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學中有哪些效應

金融學中有哪些效應

發布時間: 2022-12-12 00:25:16

㈠ 金融學中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貨幣政策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從需要制定政策,到這一政策最終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時間。

2、貨幣流通速度

3、微觀主體預期的抵消作用

貨幣政策效應是指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包括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和時間效應。

1、數量效應

貨幣政策效應的強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減速小於物價回落;經濟增長加速大於物價上升;經濟增長加速,同時物價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的正效應被物價上漲所抵消,物價回落的正效應為經濟增長的負效應所抵消 。

2、時間效應

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內部時滯:認識時滯、行動時滯

中間時滯: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金融機構根據央行的意圖改變信用條件的時間過程

外部時滯:

(1)微觀決策時滯;

(2)作用時滯

(1)金融學中有哪些效應擴展閱讀

金融創新對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以及公開市場業務)都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1、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銀行通常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來改變貨幣乘數,控制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調整再貼現率來干預或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需,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另一種手段。再貼現政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再貼現率的調整;

(2)規定何種票據具有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金融創新對這兩項內容都產生了影響,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貼現政策的效果。

3、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的證券買賣活動來擴大或收縮信用,調節貨幣供應量。當金融市場上資金缺乏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進有價證券,實際上是向社會投入一筆基礎貨幣,直接增加社會貨幣供應量或使商業銀行信用擴張,

反之,當金融市場上資金過多時,則賣出有價證券,使信用規模收縮,貨幣供應量減少。

㈡ 金融創新有哪些經濟效應

金融創新降低了貨幣需求總量,改變了廣義貨幣結構;降低了貨幣需求的穩定性。
金融創新擴大了貨幣供給主體;增強了金融機構貨幣創造能力;部分地削弱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能力。

金融創新使得貨幣控制的中間目標復雜化;降低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效力;擴大了貨幣政策效率的時滯。

㈢ 行為金融學 |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錨定(anchoring)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系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

1973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例如,醫生在估計病人因極度失望而導致自殺可能性時,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殺的偶然性事件。這時,如果進行代表性的經濟判斷,則可能誇大極度失望病人將自殺的概率,這就是人們在判斷中存在的錨定效應。

1974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過實驗來進一步證明錨定效應。實驗要求實驗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佔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因為分母為100,所以實際上要求實驗者對分子數值進行估計。首先,實驗者被要求旋轉擺放在其前面的羅盤隨機地選擇一個在0到100之間的數字;接著,實驗者被暗示他所選擇的數字比實際值是大還是小;然後,要求實驗者對隨機選擇的數字向下或向上調整來估計分子值。通過這個實驗,卡納曼和特沃斯基發現,當不同的小組隨機確定的數字不同時,這些隨機確定的數字對後面的估計有顯著的影響。例如,兩個分別隨機選定10和65作為開始點的小組,他們對分子值的平均估計分別為25和45。由此可見,盡管實驗者對隨機確定的數字有所調整,但他們還是將分子值的估計錨定在這一數字的一定范圍內。

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錨定效應同時發生在商品定價的其他經濟現象中,它類似於宏觀經濟學中的「粘性價格」,只要把過去的價格作為新價格的一種參考(建議),那麼新價格就會趨於接近過去的價格。如果商品的價值越模糊,參考就可能越重要,錨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

1、經典錨定效應:語意啟動範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錨定效應研究被後來的研究者稱為傳統錨定效應或經典錨定效應,這主要是針對其研究範式而言。經典錨定效應的研究採用兩步範式(two-step paradigm)(Epley & Gilovich,2005):

由於兩步範式是從問題的背景內容為起點呈現給被試的,因此又被稱為語意啟動範式(Wong & Kwong, 2000)。截至目前,有相當數量關於錨定效應的研究均採用了這一研究範式。

2、基礎錨定效應:數字啟動範式

基礎錨定效應(basic anchoring effect)的研究視角,是在對經典錨定效應研究的審視中產生的。 Wilson 等人提出,在傳統錨定效應的研究框架下,由於讓被試進行錨值與未知目標值之間進行外顯的比較,接著給出估計值,而證明了錨定效應的存在,但其中有可能是因為簡單的數字呈現導致了人們的判斷偏差。為此,他們採用數字啟動(numericalpriming)範式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考察了單純的數字呈現下的錨定效應,結果發現被試對問題目標值的判斷依然受到了啟動數字的影響,從而證明了單純數字呈現下的錨定效應,並稱其為基礎錨定效應(Wilson, Houston,Eitling, & Brekke, 1996)。

