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倫理如何提升居民和社會福祉
Ⅰ 金融倫理如何提高金融效率
金融理論提高金融效率有以下的見解。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以資本市場為例,監管部門推動新股發行常態化,努力推動符合產業升級的實質性並購重組,推動交易所債券市場結構優化,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舉措,都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周期企業的能力。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創業和實體經濟的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Ⅱ 金融倫理的三個基本范疇
金融倫理的三個基本范疇分別為:公正、平等、誠信。
1、公正
在金融體系中涉及各種各樣的交換行為,公平或公正作為金融倫理學的首要核心范疇,其意義就在於,要求金融體系中的參與者對交易對手(即締結契約的另外一方)都應給予其應得的利益,這就是金融體系中的公平和公正。
比如,在商業銀行與存款人的契約關系中,存款人將資金存到商業銀行中,為商業銀行帶來收益,同時商業銀行也應該為存款帶來相應的收益,這個收益就是保證存款人的資金安全並在一定的合約規定下保證支付相應的利息。為此,商業銀行必須恪守穩健經營與審慎經營的原則,以給存款人以「應該的回報或交換」,這才符合公正的原則。
2、平等
互利平等原則也同樣貫徹在金融體系運行的方方面面,因為說到底,金融市場中的所有交易行為也無非是一系列合約,而這些合約有效達成的前提無疑是各締約方的權利平等。權利平等在金融市場中首先意味著締約之前各締約方的身份平等,不能存在身份上的歧視。
3、誠信
金融體系中的誠信不僅要求交易各方恪守信用,遵守合約,更要求交易各方首先披露自己真實信息,前者是信,而後者是誠。充分披露自己真實信息,是市場健康運行的重要保證。
簡介:
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金融部部長。提出金融倫理學的三大基本范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王曙光
Ⅲ 金融倫理如何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
貨幣金融系統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作用於實體經濟。
一是提高經濟系統交換和配對效率。
實體經濟社會化後,交換和配對效率成為影響社會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將實體經濟間的交換和配對映射到貨幣金融體系後,可在統一的評估標准下低成本完成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提供普遍信任的載體——貨幣和各類信用中介,提高物物(含服務)交換的效率,提高「可投資資金」和「可投資資產」的配對效率和合理性。
二是提高知識的擴散和優化效率。
貨幣價格的波動能很好的綜合市場中存在的各類信息,並將邊際信息快速融入價格中,引導經濟資源的流動。
對實體經濟的認知和判斷,無需通過漫長的實體經濟部門展現並檢驗,可在貨幣金融世界中先接受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評估和競爭,之後才以實體經濟部門較為有效的方式實際實現。
三是經濟資源的強制集中和再配置。
金融最終便利了儲蓄向投資的轉換。轉換既可以採取信任程度較高的股權方式,包括參與程度高的控制權和參與程度較低的財務性股權投資,也可以採取信任程度較低的債權融資。
宏觀杠桿率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經濟展開的信任程度。從實際運行過程看,金融配對並不是存量經濟資源的配對,而是在信用擴張和收縮過程中實現經濟資源的循環和配對。
即金融系統基於對未來的判斷「無中生有」地創造信用,擴張的信用給予認可的部門和機構額外的資源調配權。
具體如銀行向某機構發放一筆貸款,同時產生等額存款,新創造出的存款立即構成對經濟資源的調配權。持續供應經濟資源調配權(存款),會提高相關領域經濟資源的相對價格。
沒被認可的機構和部門,被動接受事後的價格上漲,這相當於曾經擁有的經濟資源調配權貶值,經濟資源被貨幣金融系統強制集中和再配置。
經濟-金融系統通過相對和絕對價格波動,強制實現實體經濟系統的投資和儲蓄的事後平衡。
在實體—金融的長期循環中並不存在脫離實際經濟的金融。所謂金融「脫實向虛」,實際上是實體—金融循環不暢,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一是以「龐氏騙局」、資產泡沫、不良資產等形態存在的暫時性的金融體系「自娛自樂」。
當信用擴張的載體(基礎)在實體經濟中「不存在」或「言過其實」時,金融系統不再通過實體經濟展現認知,而僅是通過信用創造自我實現。
根據主觀意願的不同,以及投資項目被證偽的程度,可劃分為「龐氏」、「不良」和「泡沫」。這是「實體—金融」循環和長期演化中一次錯誤的資源優化配置,是大海中的浪花。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市場、管理制度(含宏觀調控、監管和稅收制度等)不平衡帶來的套利行為,嚴格意義上並不是這類「自娛自樂」行為。
套利是市場發現不均衡並推向均衡的過程,具有宏觀價值。
監管套利是有助於發現制度漏洞,合理的做法不是指責市場的「貪婪」進而用行政手段阻止市場套利,貪婪和套利是市場保持活力的動力之一。
市場發展的關鍵是管理部門需保持謙卑的心態,需從市場套利行為中發現制度的內在不均衡,進而完善制度推動市場發展。
二是資源錯配、「劣幣驅逐良幣」等「合理但不合意」的行為。
實體經濟與貨幣金融的割裂,主要來源於兩者連接過程中的失效。
由於政府幹預等原因,導致實體經濟發出的信號扭曲,貨幣金融系統根據扭曲後的信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非生產性的標准干擾甚至影響局部的金融系統資源優化配置。
由於市場秩序缺失、市場短期化激勵約束機制和「太大不能倒」等原因,市場陷入「設租」「尋租」等「租值耗散」的非生產性行為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囚徒困境式無奈。
三是由於政府不當管理和行業行政壟斷等帶來的高成本、低效率。
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導致金融系統不得不拉長鏈條,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成本。
行業的行政壟斷往往會損害中小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在金融系統內產生參與者間力量的不均衡,從而不能產生類似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
此外,政策甚至制度制定的隨意性和國家安全網的不合理使用,會降低社會的普遍信任程度,最終加大了社會的信用成本。
