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金融危機時期
A. 金融危機的四個階段是哪些
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第一次金融危機和第二次金融危機
第一次金融危機,即為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857年在美國發生的,原因是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重要工業部門發展,影響是導致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
第二次金融危機,即為第二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929年在美國發生的,原因是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影響是導致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很多人瀕於破產。
(2)哪些是金融危機時期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
1、是經濟結構單一,「雙赤字」持續惡化。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過於依賴初級產品出口,以致國家收支極易失衡。
2、貨幣超發,通貨膨脹,經濟本身陷入衰退。
3、過度依賴外貿、外債,但儲蓄不足,匯率自由,以致債務危機如影隨形。大多新興經濟體本身底子薄,靠吸引外資,大舉借債支撐經濟高增長,卻也積累了大量外國資產和外債。這些國家長期貿易赤字,外儲薄弱,根本不足以償還債務,再加上資本開放,匯率自由根本擋不住資本的大進大出。
C. 歷次金融危機
歷史上經濟危機也好,金融危機也好爆發過很多次,但是經常拿出來說的主要就是四次。 第一次是眾所周知的1929,爆發的最大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股市崩盤開始的,持續了10年之久,有25%的人失業,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危機誕生了《宏觀經濟學》!之前經濟學只有微觀。 第二次是70年代末爆發的中東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猛漲,攻擊嚴重不足,最後造成了全球經濟滯漲。經濟一邊下滑,物價卻一邊上漲。這次經濟危機使人們認識到了之前經濟學理論的不足。也正是這次危機後,省油的日本車開始大行其道,迅速佔領美國市場。 第三次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這次危機使亞洲各國韓國、日本、香港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日本1996年經濟總量接近美國80%,但是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一路下滑,目前日本經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年底將被中國超越。97年中國雖然受影響較小,但是依然感到寒意逼人。為應對危機的影響,我們國家做了兩件事,一是啟動住房改革,商品房開始發展;二是大學迅速擴招,發展教育產業。這兩個措施確實使中國走出了亞洲金融危機,但是也為目前高房價、教育問題埋下了伏筆。 第四次之所以提,是因為比較近,那就是2000年,美國爆發的互網路泡沫,嚴重挫傷了美國經濟,之前人們認為互聯網能改變世界,但是過於誇大了互聯網的作用使得互聯網公司的股價被嚴重高估,最後崩盤。互聯網泡沫後,美國大量發行鈔票、接近零利率、擴大住房市場,使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但是由於監管不到位,最終引發了目前的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 這里回答有限,我只能提供給你一些主要背景。你可以根據這些內容再深入的查詢和了解。其他也有,比如1990因為打海灣戰爭,美國不景氣,柯林頓大打經濟牌,最後戰勝了當時在職的美國總統老布希,當選1992年美國總統。
D. 金融危機是哪一年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區別
首先,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是有區別的。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
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
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聯系
其次,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是有聯系的。
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來看,大部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都是相伴隨的。也就是說,在發生經濟危機之前,往往會先出現一波金融危機,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這表明兩者間存在著內在聯系。
其主要緣由在於,隨著貨幣和資本被引入消費和生產過程,消費、生產與貨幣、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以生產過程為例,資本在生產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投資階段,便開始介入,貨幣資本由此轉化為生產資本;在第二個階段里,也就是加工階段,資本的形態由投資轉化為商品;而在第三個階段里,也就是銷售階段,資本的形態又由商品恢復為貨幣。正是貨幣資本經歷的這些轉換過程,使得貨幣資本的投入與取得在時空上相互分離,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的不確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導致貨幣資本運動的中斷,資本投資無法收回,從而出現直接的貨幣信用危機,也就是金融危機。
當這種不確定性和矛盾在較多的生產領域中出現時,生產過程便會因投入不足而無法繼續,從而造成產出的嚴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圍的經濟危機。這便是為何金融危機總是與經濟危機相伴隨,並總是先於經濟危機而發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機獨立於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初便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政策措施,比如,通過大規模的「輸血」政策,有效阻斷貨幣信用危機與生產過程的聯系,此時就有可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或深入。
E. 美國歷史上有哪幾次金融危機
到2019年9月為止,美國已經歷了十二次金融危機,具體情況如下:
1、第一次金融危機:經歷一戰發大財之後的經濟調整,主要源於「外需」的減弱,從1920年開始至1921年底結束,大約2年時間(工業下降從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點)。
2、第二次金融危機(大蕭條):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核心時間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續到二次大戰開始,貫徹整個30年代。
3、第三次金融危機,只在1948年產生,工業生產下降10%的小幅調整。
4、第四次金融危機,1954年,由於朝鮮戰爭的結束導致軍事需求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下降1.3%和5.3%,僅僅持續了9個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進入高漲時期。然後是汽車與房地產對經濟的大力拉動。
5、第五次金融危機,從1957年3月開始,主要是由於汽車與房地產的需求下降造成的。
6、第六次金融危機,從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業生產下降6.2%。從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經濟持續繁榮了106個月,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一直在2.5至6之間。這次繁榮,越南戰爭起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7、第七次金融危機,從1969年10月開始至1972年3月,經濟沒有大幅下滑,但是處於徘徊狀態。整個70年代,從1973年12月爆發,一直到1982年復甦,總體表現為「滯脹」。
8、第八次金融危機,1973年12月至1975年5月,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
9、第九次金融危機,1979年4月至1982年11月,危機再次光臨,持續時間長達44個月。8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從1982年12月一直持續到1988年底,持續8個年頭,通貨膨脹率得到抑制,就業率增加,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美國的「自動化生產體系」使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在1984年底,飛機及航空製造業得到較大的發展。
10、第十次金融危機,從1989年至1993年,持續時間長達5年,經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歷了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呈現W+W型。進入1993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這次危機中受傷害最大的是日本。
11、第十一次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從2000年3月開始至2003年3月,持續了3年時間。從納斯達克的調整開始,中間經歷了9.11恐怖襲擊事件,還有安然事件。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嚴重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為代價的。
12、第十二次金融危機,次貸危機+金融危機+金融危機。
F.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及特點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
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
後來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大量抵達,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為規管經濟市場,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
州立銀行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
銀行要求收回貸款,尼克伯克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同時美國財政部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
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
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
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
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的私有化的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
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敗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
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2006年春季開始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
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G. 金融危機爆發時間
至今為止一共發生了6次比較大的金融危機:
1.1929年到193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引發了席捲近十年的經濟大蕭條。
2.1973年到1975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3.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大舉外債發展國內工業,最終無力償還引發的債務危機。
4.20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經濟崩潰,導致日本10年中經濟負增長。
5.1997年到1998年,美國提高美元利率,美元增值,貨幣與美元掛鉤的亞洲國家出口不斷下降,爆發金融危機。
6.2007年到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嚴重的信貸緊縮。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H.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