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跨期價值怎麼解決

金融跨期價值怎麼解決

發布時間: 2022-11-23 00:35:05

A. 關於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跨期會計處理

處置時公允價值明顯發生了變動,因此在結轉投資收益之前,還應記賬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2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0

這樣就不奇怪了,公允價值損益變動 清零
沒有這筆賬,你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賬戶也沒法清零

B.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跨期處理,會計准則並未給出明確標准,究竟該怎麼處理呢

本年期初:借:本年利潤 10萬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萬出售時再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到投資收益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萬 貸:投資收益 10萬

這個處理是錯誤的,本年期初不作任何處理,交易時再把公允價值變動 轉回到投資收益,轉回的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收益再分別轉入本年利潤

C. 生活中的金融學——《陳志武金融通史課》

金融無處不在。

提到金融很多朋友非常感興趣,覺得這是一個離錢近賺錢多的行業,但是金融好像本身並沒有給社會帶來具體的價值,因為它不施展什麼實際的商品。而另外一些朋友會覺得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金融離我太遙遠了,太難了,我搞不懂也沒有必要搞懂。

金融是不是只是為富人服務的金融到底?金融到底為誰服務?金融對社會真的沒有價值嗎?為何要有金融?

在非洲的部落沒沒有開始使用錢幣時,人們靠什麼來承載財富呢?他們發現了,山羊和女人是主要的財富載體,以擁有的山羊越多證明你越富有、越成功,100隻山羊可以娶一個妻子,你擁有的妻子越多就證明你越成功。當你需要變現的時候,你可以把妻子賣掉來換生活用品。實際上中國也有買賣妻妾的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金融邏輯的體現。人們通過花費時間和金錢把兒子養育成人,換取未來我老了以後兒子對我的贍養。

在沒有貨幣的社會里,人也會被當做財富的載體。上面的例子也就說明了金融的社會價值,金融也不只是為富人,也不只是為政府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實際上對普通人的意義更大。

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說到金融,很多人就會想到錢,貨幣就是人類最早的金融工具。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其他的金融產品,借貸,股票,基金,債券,期貨期權。金融到底是什麼?說到底金融就是跨期價值交換就是在雙方之間進行跨越時間的交易。所有跨期價值交換都是金融。你有1萬塊錢存在銀行里,銀行一年給你支付400塊錢的利息。這就是1萬塊錢一年在銀行所產生的跨期價值。股票也是一樣,你低價時買了股票,在高價時賣出,你就賺到了,因為時間而產生的股票的差價。

普通人如何運用金融知識?

公司有一個同事要結婚,向你發了請帖,你會猶豫去,還是不去呢?這個問題用金融邏輯如何解決?

首先你會考慮這個同事和你的關系如何,如果是泛泛之交,當你有事情要請他的時候,他是否會來參加並還禮。如果他可以來,你的禮金會回到了你的手裡面。這時你因為參加了他的婚禮而拉近了你們之間的關系,你隨禮的投資行為則是正確的。如果他可能很快離職,今後也不會來參加你的婚禮,那你的禮金就是一去不回。這時不隨禮則是你的正確選擇。

現在年輕人借錢花非常的普遍。除了各種信用卡,還有各種網路貸款。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往往是借錢來消費,由於掙得不多,花的多,最後就形成了很高的負債。再加上各種網貸利息的高額利息,就出現了很多年輕人因為還不起網貸而自殺的事件。信用借貸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金融工具,但是前提是你借來的錢能夠產生的收益要大於你借錢的利息。比如你借錢來投資新的設備,新的設備使用後能夠增加你的產能,增加你的收入,這時你可以來借貸。如果你是來借錢消費則是對借貸的一個錯誤使用方法。但是如果你是借貸來學習交學費成長自己,因為你通過學習之後可能會增加你的收入,這樣的借貸就是投資。

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和其他國家的差別很大。中國家庭儲蓄在資產配置中佔51%,Are歐洲則是34.4% 13.6%。同時中國傳統的成家立業,安居樂業的思想使中國房產在資產配置中的比例高於其他國家。

