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領域哪個城市最好

金融領域哪個城市最好

發布時間: 2022-11-14 10:02:55

A. 金融學研究生畢業後去哪些城市發展比較好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B. 在中國哪個城市金融業最發達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主要的金融中心和遠東國際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中國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及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占銀行同業公會會員的81%。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上海同時是當時外國金融進入中國的首選之地。據統計,到1936年外國在華銀行家數共有32家;其中,上海就有27家,而香港同年只有17家外國銀行。這些外國銀行大多集中在外灘一帶:英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及台灣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上海當時的金融市場非常發達,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摺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之和,也超過法國的巴黎。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現今的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發達的城市,據上海統計局初步統計,全市2009年經濟總量達14901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佔0.7%、39.9%、59.4%。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555美元,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540.3億元,比上年增長7.7%,GDP總量也已經超過香港。第三產業主要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信息服務業、商貿業、餐飲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上海現有的本地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畢馬威咨詢公司參與制定,法國巴黎大區投資促進協會發表公布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英國倫敦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上海。改革開放以後成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不論是技術手段還是交易規模均獲得較快發展,目前,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統峰值訂單處理能力達到80000筆/秒,系統日雙邊成交容量不低於1.2億筆,相當於單市場1.2萬億元的日成交規模,並且具備平行擴展能力。截止2009年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證券的總市值為18.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五、成交金額居全球第三、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居全球第六,並在近幾年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大型企業來滬上市融資,其中包括金融企業里盈利能力冠居全球第一、第二的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此外,還包括中國人壽、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神華、中國銀行、中國建築等一批業績優良的藍籌公司。

C. 做金融去哪個城市最好

比較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業發展情況:

總體而言,北京的金融業體量最大,因為國有資本集中;

上海其次,代表外資資本;

深圳後發優勢明顯,代表民間資本。

總體而言,北京的金融業體量最大,因為國有資本集中;

上海其次,代表外資資本;

深圳後發優勢明顯,代表民間資本。

各有特色,各領風騷。當然,規模只是一方面,金融實力的比拼還需要從區域經濟發展、商業環境、城市基礎設施、人才集聚效應等多方面綜合考量。

根據一家國際權威機構編制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五個維度:商業環境、金融業務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及城市聲譽、其他一般性因素等。

按照這些標准遴選出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如下:

國內城市按照上述標准,上海排名在深圳和北京之前,北京可能會覺得很不爽,就因為我霧霾大、我是政治中心,就欺負我嘛,相信看了下面的數據你也會為北京鳴不平。當然,更多的還是從金融業務規模來講。

金融行業規模

從金融資產總額、金融業增加值及佔GDP比重、金融業稅前利潤等來看,北京都大幅領先上海及深圳,雖然其GDP落後上海2300億元。

1.金融資產總規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這一點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級的國有金融機構,工農中建總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等;

2.金融業稅前利潤深圳後來居上,與上海齊平,且增速雖大幅落後北京,卻高於上海近7%;北京的稅前利潤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3.金融業生產總值北京小幅領先上海,深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追趕;

4.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對金融業的依賴較大。

1.金融資產總規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這一點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級的國有金融機構,工農中建總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等;

2.金融業稅前利潤深圳後來居上,與上海齊平,且增速雖大幅落後北京,卻高於上海近7%;北京的稅前利潤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3.金融業生產總值北京小幅領先上海,深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追趕;

4.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對金融業的依賴較大。

銀行業實力比拼

決定金融實力的絕大部分因素是銀行業。北京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行為主,而上海雖只有交通銀行一家大型國有銀行,但擁有22家外資銀行金融機構,縮小了與北京的資產總額差距。深圳的銀行業相比北京上海較弱,從北京的銀行法人機構是深圳近3倍就能看出。

北京銀行業人均擁有資產1.46億元,而北京及上海人均擁有資產約0.8億元。

按照北京銀行業金融機構4000億元假設(實際遠遠不止4000億元,還未計算信託、財務公司、金融租賃等其他銀行業機構),則北京的人均產值359萬元、上海288萬元、深圳585萬元;

