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再貼現如何調整
A. 金融危機
2007年4月,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作為標志,美國次貸危機正式拉開帷幕。此後,危機愈演愈烈,大量從事次貸業務的機構相繼破產,主要金融機構陸續出現巨額虧損,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市場預計,全球與次貸相關的損失將達到1.5萬億美元。2008年以來,美國已有13家商業銀行破產倒閉。在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中,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美林被美洲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轉變成為銀行控股公司。
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其頻率之高、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力度之強是在美國近100年以來的歷史上少見的。 美聯儲應對危機的非常規措施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大規模信貸緊縮,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盡管美聯儲連續大幅度地調低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貼現率,將常規貨幣政策手段幾乎用到極致,仍然不能阻止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美國經濟持續放緩的趨勢。為此,美聯儲不得不選擇各種非常規措施,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供給,擴大信貸規模,恢復市場信心。
(一)新的流動性管理手段
一是調整貼現窗口貸款政策。從2007年8月起,美聯儲多次通過調整貼現政策,鼓勵出現財務困難的商業銀行向美聯儲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聯儲下調貼現率50個基點,使其與美聯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個基點縮小為50個基點,貸款期限延長至30天,並可應請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聯儲再次下調貼現率75個基點,使其貼現率與聯邦基金利率進一步縮小至25個基點,貸款期限延長至90天。 </P>
<P> 二是啟用新的融資機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聯儲推出對合格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創新融資機制(TAF)。在TAF中,美聯儲通過拍賣提供為期28天的抵押貸款,每月兩次,利率由競標過程決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額,抵押品與貼現窗口借款相同。由於TAF事前確定數量並採用市場化的拍賣方式,既能有效解決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又不會導致銀行准備金和聯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復雜化,被視為美聯儲40年來最偉大的金融創新。2008年7月30日,作為28天TAF的補充,美聯儲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緩解3個月期短期融資市場的資金緊張情況。2008年9月29日,美聯儲又表示計劃將於11月推出兩次總額為1500億的遠期TAF,時間和期限將在與存款機構協商後確定,以確保年底前市場參與者資金充足。此後,又於2008年10月6日將總規模擴大至3000億。
三是啟用新的融券機制。2008年3月11日,美聯儲推出了另一項創新流動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聯儲以拍賣方式用國債置換一級證券交易商抵押資產,到期後換回的一種資產互換協議,有效期為六個月。TSLF的交易對手僅限於以投資銀行為主的一級證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資產包括聯邦機構債券、聯邦機構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
四是啟用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DCF),向一級交易商開放貼現窗口。在貝爾斯登事件發生後,為進一步緩解金融市場短期向下的壓力,2008年3月17日,美聯儲決定利用其緊急貸款權力,啟用PDCF,其實質是向符合條件的一級交易商(主要指投資銀行)開放傳統上只向商業銀行開放的貼現窗口,提供隔夜貸款。
五是推出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即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AMLF),通過支持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支持商業票據市場。2008年9月19日,針對雷曼兄弟倒閉引發華爾街震盪、大量投資者紛紛從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撤資的形勢,美聯儲宣布推出AMLF,以貼現率向儲蓄機構和銀行控股公司提供無追索權貸款,供其從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MMF)購入資產抵押商業票據。同時,美聯儲還計劃直接從一級交易商手中購買房利美、房地美和聯邦房屋貸款銀行等發行的聯邦機構貼現票據,以進一步支持商業票據市場的順利運行。 </P>
<P> 六是推出商業票據融資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業票據市場。2008年10月7日,美聯儲宣布創建CPFF,運作機制是通過特殊目的載體(SPV),直接從符合條件的商業票據發行方購買評級較高且以美元標價的3個月期資產抵押商業票據(ABCP)和無抵押的商業票據,為美國的銀行、大企業、地方政府等商業票據發行方提供日常流動性支持。
七是向商業銀行的准備金付息。長期以來,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均不為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支付利息。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為了增加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2008年10月6日,美聯儲宣布向商業銀行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準備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備金交存期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均值低10個基點,向超額准備金支付的利息初定為比准備金交存期的最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低75個基點。 </P>
(二)對金融機構的直接救助 </P>