長期來看股權投資的財富增值效果遠高於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公債。如果把錢一直放在銀行的儲蓄賬戶,那基本上是貶值的,跑不過通貨膨脹。所以投資要選擇股性較強,財富回報才會較高。所以在家庭資產配置時,股權投資的佔比要高一些。

金融並不是高深難懂的學科也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夠了解的,金融滲透在每一個普通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金融知識會使你更接近財富自由。

D. 序言:金融其實很簡單

在讀這本書之前,覺得金融非常高大上,接觸的機會非常少,不適合我這種學生群體。但我有一同學在買基金,賺了點錢,所以我也想學點這方面的知識,也投點基金之類的。我帶著學習的態度而來,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的思想帶來點沖擊,也希望能夠學到一些專業術語和理財知識。我之前看書總是看一些故事、情節類的,從來沒有看過一本專業知識類的書籍,這也是突破一下自己的舒適區。

本書的序言是:金融其實很簡單。

這就給我學習金融的動力,我想像中的金融是各種專業術語、計算公式,是晦澀難懂的。我看看這本書是不是標題黨?金融是不是那麼簡單?

本書引出來一些問題,恰巧也是我這個金融小白腦子里的疑惑。

這些問題,此刻無法回答。希望讀完這本書,自己能夠說出這些問題的基本邏輯。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思想沖擊是:原來「三綱五常"「迷信」「禮尚往來」等等舊的習俗,不像我們今天認為的一無是處,原來現在大家普遍認為錯誤的觀點,都有它特殊的歷史作用。我看問題總是站在現在理所當然的角度看問題,站在「上帝視角」看之前貌似「一無是處」的觀點。總是感覺自己掌握了所有,了解了問題,這樣看問題才是真的無知!還有就是看問題的角度太單一,想問題想的太淺。以後多看書,期待能夠帶來新角度,新思路,新看法。

金融是解決不同人在不同時間點的需要錢的問題,這也是金融的邏輯(跨期價值交換的問題)。 張三有錢,今天不用,而李四需要用錢,但今天沒有。那麼張三和李四就可以進行金融交易,利息是李四需要負的代價。

這本是還是給我很多的遐想,很想知道作者給讀者提出的問題是如何解答的。能不能讓我這樣的金融小白能夠理解透徹。想知道「金融如何解放自由?」「金融如何讓傳統習俗的內涵變得多餘?」「有了金融市場,儒家進行了哪些改變?」

我現在非常期待了解金融市場的運行模式,更加期待將來某一天金融為我服務,為我賺大錢。

在我的腦海里,有一份工作,全心全意的去為之付出,你終究會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只是早晚而已。但讀完巴菲特的這句話「睡覺也要學會賺錢」,再一次沖擊了我的思想。原來金融的魔力這么大,啥也不幹也可以賺錢。我要好好學習金融知識,為我的夢想添一雙翅膀。

年輕時期要想法給自己做加法,學習各種技能,接受各種挑戰,多點閱歷,多點思想。我現在正處於青年,我要乘風破浪前行,堅定自己的想法,不要輕易更改。

對我來說,勤奮是我超越別人的唯一方法。對我來說,先要有工資,再去想富裕。承認自己很普通,但同時放不下那一股沖勁。

這本書的一個觀點:只有硬工資,你是富不起來的,要有投資性收入,為你增值。這種觀點,我是認同的。在自己的工作之餘,要嘗試各種去賺錢的法子。在我生活的這個環境里,還不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只能先去實現物質基礎,再去追尋不太可能實現的夢想。

這本書給我的第三個沖擊:現代的財富,是現在和未來的收入之和,因為有了資本市場。我之前以為,財富只是現在你口袋裡有多少錢,有多少資金。這個概念打破了我以往的認知。同時我也想了解「資本」的神奇之處。

E. 本人學金融的,大二了,想考北大金融學研究生,誰能告訴我要怎樣學習

又一個學金融的。。。
想要出類拔萃?想要脫穎而出?

首先你知道你們學校安排的四年金融學課程科目嗎?了解他們嗎?看樣子你不了解,那就更不可能了解他們在實際中的應用了?

