC ) 單方面對部分國家進行制裁,該制裁屬於單邊制裁,而且范圍要大於聯合國的制裁名單。但是美國的制裁比較具有威力。美國的制裁措施有主要制裁(Primary Sanction)和次級制裁 ( Secondary Sanction ) 之分。
主要制裁是針對美國主體的,例如美國企業、美國自然人、在美國領土的別國人或企業。但是次級制裁就是針對非美國主體了,比如世界各國的企業、自然人。次級制裁主要是針對伊朗而實施的。比如,中國的一家企業不顧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措施,而與被列入美國 OFAC 發布的 SDN 名單中的實體開展交易,或者使用美元,通過美國金融機構與伊朗主體開展交易,都會遭受美國制裁。比如歐洲法巴銀行、中國昆侖銀行以及部分石油國企就被美國制裁了。
制裁的後果包括,不允許美國的企業向其融資,不允許政府采購,甚至巨額罰款。好在 2016 年 1 月 26 日之後,JCPOA 計劃實施之後,大部分針對非美國主體的制裁措施已經暫時中止。但美國制裁措施就像一張巨大而細密的網,稍有不慎就可能違反。因此,歐洲金融機構由於被巨額處罰了好多次,面對美國制裁額外謹慎。
並不是說我國企業與被列入 OFAC 的制裁名單中的企業或個人開展交易就不能開展,而要根據其制裁措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歐美的金融機構裡面,有專門的團隊審核每筆業務的制裁風險。而且歐美從事合規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專門提供相關業務的制裁風險篩查。
Ⅲ 金融危機是哪一年
金融危機是2007年。
2007-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於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
早期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個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影響:
2009年4月13日經濟學權威於演講中表示,如果各國政府的做法依然不變,甚至認為金融海嘯已經近尾聲,那麼很快史上最慘烈的大蕭條即將來襲,因為不管股市反彈與否、數據降幅縮小與否、銀行業打消狀況好壞,整體世界經濟下墜中並且工作數量持續下墜是不可扭轉的既定事實。
30年代大蕭條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轉期後續第二波的主海嘯卻突然來襲,就算在最佳狀態的假設成立;真的觸底也會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後就從此盤整再也沒有爬起來,而現在與未來的世界情勢卻比當年日本面對的嚴重十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球經濟危機
Ⅳ 上世紀美國制裁過歐洲的通訊企業嗎
制裁過。
當年法國通訊巨頭阿爾斯通公司就被美國制裁過,其高管被美國以行賄罪(行賄行為發生在印尼)逮捕。
事件和華為孟晚舟事件如出一轍。
最後結果是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公司收購。
Ⅳ 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和過程
過程相關內容(時間):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准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5.次貸危機的發展
2007年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調,道指跌1.37%、標普跌1.29%、納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
2007年7月19日
貝爾斯登旗下對沖基金瀕臨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麥格理銀行聲明旗下兩只高收益基金投資者面臨25%的損失
2007年8月3日
貝爾斯登稱,美國信貸市場呈現20年來最差狀態
歐美股市全線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總裁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2007年8月6日
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8月9日
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美國次級債,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干預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
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美股很快應聲大跌至數月來的低點
2007年8月14日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
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各經濟體或推遲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面臨破產
美次級債危機惡化,亞太股市遭遇911以來最嚴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
歐洲央行擬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8000億日元
澳聯儲向金融系統注入35.7億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
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應對危機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95億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52.5億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100億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布希承諾政府將採取一攬子計劃挽救次級房貸危機