救助投資銀行貝爾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出現了流動性危機,為了援助貝爾斯登,美聯儲緊急批准了JP摩根與貝爾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紐聯儲通過JP摩根向貝爾斯登提供應急資金,以緩解其流動性短缺問題。貝爾斯登將其流動性最差的300億美元資產作抵押,紐聯儲通過JP摩根向其提供為期28天的等額融資。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美聯儲首次向非銀行金融機構開放貼現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聯合宣布對陷入財務困境的「兩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聯儲將允許「兩房」直接從紐聯儲貼現窗口借款,條件是美聯儲將在兩家企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和其他審慎性監管中發揮咨詢作用。在9月7日美國政府接管「兩房」方案中,紐聯儲成為美國財政部向「兩房」提供信用貸款的財務代理人。 </P>
救助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由於市場違約風險急劇上升,作為全球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主要賣方的AIG受到嚴重影響。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宣布向AIG提供850億美元的高息抵押貸款,條件是美政府需獲得AIG79.9%的股權,並持有其向其他股東分紅的否決權。2008年10月8日,美聯儲再度聲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億美元貸款額度已用盡,允許AIG以投資級固定收益證券作抵押,美聯儲將再度給予AIG378億美元的貸款額度。
採取國際聯合救助行動。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為了應對不斷惡化的金融危機沖擊,美聯儲先後與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和日本銀行等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際聯合援助行動。主要內容包括:(1)各主要國家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渠道向本國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2)美聯儲與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建立臨時貨幣互換安排,並根據形勢發展調整互換的期限和規模。從2008年10月13日起,為配合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救市行動,聯儲宣布,暫時上調與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和日本銀行的美元互換額度至無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加拿大中央銀行、瑞典中央銀行和瑞士國家銀行等聯合宣布降息50個基點。
美國財政部應對危機的非常規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國次貸危機剛剛發生時,美國財政部採取了常規性政策措施進行應對,後來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升級、美國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惡化,美國財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規措施來應對危機的挑戰。 (一)1500億美元的一攬子財政刺激計劃
2008年1月4日,美國國會宣布實施1500億美元的一攬子財政刺激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家庭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稅收返還,商業投資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舊,中小企業還可以享受到額外稅收優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證券化限額被臨時上調,聯邦住房委員會的擔保額也相應增加。
(二)援助並接管「兩房」
2008年7月13日,美國政府宣布,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將聯手對深陷困境的「兩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這兩家公司能夠從財政部獲得貸款的額度。二是為了保證「兩房」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本,財政部將擁有在必要時收購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權力。三是允許這兩家公司直接從紐聯儲的貼現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當世界還在議論美國政府是否應該救助「兩房」時,美國眾議院批准總額3000億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這一法案授予財政部向「兩房」提供援助的權力,並可以為陷入困境的房貸戶提供幫助。根據這一法案,聯邦住房委員會可以向約40萬個面臨喪失抵押品贖回權風險的房貸戶提供上限為3000億美元的再融資擔保,幫助他們將目前利率較高的按揭貸款轉換為利率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貸款。2008年9月7日,由於「兩房」形勢進一步惡化,美國政府宣布這兩家公司的四步走計劃:一是聯邦住房金融局牽頭接管「兩房」;二是財政部與「兩房」分別簽署高級優先股購買計劃;三是為「兩房」和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建立一個新的、有擔保的借貸工具;四是推出購買政府資助企業按揭抵押證券的臨時計劃。
(三)推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3日,美國總統布希批准了《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推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授權美國財政部建立受損資產處置計劃(TARP),在兩年有效期內分步使用7000億美元資金購買金融機構受損資產;二是建立受損資產處置計劃後,允許財政部向金融機構受損失資產提供保險;三是成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和獨立委員會對法案的實施進行監督;四是對接受政府援助企業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與國外金融監管部門和中央銀行合作;六是將保護納稅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對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房貸申請人的幫助。