例如商家的衣服標價198元,掛了好久都賣不出去,於是有人建議在後面加一個0變成1980然後進行半價限時促銷,看看有沒有人買,於是很快就賣掉了。為什麼顧客在198元不願意購買,而在花更高的990元購買呢?並且顧客還感覺佔了便宜。這就是受到了啟動數字影響的基礎錨定效應。

3、潛意識錨效應:閾下啟動範式

許多研究顯示,即使是在沒有可供外顯比較的錨的情況下,錨定效應依然發生。針對這一現象,Mussweiler 等人採用閾下啟動的方式,向被試呈現一個潛在的錨值,考察被試數量估計中的錨定效應。結果表明,實驗中所操縱的閾下錨值確實影響了被試作判斷,被試估計的目標值向錨值方向偏離。在Mussweiler 等人驗證了潛意識錨效應的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對於數字標准即錨的感知與通達必須達到某一個確定的閾限以上,才會產生錨定偏差。

4、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錨定效應:基於控制論思想的研究範式

自生錨(self-generated anchoring)指被試者在不確定情境下進行判斷時自發產生的內在的錨值。實驗者錨(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ing)指由實驗者提供的外在的錨值,亦即經典錨定效應中的錨。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概念與實驗範式是在研究錨定效應發生機制的過程中提出的。早期的觀點認為,錨定效應是人們在作判斷時從錨值向未知目標值調整不充分而產生的,但是這一觀點在標準的錨定範式下沒有得到相關研究證據的支持。Epley 等人提出了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分類,將個體自發產生的錨值引入到錨定效應的研究中,通過操縱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實驗情境,驗證「不充分調整」啟發式(Epley & Gilovich, 2001)。他們借鑒了控制論的思想,認為調整過程遵循由 Miller 等人提出的「檢驗-操作-檢驗-停止」(test-operate-test-exit)範式,針對這一範式,設計了相應的實驗程序,要求被試回答一組知識性問題,進而把被試對目標值估計時認為合理的數值范圍也作為實驗分析的重要變數,揭示了被試判斷時調整的過程和范圍,從而取得了「不充分調整」啟發式心理機制的證據(Epley & Gilovich, 2006)。

錨定效應可以說無處不在,即使是你很了解,而且已經被事先告知過了,錨定效應仍然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可以採用下面的方法盡量降低錨定效應的負面影響。

㈣ 金融學中所指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指的是什麼

在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人們就把它們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多米諾效應」。 第一棵樹的砍伐,最後導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廢,可能是一生荒廢的開始;第一場強權戰爭的出現,可能是使整個世界文明化為灰燼的力量。這些預言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是在未來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准確性,或許我們惟一難以預見的是從第一塊骨牌到最後一塊骨牌的傳遞過程會有多久。 有些可預見的事件最終出現要經歷一個世紀或者兩個世紀的漫長時間,但它的變化已經從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開始了。 成功推倒340多萬張骨牌,一舉打破了此前由荷蘭人保持的297萬張的世界紀錄。從電視畫面可看出,骨牌瞬間依次倒下的場面蔚為壯觀,其間顯示的圖案豐富多彩,令人驚嘆,其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多米諾骨牌效應」,該效應產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這種效應的物理道理是:骨牌豎著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倒下過程中,將其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它倒在第二張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二張牌上,第二張牌將第一張牌轉移來的動能和自己倒下過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勢能轉化來的動能之和,再傳到第三張牌上......所以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它們的速度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推倒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A.懷特海德曾經制用了一組骨牌,共13張。第一張最小,長9.53mm,寬4.76mm,厚1.19mm,還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後每張體積擴大1.5倍,這個數據是按照一張骨牌倒下時能推倒一張1.5倍體積的骨牌而選定的。最大的第13張長61mm,寬30.5mm,厚7.6mm,牌面大小接近於撲克牌,厚度相當於撲克牌的20倍。把這套骨牌按適當間距排好,輕輕推倒第一張,必然會波及到第13張。第13張骨牌倒下時釋放的能量比第一張牌倒下時整整要擴大20多億倍。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能量是按幾何級數形式增長的。若推倒第一張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張骨牌釋放的能量達到51焦。可見多米諾骨牌效應產生的能量的確令人膛目。 不過A.懷德特畢竟沒有製作第32張骨牌,因為它將高達415m,兩倍於紐約帝國大廈。如果真有人製作了這樣的一套骨牌,那摩天大廈就會在一指之力下被轟然推倒。 多米諾骨牌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很微小的力量能夠引起的或許只是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融學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指的是多米若骨牌效應在金融市場的比喻
即公司在金融危機下一家接著一家倒下

