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風暴都有哪些國家
1. 1997年喬治·索羅斯給以東南亞為主的國家帶來一場怎樣的金融危機
1997年7月,一場由泰國銖匯率貶值所誘發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並影響到全世界。這次俗稱「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風暴給東南亞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慘重損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令千萬人不寒而慄的「金融颶風」活劇,竟是由一位美國金融家一手導演的。馬來西亞馬哈蒂爾怒氣沖沖地說:「我們花了40年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被這個帶有很多錢的白痴一下子搞垮了!」這個「白痴」就是人稱金融大盜、闖入金融界的黑客和股市鱷魚的喬治·索羅斯。
2.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什麼情況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固定匯率制,此舉如巨石投水,掀起千層波瀾,引發了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就在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的當天,泰銖與美元的匯率大幅度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這股金融風波蔓延到與泰國經濟緊密相連的其他東南亞國家,緊接著印度尼西亞盾、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下跌。危機迅速波及到亞洲其他金融市場,造成一場亞洲金融危機。
這場亞洲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但是,最直接原因是國際金融投機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尤其是美籍猶太人索羅茲的量子基金會。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7月28日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憤怒地指責索羅茲等國際金融投機家是「外國野獸在蓄意破壞馬來西亞經濟」。
索羅茲揚名世界始於1992年,他對英鎊的狙擊最終使英鎊貶值、歐洲統一貨幣進程受阻,而索羅茲卻進賬10億美元。在這次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中,混水摸魚的他又在趁火打劫中贏得了20億美元。
10月下旬,金融風暴掀起第二波。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10月17日,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其股市也一瀉千里,對港幣和香港股市形成壓力;10月21日,美國摩根斯坦利銀行將該行在亞洲的投資由2%降為0,頓時掀起了沖擊港幣的風波。港股大幅下跌,甚至跌破9000點大關。
國際炒家在香港匯市和股市期指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猛烈狙擊香港的聯系匯率制,企圖再次大撈一把。為扼制國際游資瘋狂的投機,香港金融管理局針鋒相對,果斷地採取臨時應急措施,給國際炒家給予迎頭痛擊。10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市場信心由此恢復,恆生指數強勁飈升,重上萬點大關。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以香港的勝利而結束。
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韓國金融形勢於11月開始出現嚴重惡化,形成亞洲金融危機的第三波。11月17日,政府金融改革法在國會未獲通過,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匯率創出1008∶1的歷史紀錄,股指下跌不止,此後人們瘋狂拋售韓元,搶購美元。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危機暫時得到控制。但到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下跌,股指也跌至350.68的歷史新低點。金融危機對韓國的經濟領域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電子、汽車、鋼鐵企業集團都紛紛陷入困境。
韓元危機的深化使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經濟深受沖擊,壞賬、呆賬大量增加。10月,京都協榮銀行破產;11月,三洋證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銀行和德陽城市銀行等金融機構相繼破產;11月24日,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山一證券公司宣布破產,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破產案……
至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進入1998年,印尼的金融風暴再起,人們將其稱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四波。印尼政府於1998年1月宣布預算方案中部分放鬆銀根,以挽救印尼經濟,此舉激怒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MF)和美國。國際炒家乘機出擊印尼,使印尼盾再次一瀉千里。印尼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大動盪局面,甚至進而導致新元、馬幣、泰銖、菲比索紛紛暴跌。直到4月8日印尼和IMF就一份修改後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多年來一直陷於泡沫經濟困境的日本,由於與東南亞關系密切更是雪上加霜。新出現的大量呆賬、壞賬將不少日本銀行推至破產的邊緣,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開始一路下滑,到1998年6月中旬,日元匯率再度大幅下跌,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進人第五波。國際金融形勢隨之更加捉摸不定,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六波始於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沖擊。港府隨後突然出手,予以回擊。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購藍籌股和期票,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巨額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同時提高銀行隔夜拆息率,夾攻國際炒家。經過1個月的苦鬥,國際炒家們損失慘重,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美夢破滅,灰溜溜地撤出香港金融市場。
到8月份,俄羅斯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這是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的標志。8月17日,俄羅斯政府發表聲明,將擴大盧布兌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並且暫停國債券交易,同時推遲償還外債。此舉一出,俄股市和匯市急劇下跌。隨後,美歐股市和匯市出現全面劇烈波動,這場金融危機後來還擴散到拉美地區。
