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金融如何相互相輔
A. 玖富數科集團守住底線,切實為實體經濟做出貢獻
從古至今,技術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 歷史 上一次次的技術變革,不僅推動了各個產業的變革、升級、發展,還產生了新的業態模式,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在當下,互聯網 科技 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金融業的發展也因此進入了快車道。 與此同時,以玖富數科集團為代表的 科技 企業持續不斷輸出的 科技 力量,正在推動著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
金融與 科技 相輔相成、彼此成就
一直以來金融與 科技 都呈現共生式發展,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讓金屬貨幣取代了物物交換,造紙印刷術的成熟讓紙幣逐漸流通。進入信息時代後,從「IT+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再到「新 科技 +金融」, 科技 的創新應用推動整個金融業態的發展,而今金融 科技 成為行業發展制高點。
金融與 科技 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彼此成就、相輔相成。 近年來,人工智慧、生物識別、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智能化的金融 科技 的發展,不僅重構了傳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衍生出新的金融業態,並推動金融業端和實體業端實現雙贏。
實際上, 科技 不僅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還在大數據的統計分析、風險控制管理、模型設計與應用等業務層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玖富數科集團一直秉承著 「 科技 讓金融簡單而美好」 的願景,不斷提升 科技 創新能力,為金融賦能。
金融 科技 是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正如玖富數科集團高級副總裁、集團首席財務官、玖富國際首席執行官CEO林彥軍所說,「伴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正加速重塑傳統 社會 運作邏輯,為商業貿易、工業製造、金融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顛覆性改變。越來越多的金融 科技 企業正回歸 科技 本質,用技術手段為傳統金融機構賦能, 科技 與金融相輔相成、相互融合,能夠使金融的服務能力得到『聚變式』提升。」
金融 科技 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時至今日,金融 科技 的身影無處不在,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傳統金融機構以及第三方場景,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金融服務來說,動動手指就能轉賬、到賬速度越來越快、有手機就能獲取全方位的投資理財服務等等,這些改變的背後都應當歸功於金融 科技 的發展。
不僅是傳統金融機構,金融 科技 還為第三方場景提供了底層金融服務能力,如移動支付、分期支付等等。玖富數科集團自2019年初提出 「 科技 賦能」 戰略之後,就在數字技術體系建設上不斷加碼,以「流量、數據、場景、風控、資金、技術」六大要素為核心全面開放技術資源,逐漸形成了場景、產品、技術、合作四大生態體系的全域賦能布局。
目前,玖富數科集團在場景應用方面遍及金融機構、 旅遊 、婚戀、 游戲 等領域,同時與美圖秀秀、通聯支付、花生日記、國美金融、平安金融壹賬通、中信信託等企業展開合作;相繼推出智能投顧機器人、玖富金融雲、玖富超級數字錢包等數字 科技 產品;專注於雲計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NLP、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的研究; 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阿里雲、華為雲、TalkingData達成深度技術合作。
金融 科技 企業已經成為金融業的核心力量
金融 科技 不斷拓寬金融服務場景,增強金融服務能力,不斷推動金融業的發展。其中,玖富「三位一體」 科技 賦能模式以及超級工廠為合作夥伴提供3A級底層服務能力,以 科技 賦能推動金融業的升級。
玖富數科集團多年來深耕金融 科技 ,積累了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形成玖富超級數字錢包、玖富金融雲、玖富超級大腦「三位一體」的金融 科技 體系,並結合場景/流量生態、產品生態、技術生態和合作夥伴生態,形成了「玖富數字金融超級工廠」,致力於以全方位技術輸出和平台賦能,助力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為大眾用戶創造數字普惠金融價值。
具體來看,玖富超級數字錢包是價值鏈接器,玖富金融雲是核心平台,玖富超級大腦是開放平台。其中,玖富超級大腦集成了包括賬戶體系、支付體系、大數據風控、信用評分、人工智慧、金融產品設計、數字營銷、數字證書功能在內的八大核心模塊功能,合作方可以調用平台的任意模塊為己所用,通過API接入方式,即可方便連接資金方、快速觸達場景方,為B端夥伴帶來可信賴的、智能化的數字金融服務。
由此可見,金融 科技 企業已經成為金融業的核心力量。玖富數科集團高級副總裁、T.E數字 科技 首席執行官王一棟表示:「金融和 科技 的邊界正日漸清晰,金融 科技 的核心仍然是技術,金融 科技 企業必須重視穩健發展和創新合規,提升金融 科技 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守住底線,切實為實體經濟做出貢獻。」
科技 輸出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向縱深處發展
事實上,金融 科技 已成為全球經濟競爭核心力量,以玖富數科集團為代表的金融 科技 企業正在持續 科技 輸出,助力數字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作為一個有著13年數字技術沉澱的企業,玖富數科集團目前擁有完整的產業生態鏈機制,作為業內知名的獨立第三方金融 科技 控股集團,玖富數科集團持續在開放共贏的局面下,以 科技 賦能普惠金融發展,在履行企業使命的同時,也在不斷輸出更多優質的數字 科技 成果。
未來,玖富數科集團仍將加大數字 科技 創新力度,不斷擴充生態體系,攜手更多金融機構和場景合作方,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用 「數字+」 為普惠金融提供更多可能!與此同時,在 「T.E(Tech Enabling)戰略」 下,面向全球用戶,利用多元化業務布局,構建智能化的數字金融新生態,持續為金融 科技 發展以及金融創新與監管貢獻應有的智慧與力量。(據 每日經濟新聞)
