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金融家有什麼辦法
①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金融家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成功沒有捷徑,堅持不斷的追求夢想而已,千萬不要被那些亂七八遭的亂說來迷惑自己,成功是靠一點一滴的努力換來的啊,你可以分享一點別人的經驗,比如去這個安迪圓夢園的來挺主講講自己的成功事例,這個是由有名的安迪·樊主辦的,報名無償不收費的講的挺好,希望去看看,喵喵
② 金融家需要的知識
大學里的知識很書本,很概念化,上面幾樓已經回答的很全面了。
如果想成為金融家,不可避免要和客戶打交道啊~~金融就是服務業啊~~
建議多多跟做金融這行的人交流,看點考證需要的書,比如CFA,職業資格考試用書之類的,CPA也很有用。這些比起大學更偏實務。
大學教育本身可以培養金融分析師(一般要研究生以上),而金融家,除了接受教育,在學校學習以外,沒有在現實中,在金融大勢中摔打幾個來回,出不來的。
志向很遠大啊~~~加油
③ 有人知道聖商集團合夥人陳茜嗎
陳茜,女,漢,漢族,
1976年出生於湖南衡陽市
聖商(北京)控股集團股東
聖商集團合夥人
聖商集團湖南分公司副總經理
中文名 陳茜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省衡陽市
出生日期 1976年7月18日
畢業院校 衡陽南華大學
個人簡介:
陳茜 女 漢族 1976年岀生於湖南衡陽
聖商(北京)控股集團股東
金融領域專業股權投資人
聖商集團合夥人
聖商集團運營中心學習顧問
聖商集團湖南分公司副總經理
個人經歷:
2001年: 畢業於衡陽南華大學
2002年至2003年:她在當地一家飼料廠負責財務工作
2004年:擔任董事長,負責1988成立的家族養殖產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12年。
2017年 她加入聖商集團,開啟金融資本行業,深入學習金融資本、股權投資的理論與實踐,對股權深入的了解,同時學習到頂級機構投資人方法論與實踐,演練如何投資,並能親自參與到稀缺、名星企業項目的投資,對資本運營在企業中的作用有了理論認識,立志成為:股權基金管理人、成為金融家、資本家、慈善家。
工作成就:
2017年一2019年,兩年時間她帶領團隊夥伴投資到優質、稀缺名星、獨角獸企業早期股權有:聖商集團、聖商醫療、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匯銀智慧社區(HK01280)、農商銀行、小米、京東物流、大疆無人機、滴滴打車、特斯聯等企業早期股權。她幫助過企業融資,對接資本機構,並實現營收快速成長,直到登陸到資本市場,用資本的力量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另外,也參與聖商集團成立的社會慈善活動。
人生規劃:
一、不斷探索金融資本學習、實踐,日精進,使自己成為一名專業的股權投資人,成為一名:金融家、投資家、演說家、慈善家。
二、幫助身邊夥伴做財富資產管理、配置,傳播專業金融資本知識讓更多人財富保值、增值直到財富自由,使其成為一個值錢的人。幫助企業走岀困境,解決融資、對接資本機構,讓企業運用資本運營,藉助資本的力量使企業做大做強,為國家經濟發展、金融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成立一家公益醫院、一家公益學校、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幫助更多看不起病的人解決看病問題,幫助更多孩子通過學習教育改變命運。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前行,將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④ 如何才能做金融家
從細節作起,從小事作起,聽說過巴菲特的故事么?很簡單,沒錢的時候看股票,有錢的時候做股票,別人瘋狂的是你冷靜,別人冷靜的時候你瘋狂,就是一大投資家了,能成投資家離金融家還遠么?
⑤ 如何成為金融炒家
你要成為金融炒家並不是非常簡單的,既有天賦還有後天學習而成. 國際金融炒家通過對定價權的操控,大幅拉抬能源價格,而中國企業誤判能源價格的上升源於需求上升,以為是常態。為了確保原料來源,避免進一步損失,從而被國際金融炒家誤導進行國際收購以及簽訂各種形式的套期保值合同,最後,能源價格大跌。國際金融炒家的最高戰略指導思想就是取得定價權,以後可以不要用供需關系原理來判斷國際大宗貨物的價格,因為這些價格往往都為國際金融炒家所操縱。 「他們是非常非常非常聰明的一群人,他們的操控手段之復雜是你無法想像的,動用資金能力之強大更是你不可想像的。更可怕的是,他們與政府關系之曖昧,也是你不可想像的。」通過3個「非常」和3個「不可想像」,郎咸平(博客)進一步將「他們」的特徵具化為,他們要麼「是猶太人,或者是通通的白種人(英文叫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即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通常在美國沃頓商學院金融系學習,非常講究門第出身,就像我們魏晉南北朝一樣講究門派。」郎口中的「他們」,正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國際金融炒家」。「國際金融炒家通過對定價權的操控,大幅拉抬能源價格,而中國企業誤判能源價格的上升源於需求上升,以為是常態。