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三個維度是什麼
Ⅰ 新金融的三個屬性
科技、普惠、共享。
互聯網金融之三個屬性。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是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的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更普惠的大眾化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能夠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
目前拆分盤理財作為互聯網金融項目當中的一類,而且時至今天還大量拆分盤存在,如果你是剛加入拆分理財不久的新玩家,除了要學習拆分的知識以外,也一定還要知道互聯網金融項目的其它類型,以防不小心被掉入坑裡。
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實戰總裁班:三個屬性:關系、平台、市場。
在互聯網中,鏈接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形成關系,關系發展到一定地步再聚合成平台,平台可以實現多種功能,其中一個功能就是交易,而交易功能造就了市場。關系、平台、市場這三個要素就是互聯網能改變世界金融業和改變世界最重要的三個基礎屬性。
連接到關系,關繫到平台,平台到市場,看起來是自然的過程,實際上它們是互聯網發展的三個極。完全靠關系這一極發展起來的是騰訊,靠平台一極發展起來的是網路,靠市場一極發展起來的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小商品市場的互聯網化。
騰訊、網路和阿里巴巴,三家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關系、平台和市場特點,有自己的關系結構、平台結構和市場功能,每一家都是在特定的維度上,向極限方向發展,但是它們也都在相互借鑒。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介入金融業,不是因為互聯網天生能做金融,而是因為傳統的金融業忽略了金融最重要的支付功能,也就是賬戶功能。
Ⅱ 金融資產最基本特徵有哪三個,為什麼(金融資產最基本特徵:流動性,收益性,風險性)
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是金融工具最重要的三個特徵。
三特性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收益性與風險性呈正向相關關系,即所謂「高風險、高收益」。流動性與風險性、收益性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對於通過到期贖回方式獲得的流動性而言,流動性與風險性、收益性之間存在反向相關關系;但是,對於主要通過市場轉讓途徑獲取的流動性,流動性與風險性又呈反向相關關系。
收益性:股票的收益性,股東憑其持有的股票,有權從公司領取股息或紅利,獲取投資的收益。股息或紅利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還表現在股票投資者可以獲得價差收入或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通過低價買人和高價賣出股票,投資者可以賺取價差利潤。
風險性:是指持有股票可能產生經濟利益損失的特性。
流動性:指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它是一種所投資的時間尺度(賣出它所需多長時間)和價格尺度(與公平市場價格相比的折扣)之間的關系,股票的流動性大於房地產。
Ⅲ 投資需要什麼維度
在投資中,投資者為購買到的資產所付出的估值,是一個永恆的、決定投資回報的重要因素。盡管在市場走入牛市的時候,比如2020年,市場上有一種聲音是「估值不重要」、「買股票就要買高估的,因為高估的股票更熱門」,但是在長周期里,投資者很快就會發現,估值永遠不會不重要。
那麼,在投資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如何來衡量估值呢?首先,衡量估值的具體方法有許許多多,指標之多如過江之鯽,比如PE(市盈率)、PB(市凈率)、PS(市銷率)、PCF(市現率)、DCF(現金流折現法)、DY(股息率)等等。在金融工具書里,投資者能找到關於這些演算法的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這里,我想聊的,是投資中,應用估值方法的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絕對的估值維度、相對自身歷史的估值維度、以及相對其它所有資產的估值維度。
首先,讓我們來看絕對的估值維度。對於一種資產來說,估值究竟多少合適,其實很難衡量。以一個股票來說,估值如果是10倍PE,那麼肯定不能算貴,但是10倍PE也可以下跌到6倍。而30倍PE的股票雖然不能算便宜,但有時候漲到50倍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絕對估值只是衡量投資標的估值的第一個角度,投資者很難用一個絕對精確的數值,比如15倍PE我就買、30倍我就賣,來做長期的投資規劃。
讓我們看看現實投資世界中的例子,就會知道這種波動有多大。以工商銀行的A股股票為例(601398),按Wind資訊的數據,在2007年左右,其PE估值一度達到40倍以上,而2020年則降至6倍,2014年甚至一度降至4.5倍。而在2020年非常紅火的貴州茅台(600519),其PE估值曾一度達到50倍,但在2014年,這個數字曾經一度低於10倍。對於在2020年追逐貴州茅台的投資者來說,了解當年曾經的另外一種估值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種估值的差距,在香港市場甚至更加明顯。中國中車(01766)的PB估值,在2015年一度高達8倍,而在2020年則下降到0.6倍,只有最高水平的7.5%。而匯豐控股的PB估值,在2020年的低點附近只有0.4左右,但在2005年曾經一度高達2倍,是2020年最低點的5倍。