利潤率即使按照10%計算,實際上2014年是非常好的年頭,遠遠不止10%,這樣計算人均收入:北京36萬、上海29萬、深圳59萬,中位數也是41萬元。

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深圳蓮花山公園的相親牆上面秀優越的好多都是銀行員工了。

不信,有圖有真相~

證券業實力比拼

北京上海深圳三城擁有法人證券機構數量相當,但管理的資產規模北京卻比上海及深圳少一倍,這也不難理解,北京有四家國有大行、巨型國有資本,對於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股票承銷發行、財務顧問等並沒有那麼重視,反倒是深圳後來居上,資管規模及增速都領先。注意,這是2014年的數據,2015年增速估計不會這么高了,因為這一輪牛市(哦,不,應該說上一輪了)正好是從2014年7月開始的。

但北京的證券業在支持實體經濟上,遙遙領先上海及深圳,國內非金融機構通過股市籌集的資金額北京最高,是上海及深圳的4.76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上海和深圳有全中國最大的兩家「賭場」(噓噓,小點聲)。

另外,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上海有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有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對比一下:

上海上交所(戰略新興板):

上交所各類有價證券總成交金額128.15萬億元,增長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額37.72萬億元,增長63.8%。定位為大型企業,盈利能力較強,戰略新興板側重於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深交所(創業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值128572.94億元,增長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億元,增長50.9%。全年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444708.19億元,增長49.9%。定位為中小型企業,較上交所要求略低,創業板門檻也比戰略新興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掛牌公司達1572家,累計掛牌企業362家,投資者總數達48675戶,是2013年年末總數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企業,與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類注冊制,屬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

上海上交所(戰略新興板):

上交所各類有價證券總成交金額128.15萬億元,增長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額37.72萬億元,增長63.8%。定位為大型企業,盈利能力較強,戰略新興板側重於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深交所(創業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值128572.94億元,增長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億元,增長50.9%。全年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444708.19億元,增長49.9%。定位為中小型企業,較上交所要求略低,創業板門檻也比戰略新興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掛牌公司達1572家,累計掛牌企業362家,投資者總數達48675戶,是2013年年末總數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企業,與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類注冊制,屬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

D. 做金融去哪個城市最好

香港: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5位
香港與倫敦、紐約三分全球,是世界級別的三座金融中心。

香港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金融及經濟監督機制,國幣調控體系都位居世界頂尖水平,無論是商業銀行、投行還是證券公司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這些無不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金融人才進軍相關打拚。

上海:位居全球金融城市第十六位
盡管上海在金融產業績效、機構實力和生態環節方面略遜於北京,但其金融市場規模仍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因此在中和實力面前也是國內城市得分最高的那一個。

上面目前有超過35萬金融從業人員,佔全市從業人員的5%。仍缺乏大量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

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級金融人才是指在專業金融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也包括FRM、CFA等高含金量金融證書持證人才。

深圳: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22位
深圳本來受自身先天規模和體量較小影響,是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實力相對最弱的中心。但這次在國際上的排名卻超過了北京,體現它不斷追趕的上升勢頭。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已經發展為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這也同時提高了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深圳作為國內一線中心城市,是很好的金融人成長地。

北京: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26位
隨著「新三板」這一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落戶北京,北京在金融市場規模分項上的短板已開始顯現競爭力。

為吸引金融人才,首都推出了16項政策,在就業、生活、福利等方面提供大量便捷和保障。

這些都讓北京成為金融人選擇發展城市時,最先列入考慮名單的對象。

青島: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46位
自2011年到2016年,青島的金融機構由161家增至230家,金融法人機構由12家增至26家。金融業增加值從319億元提升至668.8億元。青島已經成為國內冉冉升起的一顆金融新星。

大連: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48位
大連已成為當之無愧的東北三省金融中心,不僅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除了綜合實力在榜上名列前五十的這些城市外,國內仍不乏傳統金融城市,適合金融人長期發展定居。

E. 想進金融行業是否只能去北上廣深哪個城市的金融行業發展比較好

想要進入金融行業確實只能去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金融行業非常的發達。上海的金融行業發展的比較好一些,機會更多一些。