2007年9月1日
英國銀行遭遇現金飢渴
2007年9月4日
國際清算銀行與標普對次級債危機嚴重程度產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風波導致央行行長金恩和財政大臣達林站上了辯護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深遠,但該機構同時認為各國政府不應過度監管
2007年10月8日
歐盟召開為期兩天的財長會議,主要討論美國經濟減速和美元貶值問題
2007年10月12日
美國財政部本著解決次貸危機的宗旨,開始廣開言路 改善監管結構
2007年10月13日
美國財政部幫助各大金融機構成立一支價值1000億美元的基金(超級基金),用以購買陷入困境的抵押證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國破產協會公布9月申請破產的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萬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頂級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虧損79億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也宣布當季虧損6.2億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歐洲資產規模最大的瑞士銀行宣布,因次貸相關資產虧損,第三季度出現近5年首次季度虧損達到8.3億瑞郎
2007年11月9日
歷時近兩個月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達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億美元幫助市場走出次貸危機
2007年11月26日
美國銀行開始帶領花旗、摩根大通為超級基金籌資800億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國樓市指標全面惡化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聲稱10月成屋銷售連續第八個月下滑,年率為497萬戶,房屋庫存增加1.9% 至445萬戶
第三季標普/希勒全美房價指數季率下跌1.7%,為該指數21年歷史上的最大單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資巨頭巴菲特開始購入21億美元得克薩斯公用事業公司TXU發行的垃圾債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公布,第三季止贖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在未來五年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聯手救市,包括短期標售、互換外匯等
2007年12月14日
為避免賤價甩賣,花旗集團將SIV並入帳內資產
2007年12月17日
歐洲央行保證以固定利率向歐元區金融機構提供資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聯儲提交針對次貸風暴的一攬子改革措施
歐洲央行宣布額外向歐元區銀行體系提供5000億美元左右的兩周貸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聯儲定期招標工具向市場注入28天期200億美元資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級基金經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級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華爾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個出售協議,以緩解資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沖減340億美元次貸有價證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消費者信貸違約現象加劇,逾期還款率升至2001年以來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評級公司穆迪預測SIV債券持有者損失了47%資產
2008年1月17日
次貸虧損嚴重,標普評級公司開始對債券保險商實施新的評估方法
布希政府有意放鬆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監管
美國去年12月新屋開工數量下降14.2%,年率為100.6萬戶,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國財政部要求有意收購諾森羅克銀行的私營企業在2月4日前提交詳細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聯儲緊急降息75個基點
2008年1月24日
美國紐約保險監管層力圖為債券保險商提供15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
2008年2月1日
美國1月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8萬,為超過4年來首次減少
2008年2月9日
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聲明指出,次貸危機影響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國六大抵押貸款銀行為防範止贖的發生,宣布「救生索」計劃
巴菲特願意為800億美元美國市政債券提供再保險
2008年2月14日
美國第四大債券保險商FGIC宣布願意分拆業務
2008年2月18日