(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採取的意義最為重大、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常規應對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主要是採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內的多種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來應對。
2007年春天,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呼籲重新檢查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以便更好地處理保護投資者與增強市場競爭性的關系。2007年秋天,保爾森宣布美國財政部將設計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長達218頁的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藍圖。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藍圖包括三個目標:一是短期目標:強化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的使命,並將銀行監管者納入小組;美聯儲進一步推進拓展貸款渠道;對抵押貸款發起設立全國統一標准;為各州對抵押貸款市場參與者頒發執照設定統一的最低標准。二是中期目標:合並儲蓄機構監管署(OTS)和貨幣監理署(OCC);美聯儲負責監管支付和結算體系;設立聯邦保險監管體系,隸屬於財政部的全國保險管理署負責管理聯邦保險監管體系;合並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三是長期目標:設立美國三大金融監管體,即美聯儲擔當「市場穩定監管者」的角色,維護美國金融市場穩定;成立「金融誠信監管者」,負責對銀行業的監管;成立「商業行為監管者」,負責規范商業活動並保護消費者利益。
美歐英日兩天狂砸3000億剿殺金融危機
美聯儲9月16日宣布,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金融體系注資500億美元。這也是該行連續第二天大舉注資。9月15日,美聯儲已向美國銀行體系注資700億美元,為「9·11」以來最大規模的單日注資行動。
美聯儲出手拯救AIG 友邦保險虛驚一場 2008年09月22日18:11 財富時報
美德兩國出台金融股賣空禁令 2008年09月20日22:40 CCTV
美聯儲將向銀行業提供9000億美元現金貸款 2008年10月07日14:02 中國新聞網
全球央行史無前例集體大降息 解決流動性問題 2008年10月09日07:16 南方網
AIG再獲美聯儲378億美元注資 2008年10月10日06:08 東方網
美政府大蕭條以來首次購買銀行股份 2008年10月11日09:53 騰訊財經
美國2500億美元注資銀行業 公布銀行注資額 2008年10月15日07:11 中國證券報
美聯儲上調准備金利息支付 2008年11月06日08:05 騰訊財經
美國財政部本周將向九家銀行注資1250億美元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道,美國財政部表示,本周會向九家銀行注資1250億美元。
美聯儲本月第二次降息 美基準利率降至四年低點
中新社紐約十月二十九日電(記者 魏晞)美聯儲為期兩天的例行貨幣政策決策會議周三結束。會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五十個基點,至百分之一 。
美聯儲與四國央行建立各300億美元貨幣互換安排
中新網10月30日電 綜合外電報道,美聯儲(Fed)周三宣布與四國央行建立貨幣互換安排,旨在改善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傳美擬斥6000億美元按揭擔保 救300萬財困業主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次按問題令美國樓價大跌,美國數以百萬計屋主面臨收樓。據香港《文匯報》31日援引外電報道,消息指財政部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官員即將達成協議,同意提供高達6000億美元按揭擔保,協助300萬財困屋主。如果消息屬實,標志政府將動用聯邦救市措施以外的資金拯救樓市。
美政府再斥資335.6億美元購買21家銀行股份 2008年11月18日10:03 新華網 劉洪
B. 我國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是如何應用這一政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一、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1、擴大政府投資和優化投資結構。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投資總額將達4萬億,重點投入領域為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企業技術改造和兼並重組領域、災區恢復重建;
2、推進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完善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徵收方式為單邊征稅,降低住房交易稅,免徵利息所得稅,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3、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財政補助規模;
4、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點是「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5、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6、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用於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金,總額達到18億元;安排資金19億元,專項用於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同時加大各種收費的清理力度,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7、增加國債發行量。2009 年國債發行1.64萬億元,2010年計劃國債發行量1.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2000 億元。
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內容: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同時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
2、促進對外貿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3、存款准備金率政策,自從2008年9月份以來,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從17.5%下調到15.5%;