B. 金融、科技和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系
金融、科技和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根據相關信息查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兩者之間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是一個不可分割、互為依存的矛盾統一體。
C. 互聯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帶來了哪些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
消費互聯網已逐漸進入拐點,5G背景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帶來產業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未來金融科技的核心基礎是產業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結合——產業互聯網金融,其五個構成環節包括產業鏈、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產業互聯網平台、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以及銀行或保險等金融機構。其中,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公司將是今後金融科技的主戰場,承擔著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者的角色。對此,黃奇帆進一步闡述了他對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理解:金融有金融的基因,金融業務的本質是要處理好信用、杠桿和風險的關系;數字化平台也有自己的基因,它特有的「五全信息特徵」: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的信息,具有強大的顛覆性,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五全信息和金融三位一體基因的有機結合,就是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產業互聯網,主體是產業互聯網金融,而成功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必然是這兩個優勢的有機結合。
D. 你認為應如何發揮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業務和非金融業務之間的協同
處理好投資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關系。
協同:一、處理好投資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關系。投行業務作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業務,其直接效應體現在能夠取得中間業務收入,形成新的收入來源,間接效應體現在促進高端客戶競爭,促進傳統銀行業務發展,對這兩種效應進行策略性的平衡和取捨。然而面對目前相對較高的利差水平,商業銀行更加關心的是優質貸款增長等,而實際上,對於同一客戶,使兩種效益同時最大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應追求這樣的理想目標。二、處理好資金優勢與投行業務的關系。資金優勢是商業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的有利條件,在這方面,國際金融機構常用手段是將過橋融資、擔保資源作為撬動並購顧問、承銷等投行業務的手段,可資國內商業銀行借鑒。三、處理好投行部與監管機構、同業機構的關系。要妥善解決投資銀行業務准入、收費等具體問題,避免政策性風險,並加強與信託、證券等同業的合作,以便優勢互補。四、處理好總行投資銀行部與總行其他部門及分行的關系。提高分行開展業務的積極性,建立跨部門的投行業務收入分成機制,構建全行投行業務的營銷網路等。
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正以業務重構和產品創新的方式,不斷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因而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發展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E.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兩個詞雖然字一樣,但意思並不完全相同,給大家說說二者的區別。
關於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業內所說的Fintech。維基網路對此給出的定義是,由一群通過科技,讓金融服務更高效的企業,構成的一個經濟產業。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嘗試繞過現存金融體系,而直接觸達用戶的初創企業,它們挑戰著那些較少依賴於軟體的傳統機構。
簡而言之,金融科技理解為:利用包括人工智慧、徵信、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務於金融效率提升的產業。
現階段,隨著央行政策以及監管的手段的發出,越來越多的人愈加重視金融科技,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關於科技金融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性質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第三節「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中提到:
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創新特點的結構性、復合性金融產品開發,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這是對國內科技金融最權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腳於金融,利用金融創新,高效、可控的服務於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業態和金融產品。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之別
1、落腳點
金融科技的落腳點是科技,具備為金融業務提供科技服務的基礎設施屬性。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軍事科技、生物科技等。