一個資產的絕對估值,雖然在不能被精確地運用在交易決策上,但是投資者仍然應該對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比如說,10倍以下PE肯定是便宜的價格,而60倍以上肯定是太貴的價格。有了這個大概的衡量,投資者就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即衡量投資標的相對自身歷史上的估值水平。
在絕對估值水平以上,衡量一個資產是否低估,另外一個對比的標桿,則是其相對於自身歷史上的估值水平,是處於下限、還是上限。這種相對自身歷史水平的參考,可以給投資者在絕對估值水平高低之上,再加上一重考慮。
以香港市場的騰訊控股(00700)為例,按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其從2006年到2020年的估值區間,PB估值的較高區間大概在18倍到20倍,較低區間大概在6到9倍。對於這樣一家發展迅速的互聯網大公司來說,如果投資者一定要按比較低的估值、比如1到2倍市凈率來考量,那麼可能永遠都找不到買入的機會。
再以香港交易所(00388)為例,這家公司可以說是擁有香港市場的獨家壟斷牌照,其從2005年以後15年中的最低PB區間,大概在6倍左右。這時候,考慮到公司的牌照特殊性,以及交易所類公司凈資產對衡量公司價值並非「1比1」的關系,那麼投資者在考慮香港交易所這個股票的時候,就可以用其自身歷史估值區間、而非絕對估值水平,作為一個參考。
需要指出的是,在衡量一個股票的長期歷史估值區間時,PB、也就是市凈率估值,是最容易參考的指標。
這里不是說PB估值有多麼高效,對於一家證券交易所、一家科技公司、一家鋼鐵公司和一家港口公司來說,同一個PB的數字會代表完全不同的估值狀態。前兩者屬於典型的輕資產公司,而後兩者則是重資產公司。在企業競爭力相差不大的時候,前兩者的估值明顯要比後兩者為高。
但是,在衡量相對自身歷史估值的時候,PB估值有其最重要的優勢:穩定、同時容易獲得。對於基於盈利的估值來說,PE估值變動太大,企業盈利好的時候PE可以很低,差的時候PE可以到幾百倍、甚至幾千上萬倍。DCF估值手段則除了PE估值的缺點以外,還有一個計算復雜的問題:計算每年的基於DCF的估值,是一件非常費力的事情。在處理一個股票的分析時,這樣做可能還有可能,但是當要處理一堆股票時,DCF估值運算量大、變數多導致衡量不準的缺點,就會暴露無遺。這可能也是沃倫﹒巴菲特說,自己雖然很看重DCF估值的手段,但從來沒有仔細算過哪個公司的DCF估值一樣。
由於PB估值的這種穩定、容易獲得的特性,在衡量一個企業相對於自身歷史上的估值時,PB估值也就成為了首選的利器。只是要注意的是,投資者需要意識到,利用這種估值方法需要對公司凈資產、經營模式、盈利景氣程度有所判斷,不能刻舟求劍就是了。此外,一些其它的估值手段,比如歷史多年股息率(也是我非常喜歡用的一個指標),也值得投資者仔細參考。
在衡量完了一個
Ⅳ 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科技:關系金融的價值模式
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來源於供應鏈管理,是金融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模式,其定義雖然因為視角不同有差異,但並無實質性區別,例如採用描述的方式這樣定義供應鏈金融: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本文從供應鏈金融主要要素出發,先從技術角度引出目前很熱門的供應鏈金融 科技 ,指出其本質;然後從價值角度出發,闡述供應鏈金融布局和價值模式構建。
這里需要明確幾個關鍵要素以抓住供應鏈金融本質,並將其與金融 科技 融合:
第一個要素是目標:作為金融的細分領域,其目標是「風險可控「——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或較低,對第一段描述性定義的拓展)的水平。也就是說其核心價值和主要任務都與金融相同,但增加了新的目標。
第二個要素是對象:即金融的主要任務的承擔者以及目標的實現者是什麼?金融的主要任務承擔者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分支,供應鏈金融則聚焦於供應鏈企業的整體,即由供應鏈形成的生產聚類,金融或其他企業(不僅僅局限於銀行,對第一段描述性定義的拓展)通過措施管理優化達到供應鏈金融的特有目標。
第三個要素是隱含在在描述中,是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即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關系的金融,供應鏈是生產形成的關系,供應鏈金融是在這種關繫上形成的金融服務。關系金融與傳統金融最大的不同是把金融的核心要素的承載從對象(如企業貸款,核心要素是信用,承載對象是企業/未來現金流)擴展在對象之間的關系,這種拓展使得核心要素要重新表示、量化和預測,其中表示和量化組成了金融的一個主要任務「定價」。
供應鏈金融第三個要素導引出了關系金融,也使得供應鏈金融從一開始就與金融 科技 容易,其原因在於,傳統金融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在普通的實數上進行計算,通過定義測度,使得概率論和數理統計、隨機過程可以充分支撐金融分析任務,如果考慮大數據的情景(高頻數據是大數據的一種)機器學習人工智慧使得這種分析更「精準」和更「泛化」;但關系金融需要金融分析從實數范圍拓展到「圖數據」上——所謂圖數據,即
定義在圖數據上的金融(分析)為關系金融(分析)。關系金融具體的實踐場景很多,甚至可以把大多金融泛化為關系金融,例如國際金融等,但是最典型的關系金融就是供應鏈金融,主要因為其包含了上述三個主要要素外還具有這樣支撐實踐應用的兩個特點:
第一是具有清晰的、穩定的基礎關系,這使得金融要素例如信用的定義是明確的;
第二是具有有限的服務方(金融機構),這使得金融的核心特徵能夠被一致化,結論合規且可操作。