英國決定將諾森羅克銀行收歸國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聯儲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國宣布州立銀行陷入次貸危機
2008年2月21日
英國議會批准國有化諾森羅克銀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聲稱即使通脹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國2月ADP就業人數減2萬多,美元兌歐元刷新歷史新低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參考資料美國金融危機 網路)
Ⅵ 簡單解釋美國對俄羅斯經濟制裁
面對歐美的制裁,俄羅斯手中並沒有什麼牌可打。有效的反擊手段幾乎沒有。
第一輪,歐美針對俄羅斯高官和依附於普沙皇的權貴及寡頭們頒布個人制裁和旅行限制。俄羅斯馬上反制裁。但這個意義不大。說白了,誰沒事去俄羅斯呢。
之後歐美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才算見了真章,狗熊感覺到疼了。美元依然是石油結算貨幣,而俄羅斯手中的外匯儲備不過1000億美元的規模,算上國家基金的200億美元,還有福利基金的600億美元,也不到2000億美元。沒有了歐美西方的銀行和金融服務,俄羅斯的石油出口結算都會有大麻煩。另外就是對俄羅斯的外貿打擊也很大。由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對俄貿易國,都不接受俄羅斯銀行的擔保和信用證等金融手段,所以以前俄羅斯在對外貿易時都只能依賴歐洲或者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來擔保(比如出具信用證),甚至托收。現在由於遭受歐美一致的金融制裁,沒有任何一家歐美的銀行在給俄羅斯提供金融服務了。俄羅斯的對外貿易舉步維艱,大部分都無法進行下去了。還有就是歐美禁止俄羅斯的能源,原材料和軍工產業到歐美的資本市場來融資。俄羅斯幾家大型石油企業的發行債券的計劃都失敗了。而融資的失敗,讓它們的到期外債的還本付息都出現危機。信用等級被一再下調。另外,就是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行業長期依賴歐美的技術和裝備。遭受制裁後,俄羅斯雄心勃勃的北極油氣開發項目基本趴窩了。因為憑俄羅斯自己的技術和設備根本無法開發該地區的油氣資源。而俄羅斯針對歐美的金融和技術制裁的反應,不過是禁止進口歐美的農產品和食品。但是俄羅斯在這方面並不能自給自足,來自歐美的便宜的食品佔到俄所需的40%,而其他生活日用必需品的份額也達到了49%。可以說,長期以來,來自歐美的充足而便宜的供應,為穩定俄羅斯物價,抑制其國內通脹發揮了重大的正面作用。現在一禁止進口,俄的物價和通脹馬上上漲。
現在這一輪油價下跌和盧布貶值,更是讓俄羅斯徹底沒咒念了。
2012年時,俄羅斯還信心滿滿地宣布要到2030年達到比利時和荷蘭這些歐洲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但是這個願景的實現前提是2個:一是石油價格在2016年穩定在120美元/桶,在2020年之前不低於100美元/桶,而是國內通脹率保持在2009年至2011年之間的水平。
現在看,俄羅斯的算盤算是白打了。別說達到什麼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了,恐怕連維持財政收支都不可求了。也許,從1999年到2009年這10年趁著高油價而掙的這些錢全得變成過路財神,都得吐出來。十年黃梁一朝驚醒,徹底回到原點。
Ⅶ 1萬億國債會被凍結嗎別忘了70年前,美國凍結我們8.05億
最近這兩年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是層出不窮,繼華為中興之後,TIKTOK和微信也被封禁了,不過相對於這些,還有一件事更讓大家揪心,那就是我們還有高達1萬億的美元國債,這些國債會被凍結嗎?
對於這個問題,網友分成了兩派,有的人說美國越來越沒底線,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另一部分認為美國不敢凍結我們的國債,否則就失去美元的信用和領導地位了。事實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年前,美國政府還真的凍結了我們8.07億美元的資產,而且凍結時間長達30年。不過啊,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老一輩領導人,那可不是好惹的,在這次凍結事件中,我們不但沒有吃虧,反而賺了個大便宜,這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段 歷史 故事,同時探討一下,美國究竟會不會凍結我們的國債?如果凍結,我們有沒有什麼反制措施?
這次美國凍結我們的資產,還要從朝鮮戰爭說起。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首爾被佔領,幾乎就在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戰爭,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的局勢急轉直下,唇亡齒寒的道理中國人太懂了,中朝之間有超過1000公里的邊境線,而且美國飛機直接轟炸了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勢在必行了。1950年10月19日,先頭部隊38軍,率先跨過鴨綠江。中美兩國在戰場上開始了正面對抗,這可是兩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交手,即便在國民政府時期,美國都沒有直接派軍隊參戰,不過出於戰略考慮,我們採用的是志願軍的名義,中美兩國並沒有宣戰,美國為了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十分配合演出,默認了這一稱號。並且嚴令飛機不得越過中朝邊境。
但是在另一個戰場,美國就對我們沒這么客氣了。1950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頒布《凍結中朝資產條例》,對中國進行制裁,總的來說分成兩個方面:
那麼,美國總共凍結了我們多少錢呢?
