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深圳金融中心哪個好
1. 做金融去哪個城市最好
比較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業發展情況:
總體而言,北京的金融業體量最大,因為國有資本集中;
上海其次,代表外資資本;
深圳後發優勢明顯,代表民間資本。
總體而言,北京的金融業體量最大,因為國有資本集中;
上海其次,代表外資資本;
深圳後發優勢明顯,代表民間資本。
各有特色,各領風騷。當然,規模只是一方面,金融實力的比拼還需要從區域經濟發展、商業環境、城市基礎設施、人才集聚效應等多方面綜合考量。
根據一家國際權威機構編制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五個維度:商業環境、金融業務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及城市聲譽、其他一般性因素等。
按照這些標准遴選出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如下:
國內城市按照上述標准,上海排名在深圳和北京之前,北京可能會覺得很不爽,就因為我霧霾大、我是政治中心,就欺負我嘛,相信看了下面的數據你也會為北京鳴不平。當然,更多的還是從金融業務規模來講。
金融行業規模
從金融資產總額、金融業增加值及佔GDP比重、金融業稅前利潤等來看,北京都大幅領先上海及深圳,雖然其GDP落後上海2300億元。
1.金融資產總規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這一點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級的國有金融機構,工農中建總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等;
2.金融業稅前利潤深圳後來居上,與上海齊平,且增速雖大幅落後北京,卻高於上海近7%;北京的稅前利潤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3.金融業生產總值北京小幅領先上海,深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追趕;
4.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對金融業的依賴較大。
1.金融資產總規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這一點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級的國有金融機構,工農中建總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等;
2.金融業稅前利潤深圳後來居上,與上海齊平,且增速雖大幅落後北京,卻高於上海近7%;北京的稅前利潤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3.金融業生產總值北京小幅領先上海,深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追趕;
4.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對金融業的依賴較大。
銀行業實力比拼
決定金融實力的絕大部分因素是銀行業。北京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行為主,而上海雖只有交通銀行一家大型國有銀行,但擁有22家外資銀行金融機構,縮小了與北京的資產總額差距。深圳的銀行業相比北京上海較弱,從北京的銀行法人機構是深圳近3倍就能看出。
北京銀行業人均擁有資產1.46億元,而北京及上海人均擁有資產約0.8億元。
按照北京銀行業金融機構4000億元假設(實際遠遠不止4000億元,還未計算信託、財務公司、金融租賃等其他銀行業機構),則北京的人均產值359萬元、上海288萬元、深圳585萬元;
利潤率即使按照10%計算,實際上2014年是非常好的年頭,遠遠不止10%,這樣計算人均收入:北京36萬、上海29萬、深圳59萬,中位數也是41萬元。
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深圳蓮花山公園的相親牆上面秀優越的好多都是銀行員工了。
不信,有圖有真相~
證券業實力比拼
北京上海深圳三城擁有法人證券機構數量相當,但管理的資產規模北京卻比上海及深圳少一倍,這也不難理解,北京有四家國有大行、巨型國有資本,對於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股票承銷發行、財務顧問等並沒有那麼重視,反倒是深圳後來居上,資管規模及增速都領先。注意,這是2014年的數據,2015年增速估計不會這么高了,因為這一輪牛市(哦,不,應該說上一輪了)正好是從2014年7月開始的。
但北京的證券業在支持實體經濟上,遙遙領先上海及深圳,國內非金融機構通過股市籌集的資金額北京最高,是上海及深圳的4.76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上海和深圳有全中國最大的兩家「賭場」(噓噓,小點聲)。
另外,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上海有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有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對比一下:
上海上交所(戰略新興板):
上交所各類有價證券總成交金額128.15萬億元,增長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額37.72萬億元,增長63.8%。定位為大型企業,盈利能力較強,戰略新興板側重於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深交所(創業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值128572.94億元,增長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億元,增長50.9%。全年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444708.19億元,增長49.9%。定位為中小型企業,較上交所要求略低,創業板門檻也比戰略新興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掛牌公司達1572家,累計掛牌企業362家,投資者總數達48675戶,是2013年年末總數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企業,與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類注冊制,屬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