F. 金融學研究生畢業後去哪些城市發展比較好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G. 中國互聯網金融最發達的城市是哪裡

深圳是中國互聯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深圳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努力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力爭把深圳打造成最適宜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熱土。從2008年起深圳就把互聯網作為全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4年深圳相繼出台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文件。規劃建設深圳福田、羅湖和南山三大互聯網金融產業園區,大力推動民營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集聚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吸引更多有利於增強市場功能的網路金融業態落戶集聚,培養了一批初具規模、在國內業界具有影響力的行業標志性企業。
目前,深圳已經成為了國內互聯網金融最活躍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市互聯網第三方交易規模突破2.7萬億,將近全國的一半。P2P融資平台迅速增加,貸款成交金額累計300億,每個月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基本業務都佔全國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代理銷售理財產品的互聯網金融也超過了1000億,成為銀行理財類產品銷售最踴躍的新渠道。

H.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城市的名單,都有哪些城市

2020年9月25日,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正式發布,根據報告數據顯示,排在全球前十的金融中心城市分別是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北京、舊金山、深圳、蘇黎世。

全球金融中心數據報告自2007年起,每年的3月和9月各公布一次,至今年9月,已經連續公布了28期,該數據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編制。通過對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公共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共六個方面對全球111個金融城市及10個候選金融城市進行綜合評估,並根據最終得分依次列出各個城市的得分情況。

由於該指數報告每半年公布一次,而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排名也會發生細微的變化。通過3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數據匯總即可得出某城市的金融發展歷程,這對於評估某城市的經濟實力,進而評估城市背後的國家乃至區域經濟實力,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I.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行榜

1、紐約--全面領先
作為此次排名第一的紐約,其"產業支撐"和"綜合環境"在所有參評的45個城市中位於第一位,綜合得分87.2。紐約的"金融市場"和"服務水平"也排在第二高位。僅有"成長發展"相對薄弱,位列中國三個城市之後,排名第四。
紐約的全面發展是紐約超越倫敦、在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
國際上可與紐約抗衡的競爭對手目前只有倫敦。在成長發展、產業支撐和創新產出方面,紐約的表現優於倫敦;而在市場和服務水平方面則略遜於倫敦。
2、倫敦--老牌勁旅
倫敦歐洲排名第一,從綜合指數得分上看,85.7分的高分與紐約僅有1.5分的差距,兩個城市幾乎難分伯仲。
倫敦在金融市場和服務水平兩個要素上排第1位,綜合環境排名第2位,產業支撐排名第3位,成長發展排名第6位。
作為老牌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在跨國銀行拆借、國外股票交易、國際債券發行與二次買賣、外幣匯兌、海上保險與航空保險等眾多國際金融市場都擁有重要地位。
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作為金融行業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國際貨幣市場定價。並且全球各地又在Libor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包括Nibor(紐約)、Sibor(新加坡)、Hibor(香港)、Shibor(上海)等同類產品。
3、東京--領軍亞洲
東京在"金融市場"、"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三方面的排名全都是第3,這也決定了東京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三甲"地位。依靠日本發達的工業產業,東京的"產業支撐"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紐約,唯一拉東京後腿的是"成長發展",排在該項的第5位。
作為亞洲區的頭號種子,東京在亞洲金融中心排名第一,超過香港、新加坡和上海。除了創新方面落後於上海、香港,其他各項排名中,東京全都是亞洲區的領軍者。
4、香港--承東啟西
地理位置是香港無與倫比的優勢。在這樣一個全球市場中,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需要有一個接駁點來連接,香港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首選。
在發展指數報告中,香港在5個評價要素方面發展均衡,皆名列前茅,尤其是成長發展方面表現突出,排名第2,僅次於上海。
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並且排名靠前與香港政府的不斷推動密切相關。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就曾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中國內地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做基礎,香港定位於和紐約、倫敦的競爭。
5、巴黎--服務至上
雖然在法國出現了金融界史上最大的違規交易案,雖然有"魔鬼交易員"之稱的法國興業銀行前期貨交易員熱羅姆·凱維埃以一己之力就給銀行帶來了幾十億歐元的損失,但是浪漫之都巴黎還是以它的金融服務贏得了選票。
作為世界重要金融市場之一的巴黎,其優勢在於人才智力資本、政府服務水平和城市生活環境對金融產業的服務水平。其服務排名第4,金融市場、綜合環境排名第5,產業支撐排名第6,而成長發展成為巴黎金融中心的短板,僅列第9位。
法國巴黎銀行行長米歇爾·皮貝魯此前就曾在上海表示:鼓勵金融服務類產業發展,調動其積極性,是世界級金融中心建立所必須的。此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也是保障國際金融中心長期發展的基礎。
6、新加坡--均衡發展
新加坡的優勢在於產業支撐較強,各方面發展平衡,不存在明顯短板。位列此次十大金融城市第6位。
從五項指標來看,新加坡的單項排名全部在5-8名之間。產業支撐排名最靠前,位居第5。服務水平排名第6,成長發展和綜合環境雙雙排在6位。
立足、服務於整個東南亞地區是新加坡獲得較強產業支撐的基礎。建立亞洲美元市場、在亞洲最早設立金融期貨市場等,新加坡一直走在隊伍的前列。
7、法蘭克福--歐洲心臟
歐洲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這座位於歐洲心臟的大都市,其優勢在於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在此次排名中,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排名居第6位。目前共有300多家德國和外國的銀行、金融機構駐扎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交易所之一,僅次於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
8、上海--成長先鋒
上海的優勢在於成長發展潛力大,在所有45個參評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在五大新興經濟體城市(上海、聖保羅、莫斯科、約翰內斯堡、孟買)之中,受訪者對上海構建全球金融中心的信心程度最高。
正在舉辦的世博會,有利於提高科技創新力,更有利於促進上海金融市場的活躍程度。從各種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子要素分析,上海目前都處於積極發展的地位,並具有強大的待開發潛力。
然而,上海在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方面也存在短板。根據IFCDIndex顯示,上海在金融市場和產業支撐方面排名均為第7位,但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的得分均在50分以下,遠低於其他入圍城市。
9、華盛頓--美洲老二
華盛頓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在金融城市環境上也有突出表現,在美洲地區的金融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二。
其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方面表現較好,分別排第8和第10,成長發展排名第12,產業支撐排名第12。
10、悉尼--環境優越
悉尼的優勢在於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而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和產業支撐方面均遜於東京、香港、新加坡和上海。
但作為大洋洲為數不多的金融中心,悉尼在南半球以及亞太地區,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J. 金融科技區域發展不平衡,哪幾個城市走在全國前列

