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買的理財怎麼管理
㈠ 中行理財贖回怎麼操作
中行理財贖回,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一、打開中國銀行APP,在首頁底下選擇我的。
二、在我的資產裡面,點擊查看資產。
三、找到購買的銀行理財,然後點擊進入。
四、在銀行理財產品頁面點擊贖回就可以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理財是有理財產品期限的,比如說在中國銀行買理財的時候會有:0~3個月、3~6個月、6~12個月、一年以上等等幾個選擇,這個都是說只有到期才能贖回,沒有到期是不可以贖回的。
操作環境:
品牌型號:iPhone13
系統版本:iOS15.4
app版本:v7.2.5
【拓展資料】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資金國際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
公司金融業務為中國銀行業務利潤的主要來源,它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
2007年,公司金融繼續以完善客戶服務體系、促進業務整體聯動、加強產品創新及實施管理轉型為重點,組建公司金融板塊,加強條線管理。中國銀行實行服務重點大型優質公司客戶的發展戰略,關注於與大型優質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同時明確中小企業業務是公司金融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成為中小企業高效、專業、能夠滿足全面需求的合作夥伴。
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
存款業務是中國銀行積極應對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對人民幣公司存款業務的沖擊,大力發展人民幣公司存款業務。
中國銀行繼續強化貸款結構調整,加大對重點支持類行業的投入,實現信貸資源優化配置。
中國銀行注重與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通過互薦客戶、資源共享和共同開發新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中國銀行亦通過紐約、法蘭克福和東京分行進行美元、歐元和日元清算,上述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均為當地一級清算銀行。
㈡ 300多款銀行理財產品虧損,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財產的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確實是比較大的,在2020年7月3號的時候呢,就有數據顯示出來,說一共有390多個理財產品,他們的凈值已經跌破了原始發行的價格跌破了面值一元。那對於這個虧損的額度也達到了40%,這是最誇張的,畢竟出現了這個虧損確實讓人很頭痛,雖然市場上存續的凈值理財產品它為1萬多個,但是出現這個虧損達到300多隻,那也只是占總量不到2%而已,也沒有必要過多的擔心。
最後這一部分一般來說我都會用來投資股票,投資那些科技類的公司。有的人他們覺得買低位股票會有升值空間大,其實不是如此的,一般來說我們也沒有必要說要持有那些低價股,我們要選擇發展前景好的高價股,比如說像騰訊阿里,或者說像這個皮諾多這些都可以持有。
㈢ 銀行買理財注意事項
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注意事項
1、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問題
對於任何投資來說沒有百分百的安全,只要是投資必定伴隨風險,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相對而言風險較低,由銀行風控團隊審核的理財項目在把關上更加嚴格,不過也不一定就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出現的概率相對而言很低。國家規定超過50萬的存款不被保障,銀行也有可能倒閉。新手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看到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往往比較擔心,生怕風險太大會出現問題。實際上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在銀行理財市場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產品本金虧損的情況,而且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能達到99%以上。部分結構性產品及風險等級為r3級或以上的產品收益不確定性較大,風險等級為r2的非保本類產品則可以放心購買。
2、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
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包括申購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一般來說銀行不收取申購費,不過其它費用還是要收的,每樣費用大多不超過投資金額的0.3%,總費用通常不超過0.6%。但是一般銀行在測算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時候已經把這部分算進去了,也就是說銀行測算出理財資金的收益率,扣除各種手續費,剩下那部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預期收益率」。所以,按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就能算出你實際獲取的收益,不必考慮手續費的問題。
比如投資者購買10萬元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4.5%,手續費率一共是0.5%,產品到期後投資者獲得的收益是100000×4.5%=4500元。
3、銀行理財產品在籌集期間收益計算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在發布後有5-6天的籌集期,遇到節假日時間可延長到10天以上。產品收益一般是T+1天開始計算,按照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計算收益。所以,錢香金融理財師建議盡量避免購買籌集期長、投資期短的產品,這樣可以避免資金站崗的問題。
4、理財產品到期後回款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滿之後,理財資金會自動返回投資者的銀行卡活期賬戶,其中多數銀行會在到期日當天下午或晚上將本金與收益打回投資者賬戶,少數銀行會在第二天打入。
5、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向
銀行把投資者的資金都募集之後,會拿去投資,一般投資渠道包括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等,說明書上都會提及,但是銀行不會跟你說每部分的具體投資比例,投資者是無法得知資金的具體配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於各類債券,風險相對可控。
㈣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何控制風險
理財產品「零」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涉及的有在國內經營多年的中資銀行,也有剛剛本地注冊將滿一年的外資銀行。這讓不少投資者「很受傷」。眾所周知,投資必定存在風險,但是投資有必要先盤算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挑選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將投資分先降到最低。那麼,投資者如何控制銀行理財風險呢?理財建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風險控制:
首先,明確自身理財需求。如今,各大銀行的理財服務區都配有專業的理財經理為客戶分析講解,他們會按照規范流程詳細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風險偏好、投資預期等情況,並填寫《個人客戶資料檔案表》,投資者可藉此明確自身理財需求。