上海上交所(戰略新興板):
上交所各類有價證券總成交金額128.15萬億元,增長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額37.72萬億元,增長63.8%。定位為大型企業,盈利能力較強,戰略新興板側重於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深交所(創業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值128572.94億元,增長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億元,增長50.9%。全年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444708.19億元,增長49.9%。定位為中小型企業,較上交所要求略低,創業板門檻也比戰略新興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掛牌公司達1572家,累計掛牌企業362家,投資者總數達48675戶,是2013年年末總數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企業,與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類注冊制,屬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
2. 為什麼深圳金融不如上海金融,上海經濟為什麼不如深圳經濟
金融這可真的是要談及起步早晚的,因為深圳很年輕,而中國的金融強市都是老牌大城市,另外就是地理位置,華東以上海為中心,華北以北京為中心,華南以廣州為,東北是沈陽,中部是武漢,西部成都,這些都是具備輻射能力的老牌強市,建國之前就已經是銀行業最發達的區域,深圳緊鄰香港沒錯,但也緊鄰廣州,所以廣州在區位金融中心的位置已經形成,而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夾在中間,從金融角度來說,沒有過分強化的必要。
3. 深圳跟上海是一個檔次嗎
深圳和上海不是一個檔次,但還是有相似之處的。
在功能上,上海與深圳之所以常被比較,是經濟發展模式上略有些趨同。上海和深圳都是沿海城市,倚賴的是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兩座城市都拉入重點發展貿易的區域。上海是被作為自貿區,深圳則是先行示範區。
金融的發展,深圳要略低於上海。從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就可以得知,上海排在第五位,而深圳則是第九。在國內的金融中心,還是要以上海為先。
4. 上海VS深圳 哪個適合年輕人發展
深圳,當之無愧是最適合年輕人創業發展打拚的。
深圳的優點是年輕、包容性強,沒有人看不起人,大家都是平等的,國家發展前沿標桿城市。適合有創新有才華的年輕人打拚。缺點是外來人口過多,競爭力太大,房租太高,生活的壓力很大。
上海的優點是文化底蘊厚,本地的企業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生活氣息濃厚,更適合喜歡慢節奏生活的年輕人。缺點是本地人的優越感比較強,有一點排外,在上海的外來務工人員沒有在深圳那麼受待見。
(4)上海和深圳金融中心哪個好擴展閱讀:
深圳是一線城市當中最年輕的一個,甚至於在改革開放前還比不上廣東另一座經濟特區汕頭。2018年,深圳一城經濟達到了24221.98億元,也是首次超過了香港。
雖然2018年上海的GDP以32679億元依舊遠超深圳,但深圳的上市公司市值卻遠遠超過上海,也是首個上市公司市值破10萬億大關的城市。
5. 想進金融行業是否只能去北上廣深哪個城市的金融行業發展比較好
想要進入金融行業確實只能去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金融行業非常的發達。上海的金融行業發展的比較好一些,機會更多一些。
6. 做金融去哪個城市最好
香港: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5位
香港與倫敦、紐約三分全球,是世界級別的三座金融中心。
香港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金融及經濟監督機制,國幣調控體系都位居世界頂尖水平,無論是商業銀行、投行還是證券公司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這些無不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金融人才進軍相關打拚。
上海:位居全球金融城市第十六位
盡管上海在金融產業績效、機構實力和生態環節方面略遜於北京,但其金融市場規模仍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因此在中和實力面前也是國內城市得分最高的那一個。
上面目前有超過35萬金融從業人員,佔全市從業人員的5%。仍缺乏大量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
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級金融人才是指在專業金融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也包括FRM、CFA等高含金量金融證書持證人才。
深圳: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22位
深圳本來受自身先天規模和體量較小影響,是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中實力相對最弱的中心。但這次在國際上的排名卻超過了北京,體現它不斷追趕的上升勢頭。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已經發展為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這也同時提高了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深圳作為國內一線中心城市,是很好的金融人成長地。
北京: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26位