㈤ 復利效應

金融學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復利效應,相信大家都聽過。比如說,你現在有5萬塊錢,假8%的年化回報率,那麼20年後你的錢變成了23萬,30年後你的錢變成了50萬,40年後,你的錢變成了108萬。

假12%的年化回報率,那麼20年後你的5萬元變成了48萬,30年後變成了149萬,40年後變成了465萬。

愛因斯坦說,復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跡。

影響復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率和時間。如果你的本金不夠多,但是你復利的時間足夠長,你一樣可以收獲巨額財富,或者你本金不是很多,復利時間也不是很長,但是因為你很專業,你的利率很高,同樣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高利率或許比較難以做到,但是復利的時間確實我們普通人可以選擇的,那就是你開始的越早,你復利的時間就越長。

假設人均壽命是85歲的話,如果你從20歲就開始投資,和你從30歲就開始投資,完全是不一樣的,就像前面的圖片中顯示的,5萬經過20年30年40年的復利之後,體現出來驚人的差距。

很多人都說我現在沒錢,等我有錢了再開始理財,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因為財富的積累與你本金的多少關系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卻與你開始理財的時間關系巨大。

在財商邦,學員是沒有年齡之分的,有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但是最近有一個高二的學生也開始報名學習理財了,讓我更加意識到財商意識的覺醒,而且年齡趨於年輕化,這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情,因為,理財從來不是一個選修課,而是一門必修課。

從高二就開始理財,和那些大學畢業後甚至是結婚生子後才開始理財的人相比,財富的差距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通貨膨脹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的財富都會與通貨膨脹做斗爭,不理財,不是不虧也不賺,而是肯定會虧錢。拿文章中第二個圖片來舉個例子,倒過來想想,假設通貨膨脹率是8%,那你現在的108萬,40年之後,可能就相當於現在的5萬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因為沒有比現在更早的時候了。所以盡早的學習這一項必備的技能吧,不一定要求自己要成為專家,獲得高額回報率,但是至少,學習基本的投資原則,學習基本的理財方法,跑贏通過膨脹,有分辨的能力,避免掉坑。

復利效應,其實不僅僅是體現在財富的積累上,在知識上,在經驗上,在學習上,復利效應同樣存在,那些終其一生在一個領域深耕的人,最後都很好的詮釋了復利的威力。

復利曲線,起初幾年可能看不出太大的斜率,但一旦過了某個時間點,曲線就會急速上揚。如果你想學理財,那麼你的資產變化情況也會像這條曲線一樣——有拐點的、突破成本線的、後端極速上揚的復利曲線。

復利效應,知之者賺,不知之者被賺。

㈥ 金融中的杠桿效應

我覺得樓上的說的不是一般的杠桿效應。我認為最簡潔的解釋就是,用1單位的資本作抵押,借到N單位的資金。N就是杠桿率。舉個例子吧,銀行就是一個高杠桿的企業,它自己的老本是很小的,它借出去的錢都是對老百姓和企業的負債。然後它就是靠這些借來的錢來運營整個銀行系統。這個就是說用極小的資本支撐起大規模的運營。這個就是杠桿效應,你覺得像不像杠桿作用呢?對這個答案還滿意嗎

㈦ 經濟學效應有哪些方面

經濟學效應有:1.馬太效應;2.搭便車效應;3.二八定律;4.長尾理論;5.羊群效應;6.擠出效應;7.隧道效應。
經濟學效應包含的方面如下:
1.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給缺乏。
3.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4.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
5.羊群效應: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6.擠出效應: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預算赤字,採取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市場籌措資金,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
7.隧道效應: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經濟學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比如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㈧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上漲,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二、通貨緊縮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三、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

