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壓抑主要特徵是什麼
① financial repression(金融壓制、金融壓抑、金融抑制)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金融抑制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1.使得資本市場效率降低。
任何加劇「金融抑制」 的措施,都會降低已被限制的由銀行導向的資本市場效率,這種代價將特別大。因為如果減少總需求而產生了商品和勞務的總供給瓶頸,這種需求下降就是自我打擊的。如果相對於總供給的商品和勞務總需求被減少,價格水平只會下降(或停止上升)。價格不能真實反映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價格也不能起到刺激供給、限制需求的作用。
2.導致經濟增長達不到最佳水平。
金融抑制可能阻礙最初的經濟增長。因為通過提高儲蓄傾向和資本形成的質量,貨幣改革能夠刺激實際產量增長,這個觀點已得到確認了。反過來,一個增長經濟中的高增長率對儲蓄傾向和獲得貨幣資產的傾向的積極影響也是需要肯定的。
凱恩斯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合意水平的前提條件是,投資等於儲蓄。但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出現了金融抑制,使儲蓄很難達到最佳水平,金融動員起來的儲蓄也不能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導致了投資不能等於儲蓄的結局,最後經濟也就達不到合意的增長水平,金融抑制影響了經濟增長。
3.限制了銀行體系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
抑制論者主張,銀行體系應該擴大,其邊界是直到持有貨幣的實際收益加上提供銀行服務的邊際成本等於新投資的邊際收益時為止。並認為這個金融天堂就在J點,也就是最優貨幣化點。一個有效的銀行體系,可以將私人儲蓄引向高收益的投資。然而,在金融抑制下,銀行體系的擴展受到了限制,根本達不到理論上的邊界,貨幣實際收益與服務的邊際成本往往大於新投資的邊際收益,銀行業本身出現了缺陷,更無法引導私人儲蓄向高收益的領域進行投資。
4.加劇了經濟上的分化。
發展中國家的另一個重要金融現象是匯率抑制,即高估本幣價值。其結果是本國商品出口缺乏國際競爭力,限制了本國商品的出口。由於當局是通過金融抑制手段來支持出口貿易,低價從農民手中收購農副產品,但在出口時又給出口商以補貼,或者從有利於製造業產品這個角度來改變商品貿易條件,榨取其他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強制性儲蓄,且無須做出補償。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講,內源融資使收入分配有利於城市中已擁有許多財富的富人。這樣,使貧困的那部分受剝奪而更加貧困,使富裕的人在分配中受益而更加富裕,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在這里得不到體現。
5.使得融資形式受到了限制。
一個企業或個人的內部積累畢竟有限,於是,外源融資就成了一種被大家趨之若鶩的權力,爭取到外源融資的權力,就相當於擁有了一種稀有的金融資源,就相當於爭取到了發展權。但是,金融抑制下對外源融資,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是採取限制措施的,只有一些政府認為極為重要的大企業才有外源融資的權力。限制外源融資的後果是,阻止了大批企業進行獲得最佳生產技術的連續投資。
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後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後的惡性循環。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採取的使金融價格發生扭曲的利率、匯率等在內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② 什麼是金融壓抑
金融壓抑:指過多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貸配額,金融資產單調等現象。
③ 金融危機具體的特徵是什麼啊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3)金融壓抑主要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
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
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
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
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
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④ 金融風險的特徵有什麼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金融風險是一定量金融資產在未來時期內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對於金融經營,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如何去控制風險,規制金融風險隱患。
金融風險可以分為市場風險、制度風險、機構風險等等,但在我國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傳統體制的影響以及監管失效導致的違規。由於長期以來積累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包括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銀行信貸資金財政化;再加上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不善,造成龐大的不良債權,導致金融資產質量不高。
我國證券、期貨市場不規范的經營擾亂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違法違規現象,一些證券機構和企業(包括上市公司)與少數銀行機構串通,牟取暴利,將股市的投機風險引入銀行體系;一些企業和金融機構逃避國家監管,違規進行境外期貨交易,給國家造成巨額損失;上市公司不規范,甚至成為扶貧圈錢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