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現狀如何
❶ 基金公司規模排行
一,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2021年四季度各項資管業務月均規模數據。在市場向來較為關注的非貨規模方面,數據顯示,四季度末,位列全行業前20強的基金公司非貨月均規模合計達8.5萬億。其中,易方達基金以10270.13億元的非貨月均規模繼續領跑,遙遙領先位居第二名的廣發基金,其非貨月均規模為6004.37億元。緊隨其後的還有匯添富基金、華夏基金、富國基金、南方基金,分列第三至六名,非貨月均規模均在5000億元以上。
二,相較三季度末,20強基金公司中有7家在第四季度實現正增長。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位列全行業前20強的基金公司非貨月均規模合計達8.5萬億,相較三季度末的8.63萬億略有下降,而相較2020年四季度末的5.76萬億增長了47.57%。在公募專戶排行中,創金合信再度高居榜首,月均規模達8219.07億元。建信基金、博時基金緊隨其後,月均規模分別為4265.07億元和3241.56億元。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平安基金、睿遠基金、嘉實基金、廣發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南方基金、融通基金月均管理規模均在1000~2000億元之間。共計13家基金公司專戶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元,數量與三季度持平。
三,截至四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管理規模排行中,工銀瑞信位列第一,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分列第二至五位。
拓展資料:
基金,英文是fund,廣義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
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我們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❷ 指數基金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如何
指數基金是一種以擬合目標指數、跟蹤目標指數變化為原則,實現與市場同步成長的基金品種。指數基金的投資採取擬合目標指數收益率的投資策略,分散投資於目標指數的成份股,力求股票組合的收益率擬合該目標指數所代表的資本市場的平均收益率。指數基金是成熟的證券市場上不可缺少的一種基金,在西方發達國家,它與股票指數期貨、指數期權、指數權證、指數存款和指數票據等其他指數產品一樣,日益受到包括交易所、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等各類機構的青睞。
指數基金是保證證券投資組合與市場指數業績類似的基金。在運作上,它與其他共同基金相同。指數基金與其他基金的區別在於,它跟蹤股票和債券市場業績,所遵循的策略穩定,它在證券市場上的優勢不僅包括有效規避非系統風險、交易費用低廉和延遲納稅,而且還具有監控投入少和操作簡便的特點,因此,從長期來看,其投資業績優於其他基金。
美國是指數基金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先鋒集團率先於1976年在美國創造第一隻指數基金——先鋒500指數基金。指數基金的產生,造就了美國證券投資業的革命,迫使眾多競爭者設計出低費用的產品迎接挑戰。到目前為止,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有超過400種指數基金,而且每年還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長,最新也是最令人激動的指數基金產品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如今在美國,指數基金類型不僅包括廣泛的美國權益指數基金、美國行業指數基金、全球和國際指數基金、債券指數基金,還包括成長型、杠桿型和反向指數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則是最新開發出的一種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的迅猛發展得益於該基金特有的上述優勢。2002年6月,在上證所推出上證180指數僅半年的時間,深交所也推出深證100指數。之後,國內第一隻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的面市,2003年初,又一隻緊密跟蹤上證180指數走勢的基金——天同上證180指數基金也上市發行。然而指數基金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為了規避系統風險及個股投資風險,我國的優化指數型基金採取了與國外指數基金不完全相同的操作原則。其差異主要表現為:國內優化指數型基金的管理人可以根據對指數走向的判斷,調整指數化的倉位,並且在主觀選股的過程中,運用調研與財務分析優勢,防止一些風險較大的個股進入投資組合。在指數化投資部分,基金興和、景福跟蹤上證A股綜合指數,基金普豐跟蹤深圳A股綜合指數。從該類基金的實際運作結果看,表現不盡如人意。探究其原因,不僅有中國證券市場本身的缺陷,也有基金公司操作上的原因。盡管如此,指數基金仍然成為眾多投資者喜愛的金融工具。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基金業的蓬勃發展,相信指數基金在中國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首先,它的業績透明度比較高。投資人在外面看到指數型基金跟蹤的目標基準指數(比如上證180指數)漲了,就會知道自己投資的指數型基金,今天凈值大約能升多少;如果今天基準指數下跌了,不必去查凈值,也能知道自己的投資大約損失了多少。所以很多機構投資人和一些看得清大勢、看不準個股的個人投資者比較喜歡投資指數型基金,因為指數型基金能夠發揮這類投資者對市場大勢判斷准確的優點,不必再有"賺了指數不賺錢"的苦惱。