科技金融的落腳點是金融,即為用以服務於科技創新的金融業態、服務、產品,是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消費金融、三農金融等。
2、目標
發展金融科技的目標在於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體效率。
發展科技金融的目標在於以金融服務的創新來作用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F. 科技助力金融智變,金融科技如何抓住新機遇
8月3日,以「智變新金融」為主題的獵雲網2018年度金融科技產業創新峰會,在北京四季酒店成功舉辦。此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AI星球、創頭條、蜂巢協辦。
在剛過去的6、7月, 網貸 行業爆雷不斷,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正在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一些已向金融科技轉型了的公司,因還存在借貸業務,也同樣遭遇著挑戰,借貸領域不安情緒也向整個金融科技領域蔓延。
在此市場環境較差的背景下,獵雲網主辦的2018年度金融科技產業創新峰會得以成功舉辦,也足以看到各位行業人士對金融科技領域的認可與堅信,堅信這個領域帶來的發展與變革是可推進行業進步。本次峰會也有借貸領域代表性平台高管參加,在這個已經遭遇著信任危機的領域,他們願意站出來,重建行業信任體系,向人們展示這個曾被一些投機分子帶偏的領域依然值得人們相信,在科技賦能下,能為個人及中小企業解決更多問題;另外,嘉賓們也探討了在困境中如何突圍、在質疑聲中如何發展等問題,共同為行業燃眉之急出謀劃策,尋找解決方案。
此次獵雲網主辦的金融科技峰會,也為金融科技行業頂級專家、投資界精英搭建了溝通平台,面對去杠桿、嚴監管、重風控的新市場,他們聚焦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資本、產業和生態等話題,共同交流國內風潮下的新變革與新變化,探索技術驅動下的新機遇,為業內人士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獵雲網會繼續深耕國內創業服務市場,同時也會積極參與整合全球創業和投資資源,將力爭搭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投服務平台。
智變伊始
在整個廣義的金融科技領域里,經過監管洗禮、牌照限制,金融科技行業准入門檻提高,市場也逐步趨於規范及理性。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 區塊鏈 技術在應用場景中不斷驗證及迭代,新科技又將會如何重塑金融未來?2018年,在監管、技術、資金、資產的考驗中,如何面向新變革,擁抱新變化,也成為金融科技企業最大的挑戰點。
金融科技興起,不過短短的兩三年的時間,進入2018年,金融科技迎來新的考驗,監管洗牌,模式遇困,場景缺乏,技術挑戰,創新成謎,面對新金融的巨變,金融科技企業又將如何破局?技術的不斷革新迭代,金融也越發成為技術的「試驗田」,特別是在金融風控方面,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隨著技術壁壘的逐漸打破,智能金融新風口或將形成,金融智變,勢不可擋。
獵雲網創始人兼CEO靳繼磊作為主辦方代表作開幕致辭時表示,「智變新金融」已是金融業新的主流趨勢,早期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一些缺陷,在當期的金融科技下,必將得到更好的解決。科技變革,技術迭代,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很多驚喜,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風控反欺詐方面已有很大的應用,處於初期階段的區塊鏈技術,也將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大的突破。科技驅動金融變革,重塑金融,同時,促使行業競爭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點,形成新的金融生態。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秘書長聶賢祝出席本次峰會並致辭稱,傳統的金融環境下,一個弱勢群體,想融入金融環境,實際上很難。而新金融出現後,這一過程變得更為簡單,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另外,從一定程度上,很多中小企業就是「弱勢群體」。
聶賢祝同時表示,當前,中小企業的發展卻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融資難且融資成本高。而各項政策的出台,也是要「穩金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並實現去杠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與傳統的金融體系相比,新金融具有廣覆蓋的特性,也更了解中小企業,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生物識別等前沿技術,將其整合成更適合中小企業的產品,為中小企業融資做出了貢獻;同時,新金融的出現也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新通路。
在智能新金融概念下,對新金融領域的企業來說,已進局者面臨著困境與未來發展的困擾,未進局者在等待著新的創業方向。獵雲網作為一家優秀的科技創投媒體,依託自身的平台優勢以及創投資源,吸引了行業內的精英人士及眾多大咖嘉賓。針對行業的各種疑問,在本次峰會上,與會嘉賓也是各抒己見,從風控、規范、創新、融合等多個視角出發,並在重構「新技術、新場景、新生態」下,發表了自己對金融科技革新與發展的觀點。
本次峰會與會嘉賓既有頂級專家和創業精英,也有科技狂人和投資達人。峰會上,投資大咖國科嘉和創始合夥人王戈和創世夥伴資本合夥人梁宇從投資人角度分享了其對金融科技新方向發展的觀點;另外,還有德聯資本合夥人賈靜、寬頻資本董事歐陽琦瑋、華創資本副總裁余振波和芳晟基金投資總監趙楠,四位嘉賓共同探討了金融變革下的投融資機會。
還有來自互聯網證券、互聯網保險、財富 理財 等多個領域的眾多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下智變新金融的新變革和新機遇。其中,中子星金融COO黃旭、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大象保險大數據專家田立文和湧泉金服CEO張椿,四位嘉賓共同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困境與重生。
思考新生態與新出路
有人說,金融科技已不復當日;也有人說,金融科技新的風口將形成;那在智變金融趨勢下,金融科技真的會顛覆傳統金融行業嗎?同樣值得深思。現在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環境並不是特別的好,但互聯網金融應該要有個美好的未來,那這條路又該怎麼走?行業人士又該怎麼做?