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余。在國家實際執行財政過程中,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這是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四、財政盈餘

財政盈餘,意味著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也就是說有一部分財富被儲存起來了。財政盈餘越多,被儲存的財富就越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

因此,財政政策原則上是收支平衡,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場自主調節,而政府則根據宏觀經濟調控需要,決定採取緊縮(製造財政盈餘)或者擴張(製造財政赤字)政策。

五、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系。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

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

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有保證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余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

㈨ 四大定律八大效應分別是什麼

四大定律:

1、奧格爾維定律

善用比我們自己更優秀的人才。每個人都僱用比我們自己更強的人,我們就能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麼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2、蘑菇管理定律

「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組織或個人對待新進者的一種管理心態。因為初學者常常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只是做一些打雜跑腿的工作。

有時還會被澆上一頭大糞,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組織或個人任其自生自滅,初學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種情況與蘑菇的生長情景極為相似。一般在管理機構比較正式的大企業和公司里,這種情況比較多。

3、酒與污水定律

是指把一勺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是把一勺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在一個組織中,要及時發現壞的組員,並能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將其處理掉,或者一旦發現就要將其清理出去,而不要猶豫,否則會對整個組織帶來非常大的破壞性的影響。

4、特雷默定律:

每個人的才華雖然高低不同,但一定是各有長短,因此在選拔人才時要看重的是他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利用個人特有的才能再委以相應責任,使各安其職,這樣才會使諸方矛盾趨於平衡。否則,職位與才華不能適合,使應有的能力發揮不出﹐彼此之間互不信服﹐勢必造成沖突的加劇。

八大效應:

1、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貨給缺乏。

3、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80%的收獲來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氣只帶來20%的結果。

4、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長尾理論」被認為是對「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

5、「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指由於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6、棘輪效應:也叫制輪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種消費習慣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司馬光《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7、擠出效應:是指一個市場里,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變化,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基礎,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擠出效應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它突出表現在政府支出對減少私人支出,尤其是減少私人投資支出的影響。

8、隧道效應: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㈩ 開卷有益:香帥金融學課之「內行陷阱」和「框架效應」(2018-10-05)

香帥:內行陷阱:偏見無所不在!

很少人會願意,我們自己生活在偏見之中。但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帶有偏見的,只是有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罷了。而且,這種偏見會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

強烈的趨同性和對熟人網路的依賴,並沒有帶來更好的投資業績,相反,投資的多元性和業績都有所下降。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社交網路里,再獨立思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陷入某些先驗的偏見之中。即使是北大光華金融系的學生,要知道這些學生可不缺乏思考力,班級四五十個人里邊,大約有1/3是各省的高考狀元,其他的大多也是各省高考的前十名。即使是這樣有思考能力、有專業知識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陷入兩個典型偏見,一個是家鄉偏見,另一個是內行幻覺。

一、家鄉偏見

在金融資產的配置上,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顯示出非常強的家鄉偏見,90%多以上的資金都投在本國的金融產品上。美國基金經理口舌相傳,會對基金的持倉有很大影響。通過數據挖掘發現,如果基金經理人住在一個,或者幾個鄰近的小區裡面,他們的持倉會顯示出非常顯著的趨同性。而且在持倉數量上也會對本州的企業有傾向性。同樣地,如果基金經理們來自同一個學校、專業,都會對自己的投資決策產生不小影響。

二、內行幻覺

其中有一個解釋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說人們會傾向於相信自己「熟悉」的事物。但是,這種「熟悉」,很多時候是我們自以為是的熟悉。它來自於情感性的因素,而不是基於我們對基本面的了解。而這些偏見和幻覺,有時候發生得如此自然,我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所以化在投資上並不是那麼好克服。所以這就是投資中強調投資紀律的重要性所在了。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紀律,而這種硬性的標准,能夠保證我們有意識地去克服那些無意識的偏見。

香帥分享自己的賺錢原則如下:

第一,杜絕「弱關聯」的投資決策。盡量忽略那些熟人網路,比如同鄉、校友,或者任何弱關聯的社交網路的投資建議。有時候,我們可能在里邊會淘到金子,但是淘到沙子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任何內行意見都只作為決策參考,不作為決策依據。這一條其實挺難做到的,為了避免先入為主被引導,我一般會採取這樣的方法,自己盡量先做判斷分析,有一個基本框架以後,再和人討論。換句話說就是盡量使自己的決策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狀態下進行。

框架效應:麥考伊系統之罪

一、框架效應----行為偏誤的大本營

估計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經歷,太太會永遠聽到先生說,在某個投資上有輝煌業績。但到了年底一查帳,會發現虧了一大筆錢。對話內容大致如下:

「你虧了多少?