隨著「新三板」這一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落戶北京,北京在金融市場規模分項上的短板已開始顯現競爭力。
為吸引金融人才,首都推出了16項政策,在就業、生活、福利等方面提供大量便捷和保障。
這些都讓北京成為金融人選擇發展城市時,最先列入考慮名單的對象。
青島: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46位
自2011年到2016年,青島的金融機構由161家增至230家,金融法人機構由12家增至26家。金融業增加值從319億元提升至668.8億元。青島已經成為國內冉冉升起的一顆金融新星。
大連:位居全球金融城市排行第48位
大連已成為當之無愧的東北三省金融中心,不僅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除了綜合實力在榜上名列前五十的這些城市外,國內仍不乏傳統金融城市,適合金融人長期發展定居。
7. 深圳和上海哪個發達
上海更發達。
第一、上海的教育實力要遠遠強於深圳。上海擁有兩所世界50強高校,深圳至今為止還沒擁有一所全球200名校。上海還擁有10所211名校,深圳沒有一所211名校。上海的教育實力對深圳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上海的科研實力也遙遙領先於深圳。上海的科研實力已經位居全球第五,深圳的科研實力和上海還有很大的差距。上海交大在船舶製造、航空製造、醫學的科研實力世界領先。強大的科研實力奠定了上海強大的科技實力,上海比深圳更具有發展潛力。
第三,上海的城市建設比深圳更加美麗、更加國際化,到上海更有國際化的城市的感覺,而深圳雖然也比較發達,但是和上海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關內容:
深圳是一線城市當中最年輕的一個,甚至於在改革開放前還比不上廣東另一座經濟特區汕頭。2018年,深圳一城經濟達到了24221.98億元,也是首次超過了香港。
雖然2018年上海的GDP以32679億元依舊遠超深圳,但深圳的上市公司市值卻遠遠超過上海,也是首個上市公司市值破10萬億大關的城市。
8. 深圳和上海誰更有實力爭當國際金融中心
當然是上海比深圳強。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有一半人在北京辦公,一半在上海辦公,但是不在深圳。國際都只看上證,不看深指。而且深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遠落後於上海,因為是新城市,連台灣人都把深圳讀成深俊,就不要說外國人沒聽說過深圳了。金融證券交易量,上海上海證券交易所遠超深圳。銀行數量,上海也遠超深圳。當然深圳發展速度稍微快一些。我的觀察是,深圳逐漸會變成科技城市,就是中國的矽谷。上海以服務外企和大型央企國企為主,深圳以私營企業為主。雖然高層反復強調也支持民營企業,但中國趕超美國主要靠國企,因為有規模,以民企為輔。主輔要分清。另外,深圳的政治地位很低,副省級,深圳市委書記是中央候補委員,而上海則比省級高半級,市委書記則是政治局常委。深圳的高校研究機構遠不能和上海比。上海地價過高,外推初創企業。深圳本來是初創企業王國,但深圳地價也驟升,幾乎快趕上上海的地價了,連華為都把部分部門搬到惠州,這會阻礙深圳的活力來源。深圳和香港在逐漸同城化,甚至珠三角鵬穗港澳珠一小時生活圈,珠三角大灣區行成,會是新的增長點。但上海也會整合江浙成為上海大灣區。另外,借朝鮮韓國和解,以及朝韓俄蒙經濟通道開跑,渤海大灣區(京津冀遼魯)也會形成。
9. 北京,深圳,上海三個大城市比較,哪個城市更好些
北京是個很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這里的天氣你可能受不了。而且北京的環境很制約它的城市發展。北京的交通比較擁擠,但是交通費是全國最便宜的。公交卡4毛一次,地鐵2元。租房的話最低也在1000左右。
上海氣候相對比較好。收入水平比北京高。但是物價水平也高。首先房子的問題很難解決。交通也是個大問題。
10. 北上廣深哪個城市最好
北上廣深,是目前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現在全國最優質的企業幾乎都集中在這四個城市中,這四個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和公共服務也是最先進的,因此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移居。
實事求是的講,論城市資源,北京一定是最好的,這個無需多說,除了房價高,落戶難以外,北京幾乎沒啥缺點。
當然,北京確實風大,一些南方的朋友很難適應,這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
但北京的冬天是可以看雪景的,在這四個城市中,北京的四季是最分明,而且北京的冬天是有暖氣的!
除了北京以外,上海在國內的綜合實力排第二,有人認為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但我認為金融中心還是在北京。
與北京一樣,上海也是房價高、落戶難,而其他方面同樣很優秀。
長期以來,京滬兩地一直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兩座城市,兩者在硬體上的區別很小(上海沒暖氣),主要是氣候和人文環境的不同。
北京的人文環境比較豪爽,上海人則更加嚴謹,做事也更加刻板和守規矩。但不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能落戶都很不錯的,前提是你要買得起房子。
在北京上海之後,廣州和深圳僅僅跟隨,其中廣州也算是老牌發達城市了,並且廣州人也是一座比較包容的城市,起碼廣州的落戶條件和購房條件要比京滬低很多,本科學歷以上落戶還是挺輕松的。
而在房價方面,廣州的房價也要低於京滬,整個落戶成本應該是北上廣深中最實惠的。
相比北上廣,深圳的資歷要年輕很多,畢竟深圳是近十年才擠進一線城市的。但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深圳的包容性是最強的,在這里沒有外地人一說,因為大部分深圳人都是外地人。
截止到2020年的政策,想在深圳落戶還是比較容易的,起碼比京滬容易多了。和廣州一樣,如果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基本上可以順利落戶深圳。
不過在深圳居住最大的缺點還是房價高,而且在今年這種環境下,深圳房價居然還在上漲,真心讓人吃不消。
總之,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各種資源都是國內最好的,在哪裡安家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