書本上金融學及其各學科的定義,看起來那麼的遙遠陌生,一本正經。實際上,你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金融學也不例外,簡言之它是人們為了解決錢(學名兒貨幣)的問題而弄出來的方法。錢的什麼問題?你能理解的比如說怎麼賺錢,怎麼投入更少的錢賺更多的錢,怎麼在賺錢過程中花費更少的錢(成本問題)等等。

錢被人劃分成很多類別,國家財政上的錢,企業公司的錢,儲戶的錢,借給別人的錢......這些被借來借去,投入收回的錢等等。這些錢以及錢的流動等都包含在金融學裡面,那麼怎麼解決並研究這些錢的記錄及流動、變化(增加減少)等問題,於是金融學里產生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貨幣金融、國際金融、證券投資、金融法規等等。

廢話這么多,就是要你明白,也必須明白------(通過對各科的學習了解)你學的各科目到底是為了解決什麼(金融、經濟)問題的,又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
通過上面方式去梳理去學習,你大學四年的課程大約只需要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並不算緊迫。至於其中一些純理論性的知識,建議你知道就行,先別深究,費腦子。

================================================
等你全學完了這些東西,但仍僅僅存在於理論上你有所掌握,並不等於你能在未來的實際工作應用中都罩得住---術業有專攻。這個時候你就要考慮你的未來規劃了,你要從事什麼行業(職業):本行業(金融保險),還是非本專業?
非本專業的我不知道。

涉及本專業的管理崗位,財務崗位,金融銷售崗位(市場),證券投資(不僅僅包括股票),銀行會計,研究型崗位等等亂七八糟的很多崗位,你了解嗎?
你應該知道,你以後或許就靠這些崗位混飯吃。無論你對未來的憧憬多麼美好和輝煌,你必須先生存才能談這些。
-------------------------------
學習之餘,多去了解了解你可能會或者想去做的職位吧。這會讓你知道你將要做什麼事情,並檢驗你現在儲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夠不夠應付。
工作是你的敵人,學習是你的武器(這句話等你工作後會有特殊體會)。 要想擊敗你的敵人,首先要了解你的敵人,知己知彼!先談知彼,就是了解你想要做、可能去做的工作,能不能勝任,怎麼勝任。
================================================

你了解了工作,擁有了專業理論知識,下一步,就是考慮怎麼去運用你的知識去勝任你的工作。(有了敵人,有了武器,開練吧)

當然這一步並非要真正等到你工作的時候才去做,否則這步在這就無意義了。所以你應該在學校就花時間去把可以實踐的事情去實踐一下,無論多少,有總比沒有好。

比如財務,你可以找一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去研究,然後去求教,再研究再求教,或者找到一堆數據,試著自己去做各種財務賬目;比如銀行會計,這個應該有實踐課,一定要學會使用軟體。比如說證券投資,起碼你要了解現在市面上有哪些金融產品,股票、期貨等等,他們的運行情況,如何分析研究操作。再比如說金融工程,一款金融產品是如何設計的,現在市面上的金融產品怎麼設計,有什麼特點等等。比如說金融法規,國內、國外各是什麼情況你自己能試著設計一款出來么。
----------------
這樣深入進去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艱難的過程。就像你有一條路(工作),你有一輛自行車(學習及知識),你要騎著這車上路,前提得會騎 啊,學騎車這個過程最難(反正我記得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學得很悲壯)。

這個過程就是實踐。別人只能做以指引,灌輸、代勞不得,自己流汗了才能知道自己的汗水味道。但也是最重要的。
================================================================
現在說說考研的問題。無論你考研與否,前面的你必須做到,這是你想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必須付出的最初級的「代價」。

我傾向於有意向和條件去考研的話,建議你最好試一試,考不上也可以把它當做復習自己的理論知識嘛。考上更好,那不僅意味著你不必馬上應付即將到來的工作,更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去為未來的工作做准備。

現代社會變化太快,各行業的變化尤其是金融領域的變化更快。所以更需要你去接觸更高級更多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在研究生階段你將不會像現在這樣只讀書,你會有機會去做一些工作。

考上研究生的好處很多,不過最好不要考博,聽說現在很多博士女都找不到對象!^-^

打字很累,但是最後還是要嚴肅的問你一些問題:

你認真讀完了這些建議嗎?

你讀完了這些,小腦殼里有開始隱約了解到,我給你的建議是一個怎樣的,大致的四年計劃框架嗎?