深圳,北京。
縱觀近幾年深圳金融科技發展,最突出特點就是獨樹一幟,具體而言,一是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新興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北京中關村已成為我國人工智慧創新高地。此外,在移動支付、監管科技、供應鏈金融、互聯網保險、智能投顧、企業徵信等應用領域,北京也涌現出了一批領軍企業。
展望新的一年,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或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金融科技將推動金融從移動金融向智慧金融全方位邁進,並呈現出中國「南北競合」新格局;二是金融科技賦能智慧金融的T2B2C模式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三是消費金融逐漸發展成熟,而助力於改善產業金融發展的金融科技技術或解決方案將獲得關注;四是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多種金融科技融合,以優化其應用能力;五是金融科技開始助力金融監管,提升監管效率。

熱點內容
股市所謂的大國消費指的是什麼 發布:2025-08-09 00:10:48 瀏覽:228
理財計劃需要什麼設計 發布:2025-08-09 00:09:53 瀏覽:820
綿石投資股票評級 發布:2025-08-09 00:08:38 瀏覽:374
股權代碼一般什麼時候發 發布:2025-08-08 23:35:38 瀏覽:368
如果股票被退市 發布:2025-08-08 23:35:36 瀏覽:473
美聯儲貨幣放水借的錢怎麼還 發布:2025-08-08 23:34:01 瀏覽:740
通貨貨幣是什麼 發布:2025-08-08 23:17:31 瀏覽:204
金融系畢業做哪些工作 發布:2025-08-08 23:08:25 瀏覽:816
炒股漲一買就跌怎麼回事 發布:2025-08-08 22:50:55 瀏覽:954
股票交易所與證券公司 發布:2025-08-08 22:42:08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