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做金融服務怎麼做
① 農村金融是干什麼的
農村金融 「就是農村的貨幣資金融通」、「是一切與農村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是貨幣、信用、金融與農村經濟組成的『融合體』」、「是農村貨幣資金運動中的信用關系」、「是以信用手段籌集、分配和管理農村貨幣資金的活動」、「是指農村貨幣資金的融通」。
農村金融的准確定義是研究和解決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的首要前提。雖然農村金融在我國歷史悠久,但"'農村金融'作為一個概念被廣泛運用,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事"。並且長期以來,在"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的主流金融觀[i]基礎上,"農村金融"的內涵似乎只要給"金融"冠以"農村"就能自然地被定義出來。
【拓展資料】
"農村金融"的本質蘊藏於農村金融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其定義實際上是不同歷史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現實,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依據這一哲學認識,聯系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實際,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導致上述缺陷的原因在於1978年開始的中國農村改革,是在沒有觸動整體經濟和金融體制背景下自發進行的,農村改革取得成功後,改革的重心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便在政府主導下,轉向了城市和工業。雖然,伴隨經濟、金融體制改革,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也從未停止,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偏好的強烈驅使,農村金融改革始終沒有能擺脫計劃經濟時期,工業和城市傾斜發展戰略下,農村金融外生於農村經濟,改革的目標只是暫緩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經濟矛盾的被動局面。
從而致使研究和認識"農村金融"的範式,最終沒有能跳出計劃經濟和城鄉"二元"金融背景下,基於傳統貨幣銀行理論形成的,以"農業"為對象,以信貸為特徵,以人為認定身份、依靠行政手段賦予職能為標准,以地理意義上的農村金融機構為載體的機構範式。從而直接導致了"既有文獻,對於農村金融問題的關注,特別是對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問題的分析,大多著眼於農村金融機構視角",認為"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足",農村金融功能的發揮,必須在現有機構框架下,賦予其功能,進而通過其行為績效判斷其功能實現的效應,即遵循機構--功能--行為績效的分析範式。
② 如何做好金融服務工作
金融企業是經營特殊商品——貨幣、貨幣資本以及與此相關的金融服務企業。金融服務是為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流通提供融通資金的服務,是金融企業有效經營貨幣與貨幣資本的成功保障,是營銷管理的一項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活動,是金融企業提供的全部金融業務與其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意識、服務活動、服務質量與結果的整合。那麼如何做好這項服務呢?筆者認為大概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關注客戶
金融企業的客戶服務必須要關注客戶的因素主要是:消費時間、職業特徵、等待時間 、禮貌程度、注意程度、正確性與能力等,滿足客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客戶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所需要的全部金融產品和服務。
二、懂得金融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潤滑劑;是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敲門磚;是無形的廣告;是國家富強文明的標志。
現代禮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倡具有時代和民族精神的禮儀,摒棄傳統禮儀中落後、迷信的東西。作為人們溝通和聯絡的重要方式,禮儀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尤其在禮儀之邦的中國,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注重禮儀已成為各行各業提高服務質量的重中之重。
隨著我國加入WTO及外資銀行的進入,金融行業的競爭近乎白熱化。在人員素質、網點建設、科技水平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情況下,若在缺少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必然使我們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為客戶提供有特色的金融服務,必須把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作為角逐制勝的法寶。因為好的服務能帶來最大程度的客戶忠誠,而客戶忠誠與否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聲譽和發展前景。金融業作為服務行業,其專業服務禮儀逐漸成為提高企業形象、擴大市場佔有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金融服務從業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金融服務禮儀。
三、 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意識
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意識大概有以下幾點:1、誠信意識,誠信是指誠實守信、有信無欺,它是金融業員工的基本職業要求,是金融服務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培養誠信意識已經成為全民共同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因此,要想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就要做到正直和誠信,增加對他人、企業和社會的責任感。2、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指 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以及給他人帶去方便和快樂的事情,只有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才能把工作當做快樂的事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產品渠道越來越完善,產品差異越來越少,服務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作為農村信用社的服務人員,更應該注重和強化服務意識,把工作當做樂事,樂在其中,把顧客當做朋友,真誠的心甘情願的為他們服務。3、效率意識 ,現代金融服務業涉及廣泛,金融產品需求日益增加,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金融服務人員的效率意識至關重要。時間就是金錢,顧客在等待辦理業務時,他們期盼的是准確、快捷。因此,服務效率決定著企業客戶吸引力的大小,從而也決定著企業的生存。4、責任意識。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基本保證,也是其造福社會的一項基本前提。沒有強烈的責任心,人就容易在逆境中跌倒,在各種誘惑面前不能自持。負責任是一種決定,需要用行動去承諾,才能給人一種可以信任的感覺。有責任意識的金融服務從業人員必須做到認真履行諾言,優質高效的完成工作,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從新的責任和事務中獲得動力。5、團隊意識。 團隊意識是具有集體意識和協調合作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它體現在金融團體為了一個統一的目標,自覺的認同必須負擔的責任,並願意為此共同奉獻。團隊意識包括兩個含義:一是集體意識,即團隊成員有共同的目標和基本利益,並為集體榮譽不斷努力;二是合作能力,團隊精神體現在成員的合作中,金融企業有了團隊精神就有了核心競爭力。6、創新意識。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從業人員的創新意識是金融企業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服務的重要因素。金融從業人員應該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從細微入手,用於探索創新。
