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國外怎麼傳染
『壹』 誰知道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綜合分析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
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回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三次金融危機,無論是19921993年英國英鎊、義大利里拉的貶值所導致的歐洲貨幣系統危機,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所引發的拉美危機,還是19971998年泰國貨幣危機所演變成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共同特徵是:三次金融危機都帶有明顯的傳染contagion效應,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會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為區域性金融危機。而且隨著現象的頻頻發生,傳染後果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如:貨幣惡性貶值、外匯儲備耗盡,股市狂瀉、金融機構紛紛倒閉,經濟出現負增長,甚至影響了政府的穩定等等。金融經濟學家困惑的是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從一個國家波及至另一個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危機傳染問題。
國際上關於危機傳染的系統研究始於19921993年歐洲貨幣危機之後。早期的爭論主要集中於是否存在傳染,現在對金融危機的傳染性很少有人懷疑了,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金融危機傳染的機制上:一國危機究竟是通過什麼渠道傳染給其他國的這里有必要給出「金融危機傳染」的准確含義,即指一個國家A的金融危機導致另一個國家B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強調的重點是國B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或前提就是國A的金融危機。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 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貿易傳染效應可分為「貿易夥伴型傳染」與「競爭對手型傳染」。一國與危機發生國的貿易聯系越緊密,危機傳染的概率就越大。由於發展中國家大多生產銷售類似的商品,其間的貿易往來並不是很多,因而「貿易夥伴型傳染」效應有限。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互補性的貿易結構,眾多發展中國家往往出口競爭同一發達國家市場,故「競爭對手型傳染」成為危機傳染的主要渠道之一。
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 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可概括如下。由於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數都同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後,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但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即「競爭性貶值」。正是基於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而投機性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以上是貿易傳染效應的表現,而金融傳染效應則反映在: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在泰國和印尼等地都有投資,由於泰國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國家金融機構的投資損失,使得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調整其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從而從印尼等地投資,誘發印尼等國的貨幣危機。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危機傳染的三個效應是同時作用的,尤其是預期傳染效應伴隨著危機傳染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房地產和股市過熱、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等等。投資者害怕當地也會發生金融危機,特別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不充分以及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劇了投資者對類似國家的防守預期降低。正是在種種預期傳染效應之下,大多資金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默頓•米勒在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時指出:「由於泰國的戲劇性貶值,泰國的鄰邦和競爭者,
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南韓很快受到貨幣危機的傳染。」從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不僅傳遞到東南亞各國,而且傳遞到東亞地區,並通過外貿、外國投資企業和離岸銀行等渠道一波一波地向歐美國家和拉美國家的有關行業、領域傳遞。
相關資料:
http://fufeifeng.bokee.com/viewdiary.14051382.html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貳』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綜合分析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回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三次金融危機,無論是19921993年英國英鎊、義大利里拉的貶值所導致的歐洲貨幣系統危機,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所引發的拉美危機,還是19971998年泰國貨幣危機所演變成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共同特徵是:三次金融危機都帶有明顯的傳染contagion效應,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會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為區域性金融危機。而且隨著現象的頻頻發生,傳染後果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如:貨幣惡性貶值、外匯儲備耗盡,股市狂瀉、金融機構紛紛倒閉,經濟出現負增長,甚至影響了政府的穩定等等。金融經濟學家困惑的是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從一個國家波及至另一個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危機傳染問題。 國際上關於危機傳染的系統研究始於19921993年歐洲貨幣危機之後。早期的爭論主要集中於是否存在傳染,現在對金融危機的傳染性很少有人懷疑了,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金融危機傳染的機制上:一國危機究竟是通過什麼渠道傳染給其他國的這里有必要給出「金融危機傳染」的准確含義,即指一個國家A的金融危機導致另一個國家B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強調的重點是國B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或前提就是國A的金融危機。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 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貿易傳染效應可分為「貿易夥伴型傳染」與「競爭對手型傳染」。一國與危機發生國的貿易聯系越緊密,危機傳染的概率就越大。由於發展中國家大多生產銷售類似的商品,其間的貿易往來並不是很多,因而「貿易夥伴型傳染」效應有限。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互補性的貿易結構,眾多發展中國家往往出口競爭同一發達國家市場,故「競爭對手型傳染」成為危機傳染的主要渠道之一。 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 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可概括如下。由於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數都同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後,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但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即「競爭性貶值」。正是基於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而投機性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以上是貿易傳染效應的表現,而金融傳染效應則反映在: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在泰國和印尼等地都有投資,由於泰國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國家金融機構的投資損失,使得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調整其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從而從印尼等地投資,誘發印尼等國的貨幣危機。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危機傳染的三個效應是同時作用的,尤其是預期傳染效應伴隨著危機傳染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房地產和股市過熱、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等等。投資者害怕當地也會發生金融危機,特別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不充分以及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劇了投資者對類似國家的防守預期降低。正是在種種預期傳染效應之下,大多資金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默頓•米勒在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時指出:「由於泰國的戲劇性貶值,泰國的鄰邦和競爭者,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南韓很快受到貨幣危機的傳染。」從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不僅傳遞到東南亞各國,而且傳遞到東亞地區,並通過外貿、外國投資企業和離岸銀行等渠道一波一波地向歐美國家和拉美國家的有關行業、領域傳遞。(上海金融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黃薇)