對此,峰會上,國科嘉和創始合夥人王戈以《金融科技冷思考:敢問路在何方》為主題做分享時表示,互聯網金融要想有個美好的未來,首先要先邁過「生存坎兒」。主要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隨著政策監管趨嚴,要保持健康的現金流;二是把控融資節奏,提前積累糧草;三是做好長期抗戰的准備,調整商業模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另外,在他看來,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金融業就是風險差價,所以談金融首先要談風險。
關於風控,融慧金科副總裁張羽更是認為,大數據風控在真正的金融科技領域里應用,深層次的碰撞可能恰當其時。在客戶對業務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怎麼用大數據把金融科技做好,讓客戶用得更爽方面看,大數據風控應用這個風口才剛剛來到。
另外,在張羽看來,許多比較敏感的數據,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能夠很好地幫助持牌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提升風控、精準獲客,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加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但這些數據如何才能在合規前提下得到充分挖掘,提煉出更大的風控能力?這裡面還有很多事要做。
除了風控,技術賦能也為證券行業建立新生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富途證券董事陳宇在分享「互聯網證券如何以服務占據傳統市場」時表示,技術手段在過去包括未來會繼續改變證券行業的發展格局和商業模式,即利用海量的數據挖掘在用戶畫像、精準營銷和增值服務等環節來提高用戶體驗。經紀業務會成為互聯網證券行業里非常重要的爭奪入口。整個產業鏈會從傳統上的傭金收入,開始向增值服務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方向做延伸。
探尋新趨勢與新場景
重構生態後的互聯網證券行業,是新趨勢;而在互聯網保險行業,健康險也將成為此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健康險市場,從保費規模來說,相比傳統壽險和財險,它不是保險的主流,健康險是一個純保障型的產品,但輕松籌、輕松e保副總裁徐爍認為健康險在未來應該是中國最大的保險發展方向。在我國的商業健康險市場,需求強大卻發展不起來,依然面臨著渠道、產品、保障意識弱、人民群眾對於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低等痛點。針對這些問題,徐爍建議首先對於用戶進行潛移默化的市場教育,然後對於教育後的客戶做精準用戶畫像,主要通過精確推送、精確定價、交互優化三種方式促進商業健康險轉化。
另外,徐爍認為保險科技是一個應用科技,不需要特別高精尖的東西服務保險公司,大家不要試圖做顛覆式的改變,保險行業是非常老的行業,所有的公司有自己的內部流程,科技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但是如果走的太快,保險公司對於科技的接受程度可能會比較低。
對於徐爍的這個觀點,格上財富首席資產配置分析師金洙雄也甚是認同,金洙雄表示,不要嘗試顛覆性的改變,在金融發展的領域中還是要看金融的本質,金融本質是控制風險。那狂性科技與理性金融該如何平衡?在金洙雄看來,科技的輸出是無限的,金融的風險是有邊界,他們天然有一個矛盾沖突存在。
另外,金洙雄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提升整個金融行業人員的從業體驗。利用大數據,可簡單快速地通過客戶畫像、客戶行為為其配置資產;利用AI,未來金融行業的人工成本會大大降低,並且會形成全智能化的金融平台。可能未來三年五年,我們討論的就是全智能化的金融平台下,金融從業人員的出路在哪兒。
金洙雄還談了在科技新金融下,非標准化產品體驗如何進化問題,他認為,這需要實現財富端和資產端的智能雙向匹配:識別用戶模型和標簽的智能客服、基於大數據和演算法的智能精選,和人工智慧輔助場景下的定性分析。
不止私募領域,在商辦服務領域,也產生了一些新金融力量。好租聯合創始人兼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匡健鋒在峰會上表示,近兩年很多新興的金融類企業,尤其是科技金融類初創企業的出現,催生了大量選址和辦公後服務需求。但是金融行業多年以來一直是租金承受能力最高的一個行業。傳統金融企業分布相對集中,CBD、金融街等地配套服務完善,樓宇高大上,但相應的價格也非常昂貴。而對於科技金融企業來說,通常呈現出規模小、聚焦於科技類企業更多的區域,大部分玩家為創業者的現狀。這就導致這列企業面臨著辦公相對更為分散、租金成本相對高,以及人才可能不願意來的狀況。而好租要做的就是在整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中成為一個助力者,扮演為「淘金者」送水的角色。
另外,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祝偉以《AI賦能金融,Fintech進入新時代》為主題發表演講時表示,AI在金融領域會有一些核心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風控、智能客服以及智能投顧。
在祝偉看來,隨著底層技術的升級,包括底層的算力,雲計算、數據的存儲能力,以及資本的湧入和政策的支持,使得AI現在已經進入到落地和規模化應用的階段。
同時,祝偉介紹到,同盾科技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結合特定場景與上層具體行業以及行業中的應用、解決的問題相結合,賦予客戶數據分析的服務能力,並提出了AaaS,智能分析即服務的概念。去解決金融業務逐步線上化的風控問題,盤活存量客戶,提升客戶轉化率。
抓住新技術與新機遇
金融變革下,科技賦能金融伴隨的是各種機會。那金融科技行業的新機遇到底在哪?新技術與金融如何實現更好的融合?