我在科大訊飛上賺了8000多。

你到底虧了多少?

我18元買的萬科,21塊賣了,也賺了好向千。

你到底虧了多少?

哦,中聯重科上我暫時還沒有盈利。目前帳面上有幾萬,不過肯定會回來的。」

心理和行為偏誤:首先是過度自信,頻繁交易導致了虧損。然後肯定也有處置效應,賺了一點錢的股票早早地拋售掉,但虧損的股票留在手上,痴痴地等著它漲回去的一天。另外其實還有一個我們沒有講的偏誤,叫「心理帳戶」。心理帳戶和處置效應很多時候就是聯系在一起的。

舉個例子,你需要一筆錢,付房子的裝修費,得賣掉部分股票。那現在市場不好,你打開自己的炒股票軟體一看,整體上虧了不少,但是也還有一兩只是賺錢的,你掙扎了半天,最終選擇的是賣出,也就是關閉了那幾只賺錢的股票的帳戶。這樣,一方面獲得了成功投資帶來的快樂,而那些虧損的,就選擇延遲關閉帳戶。只要虧損還只在帳面上,痛苦就會少得多。

說到底,這些偏誤都可以歸到一個心理特徵,這個特徵就是我們今天的關鍵詞「框架效應」當中的窄框架(Narrow Frame)。語言在我們的腦子里構建了一個框架,我們很容易在這個框架下來進行思考和決策。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框架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之內,這就叫窄框架。

剛才說的心理帳戶、處置效應,還有過度自信都是決策思考在一個窄框架下進行的例子。

二、框架效應----來自人類的生物本性

在我們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窄框架決策系統」是我們的默認系統,因為這樣更高效、更簡便、更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不小心就傾向於做窄框架決策的原因,這是生物本能。某種意義上講,韭菜就是我們的命運。史上最早的價值投資者,格雷厄姆說,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他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在決策中拓寬框架,多激發頭腦中的寬框架系統。

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叫多元化思考;第二個叫慢思考。所謂多元化思考,首先就是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比如說芒格,他在分析可口可樂這個企業的時候,除了商業利潤、現金流、行業競爭這些基本的商業分析之外,還著重地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了這種飲料對神經的刺激作用,從哲學角度考慮人的神秘主義傾向,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家鄉代表品牌的粘度效應。這樣一來,一個多元化的思考模式自然會破除掉你窄框架,讓自己的視野在一個更寬的維度和更復雜的情形下進行分析和推理。而缺乏很多相關知識的人就往往會陷入窄框架不可自撥。

一個經典的窄框架笑話是這樣的:鍵盤俠喜歡談論國家大事,替國家操心,但是也不愛讀歷史書,全部的歷史知識就來自於中學課本。

再說「慢思考」,就是要抑制住自己瞬間決策的沖動。一陽改三觀常被用來嘲笑股民的情緒化判斷。多讀點書,在多元化的寬框架下進行慢思考,這是克服我們內心心魔的秘訣,我想也是投資和生活的秘訣。

熱點內容
基金帶貨意味著什麼 發布:2025-08-01 11:41:36 瀏覽:861
512670基金在哪裡買 發布:2025-08-01 11:40:35 瀏覽:773
貨幣中介需要什麼條件 發布:2025-08-01 11:17:48 瀏覽:226
目前數字貨幣怎麼下載 發布:2025-08-01 11:17:37 瀏覽:813
投資級債券利率對沖股票怎麼樣 發布:2025-08-01 11:16:06 瀏覽:963
5萬多的股票交易費77元 發布:2025-08-01 11:08:46 瀏覽:708
興業消費金融費率多少 發布:2025-08-01 11:07:54 瀏覽:775
國家自然基金怎麼寫 發布:2025-08-01 11:01:58 瀏覽:324
理論期貨一萬一年賺多少 發布:2025-08-01 11:01:05 瀏覽:272
哪個平台金融收益高 發布:2025-08-01 10:48:28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