從金融的本質來說,供應鏈金融實際上是金融三維特徵的綜合體現,其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同和優化是同時涉及到金融三個特徵維度(保險涉及到2個),實際上其基礎的模式結構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通過金融「要素流「來進行匹配協同優化控制,要素流受制於金融機構的目標、監管限制以及協同的資源,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尺度圖上的」操作「,當然可以以不同主題考慮某一個視角的問題,例如用圖數據分析來優化資金流,用大數據5G等構建信息流效率,用金融自動化流程來完成資金流的追蹤和處理等,這都是供應鏈金融比較成熟的模式,也可以算作供應鏈金融 科技 在業務上的體現。 但實際上供應鏈金融還需要涉及到這種「關系」變化的特徵以及趨勢,例如諸多銀行最早建立的供應鏈金融的雛形「存貨融資「業務,使得這種關系變化可以拓展到信用的二次抵押和流轉,新的金融機構和供應鏈廠家的金融服務機構可以加入進來,當我們對信用進行多次流轉的同時,也意味著分擔機制的形成,這也是為什麼說供應鏈金融具有」風險分擔機制「的原因,這其中,金融 科技 可以發揮更加明確的作用,那就風險分擔的合理機制,多了合理,意味著可以在信用去中心化(所謂的區塊鏈支撐的供應鏈金融)、可以在關系信用的復制(所謂的特定領域的平台企業構建的專業行業供應鏈金融)、可以在豐富風險承擔機制(所謂的主動引入合規金融模式)等發揮作用。 具體的應用已經體現在許多研究供應鏈金融中金融 科技 應用的案例中了,這里不重復敘述。
以上是從技術角度對供應鏈金融做了更深入剖析,接下來本文從技術過度到「價值「來從金融的本源出發來考慮供應鏈金融。從研究角度可以考慮技術的無限可能,考慮供應鏈金融的萬般變化,但供應鏈金融的各種定義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作為一個應用的金融領域,供應鏈金融的生命力在於」價值「,金融存在的價值是明確的,供應鏈金融當然也具有同樣的價值,但也有它獨有的價值所在,即:藉助於關系構建的不確定性的降低和消除(金融的三個關鍵特徵維度上)。所以它的價值核心是未來供應鏈的多重現金流在當前合理化的信用優化,雖然很簡單,但是有了這個高度就可以更好的從總體把握供應鏈金融的架構、調整、創造價值的方式和方向,進而藉助供應鏈金融優化整個供應鏈,最終服務於實體經濟。
基於以上價值模式,可以大體上把供應鏈金融劃分為:單價值模式、寡頭價值模式以及多價值模式,但要注意,並不意味著多價值模式更先進,這與供應鏈所處的實體經濟行業以及監管環境有關系;同時基於金融的維度特徵和關系也可以把供應鏈金融劃分為3*3一共9種模式。
筆者出版過一本關於產業集群的專著,調研研究過「國內十三個行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有些模式還形成研究生的教學指導案例,這些模式成功的要訣在於價值的分享,但價值的分享常常被誤會為現金流(錢),實際上供應鏈金融前面的介紹已經說明其要素的價值是通過不同階段體現的,在沒有到達「現金流」的時候做出了錯誤判斷,所以本文劃分了三個要素,並強調其金融的三個維度特徵,以及關系金融的重要性。具體來說,一個是山東某市的鋰電(新能源電源),一個是西南某省推廣的「汽配產業鏈金融」。正好是兩個對比的例子。我們認為當前多數行業的供應鏈金融適合的模式是:單價值模式(地理維度聚集)和多價值模式(非地理緯度聚集);在9種模式中更多的是構建關系信用復制和豐富風險承擔以;在考慮價值創造上,選擇金融價值延長的策略。
(作者 張寧,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 財經 大學中國金融 科技 研究中心主任,生命質量研究會理事長,家辦發展與合作組織理事會主席兼首席經濟學家)
Ⅳ 金融學三個層面的定義是什麼
金融學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1、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
2、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投資信託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3、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
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驗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金融學主要分類:
一、微觀金融學
微觀金融學,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二、宏觀金融學
1、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
2、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等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
3、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Ⅵ 金融學的三個層面的定義
金融學的三個層面的定義:
(1)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應用經濟學科,是以「金融」,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
(2)研究公司、個人、政府與其他機構如何募集和投資資金的學科。
(3)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就業方向:
金融行業監管部門、各類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信託/基金機構、資產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證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行業工作或教學科研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融學
Ⅶ 描述交易性質的三個維度分別是什麼如何解釋企業縱向一體化現象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質的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專用性。所謂資產專用性是指當一項耐久性投資被用於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時,所投入的資產就具有專用性。這時假如交易過早地終止,所投入的資產將全部或部分地無法改作其他用途,使得投資中的成本里包含部分或全部的「不可挽救成本」或「沉沒成本」。因此,契約關系的連續性意義重大。