其次,了解理財產品特點。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還是非保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金融消費者在投資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充分全面了解該理財產品的類型(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保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或非保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金融消費者應根據個人需求及實際情況做選擇。例如,部分風險和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都相對較高的信託類理財產品是投資房地產或其他重大項目的,也有的是投資央行票據或債券的,其風險較低,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也相對穩定。
再次,真實全面評估風險。風險評估看似銀行的責任,但它卻是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當你有了購買某款銀行理財產品意願的時候,理財人員會指導你填寫《個人客戶投資風險評估報告》,真實全面對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能力和承受能力進行了解並確認,根據自身的風險評估結果,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此後,銀行方面負責人還會再次審核評估報告,查看是否存在銷售人員誤導投資者的行為,全面避免錯誤銷售和不當銷售。
最後,認清理財目標,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理財目標和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並合理配置資產,及時根據市場變化作策略調整。
㈤ 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什麼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作為投資者,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注重風險防範,仔細咨詢理財經理,看清相關合同,弄清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能保本。
二、可以對比多家銀行,之後再決定購買哪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盡量不要選擇一些小銀行。
三、挑選銀行理財產品時應謹慎,不要購買不熟悉的理財產品。
四、任何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要充分了解Ta的風險評級,並評估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
五、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有規避風險的意識,不要把自己全部的投資費用用來購買某一銀行的理財產品,記得分散投資。
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要仔細看清並看懂合同後再簽字。
七、有些銀行理財產品不具備流動性,不能提前贖回資金,大家在購買這些理財產品前要考慮到資金的流動性問題。
【拓展資料】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有哪些
一、信用風險:大部分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銀行名義上是不承擔保證本金或預期收益責任的。而且理財產品在銀行負債項中的地位在法律上沒有明確,一旦出現極端情況,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權利很難得到保證。
二、投資風險:對掛鉤性、結構性產品而言,掛鉤標的的表現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收益。非結構性產品中,投向股票等方向產品的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其收益與證券市場波動密切相關。
三、匯率風險:對人民幣持有者來說,外幣產品的匯率風險不可小覷,特別是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在外匯市場動盪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考慮暫時迴避外幣理財產品。
四、利率風險:因為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而且,利率風險和期限正相關,期限越長,利率風險越大,因為利率變動的可能性和可能波動的幅度更大。
五、政策風險:銀監會的政策導向給理財產品的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最近監管力度在逐漸加強,預計資產池投資模式將逐漸轉向單獨核算、類似一對多專戶的運作模式,整體收益率可能會受到影響。
六、系統風險:單個產品的投資風險無法單獨測算與控制,因此部分資產出現的問題很可能殃及其他理財產品。如果理財產品市場總規模過於龐大,銀行互相持有的資金規模過大,風險將可能傳導到整個銀行體系。
㈥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注意事項
理財產品,是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或者代理發行,由專業管理人員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於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資產,並將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按理財產品持有者投資份額分配給持有者的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金融產品。
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人們一直有個誤解,以為銀行理財產品是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儲蓄,不存在風險。事實並非如此,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在流動性、風險、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交易方式等方面與銀行傳統的儲蓄業務有著較大的區別,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部分理財產品甚至會有損失本金的可能。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不要迷信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並不等同於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而除了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類品種的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等同於到期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外,其他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通常是在過往經驗數據的基礎上預測得出。銀行銷售人員口中的「最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並非沒有依據,但需要投資者理性對待,再高的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也不過是紙上的數字。重要的是看它要投資什麼資產,用何種投資手段,風險在哪裡。
2、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產品類型,不要盲從。不要認為在銀行購買就是等同於銀行存款,任何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不同的理財產品投向領域不同,風險程度也不相同,如股票型基金具有高風險、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特徵,債券型基金則具有低風險、較低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特徵。在購買時,應充分做好投資評估,注意了解掌握產品的相關知識,如產品的類型和風險、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投資方向和變現情況等。