讀完這些,你有從此拋棄一些娛樂時光的准備嗎?你捨得你的那些風花雪月嗎?
我的建議有可能引發你的男友、女友無盡的怨念嗎?

最後兩個附有建議的問題:
你是否會真的 在接受並執行 我的以上那些建議後,忽略人際關系的交往嗎?
我的建議:千萬別,否則你將得不償失。

你會立馬接受我的那些建議嗎?

我的建議:請不要立即接受,那說明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你應該好好思考一下。

最後一句:請注意,親情第一,感情事業第二。此位置定死,無法更改。

祝你能夠盡快出類拔萃,脫穎而出!

F. 交易性金融資產處置時,如果跨期間,對於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的處理不理解。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損益類的科目,期末轉入本年利潤。
若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已跨多個期間,在上期期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余額已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無余額,即使是這樣,在交易性金融資產處置時,仍應將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記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金額轉入「投資收益」科目,因「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和「投資收益」科目都屬於損益類科目,期末余額都應轉入「本年利潤」科目,所以這筆結轉的分錄並不影響當期損益。
准則這樣規定的目的主要有兩點:
一是為了更好的核算投資產生的收益,從整個業務過程來看,即從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後續計量、處置整個過程來看,只有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才能通過「投資收益」科目真實反映該項業務的損益;
二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一個過渡性科目,平時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都是不確定的,隨時都有增加或減少的可能,如果直接確認收益,容易造成報表的不真實。但是在該項投資處置後,這項投資產生的收益就已經確定了,所以這時將一直在過渡性科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核算的金額轉出,轉到投資收益中,這時的金額才是真正的投資收益。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和「投資收益」科目都屬於損益類科目,兩個科目一借一貸,且金額相等,相互抵消了,因此對處置當期的利潤總額不會產生影響。所以這筆結轉的分錄並不影響當期損益。

G. 若交易性金融資產跨期才出售,在上期期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余額已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無余額,即使是

當年 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余額=成上+公允價值變動=下年年初余額
未結轉上本年利潤這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結轉到本年利潤後, 余額為零,無余額 影響本年利潤

下年,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成上+上年公允價值變動+本年公允價值變動,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本年公允價值變動
出售時,把上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本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 這樣上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數額 是結轉後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余額 這部份與轉入到投資收益的數值相等,方向相反, 年末結轉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 到本年利潤時, 這部分不影響本年利潤,
結轉完後又主余額為0