對於水滴籌、水滴互助創始人沈鵬來說,水滴公司要走一條中國版的凱撒醫療之路。在沈鵬看來,水滴籌目前最大的難度是風控,一方面風控要靠線下手把手做驗證做審核,基於社交網路的輿情監控,社交網路風控全鏈條的把控也是非常重要。水滴籌則運用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開發屬於自己專利的風控產品。另外,水滴籌還通過社群和工具來提升用戶活躍度和黏性。
著名的美國凱撒醫療模式,實現了患者、醫生、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的整合;相比而言,咱中國的互聯網醫療模式,還缺些爆點,但另一面,也說明這個行業還有很多機會。
技術與金融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創世夥伴資本合夥人宗俊以互聯網保險為例,從投資視角審視互聯網保險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在他看來,互聯網保險不等於在互聯網上銷售的保險,而是要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同時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到用戶導向、產品+服務、化被動低頻的保險行為為主動高頻的行為。
那互聯網保險場景如何突圍?宗俊則認為,場景化是原來線下保險不具備的,原來的保險是推出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針對全國人民的,而互聯網保險的場景是碎片化的,要精準定向、聚焦深入和技術驅動。
講科技,又怎少得了目前正處於風口尖上的區塊鏈技術。在區塊鏈應用方面,TigerWitFintechCTORick表示,其公司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合規科技中。針對當下國家監管機構對企業監管存在的監管的滯後性、企業數據真實性驗證難、客戶與企業之間的沖突取證難等問題,TigerWitFintech採用區塊鏈模型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模型採用授權和認證機制,將監管方引入網路。Rick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型將經濟商和監管方加入,發揮區塊鏈對合規監管的價值。
科技賦能的力量毋庸置疑,技術不斷突破,創業者們在運用技術賦能金融的同時也尋找技術賦能監管的出路,在智變趨勢下,實現技術、監管、金融更加融合,以助力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如何重生?
回顧曾紅極一時的互聯網金融,其發展到今天,一些細分領域正面臨著重新洗牌,比如網貸行業;一些卻正值發展勢頭,比如互聯網保險、財富管理等。在生命之輪里,這些企業會如何重塑自我並獲重生?
對於2018年以來,金融環境整體呈現不景氣的態勢,中子星金融COO黃旭表示,實際上對有獲客需求的企業來說,仍存在一定機遇。換言之,需求在,市場也在。並且中子星也會做很多諸如財稅培訓的增值服務提高客戶的黏性。
湧泉金服CEO張椿表示,湧泉金服的打法是深耕垂直行業供應鏈金融,依託核心企業,以及核心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客戶,通過這個鏈條,在這個鏈條上獲取客戶。此外,面對大量的客戶,張椿表示要做好客戶服務,做好品牌,提高客戶的感知,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留住客戶。
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認為,在金融環境不太景氣,客戶信任低下的大環境下,金融科技企業要按照監管的要求,將業務控制在一定規模,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不應該花精力在用戶層面。
大象保險大數據專家田立文表示,互聯網保險形勢非常嚴峻,去年保險上市給互聯網保險帶來發展的高潮期,但是目前高潮期很快過去,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技術賦能保險,也沒有特別好的站住腳,原來想一兩年達到質變,現在看起來可能三到五年。而大象保險一直做做創新險的開發創新,力求通過好玩的小的場景化的保險去和用戶更好的互動,滿足用戶風險保障,促進用戶購買意願。
金融變革下的投融資機會
在企業自我改變、突破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離不開資本的助推。如今金融科技正處於嚴峻的市場環境中,那在科技賦能、金融變革下,其還存在哪些投融資機會呢?