3、不要輕易聽信銷售人員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承諾,不要過於相信銀行而輕視了投資風險。有些銀行採取承諾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或有選擇性披露可能性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形式招徠客戶,消費者在購買前一定要做足功課,仔細研究、認真判斷後自主決定。銷售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忽視風險提示,甚至隱瞞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以穩健見長,但投資必定伴隨風險,即使是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也可能存在著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因此,對於不懂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涉足,對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計算公式和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也要心中有數。
4、保本型理財產品的保本可能附有條件。部分保本型理財產品可能附有投資期限等保本條件,如「投資者在發行期內購買,持有3年期滿後,可以獲得100%的本金安全保證」。也就是說,三年之內投資者如果需要用錢,照樣要承擔產品漲跌的風險和贖回手續費。
5、別太關注凈值類產品的波動。理財產品的監管逐漸嚴格以後,產品投向明確、以真實投資資產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為基準、按凈值方式分配的「基金化」理財產品越來越多。與購買基金產品類似,購買凈值類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將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不僅可能享受更高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也可能出現更大的虧損。從風險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角度來看,這是銀行理財產品中波動最大的,因此產品的管理費一般與業績掛鉤,對投資者的要求也相對高一些。小白勿念。
6、悉心讀理財產品說明書。買什麼東西都要看產品說明書,這是個好習慣!理財產品最關鍵看風險。監管機構規定,不同風險評級的產品,只能銷售給對應評級以上的投資者。由於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採用了不同的符號。主要有以下幾種:R1級至R5級;數字1級至5級;漢字一級至五級;PR1級至PR5級;一顆星至五顆星;字母A至E等。以上幾種表達方式均說明該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有五個等級,風險按由低到高排列。一般而言,保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銀行會評定為最低風險等級(即一級)的產品;非保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標的以及投資比例的不同,會給出二級或三級的風險等級。如風險評級為R2的產品,原則只能銷售給風險承受度評級為「穩健」及以上的投資者,不能銷售給評級為「保守型」或「謹慎型」的人。銀行如銷售超出其風險承受力的產品就有誤導銷售的嫌疑。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人,看重的是銀行的信譽,期望在低風險的前提下獲得比存款更高的回報。但事實並不樂觀,次級債讓國外銀行暴露出了風險控制問題,由此看來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也需謹慎,購買前提是充分的了解。對理財產品及其發售銀行的了解越多,誤入「陷阱」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購買前應盡量收集相關信息,產品說明書尤其要看仔細,購買時理性面對銷售人員。
㈦ 銀行理財該怎麼買投資者在理財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為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不再發售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大多變成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不少投資者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開始猶豫,不知道該如何購買,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就能知道該如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
01風險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句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確實,在購買一款理財產品的前第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這款產品的風險情況。一般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風險需要考慮:
其一是銷售平台的正規性,網路時代購買理財產品確實十分方便,直接在手機上就能夠申購,但是在申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平台是否是正規的平台,避免在一些釣魚網站上購買理財產品,這樣會導致損失全部的本金;
其二則是理財產品自身的投資風險,不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不一樣的,每款理財產品都會根據其投資方向的不同有不同的風險等級,從R1到R5級別,風險等級逐級上升。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就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應風險等級或者低級別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進行投資,避免因為選擇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導致出現自己無法承受的損失。
綜上:在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可以通過三步來進行篩選,第一步是查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定要選擇風險等級在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以內的產品進行投資;第二步則是根據自己對資金靈活性的需求選擇相應期限的產品進行投資;第三步則是關注收益,可以參考歷史收益、業績比較標准等,但是別以為這就是能夠到手的收益了。通過以上三步就能夠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而這三步也是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㈧ 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怎麼辦
銀行理財產品有保本與不保本的,保本的理財產品本金不會虧損,只是有可能不能達到預期收益。非保本的理財產品,收益有可能不達標。銀行在風險提示書中會告知投資者,風險需要自行承擔。前者虧損了,可以找銀行理賠。後者如果虧損了,只能自己承擔。
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注意產品是否保本以及產品的風險提示,風險越大,遭遇虧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拓展資料: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
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理財產品銷售流程管理,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性行為,以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債券型
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信託型
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掛鉤型
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鉤等。
QDII型
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