其次,它的資產組合的流動性比一般集中持股的基金更好。以目前正在發行的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為例,它不僅規定基金經理主要按照上證180指數成分股的權重與構成配置資產,而且規定投資於上證180成分股的數量不得少於120隻。也就是說,即使是在極端的情況下,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投資的股票也不會少於120隻。由於持股分散,未來基金拋售股票時對股票的價格影響就小,甚至基本沒有影響。這樣基金資產凈值的真實性就會更高。
其三,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成本一般較低。由於指數型基金一般採取買入並持有的投資策略,其股票交易的手續費支出會更少;同時基金管理人對於指數型基金所收取的管理費也會更低。像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的管理費,僅相當於市場上主動型投資的股票基金管理費的2/3;其託管人收取的費用和銷售手續費也明顯降低。可能許多投資人對這點看似很小的差別不太在意,但如果是長期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成本優勢會令投資人收益不菲。
指數基金就是指按照某種指數構成的標准購買該指數包含的證券市場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證券的基金,其目的在於達到與該指數同樣的收益水平。
例如,上證綜合指數基金的目標在於獲取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一樣的收益,上證綜合指數基金就按照上證綜合指數的構成和權重購買指數里的股票,相應地,上證綜合指數基金的表現就會像上證綜合指數一樣波動。
指數基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費用低廉和延遲納稅,這兩方面都會對基金的收益產生很大影響。而且,這種優點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表現得更為突出。此外,簡化的投資組合還會使基金管理人不用頻繁地接觸經紀人,也不用選擇股票或者確定市場時機。
具體來說,指數基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費用低廉。這是指數基金最突出的優勢。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用、交易成本和銷售費用三個方面。管理費用是指基金經理人進行投資管理所產生的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買賣證券時發生的經紀人傭金等交易費用。由於指數基金採取持有策略,不用經常換股,這些費用遠遠低於積極管理的基金,這個差異有時達到了1%?/FONT>3%,雖然從絕對額上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由於復利效應的存在,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累積的結果將對基金收益產生巨大影響。
2、分散和防範風險。一方面,由於指數基金廣泛地分散投資,任何單個股票的波動都不會對指數基金的整體表現構成影響,從而分散風險。另一個方面,由於指數基金所釘住的指數一般都具有較長的歷史可以追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指數基金的風險是可以預測的。
3、延遲納稅。由於指數基金採取了一種購買並持有的策略,所持有股票的換手率很低,只有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剔除的時候,或者投資者要求贖回投資的時候,指數基金才會出售持有的股票,實現部分資本利得,這樣,每年所交納的資本利得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中,資本利得屬於所得納稅的范圍)很少,再加上復利效應,延遲納稅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多好處,尤其在累積多年以後,這種效應就會愈加突出。
4、監控較少。由於運作指數基金不用進行主動的投資決策,所以基金管理人基本上不需要對基金的表現進行監控。指數基金管理人的主要任務是監控對應指數的變化,以保證指數基金的組合構成與之相適應。
希望採納
❸ 中國的開放式基金公司在什麼情況會倒閉
樓上的那句話精闢。。。
參考基金公司的合同文本,以及破產法。。
2004年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44條規定,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後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的,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後,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若合同生效後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說明原因。
從規定中可以看出,基金清盤的條件相對還是比較苛刻的。首先,基金作為理財產品已經被廣泛認可和接受,中國目前基金的基民數量非常龐大,一隻基金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其次,雖然簡單按照凈值推算,由於拆分或者分紅的影響,不排除有個別基金的總資產凈值已逼近或已跌破5000萬元的可能。即使某隻基金的規模一度降到5000萬元以下,只要不是連續60日出現這個狀況,就不符合被清盤的條件。
符合其中一條就可以清盤了。
另外我們投資基金的錢都在託管銀行的基金公司的基金賬戶中,基金公司只能用於投資規定的投資對象,不能取出挪作它用,除非是投資虧損,否則不會血本無歸。
基金公司倒閉後,會由其它基金公司重組或清算,也不會血本無歸。我們防範的應該是投資損失,也就是要看大盤走勢決定是否贖回。
請盤後,基金按清盤時的凈值退還。