對此,德聯資本合夥人賈靜表示,從金融和科技領域方向看,一則是本身金融和機構有所結合,二則是金融和科技結合的點上,本身的科技屬性可能跨行業或者擴展能力相對強,這些領域可能會有一些機會。
嚴峻的投融資環境下,創業者又該如何應對?賈靜表示,一定要足夠耐心。她認為,現在走到深水區,就要和業務做深度的結合,特別是下游資金比較大的公司。
寬頻資本董事歐陽琦瑋則認為,創始人的企業發展邏輯也十分重要。創業者需要權衡要爆發性增長,還是尋求企業運營效率。雖然資本追尋增長,但是金融行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不是一分鍾兩分鍾、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就能夠看出好壞的。
華創資本副總裁余振波認為,雖然最近P2P爆雷很多,但是不管是消費信貸還是小微企業融資,現在依然是非常火的市場。不過,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作為企業本身,一定要自己守好風險底線,是不是能夠按照比較嚴格的標准,在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中穩住自己。
面對當前嚴峻的融資環境,余振波建議創業者首先要對融資這件事情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其次要豐富融資渠道,從VC、銀行、政府等多渠道融資;同時要保持融資的熱情,把自己的企業情況、戰略方向向VC市場、資本市場和有錢的買家不停地推廣,做一個持續的投入。
芳晟基金投資總監趙楠則表示,如果項目一直融不到錢,或者市場長期沒有正反饋,創業者應該把預期調低。如果預期不調整好,遇到事情的時候,創業者會扛不住而比較容易崩潰。
AD:8月30日,獵雲網2018年度「智慧+新服務」企業服務峰會落地上海!攜手眾多行業先鋒領袖,共同探討企業服務行業新風向。
G. 金融科技ABCD: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工程師、金融科技負責人韓涵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上正式發布了《中國金融科技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應用場景研究報告》,詳細講解了A(人工智慧)B(區塊鏈)C(雲計算)D(大數據)四大技術發展趨勢及在金融行業的落地應用方案,預測了金融科技七大未來發展趨勢。
科技悄然改變金融行業生態
一是互聯網金融快速興起,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巨大沖擊。首先,互聯網技術極大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大幅減小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擴展了金融服務供需雙方的客戶群。其次,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互動,打破了時空上的限制,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了中間環節與中間成本的消耗。再者,互聯網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資源高度實時共享,能夠使業務處理逐步實現自助化、自動化與系統化,使交易更加便捷、有效。
二是大量非金融企業進入金融行業,金融市場主體出現顯著變化。一方面大量科技企業藉助金融科技發展契機,積極獲取金融牌照,跨界提供金融服務,「科技+牌照」成為趨勢。另一方面,大量具有To C服務經驗的傳統企業,發揮用戶規模優勢,通過用戶數據資源與金融科技的結合,也積極跨界提供金融服務。此外,大量依託於金融科技的新興創業企業,成為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四大技術落地金融行業
當前,「大智移雲」等新興科技快速演進,人類社會正在從信息化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科技對於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創新性的金融解決方案層出不窮,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其中,雲計算技術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統一平台,有效整合金融結構的多個信息系統,消除信息孤島,在充分考慮信息安全、監管合規、數據隔離和中立性等要求的情況下,為機構處理突發業務需求、部署業務快速上線,實現業務創新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大數據技術為金融業帶來大量數據種類和格式豐富、不同領域的大量數據,而基於大數據的分析能夠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精確評估、預測以及產品和模式創新、提高經營效率提供了新手段。人工智慧能夠替代人類重復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與用戶體驗,並拓展銷售與服務能力,廣泛運用於客服、智能投顧等方面。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節約金融機構間清算成本,提升交易處理效率,增強數據安全性。
金融科技七大發展趨勢
隨著,金融與科技的不斷融合,金融科技將出現七大發展趨勢,韓涵表示,
雲計算技術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金融雲的應用也正在向更加核心和關鍵的「深水區」邁進。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研,已有過半數的金融機構使用OpenStack等開源雲計算技術。傳統計算、網路和存儲雲方案已經同質化,客戶需要的是上層PaaS甚至SaaS 能力甚至是業務和商業解決方案能力,有互聯網金融實際業務經驗、有生態合作夥伴的廠商更能得到客戶青睞。雲這個領域特別強調「吃自己的狗食」。
金融行業數據資源豐富,而且業務發展對數據依賴程度高。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起步早、發展快,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基礎能力。當前,金融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已經非常普遍和成熟,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成效,最大的特點是數據資產化的 愈加凸顯、有深度的大數據分析變得越來越重要,用戶畫像和知識圖譜成為最重要的技術。2017年知識圖譜一下子火起來,除了傳統實體知識圖譜外,事件圖譜(描述動態關系)開始越來越重要,即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時間就是金錢。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合法獲取數據,涉及法律、政策、技術、機制等問題,需要各方推動和努力,
