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專欄借款和理財哪個好
1. 投資理財哪個比較好選擇個更好些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沒錯,大家都懂這個道理,但在理財方面,有時會控制不住高收益的誘惑,存有僥幸心理。目前網貸整改期間,很多人踩雷後血本無歸,才認清「理財有風險」這件事,但這時反應過來已經錢財盡失,為時晚矣。那以後該如何理性正確的選擇安全的平台呢?
都是亂投的,只要掙錢就行?
選的都是國資背景,值得信賴?
看收益高低和期限,能接受就投?
朋友投就跟著投?
新平台不會馬上就跑路吧?
……
你是否也這樣呢?這樣的盲目心大!後果只有:再次踩雷!
舉例:
國資背景,照樣兒跑路(也有可能是偽造的,即使真的也說明不了什麼)
上線不久就跑路,明顯初衷就不純,一開始就想圈錢然後跑路
目前全國問題平台已累計2663個,每個月都有新增,目前在投的也一定要小心。今天就來聊下如何去通過數據分析去評判這個平台是否安全,看懂再投!
▼
01
一、了解還款來源
首先看一個公式:提現=借款人還款+投資人投標+擔保方墊付
一個投資人在平台上投資,當他提現的時候,平台的還款來源主要包括三項。
1、第一項是借款人的還款,如果借款人按時還款,那平台就可以順利的把這個資金歸還給投資人。
2、第二個資金來源是投資人的投標,對於這一塊可能有部分的投資人不是非常的了解,這種情況又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借款人到期沒有按時還款,平台可能發布一個續借的標,以投資人新投的這個標來償還之前投資人的一批提現;
第二個情況就是一個標如果是拆標的,也就是說借款人實際的借款期限可能是六個月,但在平台上發標期限是一個月,這樣就是所謂的資金錯配了,那如果這個借款標到期的時候,借款人還剩下五個月才能償還這筆錢,那平台當然會再發一個標,那這個標就是也是針對同一個借款的,但是他必須用這個標的投資人的投資的金額來償還之前投資人的提現,這就是所謂投資人的投標的金額來償還投資人的提現。
3、第三個就是擔保方的墊付,現在在整個行業中墊付模式是一個主流的模式,如果借款人沒有辦法償還資金,也沒有新的投資人繼續投標,那平台就需要使用自己的資金或者擔保方的資金來對投資人進行一個墊付。
了解還款來源,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判斷,恐懼來源於未知,風險也是一樣來源於未知,當你了解足夠多的時候,對這個平台有很大的把握時,自然就會安心了。
02
二、具體數據分析判別方法
我們看下一個公式:
提現<借款人還款+投資人投標+墊付方墊付
也就是說,當投資人提現的時候,借款人沒有辦法還款也沒有新的投資人進行投資,同時,平台或者平台的擔保方他們墊付的資金也不夠,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所謂的提現困難!
大家就要注意,我們在進行平台投資的時候,特別是數據分析的時候,一個重點就是來判斷平台有沒有能力對投資人的提現的償付,所以就有一些方式可以通過一些數據來表徵這個平台的一些資金的一個運作情況,在這里舉一些例子做個簡單的介紹。
1、第一個指標針對平台收益率
其中有一個方式叫做數據異常的波動。這個判斷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某項指標一直比較平穩的,但是在某個時間點突然出現一些異常的波動,那這個時候投資人就要小心了。
(由於提現困難的平台官網已打不開,圖自做)
來看一個案例:關於一個平台的收益率的一個圖表(類似上圖1),那我們看橫軸是這個平台的一個時間軸,縱軸是這個平台的收益率,我們可以看這個平台在剛上線的時候,大約在40%左右的收益率,然後是穩步的下降,但是在這個平台出現提現困難之前的一段時間,它的收益率的波動非常異常,最高達到400%,像這樣的一個情況,投資人就要進行一個關注了,因為如果一個平台收益率一直是比較平穩下降的,而它突然又出現一些非常高息的標,那可能有些投資人就會懷疑這個平台是不是遇到一些資金鏈上的困難,需要發一些收益率非常高的借款標來填補它這個資金鏈上的一個問題。
再看下一個案例(類似上圖2):這個平台也是類似的一個平台走勢,在開業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活動,之後收益率比較平穩,然後突然之間收益率上升的非常高,那此時作為投資人就得非常小心。所以針對這樣一組數據的看法,主要是針對那些對一個平台波動不會非常大的那些指標,比較常見的指標是關於一個平台的收益率,一個平台收益率正常來講是不會在短時間內有大幅的波動,一般是處於穩步下降或者保持平穩的一個狀態。
2、第二個指標是針對單個指標
也就是所謂的待還金額,這個指標會直接表明一個平台資金鏈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舉一些問題平台和大家分享:
突然一個平台待還有一個大幅增長,單突然到了某一個節點增長放緩,這樣的平台可能會遭遇資金鏈上的一些問題,這樣的平台也要小心。
再看下一個平台,這個平台也是一個爭議比較大,像這個平台我們可以說他在待還趨於平穩的時間(中匯在線平台),可能已經出現一些資金鏈上的問題,這個時候就可以再聯系一些數據之外的事情,比如做了哪些活動或者跟其他一些機構進行合作。在一個平台待還處於下降的時候,如果是這樣的平台,各位投資人也要小心。
另外,再提一句,關於待還這個指標對於自融或者是拆標比較嚴重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這些平台的資金鏈本身就要依賴於新的投資人的投資金額來償還前一批的提現,所以對於待還增長是非常敏感的。
3、第三個方式多個指標的對比
這里也簡單介紹幾個方法:第一個是通過待還金額的下降,以及收益的上升來進行一個判斷,也是剛才舉過的一個例子,像銘勝這個平台收益率突然上漲到400%(圖1),那如果結合平台待還金額來看,可能會更為明顯一些,也就是說它在出現提現困難之前那一段時間內,待還已經處於一個下降的狀態,同時又突然提高自己的收益率,那對於資金鏈出現緊張的這樣一個判斷,可能會概率更高一些。
4、第四個判別方法是通過待還金額和投資人數
這個判斷的邏輯是如果一個平台待還金額處於一個上升狀態,但是他的投資人數卻沒有上升或是處於下降的狀態,那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疑問,可能這個平台現在待還還處於上升是因為之前老的一批投資人,但是新的投資人卻沒有源源不斷的進來,那也就是說一個平台的投資人還是固定那些,那如果這些投資人對這個平台會有一些擔心或者失去信心,從而集體提現的時候,平台是很難應對這么大規模的一個提現。那對於這樣一個平台來說(華晨易貸,官網關閉狀態)待還金額上升,投資人數卻下降,這樣的狀況下各位投資人也要對這個平台進行更多的關注。
姑蘇財富(官網已經進不去)也是待還上升(是因為之前的一批投資人去投,但是沒有新的投資人進來,之後待還就隨著投資人數而下降),投資人數突然下降的狀態,最後果然出現提現困難。
之前簡單舉了幾個數據分析的方法,那大家如果還要深入了解網貸行業數據分析的方法,繼續關注【狸小財】,會提供更多指標包括平台一個基本數據及詳細的數據,也會陸續更新如何看數據投網貸系列文章。
▼
最後補充一些建議
就是如果要進行網貸投資或者數據分析,希望大家能夠多投資、多看數據和多思考,因為別人說的只是一家之言,得到一個比較高的收益率,關鍵還有自己經過多實踐,多總結一些投資策略,希望大家通過不斷地去投資和不斷地看數據,來進行一個總結然後獲得更高的收益。
2. 錢存定期好還是理財好
理財風險高於定期,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那麼存定期比較好,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高,那麼買理財比較好。
定期是銀行與存款人雙方在存款時事先約定期限、利率,到期後一次性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存款,定期是保本型產品,沒有虧損本金的可能。
拓展資料: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只是一個估計值,不是最終收益率。而且銀行的口頭宣傳不代表合同內容,合同才是對理財產品最規范的約定。"理財專家說,在當前弱市環境,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不要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過高。
理財產品市場運行的無序狀態主要表現於金融同業之間的市場分割與同質化競爭。這種現象與金融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體制有關。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往往具有不同風格的產品描述與監管規則。
個人理財產品融資便利貸款是指以借款人本人名義在中國銀行購買的個人理財產品賬戶內資產及其收益作為還款保障、以賬戶中止支付處理為主要控制手段、以一定折算率計算出融資限額,並由經辦機構向借款人發放的一定金額的人民幣貸款。
風險是指由於將來情況的不確定性而使決策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在進行一項投資決策或籌資決策時,如果只有一種結果,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可以認為此項決策不存在風險;但如果這項決策有多種可能的結果,實際的結果就有可能偏離預期的目標,則認為存在著風險。而且,這種偏離程度越大,該項決策的風險也就越大。