4、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 「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5、信貸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8月中旬,央行又將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的最高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9 月中旬,央行決定從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進率,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2)金融危機下再貼現如何調整擴展閱讀:
2008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背景:
2008年3月,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億美元低價收購,次貸危機持續加劇首次震動華爾街。7月,美聯儲和財政部宣布救助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國國會批准3000億美元住房援助議案,授權財政部無限度提高「兩房」貸款信用額度,必要時可不定量收購其股票。
9月,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由此,國際金融危機達到白熱化階段,並席捲全球。許多企業紛紛宣布破產,我國也不例外。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等情況,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調整金融機構宏觀調控措施,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並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並於2008年11月5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C. 再貼現政策如何運行
再貼現政策是人民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的利率,也就是商業銀行再貼現的成本來調節商業銀行手中的資金。如果中央銀行希望商業銀行增加放款,也可以用有吸引力的條件主動購買商業銀行手中未到期的票據,增加其資金。如果再貼現的利息提高,就相當於再貼現的成本提高,也就相當於商業銀行和人民銀行相應的收縮資金,反之,如果再貼現成本下降,就是成為人民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過程。
再貼現是指金融機構為了取得資金,將未到期的已貼現商業匯票再以貼現方式向中國人民銀行轉讓的票據行為,是中央銀行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概述: 『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
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
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所謂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具體內容:
規定再貼現票據的種類。
商業銀行可以拿客戶借款時提供的票據來辦理再貼現,或者以中央銀行同意接受的其它抵押品作保證而申請貸款。
可用作抵押品的通常是政府債券,以及經審查合格的商業票據。
中央銀行若公開掛牌,規定某些行業的票據可優先辦理再貼現,這種情況表明了中央銀行的資金意向,旨在扶植某些行業的發展。
規定再貼現業務的對象。
各國中央銀行根據本國的不同情況,對此有不同的規定。
許多國家允許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但也有一些國家對貼現對象有比較嚴格的限制。
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再貼現業務只限在會員銀行之間進行,英格蘭銀行的貼現對象只是英國十一家貼現商行持有的一級證券或銀行匯票。
再貼現率的決定。這個問題關繫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所以必須謹慎行事,決定的過程也比較復雜。
早期曾出現過各地中央銀行自行決定再貼現率的情況,後來隨著西方國家中全國性的金融市場的出現和統一的市場利率的形成,各地採取不同的貼現率在實踐中已經行不通了。
更重要的是,為了貫徹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也要求再貼現率必須統一。
因此,現在各國的再貼現率一般由中央銀行決策機構統一確定。
中央銀行的決策機構必須定期舉行會議,研究再貼現率,會議通常分析現階段的經濟與金融形勢,討論再貼現率執行中的問題,最後以投票形式決定再貼現率是否變動和如何變動。
再貼現業務管理。對再貼現業務的管理是再貼現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辦理再貼現是中央銀行給予的一種優待,使商業銀行能夠應付一時的准備金不足。但商業銀行可能濫用貼現之便套利,如用貼現而來的資金從事有價證券、房地產或商品的投機和買賣。
中央銀行為避免此等事情發生,必須對再貼現業務進行管理,包括審查銀行的貼現申請、了解商業銀行貸款的用途和性質等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二十二條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
(一)要求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備金;
(二)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
(三)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帳戶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
(四)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五)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及外匯;
(六)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運用前款所列貨幣政策工具時,可以規定具體的條件和程序。
D.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怎麼調整再貼現率
建立浮動再貼現利率機制,加強市場引導。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建立浮動再貼現利率機制,加強市場引導。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E. 當前金融危機形式下各種存款利息如何
金融危機形式下各種存款利息均下調
存款
2008-12-23 年利率%
一、城鄉居民及單位存款
(一)活期 0.36
(二)定期
1.整存整取
三個月 1.71
半年 1.98
一年 2.25
二年 2.79
三年 3.33
五年 3.60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1.71
三年 1.98
五年 2.25
3.定活兩便 按一年以內定期整存整取同檔次利率打6折
二、協定存款 1.17
三、通知存款 .