亞洲金融危機迅速蔓延亞洲、美洲等新興市場地區,其影響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引起國際社會的憂慮,促使各國經濟學家對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的反思,並且開始尋求避免經濟危機的「多米諾效應」的方法。
中國政府在這場危機中頂住巨大壓力,維護人民幣的穩定,為亞洲經濟的穩定、幫助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的犧牲。
3. 有誰知道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是怎樣產生的,結果又是怎樣
自1997年7月3日以來,以泰國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為導火索,一場金融風暴從泰國驟起,橫掃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並波及台灣、香港、巴西、阿根廷及希臘,連美國的華爾街、英國倫敦、日本股市也相應發生暴跌。這場風暴震動全球,造成了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貨幣體系崩潰的巨大災難!它的餘波還將繼續在世界上,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要想徹底擺脫,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提起這次東南亞的金融風潮,人們就情不自禁地大罵起一個實力強大的貨幣投機商——索羅斯。他此刻是千夫所指,萬人憤恨!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就曾提出:索羅斯應該對這次金融風暴負全面責任!但是最為有趣的一點就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觸犯任何法律,沒有使用暴力、賄賂等骯臟的手段。他只是象炒股票一樣一個一個地炒作某國的貨幣,直至該國政府投降認輸,被迫將貨幣貶值。於是乎,他便輕而易舉地賺取到暴利!國際金融經濟學家稱這位具有敏銳頭腦的匈牙利裔美國人為「國際金融界的壞孩子」。 東南亞這次金融風暴的國際經濟背景是什麼?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結果如何?波及的范圍,特別是對中國有無影響,導致這次金融風暴的根源——東南亞國家的泡沫經濟又是如何產生的呢,藉助於西方經濟學家犀利的眼光,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個簡單明了的認識。 在危機暴發前的去年6月9日,在瑞士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年度報告曾指出:「世界經濟前景看好,但金融市場尚有隱患。」 該報告全面而深刻地指出。 「國際市場規模擴大,國際游資急劇增長,總數達7.2萬億美元以上,平均每天就有:萬億美元在活動。」這些游資有尋求短期套利,套息的特徵,特別是流動迅速。故稱之為黑駒基金(Hedge-Fund)」。黑者——不幹好事,駒者——跑得快也。這些巨額的國際游資,就是金融投機的巨大溫床。試看:這樣的黑駒基金,全球一共有3500個。 「國際股市的活動表現異常活躍,投資熱潮高漲,經濟高速增長的東亞國家的股市、房地產過度活躍,大借外債來強烈刺激本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過度求快的做法就直接地導致了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泡沫」大量生成:——而它就是危害東南亞國家的罪魁禍手!這叫自食其果! 私人資本作用日益增強,以著名投機人索羅斯為例,其領導的「量子基金」就控制著40億美金以上的游資。這些索羅斯之流,就象一群蒼蠅一樣,隨時敏銳地嗅著國際金融界里的腥味,它們是「黑駒基金」之中的領頭黑駒。 黃金市場疲軟。 銀行業改革與監管作用急需提高和增強。 由於歷史原因,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起步較晚,工業化革命也比西方晚了半個世紀。確實,這些國家的經濟一度以兩位數字奇跡般的增長。但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用了200年走過的工業發展之路,東南亞國家用1O—20年就能趕上並企圖超過!就象一輛汽車去追擊一架飛機一樣,如果只是一味地加快速度,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車翻人亡!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給汽車也裝上翅膀! 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威爾認為:東南亞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金融結構還很不成熟,當然地存在著很多漏洞。這些國家的上層人物只是看見了自己的經濟以兩位數猛增的驕人戰績,卻一葉障目,沒有看見前進路上的許多陷阱。快速的增長使他們導致興奮,頭腦過熱,紛紛悄悄地做起了20年追上英、美的「白日夢」。制定政策,加速前進,迅速與國際接軌。把自己本來就早已有很多泡沫的經濟,用「盲目加速」的空心針筒,進一步地加大泡沫,然後打著「與國際接軌」的旗號,將一個個特大號的泡沫放在了諸強面前,其結果是可想而知! 這些大泡沫,有「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短期外債泡沫」等等,當初真是好看之極,現在剩下的只有破裂時的巨痛和深深的自責與反省! 說到產主過程,又要提到索羅斯之流的超級貨幣投機者。他們是早就發現了東南亞的泡沫經濟及金融體制,產業結構。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巨大漏洞與裂縫,就象蒼蠅一樣,早就盯上了這一隻只有縫的蛋! 這里,就以始發國泰國為例,講一講索羅斯阻擊泰國銑的過程和操作手段。英國經濟學家馬克斯繪制了一份簡圖加以說明:首先,索羅斯在國際金融界散布謠言:「泰國金融不穩!泰銖要貶值!」隨即暗中向泰國銀行以美金為抵押,巨額地貸出泰銖,然後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拋售泰銖,買入美元,製造出一種尋求保值的假象(實際上是在殘暴地打擊泰國的固定的、穩定的貨幣匯率制度)。 索氏乃國際巨額資金的掌管人及代言人,他的一句話,非同小可,足以帶動大量的中、小戶紛紛效從。這樣,索氏利用其僅有的40億美金的淡倉,利用人們對泰銖的信心危機,輕易地在泰國銀行拋出上百億美金的泰銖,帶動中、小戶一共有上千億美金的泰銖拋出! 在這種情況下,難怪泰國政府感嘆:自己從300億美金的外匯儲備中,拿出50億美金投放救市,結果竟象一盆水潑在了夏日滾燙的沙漠上一樣無濟於事。終於泰國政府宣布投降—放棄國家匯率,實行浮動匯率。泰銖則應聲貶值:從7月1日的1美元兌25.9泰銖,狂降至11月1日的1美元兌40.6泰銖,幾乎快貶至一倍!於是索氏自己一個人凈賺40億美金!天文數字,金融風暴發生是迅速的,就象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倒了引起一連串的反應。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香港及台灣等地紛紛出現大量外資外逃,大量內資逃出股市,尋求保值。於是乎股市匯率大跌。造成大量失業。如日本的最大的證券公司——山一證券倒閉後,即刻造成了7500名員工失業。股票跌至歷史的最低點。以菲律賓為例,8月28日一日創下了10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輻:9.28%,差一點擊破2000點大關。就連美國的華爾街,英國倫敦,日經指數也暴跌! 總之,其波及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持續的時間之長,是空前的。這一點在以後的幾年裡,人們會逐漸感受到! 其結果,損失慘重的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貨幣體系崩潰,必須依靠國家緊急貸款;韓國政府忍辱負重,被迫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AMi)苛刻的條件,喪失了相當的國家自主權,以此為代價向AMI貸款570億美元;泰國同樣也需要幾百億美元的貸款;其它東南亞受害國也與此類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給他們這樣巨額數目的貸款,仍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韓國1998年到期外債總額為900億美元,570億美元的貸款是遠遠不夠的! 同樣,要想在短時期里解除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談何容易?人們不能揮灑自如地把它「掃地出門」,就像當初誰也阻擋不住它的不速而至一樣。一句話,東南亞金融危機就那麼厲害——「找上你沒商量!」