為了確保原料來源,避免進一步損失,從而被國際金融炒家誤導進行國際收購以及簽訂各種形式的套期保值合同,最後,能源價格大跌,中國一傢伙就被算計了幾千億美元。」郎咸平說。日本的教訓和亞洲金融危機為了說明國際金融炒家有多「大鱷」,郎咸平用了日本的教訓和亞洲金融危機舉例。20世紀80年代亞洲經濟強國是日本。1982、1983和1984年,日本貿易盈餘已經迅速從69億美元劇增至205.3億美元,之後又飆升至336.1億美元,這其中絕大部分來自美國。當時,通過出口汽車、家電到美國,日本給美國創造了大量的貿易赤字;更讓美國人感受到巨大經濟壓力的是,日本三菱公司還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如同國會山、自由女神像和麥當勞、肯德基一樣,洛克菲勒中心也代表著美國精神。在這個時候,一場精心策劃的「金融超限戰」(超越傳統限度的戰爭,本報注)發生了,即國際金融炒家和美國政府合謀攻擊日本。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五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在美國政府的強烈要求下,由於上述4國均對日本存有貿易逆差,因此,在會後簽署的聯合聲明——「廣場協議」中約定,五國將聯手實現主要貨幣對美元的有序升至,以矯正美元估值過高的局面。按照當時的普遍認識,廣場協議主要是為了減緩日本對外收支盈餘的急劇上升。而後來之所以將該協議稱作陰謀,主要原因在於,只要日本政府一旦簽字確認了協議條款,那無疑給國際金融炒家一個明確的信號——日元要大幅升值了。於是,大量國際熱錢湧入日本炒日元,而日元則越炒越升值。果不其然,在廣場協議發布幾小時後,美元開始了對日元的瘋狂貶值,進而持續兩年未見止跌跡象,高峰時期,美元兌日元一度貶值50%。更重要的是,美國財政部還對日本央行施壓,要求其降低利率放寬信貸。由此帶來的後果非常可怕。由於利率降低、信貸放寬,日本信貸泛濫,日本各大商社都在借錢做大做強;日本老百姓則借錢炒樓炒股、買產品。於是,當這些錢流入什麼市場就造成該市場的泡沫:炒樓,樓市泡沫;炒股,股市泡沫;買產品,通貨膨脹。在國際金融炒家和美國政府的合謀下,日本匯率上升、股市泡沫、樓市泡沫、通貨膨脹,十分相似於我國2007年經濟過熱、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後來,當國際金融炒家將熱錢撤離日本,負債率甚至高達四五百倍的日本企業財務風險泡沫隨之破裂,日本經濟的「虛假繁榮」在隨後的20年內都未能完全走出蕭條。與此相似,1997年之前,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再次重蹈覆轍。從索羅斯1997年狙擊泰銖開始,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中國香港為例,股指從危機前的18000點暴跌至6000點,房價平均下跌了6成。一直到2004年後,通過中央政府的自由行政策,香港才慢慢恢復過來。不止於此,2008年4月,外資非常有秩序、有規律地撤出越南,同樣引起了越南經濟泡沫的破滅。做局關鍵:操控定價權統覽中國企業的虧損案例,不難發現,這些合同幾乎無一例外是在油價147美元/桶前簽訂的。難道中國的企業在做套期保值時都不知道風險而如此「大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據郎咸平的研究,上述虧損多數情況發生在如下情形。當油價從70美元/桶開始上漲時,一些國際金融資本,譬如雷曼兄弟、高盛等國際金融「馬前卒」,開始找到這些公司游說,你是否要買礦產,要不要簽訂遠期石油合同,因為油價很快就會上漲到90美元/桶,所以要趕快。當時,這些中國公司肯定都是不信的。但沒過幾個月,油價果真90美元/桶了。於是沒有簽訂合同的中國公司開始心癢,雖然還是不敢簽。於是馬前卒們再次前來,趕快簽吧,接下來會到100美元/桶。中國公司還是不敢簽。於是國際金融資本再次把油價拉至100美元/桶。如此反復數次,未簽的中國公司無不懊悔,畢竟,要簽了的話,自己現在已經賺個盆滿缽滿了。而及至油價達到130美元/桶時,中國公司紛紛開始出手簽約。郎咸平發現,就在此時,國際金融資本的「馬前卒」羅傑斯等人開始站出來喊油價會達到200美元/桶。中計簽約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然而,當油價高至147美元/桶時,美國政府宣布要舉行國會聽證會,調查為何油價如此飆升;並將一些所謂美籍國際金融炒家喊過來進行一些所謂「處罰」。郎咸平將此稱為「二人轉」,也即美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炒家唱的「雙簧」,畢竟,沒有見哪個國際金融炒家被判刑。於是,國際油價開始暴跌。事實上,中國企業並非完全做多,對於可能的下跌他們也並非完全沒有準備。據郎咸平的研究,深圳南方電力公司(下稱「深南電」)曾在油價80~90美元/桶時與高盛對賭,如果油價低於62美元/桶,高盛贏;否則深南電贏。結果,就在如此局中,國際油價一度跌至35美元/桶。「30多美元一桶的油價是什麼概念?30多美元一桶是1980年的價格。從1980年到2009年,這30年期間,難道沒有通貨膨脹嗎?」但事實擺在面前,郎咸平據此指出,「國際金融炒家的最高戰略指導思想就是取得定價權」,以後可以不要用供需關系原理來判斷國際大宗貨物的價格,因為這些價格往往都為國際金融炒家所操縱。事實上,國際金融資本通過操縱定價權大賺其利的例子數不勝數。以成為 建設銀行(行情 股吧)最大外資股東的美國銀行來說,通過壓低價格獲得股權、並在建設銀行上市後獲利,美國銀行一舉獲利1300億元。「每一位讀者都虧了100元,乘以13億人口,剛好等於13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