這個是存在爭議的,根據最早的統計是8.05億美元,但後來,雙方就這一問題進行談判時,美國代表說實際上只凍結了4.017億美元。原因是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凍結措施,首先把一部分美元頭寸轉換成瑞士法郎、德國馬克等非美元貨幣,存入瑞士銀行,其次,動員海外機構搶救了部分物資和資金。但是中方代表對美國的這一套說法表示質疑,因為凍結不但涉及到政府賬戶,還有大量的個人,除此之外,還涉及到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所以具體的金額確實難以統計。
時間來到1979年,這一年,中美建交,一系列 歷史 遺留問題被重新拿到了談判桌上,其中就包括朝鮮戰爭期間,中美互相凍結的資產。經過唇槍舌劍據理力爭,美國政府於1979年10月1日宣布解凍中國的資產,根據後來的賠償結果來看,美國人還是老老實實的還了我們8.05億美元。
其實,和美國凍結我們的8.05億美元相比,我們凍結的美國資產更為龐大,足足有19.69億。而且從1950年凍結到1979年解凍,在這將近30年裡,我們並沒有付給美國人一毛錢利息,相當於白白用了20億美元的建設資金。
估計看到這里,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總是聽說美國凍結他國資產,為什麼我們能凍結美國20億美元,而美國只凍結了我們8億呢?
美國之所以只凍結了我們8億美元,原因只有一個字,窮。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是典型的一窮二白,政府沒有什麼錢,1952年,我們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只有1.08億美元,而個人就不用說了,吃飽飯都成問題,更不會跑到國外銀行存錢了。但是這8億美元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資金了。
接下來再說說我們是怎麼凍結美國20億資產的。
在美國宣布凍結中國資產後,1950年12月28日,中國政府發布《關於管制美國在華財產,凍結美國在華存款的命令》宣布管制和清查美國在華資產,凍結美國政府、公司及個人在中國的存款。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由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存在,列強在華可以享受特權,於是他們紛紛在中國設立公司,攫取巨額利益。新中國成立後,一部分外資撤離了中國,還有部分留了下來。其中英國公司最多有299家,美國第二,212家。這些公司把控著當時最先進,同時也是利潤最高的工廠,比如電話公司、電報公司、輪船公司、碼頭倉庫等。以上海電力公司為例,這是一家英國人倒手給美國人的公司,截止到被管制,資產已經高達5700萬美元。美國人在中國的大量投資,在關鍵時候成為了我們制裁美國的武器。
所以當時的情形是,美國有大量的資產在中國,而中國由於一窮二白,損失相對較少。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兩國相繼解凍了凍結的資產,這一遺留問題得到了解決。
但是這一 歷史 事件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在特殊情況下,我們並不能排除美國凍結我們資產的可能性,而且類似的凍結事件如果再次發生,中國的損失將遠遠超過70年前。
第一、我們有大量的美元儲備
截止到2020年8月末,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官網的顯示,目前我國官方持有外匯總額為31646億美元,不過雖然計價單位是美元,但我們的外匯並不全都是美元資產。具體有多少美國國債,我國外匯管理局的沒有列出來,這個數據需要去美國財政部官網查,具體的數據1.074萬億美元。大約是我們外匯儲備總資產的三分之一。
這1.074萬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呢?