③ 農村信用社信貸員都做些什麼
農村信用社信貸員的工作內容:
第一、放貸款 。
第二、貸前調查 。
第三、貸後追蹤 。
第四、貸款資料維護 。
第五、追貸款 利息 。
第六、具備一定的社交溝通業務能力。
④ 農村金融便民服務可以提供那些服務
可以為農村的群眾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務,如通過
德生
寶這樣的便民終端,農村的群眾可以輕松便捷的獲取銀行帳號余額查詢、匯款轉賬、取款、信貸等等多種金融
便民服務
。
⑤ 怎樣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要加大金融知識的培訓力度。針對偏遠地區的農民群眾金融知識匱乏、風險防範意識淡薄的實際,廣泛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採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將金融安全、金融誠信、金融服務產品知識送到街鎮村社。
⑥ 談談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如何創新農村金融
雖說農村金融的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放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並冠以「加快」一詞,說明農村金融創新的速度和空間仍有待提升。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今年農村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國家對農村金融的發展還是高度重視的,下面匯商所小編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自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來,農村金融創新的成績有目共睹。為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農村金融創新,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曾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市場導向,緊緊圍繞市場變化和各種需求,大膽開發和創新金融產品。針對農民對金融服務的要求突出表現在貸款需求多元、額度增大、利率靈活、手續簡便等方面,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順勢求變,立足「三農」需求,推陳出新,多元拓展,形成了適應不同市場主體需要的涉農信貸產品體系。這些舉措和政策對於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起著重要性的作用。
在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方面,有關方面不斷健全政策支持、公平準入和差異化監管制度,努力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特別是隨著農村金融管制的放鬆,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紛紛試水農村金融市場。雖然成績斐然,但我們也應看到,農村金融與廣大農民的需求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農業生產「貸款難」「抵押難」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所以農村金融的發展仍有很大空間,仍需努力。
從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看,「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一方面應繼續發揮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作用,特別是要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通過完善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等政策引導,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要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加大利用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
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在農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聯網」的要素,更是對原有農村金融模式的重構。在這一模式重構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機遇,也激發了需求。
⑦ 結合新農村建設,談談如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如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爭取1年時間實現貸款風險向五級分類的過渡,3年基本理順管理體制,用5-10年時間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產權明晰、經營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
二是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充分發揮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要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適時增加飲水安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秸稈發電、小水電等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村技術改造,更多地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好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職能。
三是加快農業銀行改革,加大對農村的市場化支持力度。按照產權股份化方向,通過國家扶持和自身重組,把農業銀行整體改造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四是加快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建立完善郵儲資金迴流農村的機制。今年年內要完成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工作,將郵政儲蓄業務從郵政部門完全獨立出來,擴大郵政儲蓄資金自主運用的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
五是支持發展其他形式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和方式。通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推動現有農村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競爭。
⑧ 桂林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站怎麼賺錢
靠扣農金員的提成賺錢。
桂林銀行的農村金融服務站是和宜農公司合作的,宜農公司靠扣農金員的提成盈利。如果認識的有錢人多,能拉到幾千萬存款,建議做農商行的農金員。需要廣泛的人員鏈接來拉取更多的金員來賺取工資和發工資。類似於銷售一樣的性質。
⑨ 縣域金融怎樣服務三農,服務農村
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直接關繫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繫到黨的各項農村工作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
一、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
1.農村信用社正在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市場,而農村信用社依靠其網點多人員多的優勢,不斷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加大支農力度,拓寬支農領域,增強服務效能,存貸款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社會影響逐步擴大,支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