H. 如何理解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剛好聽到一本金融學通識讀物,也算是去年的一本新書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嗯,我知道你大概率沒聽說過,畢竟是耶魯大學教授寫的的讀物,書名也有幾分嚴肅。不過這本書是比較基礎的,講的不深但准確,尤其是案例十分有趣,提到了幾個社會熱門討論的觀點,比如: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婚戀一定要門當戶對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讀起來很是過癮,論證也十分通透,接下來我就分享下我最受益的三點。金錢的本質是什麼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
一、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
巴菲特曾說過:「 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睡覺的時候也賺錢,那你就太失敗了!」這其中最重要的莫不是金融思維了。想必各位能進入幣圈都是有一定認知的小夥伴,如果讓你給金融下一個定義,你會怎麼說呢?陳志武是這樣定義金融的,他認為: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所有的跨期價值互換的活動都是金融,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
這里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
1、跨時間
2、價值交換。
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出門買菜算不上是金融,因為買菜是現貨交易沒有時間跨度。再比如,借錢。張三把 1 萬元借給李四,李四保證一年後還本,並支付 10% 的利息,一共 1.1 萬元。就這樣,張三把今天的 1 萬元轉移到一年後持有,而且還有 1000 元的利息回報;而李四則把一年後的1.1萬元轉移到今天花,當然他要為此付出1000元的利息成本。可見,借貸是最典型的跨期價值交換。嗯,無論怎麼說,這個定義真的是非常精準。
二、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嗎跨期價值交換是人類社會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這些需要,比如中國人普遍存在的「養兒防老」觀念,就是一種生根於儒家文化的跨期承諾。在傳統社會,孩子相當於現在的「股票」、「基金」、「保險」、「債務」,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載體——是父母的投資品。子女,成了一個金融工具,吃穿住行都是父母的投資。但是,如何保證自己多年的投資能在未來獲得回報(養老),而沒有風險呢?這時候靠的就是社會文化。儒家文化靠血緣組建信任體系,並輔以相配的「仁義禮智信」行為規范,包括孝道、禮教、婦道等,通過這些把「養兒防老」的違約概率降到最低。父母對子女有養育義務,子女對父母有孝敬義務,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養兒防老」跨期交易鏈條,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老一代的長輩們更希望有溫良恭順的孩子,而不希望孩子太自由,某種程度上,溫良恭順就意味著投資標的更穩健,更安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也就更能明白門當戶對背後的金融邏輯了。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里,婚姻不只是年輕男女兩個人的事,更是父母和加足的事,每個人的跨期避險利益都在里邊。「談親家」就跟談生意一樣,只看雙方家庭條件和能力等硬指標。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家的經濟功能一直佔主導地位,直到「五四運動」開始,愛情的分量才逐漸為人們所重視。現如今,隨著婚姻家庭的經濟功能和規避風險的功能逐步被市場取代:一方面,城市化、公司化發展,使得人們不再需要「家」的生產單位功能;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金融市場,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需要,不再只靠婚姻家庭求得未來生活的安寧。愛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分量越來越高了。隨著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人的金融屬性逐漸被具有避險屬性的金融產品所取代。比如保險。如果現在你還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恐怕這就是不道德的,只會犧牲掉下一代人的選擇自由。
三、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年輕人作為比較缺錢的群體,開銷需求很大,除了家裡幫襯和微薄工資,只能借錢花。但因為自控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的法律約束不夠,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借錢花?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青年時收入最少、花錢最多,到年長時收入達到最高而花錢的需要又偏偏最低,這種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年齡錯配,不僅降低個人一輩子的總體幸福感,而且抑制每個人的事業發展潛力。陳志武說,自己剛上大學時,家裡窮,只能勉強顧上生活,買書的錢少得可憐,但那時學習、交際和談戀愛的需求又很大,常常為此苦惱。而現在,50歲了財力充足,卻已經沒有了花錢的地方。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花未來的錢,改變今天的生活。成熟的借貸市場可以幫助青年人解決收入和年齡的錯配矛盾。通過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合法途徑,擴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的選擇范圍,奮發向上滿足自己的真正需求,獲得人生某一階段的自由。這是最為顯見的金融的社會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這顯然也是思維的升級。對於如何規劃自己的一生,陳志武是這樣教育女兒的。三十歲之前投資自己,人力投資。合理借貸投資自己也是可以的。三十歲到五十歲,實現能力的變現和資產最大化。五十歲以後躺著賺錢。學巴菲特每天看看財報就好啦!總結金融的本質是跨期的價值交換,關鍵在於如何保障信用問題。傳統社會靠道德約束,以人為交易的載體;現代金融靠風險控制,稀釋了人的金融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純粹,更提高了社會資源的組織效率,讓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財富狀況。由於通貨膨脹,貨幣作為跨期價值載體的收益為負,也就是說,純粹的省錢非但不能致富還會讓我們越來越窮。
是時候懂點金融,開啟理財大門了。如果你對本書有些興趣,建議扒出來一讀。好了,今天的分書籍信息書名:《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作者:陳志武,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
供參考。

熱點內容
小眾蔚來汽車市值多少 發布:2025-08-08 09:51:30 瀏覽:674
美麗加理財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08 09:40:39 瀏覽:430
越秀房產信託基金市值多少 發布:2025-08-08 09:28:33 瀏覽:533
東方財富股票交易手續費不貴 發布:2025-08-08 09:26:18 瀏覽:112
貨幣擴張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發布:2025-08-08 09:25:32 瀏覽:886
夕力傑市值多少 發布:2025-08-08 09:12:55 瀏覽:454
沃爾克的市值多少 發布:2025-08-08 09:12:18 瀏覽:939
東風金融微信公眾號怎麼還款 發布:2025-08-08 08:38:19 瀏覽:290
中投證券如何做期貨 發布:2025-08-08 08:19:35 瀏覽:585
期貨交易如何識別機會 發布:2025-08-08 08:10:42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