2019年北京市的GDP是35371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大概是北京兩千多萬人,兩年不吃不喝創造出來的財富總和。而朝鮮戰爭時期,我們的外匯儲備只有1億美元,70年間翻了1萬倍。都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可如今我們已經過了一貧如洗的階段,但是大量的財富掌握在別人手裡,這的確是讓人擔心的一件事。
第二、美國逆全球化策略
由於美元的世界貨幣屬性,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把美元當儲備貨幣,但是美國卻不必儲備他國貨幣,只是象徵性的儲備了歐元日元等貨幣,等值412億美元。從這一點上看,中美是非常不對等的,在對華直接投資上,去年1月到10月,美國只有27億美元,這和我們高達1萬億的美債儲備比,簡直是九牛一毛。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搞逆全球化,號召美國企業迴流,妄圖孤立隔絕中國。其實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畢竟國家是國民利益的代表,如果想發動戰爭,難免會投鼠忌器。但是美國現在一意孤行,真的很難猜,接下來又會搞什麼幺蛾子。
第三、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和貿易結算體系暫時無法替代
如果美國凍結了我們的國債,損失的可不僅僅是這1萬多億美元的資產,更嚴重的是,人民幣將被排除美元國際結算體系之外。美國之所以在全世界這么囂張,不是罰款就是制裁,靠的就是美元的霸權地位。根據SWIFT公布的最新數據,美元在國際外匯儲備和國際支付中的佔比分別為60%和38.96%,而人民幣只有2.02%和1.91%,二者還不是一個等級的。一旦被迫和美元強制分離,我們將面臨經濟波動、匯率不穩定、國際貿易結算困難等方面的問題。
不過雖然美國掌握著金融霸權,但也不是說隨便就可以制裁別國的。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
首先,有沒有正當的名義。
金融制裁需要國際 社會 的合作,需要有嚴謹的法律支撐的,嚴格的說這是需要聯合國決議的,但是美國仗著自己的地位,把國內法律用到全世界,但無論如何,還算是有一定的法律約束,而不是聽特朗普一個人的,比如《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反海外腐敗法》等等,這些法律會有一定的適用條件,比如違反人權、武器擴散、洗錢等。
其次,美國政府的國際信用
誠然,美國是可以無端賴掉這1萬億的國債,但是如果師出無名。幾乎就是宣告美國信用的破產,我們都知道美國金融運轉的最核心之處就是國債,政府每年都是入不敷出,如今已經欠下了26萬億美元的天量債務,此外,各種金融衍生品也是以國債為基礎,一旦國債信用出現問題,新發的國債沒人買,手裡有國債的會著急出手,金融帝國轟然倒塌,美元的地位也不復存在。
第三、動搖離岸美元市場,影響美國國內經濟
一旦高達1萬億美元的國債被凍結,產生的能量將是幾倍,甚至十倍。美元大概有30%以上的流通是在國外的,也就是離岸市場,發出去的貨幣就像潑出去的水,美國本土之外的美元,美聯儲是很難掌控的,而這部分潑出去的水又衍生出了多少金融產品,沒人能算得清楚。中國高達3萬億美元的儲備,已經連續十幾年世界第一,佔全世界外匯儲備的30%,是第二名日本的兩倍還多。中國是美國之外最重要的美元市場之一,美元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武器,我們完全有能力利用外匯儲備動搖美元的價格和信譽,而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實際上就是空中樓閣,根本經不起美元和美債的大幅波動。
第四、造成大國之間直接對峙的局面
通過朝鮮戰爭,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國之間發生矛盾時,雙方都還是盡量克制,避免直接沖突,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國之間直接對抗後果實在太嚴重。那麼,為什麼說美國不會輕易凍結我們的國債呢?因為這是非常極端的方式,幾乎就宣告了雙方的敵對和戰爭。這一步棋,美國不敢輕易走,如果要走,我們必然強力反制,後果,那就只能發揮想像力了。
第一、制裁金融機構。
其中包括罰款、比如之前美國就因為洗錢問題對匯豐銀行開了一張19億美元的罰單。
第二、限制金融交易,凍結機構資產。
2014年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時候,就限制了俄羅斯金融、能源行業的國際金融借款,當然美國也會對特定個人機構的資產進行凍結。
第三、排擠出國際結算體系。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WIFT系統了,2012年迫於美國的壓力,SWIFT取消了伊朗30多家銀行的會員資格,伊朗經濟遭到重大打擊,當年的石油出口下降了60%,貨幣雷亞爾也貶值了60%,伊朗回到了以物換物的時代,部分石油企業甚至只能用黃金來交易。這一招是非常狠的,起到的效果也明顯,甚至完成了美國大兵沒法完成的任務。所以,相比較凍結國債,用美元結算體系打擊對手會更簡單有效。
第四、凍結他國央行資產。
如果走到這一步說明制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但是凍結央行資產和美債違約其實是不一樣的,美元和美債也不能劃等號。嚴格意義上來講,美債的信用要高於美元。這從發行機構上就可以看出來,美債是美國信用為背書的,美元是美聯儲印刷的,而美聯儲的性質是一家私營機構,自然和國家信用沒法比。理論上說,只要美國還存在,美國國債就要一直有效。
所以,綜合以上來看,美國國債違約的情況只有一個,那就是中美的直接敵對狀態。但是為了守衛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我們要的不是十拿九穩,而是萬無一失。
針對於可能被凍結的風險,我們從以下方面做出了應對:
第一、改善外匯儲備的結構 。降低美元的比例,增加歐元英鎊黃金的儲備。
第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國家信用。 如果想擺脫美元壓艙石的作用,就要把錨轉移到我們國家的信用上來,同時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場景,在國際貿易和融資中多使用人民幣。堅持金融和貿易對外開放。這是人民幣走出去的先決條件。
第三、建立人民幣跨境結算體系。 如果不能打破美元體系一統江湖的局面,我們就要處處受制於人。而且現在很多國家也意識到,在美元之外建立其他結算體系的重要性,包括歐洲國家,也都在推進這一項目的進行。歐元的份額已經不小了,人民幣也必須有一席之地,我們的經濟體量和人口也是有這個實力的。
打破美元壟斷,開辟人民幣的舞台,這條路看起來很漫長,但70年前,那麼黑的路都走過來了,今天我們還會怕嗎?