『叄』 世界上為什麼會發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 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 「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性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肆』 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什麼會發生國際傳遞
這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傳遞機制了
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
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這個中國就是很好的例子,歐美式中國的出口市場,你看,危機來了,中國首沖擊最大的其實是外貿行業
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用亞洲金融危機來說,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在泰國和印尼等地都有投資,由於泰國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國家金融機構的投資損失,使得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調整其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從而從印尼等地投資,誘發印尼等國的貨幣危機。
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比如美國收沖擊了,美國的投資商在對外投資的時候也也許會正確也許會錯誤的預期,將來的市場不看好,因此減少投資,這樣就容易給本該投資的地方帶來蕭條,至少相對增長減少了~~
『伍』 金融危機問題
定義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8年第10期《談朱鎔基講話的語言特色》)
[編輯本段]美國金融危機演共經歷三個階段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現在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編輯本段]金融危機大事記
2008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將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由3.0%降至2.25%2008年3月16日,美聯儲決定將貼現率由3.5%下調至3.25%。
2008年1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5%。
2008年1月29日,美聯儲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從3.5%降到3.0%。
2008年1月29日,美聯儲通過貸款拍賣方式向商業銀行提供300億美元。
2008年1月24日,摩根士丹利稱將在一周內裁員約1000人;美國銀行和美聯銀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盈利降幅分別高達95%和98%。
2008年1月22日,美聯儲將基準利率降低0.75個百分點,至3.5%。
2007年10月5日,道瓊斯指數和標准普爾指數盤中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後者還創下歷史最高收盤點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30億美元臨時儲備。
2007年9月19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挹注97.5億美元臨時儲備,將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降到4.75%。
2007年9月14日,美國房貸款利率降到四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團提供214美元支應金融公司GMAC;歐洲央行再次向銀行系統注資750億歐元。
2007年9月6日,歐洲央行決定歐元區基準利率維持4%不變;英國央行宣布維持5.75%的基準利率不變。
2007年9月6日,英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漲,並達到近9年來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85億美元臨時儲備。
2007年9月4日,美聯儲通過二日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了50億美元的臨時儲備;美國8月份製造業活動指數下滑至近五個月來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萊銀行第二次借入英國央行大約16億英鎊的緊急儲備金;美國主要次級抵押貸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貸款申請。
2007年8月31日,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RBS)削減了其負責美國市場的投資銀行部門員工數量。
2007年8月30日,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100億美元;英格蘭銀行以6.75%的懲罰性利率放出16億英鎊貸款。
2007年8月29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52.5億美元;美聯儲備主席伯南克致信美國國會,建議國會設法幫助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借款人。
2007年8月29日,貝爾斯登、花旗和雷曼兄弟股價均重挫;二季度美國房價指數出現20年來的最大跌幅。
2007年8月28日,美國消費者信用卡違約率同比大幅增加了三成;投資者拋售東南亞銀行股票,花旗集團調降海峽時報指數年底目標。
2007年8月28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95億美元;美國最大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的獲利預估遭到雷曼兄弟調降;高盛下調對貝爾斯登、雷曼兄弟以及摩根士丹利的三季度獲利預估。
2007年8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稱,持有10.6億美元美國次級房貸支持證券,並已提取1.39億元人民幣的房貸支持證券投資的損失撥備。
2007年8月24日,日本央行從金融市場回收資金3000億日元;美聯儲向金融系統注資172.5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歐洲央行再次向金融系統注資400億歐元;雷曼兄弟關閉抵押貸款子公司;美國四大銀行從美聯儲貼現窗口借入資金20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亞太地區多數主要股市上漲;工行、中行陸續發布半年報,前者持有次級信貸相關債券12.29億美元,後者持有該類資產逾90億美元。
2007年8月22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20億美元。
2007年8月21日,日央行宣布再向銀行注8000億日元;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美國全國金融公司證實,已裁減500名抵押貸款業務部門的員工。
2007年8月20日,日央行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5億美元,日本股市大漲。
2007年8月18日,美聯儲下調貼現率,紐約股市大幅反彈;德國股市亦因美聯儲下調貼現率大幅沖高。
2007年8月17日,歐美股市跌幅收窄,日本以及新興市場股市持續下跌。香港恆生指數一度失守20000點,國企指數跌幅一度超過10%,美聯儲將再貼現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5.75%。
2007年8月17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170億美元;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全國金融公司面臨破產;全球股市再次暴跌。
2007年8月16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入70億美元;全球股市暴跌。日本及新興市場股市跌幅遠遠超過歐美市場。
2007年8月15日,歐洲央行與美聯儲考慮做貨幣互換安排;歐洲央行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已超2100億歐元;美銀行開始拒絕以次級信貸為抵押品發放貸款。
2007年8月14日,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體系注資380億美元。
2007年8月9日到10日,歐、美、加、澳、日等國央行先後在全球經濟體中注入了3023億美元。
2007年8月,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捲入「美國次貸風暴」。
2007年8月,美國最大的按揭公司Countrywide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風暴開始影響高質量的按揭貸款。
2007年7月,標普和穆迪對超過170億美元高風險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發布警告。
2007年7月,澳大利亞麥格里銀行旗下基金在次級抵押信貸市場受損。
2007年7月,American HomeMortgage Investment關門大吉。
2007年6月,Bear Stearns旗下的兩個對沖基金因為投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損失慘重。
2007年4月,次級抵押信貸市場風險乍現——以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 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 「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姓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編輯本段]為何出現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產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極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
[編輯本段]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中國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賣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編輯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機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