❹ 我國投資基金現狀
隨著基金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基金已然成為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上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投資理念、投資取向、投資風格和管理水平,對證券市場的走勢,乃至整個市場的結構化和制度化的完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不僅僅如此,時至今日,基金行業的發展意義,已經不是僅僅關乎一個行業的發展,其在我國金融領域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顯現出來,在我國現代證券市場框架和金融體系結構日趨完善的形勢下,基金行業正肩負著引導形成我國證券市場的理性投資文化、促進我國金融結構的調整以及完善我國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使命。
一、發展五年:基金行業已初具規模, 「 市場中堅 」 地位已經確立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經過 5 年多突飛猛進的發展歷程,管理規模不斷擴大,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集合資產管理經驗,基金品種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與此同時,證券投資基金除股票市場之外,已經涉足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基金也呼之欲出。中國證券市場經過幾年的調整,市場進入了機構投資者時代,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成為市場的新生代力量,其管理能力和經驗的沉澱和積累、管理資產的市場份額比重增大,以及其投資文化在市場中顯示的 「 示範效應 」 ,使得證券投資基金已經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基本確立了 「 市場中堅力量 」 的地位。 從數量上看,目前已開業的基金管理公司 31 家 , 已經發行的證券投資基金 96 只 , 總規模達到 1641.61 億份 , 占兩市 A 股流通市值超過 12% ,其中開放式基金首發規模累計超過 1000 億份,從規模和資金量上看,基金已經成為證券市場上重要機構投資力量;從投資者認同度上來看,基金 5 年累計分紅 270 億元,年均分紅收益率達到 10.17% ,為投資者認識基金管理人管理水平提供了初步的基礎,投資者對基金認同度大大提高,奠定了基金行業發展的市場基礎;從管理經驗來看,經過 5 年多的積累,基金管理公司培養和匯聚了大批專業人才,同時隨著基金行業國際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目前已經成立和批准設立了 6 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這將大大促進中國基金業進一步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基金行業按照國際標准來規范和發展。而同時,基金管理公司也無疑是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上資產管理流程最為規范,科學化程度最高,使用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最多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
二、倡導理性投資文化,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中國基金行業已經成長為中國證券市場上一個重要的部門,其投資管理的取向將會越來越多地影響到整個市場的運行規律,而當前中國證券市場面臨的諸多發展瓶頸問題,將使基金行業由此肩負起推動整個資本市場進行健康的嬗變和發展的使命(而這些和基金的商業化取向也不矛盾),與此同時,這也是基金行業自身進行完善和迅速發展的契機。
❺ 最近基金的情況如何
盡管前半周出現暴跌,但在大盤反彈的帶動下轉危為安,兩市基金指數上周分別下跌1.11%和1.49%。近期走勢較弱的中小板綜指上周依然弱於其他同類指數,一周下跌5.94%。受此影響,中小板ETF上周下跌5.73%。
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上周股票型基金的回報率基本結束持續下跌的走勢,並且開始回升。粗略統計,僅有10家基金的回報率上周出現下跌,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漲幅榜前五位分別是紅利ETF、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大盤精選、易方達策略二號、易方達價值精選。
市場經過此次大幅下跌,基金投資者損失慘重,都希望自己手中的基金能有更好的表現,可以在大盤的回升中盡快將損失彌補回來。對此,財富證券艾萬強認為,由於很多基金投資者損失嚴重,對基金行情抱有很大的期望。這種願望是好的,但市場剛剛回暖,很多市場機會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因此,不能對基金凈值回升的要求過急過高。畢竟基金的投資目標比較平均,主要是以投資組合為主,除了權重股以外,某個熱點板塊的上漲還不足以帶動基金凈值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❻ 基金投資最慘的情況是咋樣的
2020年1月21日,公募基金公司全年整體規模出爐。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9年度公募基金行業總規模增長將近1.8萬億元,連續兩年分別突破13萬億和14萬億大關,達到約147132.22億元。我們就看看公募基金的各種排名情況。
一、自成立以來表現最慘的前十名。
最差的是銀華抗通脹主題(161815),截止4月23日,成立以來收益率-65%,凈值只有0.3410。名字叫抗通脹,連本金都快賠沒了。