Ⅷ 聯合國制裁名單,美國制裁名單,OFAC 制裁名單有什麼區別
1、聯合國制裁名單,按照規定,所有制裁決議的通過必須經過安理會的批准,而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對任何安理會決議的否決權,因此,聯合國安理會的任何制裁行動均不可能針對五常中的任何一國。所有的聯合國成員國都必須遵守。
根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制裁行動的具體措施包括全面經濟和貿易制裁以及一些較為具體的措施,如武器禁運、禁止旅行及金融或外交限制等。
2、美國政府的制裁名單,是需要美國國會討論通過的,但是僅限於美國,或者與美國有雙邊或者多邊協定的國家,才會按照美國的制裁名單,對當事國進行制裁。
美國政府的制裁名單包括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出入境、制裁范圍很廣!原則上說,美國的制裁名單,其他國家沒有必須配合美國,共同對當事國執行制裁的義務和責任!
3、OFAC是美國財政部制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的裁名單,主要是對經濟方面的項目進行制裁,比如,禁止美國對其他國家投資,或者凍結其他國家在美國的資產,等等。主要是經濟制裁,制裁范圍比較單一!
(8)美國制裁歐洲金融機構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根據《聯合國憲章》,制裁行動的具體措施包括全面經濟和貿易制裁以及一些較為具體的措施,如武器禁運、禁止旅行及金融或外交限制等。
從聯合國通過決議的數量可以看出,安理會並不經常動用制裁的手段。截至1990年8月6日,安理會總共通過了661項決議,而其中制裁決議佔了相當小的部分。這主要是因為相關國家往往很難在一個具體議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導致制裁決議很難通過。每一次制裁決議出台的幕後都有著相關國家之間大量的磋商、談判與妥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制裁
Ⅸ 美歐制裁俄羅斯已長達了5年多的時間,究竟對俄羅斯產生了多大影響
美歐制裁俄羅斯由來已久,這是政治歷史環境導致的結果,也是國家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美歐制裁俄羅斯延緩了俄羅斯額發展,對俄羅斯的經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俄羅斯繼承了原來的超級大國蘇聯的力量,如果不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限制,俄羅斯的發展要比現在還要快,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蘇聯。
現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都有著不可分割的利益關系,比如俄羅斯境內有很多的美國企業,如果美國繼續制裁俄羅斯,那麼他們國家的經濟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現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美國也是不像之前那樣採取強制措施制裁俄羅斯。
Ⅹ 金融危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時間
從06年底到萊特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的那天開始爆裂,真正隱下伏筆的是2001年911以來,葛林斯潘不顧後果的把利率從6%迅速降到1%所造成的美元信貸暴漲,使美圓泛濫!沒人可以說它會持續多久,沒人有個數!因為這裡面的不定因素太多!美國經濟恢復快就快,不然可能回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