4. 1997年橫掃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的源頭是什麼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5. 韓國97年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欠債
不是政府欠債。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5)東南亞金融風暴都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全亞洲:
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亞洲被世界上公認為新千年的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當時的泰國,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始從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資貸款,外債曾高達790億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榮之下,泰國修建起許多空無一人而鋥光發亮的辦公大樓,韓國建立起了年產5百萬輛小汽車的生產能力,這是當時韓國國內汽車市場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出口下降、匯率偏高並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開始大量賣空泰銖,以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泰國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強硬手段進行對抗,在短短幾天內耗資100多億美元吸納泰銖,但卻徒勞無益。泰國政府不當的干預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鱷們利用,他們不斷散布謠言,說泰國政府束手無策,一時間泰國金融市場被攪得一潭渾水、陰雲翻滾。
1997年7月2日,苟延殘喘的泰銖終於崩潰。泰國宣布實行泰銖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即一路狂跌18%,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泰國金融危機的正式爆發。
對那些依賴外國資金進行生產並用泰銖償還外債的泰國企業帶來的,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泰國的老百姓也如驚弓之鳥,擠垮了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東南亞各國,在泰銖急劇貶值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們的攻擊對象。
7月11日,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宣告破產,決定放開比索與美元的比價,比索開始大規模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8月23日,印尼盾貶值以歷史低點,甚至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財政援助。
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6.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一場金融危機,從1997年7月開始席捲東亞大部分地區。
1990年代初期資金湧入東南亞,因為實際生產力不如賬面,導致經濟出現泡沫,結果由於泰國放棄固定匯率制而爆發,隨後進一步波及至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及其他資產,相關資產的價值也因此暴跌。該事件在泰國又稱「冬陰湯危機」。
風暴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幻象,而隨後資本的投資減少,使亞洲各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紛紛進入經濟衰退。危機還導致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也因此陷入混亂。除此之外,危機甚至因而影響了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經濟。
此危機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投資者損失慘重紛紛預計停損,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亞洲各國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股市崩潰、房地產下跌、匯率貶值、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造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也因此陷入長期混亂。
受影響地區
泰國、韓國和印尼是受金融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資產泡沫消失後由於國家接近破產狀態,沒有能力還清債務,極需要國際支援。寮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受到波及。
而中國、新加坡雖有影響,但程度相對較輕。日本則處在泡沫經濟崩潰後自身的長期經濟困境中,投資能力大減,盡管有些投資韓國的銀行受到損失而破產,但總體而言,日本受到此金融風暴的影響並不大。
7. 介紹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
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間,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有意識的加快產業升級,「亞洲四小龍」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開始承接日本的產業轉移。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為止,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四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紡織品、食品、汽車、集成電路、電腦配件出口國。
經濟快速增長、失業率常年處於較低水平,但賬戶逆差成為了這四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問題。盡管大量出口,但由於匯率問題,使得這幾個國家常常出現「花的比賺得多」的情況,外債遠超外匯儲備。