人工智慧一般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三個層次。從目前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趨勢來看,計算智能通過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應用,已經覆蓋營銷、風控、支付、投顧、投研、客服各金融應用場景。人工智慧最重要就是AI in all,傳統金融很多是「知道型」的業務,按規則、經驗辦事,很多簡單重復性工作被證明完全可以被AI取代(例如客服),認知型的業務目前看也可能機器不比人差(例如智能投顧、智能營銷)。那麼金融業最重要的是如何最大發揮人的價值。一是風險防範,AI演算法不一定完全正確需要人在樣本特徵准備或審核上來補充;二是金融創新,創新是門藝術,目前沒有證據表明AI在創新上有啥獨到之處,所以人的創新非常重要;三是發揮領域知識的價值,AI目前最大的缺陷就是它是沒有常識是不行的,知識會成為重要的競爭力分水嶺,知識圖譜、業務規則補充、業務數據標注這些都是產生知識的手段。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其技術公開、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技術屬性,擁有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先天優勢,因為本質上區塊鏈就是一種經濟模式,主要解決非信任網路的記賬問題,如果說其他技術主要是生產力變革,區塊鏈更像是生產關系變革,我們有幾個判斷:
(1)區塊鏈的技術還沒有成熟到金融級,包括金融經常用的聯盟鏈有沒有技術問題,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所以會看到並沒有大型的金融區塊鏈應用(非數字貨幣類)上線,嘗試很多,普及還早;
(2)因為區塊鏈不僅僅是技術,所以這一輪技術革命中區塊鏈的影響要遠大於其他技術,可能會有顛覆性的業務、技術或者企業出現,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有人說這是價值互聯網的春天可能並不過分;
(3)區塊鏈3.0叫去中心化應用就是應用生態將決定最後的贏家。目前公鏈和私鏈(或聯盟鏈)都有一些金融應用,但還不成氣候,應該勝負未分,這裡面大公司不一定有優勢,開源力量不可小覷;
(4)政策風險仍然很大,包括最近ICO還有代幣發行,有些可能就是偽創新。
國家高度重視金融風險防控和安全監管,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隨著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金融產業生態發生深刻變革,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傳統模式下事後的、手動的、基於傳統結構性數據的監管範式已不能滿足金融科技新業態的監管需求,以降低合規成本、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為目標的監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用監管科技,一方面金融監管機構能夠更加精準、快捷和高效的完成合規性審核,減少人力支出,實現對於金融市場變化的實時把控,進行監管政策和風險防範的動態匹配調整。另一方面金融從業機構能夠無縫對接監管政策,及時自測與核查經營行為,完成風險的主動識別與控制,有效降低合規成本,增強合規能力。可以預見,未來1-3年監管科技將依託於監管機構的管理需求和從業結構的合規需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金融科技應用的爆發點。
技術滿足需求的同時,也將在需求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創新。金融科技應用在推動金融行業轉型發展的同時,金融業務發展變革也在不斷衍生出新的技術應用需求,將實現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反向驅動。這種驅動可以從發展和監管兩條主線上得到顯著體現:
一是發展層面,新技術應用推動金融行業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智能金融等方向轉型發展,而新金融模式又衍生出在營銷、風控和客服等多個領域的一系列新需求,要求新的技術創新來滿足。
二是監管層面,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帶來了一系列創新的金融業務模式,但同時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監管問題,同樣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監管科技創新來實現和支撐。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隨著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技術與需求相互驅動作用將更加明顯,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將有望進入更加良性的循環互動階段。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大數據是基礎資源,雲計算是基礎設施,人工智慧依託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走向智能化時代。區塊鏈為金融業務基礎架構和交易機制的變革創造了條件,它的實現離不開數據資源和計算分析能力的支撐。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變得越來越緊密,彼此的技術邊界在不斷削弱,未來的技術創新將越來越多的集中在技術交叉和融合區域。
尤其是在金融行業的具體應用落地方面,金融雲和金融大數據平台一般都是集中一體化建設,人工智慧的相關應用也會依託集中化平台來部署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形成融合生態,並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H. 金融科技和經濟的聯系
金融是聯系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紐帶,金融與科技結合,是推動技術進步,促進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經濟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面向經濟,經濟依靠科技,金融支持科技。銀行業務與科技結合,辦理科技開發貸款是一個突破,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選擇。工商銀行棗庄市分行自1985年開辦科技開發貸款以來,已累計發放貸款8400萬元,支持270個科技進步項目,其中達到國際、國內、省內
科技金融的定義目前並未統一,最權威的定義是原四川大學副校長趙昌文在《科技金融》一書中的表述,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創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學與技術創新活動提供融資資源的政府、企業、市場、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及其在科技創新融資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共同組成的一個體系,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撇開這些復雜的金融語言,科技金融可以簡化為一切服務於科技企業以及科技成果發展、創新的多方資源體系
科技金融傳統的渠道主要有兩種,一是政府資金建立基金或者母基金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企業,二是多樣化的科技企業股權融資渠道。具體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貸款、科技擔保、股權投資、多層次資本市場、科技保險以及科技租賃等。