第二個維度是交易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其意義在於使應變性的、連續的決策成為必要。當交易受制於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時,對治理結構的選擇就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治理結構有不同的應變能力。
第三個維度是交易發生的頻率。一種治理結構的確立和運轉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所帶來的利益抵消,取決於在這種治理結構中所發生的交易的頻率。多次發生的交易,較之於一次發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結構的成本被抵消。
威廉姆森用資產的專用性解釋了企業縱向一體化現象。他認為只有懂得了資產專用性對於交易成本的影響,才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市場采購會讓位給企業自己生產。他把企業看成是連續生產過程之間不完全合約所導致的縱向一體化實體,指出企業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當合約不可能完全時,縱向一體化能夠消除或至少減少資產專用性所產生的機會主義問題。 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種關系的專用性投資,則事先的競爭將被事後的壟斷或買方獨家壟斷所取代,從而導致將專用性資產的准租金攫為己有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在一定意義上使合約雙方相關的專用性投資不能達到最優,並且使合約的談判和執行變得更加困難,因而造成市場交易的高成本。當關系的專用性投資變得更為重要時,用傳統市場去處理縱向關系的交易費用就會上升。因此,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就被用來替代市場。因為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組織內,機會主義要受到權威(企業家)的督察,從而大大降低了相應的市場交易成本。
Ⅷ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三個維度分別代表什麼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包括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程度三方面。
Ⅸ 新金融三性是什麼
新金融三性是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
1、流動性:指金融資產在轉換成貨幣時,其價值不會蒙受損失的能力。
2、風險性:指投資於某種金融資產不能恢復它原來投資價值的可能性,風險主要有違約風險和市場風險。
3、收益性:指金融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給持有人帶來收益的特性。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金融業架構中的「底層物質」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移動化、雲計算、大數據等大趨勢引發金融業「基因突變」。這種變化使得傳統金融業版圖日益模糊,促使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技術創新,產生出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與金融產品。
新金融監管原則
監管是金融生態圈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監管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央行、證監會、銀監會等,都不是生來就有的。歷史告訴我們,各種監管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法律的產生,都是因為各種危機爆發後社會意識到了監管的必要性。
1、要在創新給社會帶來好處和保證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金融不是為了絕對的安全,只講安全的監管是偽監管。互聯網金融基於新的技術,解決了支付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將更多缺少徵信記錄或者沒有徵信記錄的人納入徵信體系,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為上千萬的消費者提供了小而美的保險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的缺陷,成為中國新經濟的重要助推力量。我們在強調金融安全的同時,不能忘記金融監管的初心。
2、金融監管必須遵循金融的本質,探索適度監管、分類分級監管的模式。分類是指將金融分為支付、P2P、眾籌等細分行業。這些行業的風險本質不同,需要松緊不一的監管。
分級是指對於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也要有所區別。在這個時代,金融的方式變了,監管的方式也需要創新。可能還需要協同監管,這也是一行三會統一的方向。同時要推動行業自律。
Ⅹ 農民金融素養的測度包括哪些維度
農民金融素養的測度包括金融知識、金融能力、金融意識與金融態度四個維度。
1、金融知識是農民金融素養的專業技能。
2、金融能力是農民金融素養通過實踐獲得能力。
3、金融意識是農民通過長期的思維方式學習獲得的。
4、金融態度是面對金融時保存一個公正和從容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