總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要順暢實體-金融循環,關鍵是要提高金融價格發現的准確性和效率。
二、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存在的不合意現象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戰略期,我國金融發展迅速,深刻轉型,但也出現了變異和亂象。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不合意角度,以下現象值得關注。
1、信用高速擴張
在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環境下的信用高速擴張,直接表現為我國宏觀杠桿率的快速上升。如果考慮到大量的「明股實債」,杠桿率的上升更迅速。這是經濟發展內在信任下降的外部表現。在信用超常規增長的過程,帶來了財富的迅速轉移。
雖然以CPI、PPI衡量的價格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但資產泡沫、各類政府管制引發了大家對貨幣真實價值貶值的擔憂,在行為上表現為對實物資產如黃金、房子的追捧,對外幣、比特幣等的關注。
此外,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比快速上升,2017年上半年達到8.8%,顯著高於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同期水平。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陷入「信用擴張推動型」的增長,信用成為增長中的相對短缺和重要因素,獲得相對較高的增加值。
2、在「有偏」信號引導下出現了信用投放的集中化和影子化
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看,我國主要基於外匯占款和各種借貸便利(對其他存款機構的債權)投放基礎貨幣,持有的國債規模甚至低於政府在央行的存款。
考慮到升值環境中外匯儲備運用的負收益,外匯國家和私人使用間的巨大差異,我國基礎貨幣的創造成本高昂,我國的基礎貨幣和其內含的鑄幣稅,沒有很好發揮支持國內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和福利)建設的作用。
從更廣的金融資產負債表看,M2以及包括更廣義的信用貨幣,其創造的信用基礎主要是房地產、政府項目和個人。
以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為例,2014~2016年新增貸款中,分別有28%、29%和45%投向房地產,其中2014、2015年投向製造業的僅有4%和5%,2016年甚至出現凈減少。
近些年我國出現較為明顯的「財政金融化」和「金融財政化」。
除政策性銀行以外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大幅膨脹,如地方融資平台、PPP、PSL、產業基金等。
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也使得商業性金融業務帶有財政色彩,對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要求,如三農、小微等,也是金融和財政的融合。
此外,由於產業政策和監管要求等原因,我國信用擴張越來越表外、「表表外」化,影子銀行系統快速膨脹,其投資方向更是偏向房地產和政府項目。
不透明、鏈條拉長帶來額外的信任和交易成本,最終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Ⅳ 什麼是金融倫理
金融倫理是現代金融理論與應用倫理日益結合、共同推動產生的新的學科領域.對金融倫理的研究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現代金融業高速發展,使人們對金融倫理的研究取得了四個方面的重要進展:
第一,日益認識到金融不是純粹的技術活動,必然會涉及到倫理價值的判斷,金融倫理是影響金融機構效率的決定因素;
第二,金融領域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與金融從業人員之間存在種種利益沖突和倫理沖突,對沖突不同的處理使金融活動主體存在利己與利人並重、利己不損人、損人利己三種倫理道德境界;
第三,金融倫理規則是對金融法律的重要補充,金融領域的誠信缺失和敗德行為危及金融的穩定發展,金融倫理規制存在初、中、高三級層次結構櫃架;
第四,倫理投資可以荻得多層面的福利效應,倫理投資對公司、金融市場和社會發展具有顯著效應
Ⅳ 金融倫理如何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
金融倫理(金融交易中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
廣義的金融倫理是指金融活動參與各方在金融交易中應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金融活動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社區、政府、參與者等在金融交易與金融活動中所涉及的倫理關系、倫理意識、倫理准則和倫理活動的總和就是廣義的金融倫理,是調節和規範金融活動中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
狹義的金融倫理指的是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以及金融市場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方式,是作為主體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金融從業人員和金融市場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准則,或者說是金融服務的供給方所體現出來的善惡行為與准則。
供參考。
Ⅵ 金融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哪些
在金融倫理這一新興領域中里,本書是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以幾例華爾街金融丑聞開篇,告訴人們,無論在個人的金融活動中,還是在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的運作中,倫理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書探討了金融服務業、投資決策及公司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各種實際問題,重點討論了市場交易中的分平標准和信託公司及代理商在金融關系中的義務。涉及的話題包括不道德的銷售活動,資金管理者的個人交易,住宅抵押貸款中的歧視,機構投資者的角色,社會責任的投資活動,內幕交易,宣告破產的濫用,以及不友善的接受合並等等
具體參考《金融倫理學 》美國.博特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