1996年,泰國在一年內需償還的短期外債高達477億美金,而外匯儲備只有372億美金。針對這種情況,泰國政府決心整頓銀行系統,並在遠期市場拋售外匯,試圖穩定泰銖。
然而,多年累積的問題不是短短幾個月能夠解決的,到1997年6月30日,泰國外匯儲備銳減至28億美金。不得已之下,泰國決定準許匯率自由浮動。然而,這一政策卻成為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開端。
而為了能更快速地發展經濟,這些國家逐步降低了對西方資本的戒心,主動調整政策,放寬外資企業持股比例,大力進行招商引資。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兌美元的匯率當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驚心動魄的「匯率保衛戰」爆發。隨後,金融風暴席捲東亞,韓元持續貶值,日本大量銀行金融機構破產;
1998年9月,俄羅斯盧布貶值70%,股市、匯率急速下跌,歐美國家股市、匯市也受其影響發生大幅震盪;直至1999年,這場由東南亞開始最終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才得以告終。
(7)東南亞金融風暴都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觸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內在因素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
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
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
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8. 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危及哪些國家
從1997年七月二日泰銖大幅貶值開始,像連鎖反應一樣,東亞各國發生了劇烈的金融風暴。它席捲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韓國、日本、星加坡、香港。台灣則受到輕微影響。亞洲主要的自由兌換貨幣全面貶值,港元雖堅守與美元聯系匯率不變,但香港股市、房市慘跌過半,百業蕭條。中國大陸因為尚未實施自由兌換貨幣制度,所以當時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影響是後來慢慢滲透進去的。 經過專家的對照分析和研究,人們大體獲得了如下共識:東亞金融風暴之成因主要是由於這些國家信任人際關系而不信任制度,信任過度監管的強力政府而不信任市場。由於缺乏規范的金融控制制度和機構,中央銀行貸款給虧本的國營企業或家族、親朋好友企業而面臨破產,因此無法按市場需求去分配外來資本,並且缺乏對經濟和政治起監督作用的新聞傳媒(如馬來西亞、星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危機正是這些國家制度性積累的後果。
9. 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危機,又稱亞洲金融風暴,是指1997年發源於泰國,之後進一步影響到鄰近亞洲國家,甚至全球貨幣、股票市場和其他資產價值的一場金融大危機。其過程十分復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97年5月,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金融投機者瞄準泰銖注入大量熱錢,迫使泰國政府於7月2日宣布放棄實行了14年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亞洲金融危機正式爆發,並很快波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其它東南亞國家;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香港,香港恆生指數自1996年以來首次跌破10000點;11月中旬,韓國爆發金融風暴,隨之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標志性事件:
●1997年5月14日 以美國大投機家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對泰銖發動猛烈沖擊。這一事件被稱為「五月攻擊」。此次攻擊是投機者在一年不到時間內對泰銖的第三次攻擊,之前的兩次分別發生有1996年7月和1997年2月。投機者們通過借入日元獲得資金(不高於3%-5%的利息成本),然後存入泰銖獲取17%的隔夜利率,進行「套利外匯交易」。
●1997年7月2日 泰銖兌美元匯率下跌20%,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亞洲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7年7月9日 馬來西亞股市指數下跌至18個月來最低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國貨幣。
●1997年7月22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首次運用1995年建立的「緊急籌資機制」,向菲律賓提供10億美元貸款。
●1997年8月15日 港幣遭投機者襲擊,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儲備保衛港幣。
●1997年10月22日 亞洲許多國家貨幣狂跌,金融危機進入最嚴重時期。
●1997年10月28日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香港股指均跌破歷史紀錄。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由此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隨之日元也大幅貶值,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標志性事件:
●1998年2月9日 發展中國家24國集團聚會加拉加斯,簽署了《加拉加斯聲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康德蘇提出金融風險防範的七大要點。
●1998年3月9日 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在馬尼拉舉行會議,設法解決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3月31日 韓國政府決定向外資全面開放金融業,從4月1日起允許外資進入證券、銀行業,從7月起實行外匯市場自由化。
第三階段:
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使他們大敗而歸。繼而因俄羅斯國家政策的突變,在俄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再次大傷元氣,並帶動美歐國家股市、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由此亞洲金融危機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
標志性事件:
●1998年8月28日 香港股市當日總成交金額達790億港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恆生指數報收7829點。香港特區政府打擊國際投機者的行動初戰告捷。
●1999年7月2日 東南亞已經開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為:新加坡1.2%、菲律賓1.2%、馬來西亞1.6%、泰國3.5%、印尼10.3%。此外,東南亞國家外匯儲備有所增加,對外貿易也都保持順差。
10.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