企業的財務決策往往面臨著各類風險。把風險從企業經營及財務管理的角度分類,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類。
3. 理財和貸款哪個好做
貸款,個人覺得貸款業務比較簡單,我是學金融的,這方面應該屬於經濟類,金融類就業問題,不過如果你想以後你的能力有所提高,我建議選擇理財,這個看你如何考慮了。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4. 如何區別委託理財合同與借貸
第一,收益不同,借貸追求固定本息回報,對資產管理行為的收益沒有預期;而委託理財合同對資產管理行為產生的超出固定收益的部分應當有所約定;
第二,錢的使用許可權不同,借貸關系中,收款人應當取得對資金的控制權,而委託理財關系中,資金僅能夠用於雙方約定的理財行為,收款人不得隨意使用;
5. 銀行信貸部門還是個人理財部門好
怎麼說呢,看你自己性格了
信貸部門,有很多銀行人不願意去,風險大,幾乎做信貸的沒有身上沒底稿的,尤其是對私貸款。雖然是別人來找你貸款,但是又是壓力也很大,貸款有任務,還不能隨便貸。最最難受的是你的領導推薦的一些客戶,繞過正常途徑,你說你是放款還是不放。信貸部門最大好處是工資保障,銀行最大的盈利就是貸款,盡管風險大,但工資不愁。
理財部門,主要是營銷,但是銀行的營銷相對還是好做的。不過還是要你態度好,脾氣好。而且工資是和業績掛鉤的,還有人脈,社交能力等等,而且容易做出成績,好的理財經理從上到下都很重視,也是各個銀行競爭的人才。跳槽的基本都是理財經理,沒聽過那個信貸員去別的銀行。
總的來說,我感覺你要是剛剛工作,不要先做信貸,很不利於你以後的發展。
我自己的想法,及供參考!
6. 借款合同和投資合同的區別
借款合同與投資合同的區別是:
1、借款合同是有名合同,而投資合同是無名合同;
2、借款合同的訂立目的是要求獲得本金及利息的返還,而投資合同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除了當事人退出投資關系以外,投入的資金一般不與收益同時支付返還給投資人。
【法律依據】
根據2021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條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條
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第六百六十九條
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第六百七十條
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7. 銀行理財和網貸P2P理財到底哪一個好一點呢
P2P理財模式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互聯網投資理財方式,將線上和線下巧妙結合起來,通過第三方平台將錢放心大膽得借給別人。
P2P理財會比銀行理財好,可以通過P2P理財與銀行理財的比較來看:
(1)收益率PK:P2P高、銀行理財低。
銀行以手續費、託管費、管理費等名錄,瓜分了理財投資者大量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5%,。P2P投資收益明碼實價,普遍在9%~18%之間,是銀行理財產品的4倍有餘。
(2)抵押擔保PK:P2P有、銀行理財無。
銀行理財實際是投資者借給銀行的一種信用貸款,除了銀行信用之外,沒有任何風險抵補措施和手段,出現理財損失,投資者往往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P2P普遍都有借款人足值資產或高質量債權作抵(質)押,並履行抵押登記手續,同時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履行逾期代償義務,可以說為理財資金安全加上了雙保險。
(3)真實項目掛鉤PK:P2P清楚、銀行理財糊塗。
現實當中,銀行理財經理大部分不清楚他們賣的是什麼,不知道資金用途、收益與何掛鉤、產品風險等等,理財經理賣得稀里糊塗,客戶賣得也稀里糊塗。P2P理財需要資金需求方提供真實的借款用途和項目信息,投資者可自主甄別和選擇借款項目,做到了心中有數、明明白白。
(4)流動收益PK:P2P按月(季)付息、銀行理財到期付息。
銀行理財普遍都是產品到期後一起結算本息,購買期間不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收益,容易導致投資者流動性不足或緊張。P2P理財採取按月(季)付息,到期還本的方式,既降低了理財風險,也能滿足日常的流動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