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鱷收入多少
㈠ 請問什麼是對沖大鱷
隨著中國投資市場的逐漸向國際放開懷抱,以下幾家對沖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搶灘內陸: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達里奧(Ray Dalio)的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連續兩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這家基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約有1300億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資產龐大以外,橋水的獨特之處是它的300家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它們的平均投資額為2.5億美元。
在戴利奧和羅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領導下,橋水善於創造不同的利潤流,鑒別貝塔源,市場驅動型回報,阿爾法,基於技能回報,然後把它們打包成與客戶需求的兼容的戰略。該公司通過債券和貨幣管理外包提供源阿爾法。但是當機構開始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和關注額外利潤源時,橋水也在調整戰略。
達里奧在2012年初被業內評為對沖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公司旗下純阿爾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為投資人凈賺了358億美元,超過了索羅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創立以來的總回報。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評價說,達里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對經濟的統計分析甚至比美聯儲的更靠譜。
這家掌管著1300多億美元資產的頂級對沖基金隱匿在康州Westport的樹林里,與紐約華爾街的喧囂保持遠離。橋水聯合基金已於2012年底在上海低調的成立了代表處。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達680億美元,其業務框架主要由三大類別組成:AHL(管理期貨基金CTA)、GLG(由30多個策略的基金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剛收購的FRM(對沖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擁有一支有卓越投資專家組成的龐大團隊,就投資管理以至客戶服務的每個范疇,給予強勁的支持。
英仕曼中國區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團希望在中國首先推進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貨基金。據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過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先進入中國,同時也想藉助QFII、QDII等各種跨境方式,在中國尋找投資和合作的機會。
3、Paulson Co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約為36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95%為機構投資者)。據《阿爾法》雜志統計,僅約翰·保爾森個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約翰·保爾森與保爾森基金持續的穩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爾森所持有3740萬股的嘉漢林業(Sino-forest)瞬間爆出一系列的財務丑聞,同時渾水調查公司給予嘉漢林業「強烈賣出」的評級,同時給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當時股價為18加幣)。導致嘉漢林業公司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蒸發了近33億美元,而保爾森基金面臨了4.68億美元的虧損。
距離該事件發生已經近兩年,約翰·保爾森這位曾經的「沽神」似乎逐漸淡出了華爾街。是歸於平淡,還 是在醞釀又一場巨額交易,我們不得而知。據悉保爾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陸家嘴分別設立了代表處。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資本始建於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爾(Steve Mandel)創建,總部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倫敦,香港,北京,紐約均設有辦事處。隆派恩資本是一家私人擁有的對沖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權市場進行投資。從最初的800萬美元開始,直到該基金成為了打理自有資金的「超級基金」,為約56億美元的投資者和自有資金估計為150億美元的曼德爾先生服務。
大多數人相信,曼德爾先生的成功可以歸咎於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資。他的重點放在企業的基本面問題上。曼德爾先生認為,破譯業務進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運營和未來的增長。這是重點,這影響到最後的選股和決定是否或長或短。不像大多數的對沖基金管理人,曼德爾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強烈的判斷和快速決策的位置和移動。孤松資本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斯倫貝謝公司的增持是證明曼德爾先生靈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數學家大衛·肖成立於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資基於復雜的數學模型,旨在找出隱藏的市場趨勢或定價異常。不過該基金也進入到私人股本領域和自下而上的價值驅動型投資領域。
DE Shaw進軍中國內地的舉措,會讓人將之與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擴張進行比較。該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資機遇。
就員工數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靈活的競爭對手相形見絀。該公司大約有1700名員工——其中估計有100名擁有博士學位。只有英國曼集團(Man Group)的員工數量超過了DE Shaw
過去兩年,不願拋頭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戰略方面表現穩健。該公司的旗艦基金Oculus回報率為8.7%。Oculus按照該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戰略進行投資。一位投資者表示,該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實現了21.1%的回報率。
位為處於上海陸家嘴的辦事處擁有一支私募股權投資分析師團隊。拓展該集團在亞洲地區的業務,並標志著首次進入中國內地。該辦事處將重點關注中國的收購機會。
㈡ 深圳前隱形首富:神秘發家史曝光,真正的「資本大鱷」
在深圳,富豪遍地走。在大街上扔一塊磚頭,不小心就有可能砸中一兩富豪 。
普羅大眾所熟知的,如騰訊的小馬哥,比亞迪的王傳福,還有寶能的姚振華,都是聞名於全的深圳富豪。
然而,在深圳在富豪群體里,有一個叫林立的超級富豪,卻異常低調。
林立鮮少露面,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這讓他越發顯得神秘和深不可測。
他曾經是深圳的首富,那是他第一次浮出水面;但他說不清道不明的發家史,更是讓外界議論紛紛。
隨後,林立消失在媒體的視線之中,將他的資本帝國越做越大。
近日,林立第一次接受了公開的采訪,人們才驚奇地發現,林立才是真正隱形的資本大鱷。
與此同時,林立的神秘發家史也終於曝光。
那麼,林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神秘發家史?他的資本帝國到底又有多龐大?