一天 0.81
七天 1.35
貸款
2008-12-23 項目
年利率%
一、短期貸款
六個月(含) 4.86
六個月至一年(含) 5.31
二、中長期貸款
一至三年(含) 5.40
三至五年(含) 5.76
五年以上 5.94
三、貼 現 以再貼現利率為下限加點確定
F. 什麼是再貼現政策再貼現政策時如何運行的
法律分析:再貼現是指金融機構為了取得資金,將未到期的已貼現商業匯票再以貼現方式向中國人民銀行轉讓的票據行為,是中央銀行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二十二條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一)要求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備金;(二)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三)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帳戶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四)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五)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及外匯;(六)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運用前款所列貨幣政策工具時,可以規定具體的條件和程序。
G. 如何利用再貼現政策控制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個人觀點
流動性過剩的經濟學解釋是,儲蓄和投資偏好大於消費偏好。通俗地說,流動性過剩就是市場上流動的貨幣過多,超出了經濟體系的實際需要,也就是貨幣當局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在宏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增速。衡量流動性過剩的最佳指標可以用馬歇爾k值,即狹義或廣義貨幣總數與名義GDP的比值。[1]如果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那麼該國的貨幣供應量(即M2)將大大超過貨幣需求量(以名義GDP為衡量指標)。
(二)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流動性過剩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經濟現象。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貨幣供應量過多
貨幣供應量過多既表現為近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較快,又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相對實體經濟較多。
(1)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長分別為10.5%、15.3%、16.5%。2007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增長進一步加快,12月末M0、M1、M2同比增長分別為12.1%、21%、16.7%。[2]
(2)我國廣義貨幣M2增長快於實體經濟增長。央行統計數據顯示,除2004年外,2000-2007年廣義貨幣M2增長率均高於同期GDP名義增長率,M2增長率平均比GDP名義增長率高3.6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為2007年的1.63。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2.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或調整再貼現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應量和需求量,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工具。 1)再貼現政策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再貼現率的調整----主要著眼於短期,即中央銀行根據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隨時調低或調高再貼現率,以影響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資金需求,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著眼於長期,對要再貼現的票據種類和申請機構加以規定,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變資金流向。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同樣可以控制商業銀行能夠用於放貸的資金量,由此使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產生增減變化,最終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
H. 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如何調節貨幣供給率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
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I. 關於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政策措施
根據金融危機中的經濟現狀分析,擴大內需、保增長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因此宏觀經濟政策也進行了重大的調整,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松」。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及措施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措施如下:
第一,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來增加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降低市場利息,從而加大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它是一種威力強大不易常用的 貨幣政策工具
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買進有價證券來投放基礎貨幣,以控制貨幣供應量,並影響市場利率的一種行為。它使中央銀行可以主動、靈活、及時地調節和控制基礎貨幣總量。
第三,降低再貼現政策。中央銀行通過降低再貼現率來擴大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降低市場利率,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他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比較緩和的,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相對穩定,但中央銀行處於被動的地位。
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投資和消費,從而發展經濟,抑制通貨緊縮。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及措施
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減稅,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增加出口補貼等措施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幫助出口企業降低成本。
措施如下
第一,實行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金在銷項稅額中抵扣,相應調整小規模納稅人標准及其徵收率,完善並落實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長。促進企業投資和擴大內需。
第二,加大政府轉移性支出。由於政府支出直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規模的增大必然相應地增加社會總需求的增加。這種政府的投資,在乘數的作用下,會使國民收入成倍增加,從而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
第三,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政府為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加強其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出口某種商品時給予出口廠商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待遇。這是政府一種變相的投資,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
J. 請問從08年金融危機到現在中央銀行有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嗎具體是怎麼調整的急!!!
2008年1月1日再貼現率為4.32
2008年11月27日再貼現率調整為2.97
2008年12月23日再貼現率調整為1.80
20010年12月26日再貼現率調整為2.25
08年到現在是先降低後提高的
詳情請看這個地址:
http://finance.jrj.com.cn/2010/12/2916318880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