2.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仍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廣泛吸收農民的閑散資金,大力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各項存款增長很快。同時農信社還加大了貸款投放,辦理了助學貸款、扶貧貸款、農戶小額貸款、聯保貸款等,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3.農民金融意識增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金融意識明顯增強。逐漸明白了「借雞生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道理,農民金融意識的提高也反映出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制約因素
1.服務主體缺位。國有商業銀行大幅度地撤並農村營業機構,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作用弱化;作為承擔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重任的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成為「糧食銀行」,難以體現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農村保險機構缺乏;郵儲只吸存不貸款,資金分流現象嚴重。農村市場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明顯缺位。
2.服務品種單一。銀行票據承兌、代理收費等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開展;各種金融產品及服務項目例如理財和網上銀行、銀行卡業務鮮有辦理;保險在農村開辦的品種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險金額少。農信社除了提供信貸資金外,金融服務品種不多,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的需求。
3.服務總量不足。最重要的農業信貸投入相對不足,一是農信社資金通過拆借和購買有價證券方式轉移;二是郵政吸收的儲蓄上存轉移了資金;三是國有商業銀行鄉鎮分支機構的存款上存,而使農村資金向其他行業轉移和分流,導致了農村信貸資金來源不足,農業信貸總量投入不足,信貸投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增長。
4.服務機制不順。首先,農村經濟分散化經營同農村金融集約化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戶貸款的發放額小、面廣、量大,而農村金融在向商業化轉軌的進程中實行集約化發展戰略,這使農業發展中的經營分散化與金融服務集約化目標產生沖突。其次,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服務專業化的發展步調不一致。在市場的導向下,各地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農業產業化趨向,而農村金融機構卻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貸、進出口結算等專業化服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當前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日益擴大及多元化的趨勢,但農村金融服務不論是在體制設計,還是在產品、服務的需求滿足程度上都存在著缺陷。
三、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擴大其業務范圍,增加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中長期信貸業務。二是加快農信社改革,建立規范化的合作金融體制,完善服務功能,為「三農」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三是放開管制,允許設立民營銀行,增加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
2.創新金融產品。盡快開辦通存通兌、異地存取款、辦理代繳費等業務;盡快開發一些低費率、廣覆蓋的保險服務產品,特別是要推出進城務工民工的保險險種。
3.建立農村資金迴流機制。一是擴大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動幅度,增強其組織資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銀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力度;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機制;四是規定商業銀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農業或涉農領域。
4.拓寬支農領域。開發創業貸款、勞務輸出貸款等產品。要把信貸與科技開發結合起來,支持科技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把信貸與農村教育結合起來,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切實提高素質,使其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信貸投向,拓寬支農領域,提升信貸服務的層次。
5.改進支農方式。針對農戶貸款額小、面廣、量大的特點,農村信用社要繼續增加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投放,完善小額信貸機制,開展現場放貸,設立「貸款專櫃」,簡化手續,採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
⑩ 如何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就是金融的「平民化」;農村普惠金融,就是要將金融普及到農村所有群體,特別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以及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普惠金融」前面加上「農村」二字,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發展的普惠金融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普惠金融。
一、如何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深化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范圍覆蓋全部縣域支行,加大「三農」信貸投放和資源配置力度。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確政策性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業開發和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
國家開發銀行要創新服務「三農」融資模式,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牢牢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更好發揮支農服務主力軍作用。
強化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服務功能,推動省聯社加快職能轉換,優化協調指導,整合放大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服務「三農」的能力。引導郵政儲蓄銀行穩步發展小額涉農貸款業務,逐步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持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促進農村資金迴流。支持其他商業銀行下沉機構網點,優化農村地區網點布局,適度擴大農村地區網點覆蓋面。
二、如何提升農村金融服務
穩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鼓勵按照規模化組建、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的原則集中連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對設立村鎮銀行超過一定數量的發起行,允許設立村鎮銀行管理服務子公司。允許評級良好、管控能力強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到西部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重點布局老少邊窮地區、農業主產區和小微企業聚集地區,不斷提升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
加強融資擔保公司管理,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鼓勵其開展涉農融資擔保業務,完善銀擔合作和風險分擔機制。協調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完善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強化自律管理,引導發揮支農服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