基金本質上和股票一樣,都有可能賠的一分不剩,但是基金公司有操作的止損位,這個位置由於公司不同,基金性質不同,即使同是股票基金,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有所不同。
你可以在買之前查閱他的說明書,我認為現在對你來說,風險更大不在於是否它賠完,而是你現在進入的價位,如果你不是買新發行的基金的話,如果你在高位進入,有可能賠的很慘 。
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❼ 國內公募與私募基金的現狀是怎樣的國內和國外相比有哪些不同
公募不追求投資利益追求基金排名,多投資於股市,現在股市差,大部分都是虧損;公募在籌資方面好於私募,因為可以廣泛宣傳,參與或退出都比較靈活;私募追求利潤,但也多半投資股市,私募規模較小操作靈活按不能隨時退出,不過名聲不大,因為國家不允許公開宣傳。
現在流行的是新三板私募,因為新三板蘊涵機會較大。基本都是能保障本金的項目,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所以新三板投資是必然趨勢。
❽ 公募基金的發展現狀
新基金認購戶數反映了投資者的參與程度,而今年以來的新基金募集數據表明,散戶正在遠離公募基金。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在今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的時間里,公募基金共計發行了67隻偏股基金,僅有126萬戶投資者(不考慮重復因素,以下同)參與了新基金的認購。
同樣在放開產品的2010年,公募基金共計發行了100隻偏股基金,獲得了291萬戶投資者參與認購,在2009年的牛市中,共計571萬戶參與了這些偏股基金的認購中。
散戶遠離基金的程度甚至比2008年嚴重。
即便是大跌中的2008年,公募基金發行了115隻偏股基金,共計171萬戶投資者參與了新發產品的申購。
顯然,按照目前的偏股基金募集勢頭,2011年公募基金要實現或者超越2008年171萬戶參與認購仍具有不小的挑戰。
這一數字,與2007年更是相形見絀。是年,「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共計吸引了179萬戶投資者的認購,「中郵核心成長」、「華夏藍籌核心」分別以159萬戶、108萬戶緊隨其後。
按照這樣的數據,2011年以來所有新發基金的認購戶數,尚不及2007年個別發行較好的單只基金。
而在散戶廣泛參與的2007年,共計1825萬戶投資者參與了公募基金的認購,這些新基金首發募集了4485億份,而隨後的熊市讓這些沒有逃脫的基金投資者損失慘重。
目前新基金這種困頓的局面,讓基金銷售人員回到了似曾相識的2004年。在宏觀緊縮和A股市場低迷的雙重打擊下,公募基金募集出現低量,但此後2005年啟動的大牛市改變了這一格局,公募基金資產在兩年後超過3萬億元的規模。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募基金的凈贖回仍在繼續。在偏股基金一季度出現626億份凈贖回的情況下,偏股基金在二季度又出現了142億份的贖回額,今年上半年共計出現了768億份的凈贖回。
而從持續營銷情況來看,截至一季度末,不足200隻基金出現了凈申購,接近500隻出現了凈贖回,後者遠大於前者。
「買來的」高度機構化
在散戶拋棄的同時,公募新發產品也呈現高度機構化的特點。
以67隻基金募集了849億份,以及126萬戶的投資者計算,每戶平均認購數接近7萬元,在目前股市尚不見好轉情況下,這已經是較高的數值了。
即便是在最差的2008年,公募基金共計募集907億偏股基金,戶均認購量只有5萬元左右,相對於2011年公募基金的數字,這依然比2011年的平均數低出不少。
此前,證監會曾出台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在基金銷售中不得採取「一次性獎勵」的方式,但市場上不時傳出基金公司違規支付豐厚獎勵以謀取擴大規模的故事。
「上海有的公司給予渠道千分之二的一次性獎勵,把基金當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賣,自然量就上去了。」上述深圳基金公司營銷負責人對此憤憤不平。
我國現狀
我國基金業發展14年,基金市場份額呈現階梯型增長態勢:第一階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於市場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0億、500億、610億.第二階段是2001年,由於引入了開放式基金,基金規模有所擴大,達到809億。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規模高速增長,2003年擴張規模達到了頂峰。其1633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於市場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我國基金市場上共有封閉式基金54隻,開放式基金159隻,基金份額3200億。2005年-2007年,基金凈值狂飆至3.2萬億。2007年至今,由於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凈值跌至2萬億附近。
2013年4月23日結束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隻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其中,國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約207張,市值超過1.55億元,對沖其期末股票市值達70%以上。
這意味著,國內基金在股指期貨領域上已開始告別小打小鬧的歷史格局,逐步接軌海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採用的「股票多頭持有+股指動態期貨對沖」策略。繼近年理財產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變、嫁接對沖策略,或許將探尋出一條絕對收益的投資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