蘇州政府借鑒以色列的科技金融體系,開創了獨特的「蘇州模式」,即以銀行為中心,以政府打造的產業環境和政策體系為基礎,加強與創投機構、保險機構、證券機構等合作,再結合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機構等科技金融中介機構的服務,為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一攬子綜合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蘇州模式形成了「銀行+政府+擔保+保險+創投+科技服務中介」統一結合的科技金融體系。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在原有渠道基礎上,科技金融出現了新的融資渠道——眾籌。股權眾籌是創業者藉助互聯網平台的公開展示功能吸引公眾投資者投資,並以出讓一定股權比例的方式回饋投資者的融資模式。股權眾籌具有受眾廣、風險分散以及低門檻的特徵,非常適合為科技型企業融資,例如北大創業眾籌,是我國第一家科技成果轉化類眾籌平台,引入了科技成果科學化評價體系,為科技金融的科學化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I. 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業產生哪些影響
第一、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金融機構的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所有金融機構共同關注、共同推動的行業趨勢。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提高金融供給的效率,拓寬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已成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戰略選擇。金融科技簡化供需雙方的交易環節,降低資金融通邊際成本,開辟融達客戶的全新途徑,推動金融機構實現服務模式創新、業務流程再造、運營管理變革,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金融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例如各大銀行都在加大企業手機銀行建設用於服務企業,對於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線上服務能更加便捷的滿足企業需求。
第二、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通過線上服務、生物識別等便利化服務,同時通過引進海關數據、工商數據、稅務數據等第三方數據建立模型,提升風控能力,使業務能覆蓋到更多的中小企業,促進普惠金融加快發展。應用線上模式促進中小企業、中小客戶以及初創企業融資,是突破物理網點局限、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新途徑。
【拓展資料】
金融科技的關鍵是金融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技術突破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結合信息技術對金融的推動,可以將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金融觸網
2005-2010年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加快世界互通互聯,使得互聯網商業迅速發展起來,對金融業也產生了些許改變。
具體表現為金融觸網,簡單的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通過IT技術應用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典型代表為網上銀行,將線下櫃台業務轉移至PC端。此時,IT作為後台部門存在,為部分金融業務提供技術支持,或者科技企業扮演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
第二階段:互聯新金融興起
2011-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隨時隨地溝通成為可能,極大提高了網路利用的效率。
這一階段具體表現為傳統金融類機構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同時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應運而生,使得移動支付成為可能。此時,互聯網在金融業的滲透率逐步提升,但並不改變傳統金融的本質屬性。
第三階段: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
2016年至今人工智慧時代,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日益成熟,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在這個階段,金融業通過新的科技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交易決策的過程、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如數字貨幣、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至此,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對傳統金融產生變革。
J.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對金融科技以及科技金融的看待是:
1、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術具有更新迭代快、跨界、混業等特點,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等前沿顛覆性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與場景的疊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數據金融、人工智慧金融、區塊鏈金融和量化金融四個核心部分。
金融科技重點關注金融大數據的獲取、儲存、處理分析與可視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包括基礎底層、數據存儲與管理層、計算處理層、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層。
金融科技的應用:
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術,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傳統金融行業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員工重復勞動。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中的一些領域,比如演算法研究,已處於國際前列,藉助這一力量發展金融科技,更有利於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最終提升金融機構生產效率。
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