一、
1963年,林立在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出生。
林立是家中長子,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中有個弟弟叫林叢,妹妹叫林純青。幾個弟弟妹妹,後來都在林立創辦的企業中身居要職,出任高管。
父親林錫照,一直在紫金縣下面的一個鎮政府部門工作,母親則長期在鄉鎮企業工作。
林立還小的時候,父親被下放到了農村,一家6口人,靠著微薄的工資過活。
林立學習成績還不錯,考上了大專,學的是財會。
1979年,16歲的林立畢業之後,進入了人民銀行紫金縣分行工作,當上了一名會計員。
第二年,深圳成立特區,人們爭相湧入深圳;那時,林立的家人們,也來到深圳發展。
1980年的深圳
但林立沒有第一時間來到深圳,而是在紫金縣的人民銀行和農業銀行,都幹了幾年。
直到1985年,22歲的林立輾轉來到深圳,在中國銀行上步路支行,擔任會計科長。
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而且從事最新興的金融行業,這讓林立遇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機會。
1990年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深圳的老五股中的深金田、萬科、深原野和深安達,都是中國銀行參與發行。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
那時的林立,正好參與了編寫了這四隻股票的會計核算。
這讓林立比別人更早接觸中國的股票市場,也更早認識到股票的價值。
下班沒事的時候,林立就騎著摩托車,到紅荔路園嶺路邊攤買股票。
當時有規定一個身份證,只能領取一張新股認購憑證。
林立就讓在紫金縣做鎮書記的父親,打了當地派出所幫忙,拉了一車人過來幫忙買股票。
林立投入了幾千元,隨著老五股的價格暴漲,林立清倉之後,賺到了三百萬元人民幣。
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林立嘗到了股票市場神奇的造富力量,再也沒法打工了。
二、
1995年,林立辭去了銀行的工作,成立了立業集團。
除了炒股,林立還將賺來的錢,投入到了房地產和餐飲行業。
深圳的富華酒樓,還有金龍閣餐飲,都是林立投資的產業。
林立還開發了包括航天立業華庭等幾個樓盤,這些投資無一不暴賺,讓林立的身價翻了幾倍。
當時,林立意識到:在實業中賺1個億,很難;但在實業中賺到1個億,投資到有潛力有股權上,獲得的利潤要遠遠高過實業。
2002年,只有5個營業網點江門證券,有200多名員工,陷入了虧損的經營困境。
林立意識到了證券牌照的稀缺,趁著江門證券虧損尋找買家之時,低價收購過來。
這筆交易,將在十幾年之後,給他帶來幾百億元的收入。
一年之後,林立又等到了一個極具潛力的股權投資機會,平安保險推出的投連險,由於資本市場低迷,引發了退險潮。
深圳投資管理公司是平安保險的第一大股東,持有了16%,佔比太多,再加上平安保險虧損,需要出售一部分股權。
8800萬股平安保險股票,占總股本3.6%,以每股5.93元的價格,在深圳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出售。
但第一次,居然沒有賣出去。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林立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於是,林立把所有的房地產項目,以及酒樓生意,悉數賣盡套現。湊齊5個多億,林立將平安保險的股權一舉拿下,成為了十大股東之一。
第二年,平安保險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平安保險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A股的高溢價,讓林立的財富一飛沖天。
也正是2007年,林立以170億元的身家,成為了深圳的首富。
隨著平安保險市值的膨脹,林立當時5億的投入,最高暴漲到了600多億。
林立逐步減持了400多億,還剩下200多億的平安股份。
但林立並沒有止步於在金融市場上賺快錢,他立馬將投資所得,大部分拿去收購了實業。
林立從平安大筆套現之後,剛好遇到了不少地方國企經營困難,很多國企的股票每股1元就能買到。
於是,林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瘋狂低價掃貨。
南京立業電力變壓器、四川立業電子、湖北立業生物等集團的子公司,都是那個時候,林立收購而來。
這讓立業集團,短時間內迅速膨脹,成為了全國有30家工廠,3萬名員工的實業巨無霸。
如果將這些企業整合在一起,立業集團可以成為一家不折不扣的世界500強企業。
但務實、低調的林立,並沒有這么做,而是將這些公司打散,沉入水底,消失在大眾媒體的視線之外。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多少人知道立業集團,更不知道它是如此龐大的實業集團。
三、
被林立收購的江門證券,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為了把江門證券做大,林立將其改名為「華林證券」,擺脫一家地方證券公司束縛。
隨後,林立將華林證券的總部,分別搬到過珠海、深圳、北京;每一次搬家,都能夠讓華林證券的網點數量翻倍。
林立還給華林證券引入有經驗的人才,前後聘請了國泰君安的副總、國信證券的副總以及平安證券的副總,過來操盤華林證券。
直到2014年,原平安的團隊從華林證券出走之後,林立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了華林證券的董事長。
林立
那個時候,林立發現在自己的華林證券,居然沒有幾個認識的人。
面臨沒有信任的人可用,林立不得不將妹妹林純青,從中國銀行挖來做人力資源總監,主抓人力;然後又將妻子潘寧,一個80後金融金領,任命為副總裁,主抓財務。
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也讓華林證券陷入了爭議,被外界認為是一個家族證券公司。
林立主政華林證券後,利潤水平開始迅速提升,5年的時間,就賺了30個億的利潤。
從入主華林證券那一天起,林立就在謀劃上市。
2016年,林立任華林證券董事長剛滿三年,符合了上市的條件,就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
2019年1月17日,華林證券如願上市,林立的資本版圖再一次擴大。
華林證券上市
目前,華林證券的市值高達341億,而61%的股權,都歸屬於林立的立業集團。
也就是說,十幾年前的一筆廉價交易,給林立帶來200多億元的回報,實屬驚人!
四、
根據現有公開資料,我們無法將林立的資本版圖完全摸索清楚。
我們所知道的,還只是林立資本帝國的冰山一角。
騰訊發起的微眾銀行,立業集團同樣是20%的大股東;此外,無錫銀行等一些銀行資產,同樣是林立的資本版圖之中。
毫無疑問,相比一些浮出水面的資本大佬,林立才是真正的資本大鱷。
更為關鍵的是,他是一隻沉在水底的鱷魚。
不為眾人所熟知,靜靜地等待著屬於他的獵物。
這也是務實的南方富豪,特別是廣東富豪的典型特點。他們喜歡藏財富於無形之中,不為人知,也不讓人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