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自己買指數基金
1. 散戶為什麼不買指數基金
因為很多散戶不知道什麼是微笑曲線,如果明白其實買ETF基金不一定比投資股票差,特別是在熊市。
2. 散戶為什麼不買指數基金
散戶也會購買的。
指數基金是指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分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改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分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3. 為什麼大多數投資者寧願自己買股票,也不買股票型基金
這個問題,總結起來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既然都是股票,更傾向於選擇高回報的
股票型基金可以看成是一攬子的股票,基金經理會根據該基金的風險偏好,選擇投資相應的一系列股票,構成組合形成基金。但組合中會有表現好的,比如2017年的貴州茅台,也就會有表現差的,以至於組合的表現會被拉低,考慮到基金的投資者眾多,即使是高風險的基金,基金經理也會權衡風險與收益,因此,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收益一般都會較為平穩。
4. 為什麼新手不建議買指數基金
1、指數基金是一種被動性基金,它以某一指數走勢為標的物,這要求投資者對標的指數的走勢預測十分准確,而新手其專業知識、投資技術缺乏,導致其不能很好的把握標的指數的走勢,在行情較好的情況下,新手可能會獲得不錯的收益,在行情較差的情況下,投資者會出現巨虧的情況。
2、指數可能是震震盪盪的上漲,對於技術好的人來說,頻繁操作可以賣在高點,買在低點,實現收益最大化,但是對於新手來說,資金放置在指數基金中,不能使資金最大效率化。
3、由於指數基金賺取的是市場的平均收益,所以短時間內的波動不會很大,對於投資者心態要求較高,而新手一般缺乏耐心。
拓展知識:
1.指數基金(Index Fund),顧名思義就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2.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標的指數有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等。投資服務機構Portfolio Solutions和Betterment曾經發布研究報告,分析持有10種資產的投資組合在1997年至2012年間的表現。結果發現,指數基金投資82%到90%的情況下,表現好於主動管理投資。
3.市場的指數基金越來越多,選擇指數基金的難度越來越大,投資者在選擇指數基金時最需要重視的有兩點:一方面選擇跟蹤成長性較好的指數的基金,找到這樣的指數的難度不亞於選股票;另一方面是選擇投資跟蹤誤差較小的指數基金,跟蹤誤差越小的基金,表明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越強,投資者更能實現獲得指數收益率的目標。
5. 陳繼豪:散戶為什麼不買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就是以指數成份股為投資對象的基金,通過購買一部分或全部的某指數所包含的股票,來構建指數基金的投資組合,目的就是使這個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該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指數型基金是指基金的操作按所選定指數.現在的指數基金一共是 支指數基金在基金公司,銀行和用股票帳戶都可以買。指數基金可以定投,最低的是嘉實 最低定投 元,不過現在股指已經這么高了買指數基金的收益肯定比其他的基金少
6. 散戶為什麼不願意買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並不像一些人吹得那麼好。
指數基金的收益和股票指數走勢基本是一致的,指數漲,指數基金才可能盈利。
指數瘋漲,那是大牛市,買什麼都能賺,盈利甩指數基金幾條街。
熊市,等著虧損吧。
7. 我憑什麼不買指數型基金
曾有一位投資者問了我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對自己的投資很失望,我無法戰勝市場,我克服不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如果我把全部積蓄拿出來買一隻基金20年不動,你說我該選什麼基金呢?
我毫不猶豫的回答,指數基金。
所謂指數基金,指的是以特定指數為標的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通俗點說,也就是如果你買了指數基金,那麼大盤漲你漲,大盤跌你跌。基本不用考慮選股、買入賣出時間點等,想知道收益,直接看該指數對應的大盤漲跌幅就可以。
這也是為什麼指數基金理財,會被稱為「傻瓜理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要買指數基金?
如果你看過基金業最近3-5年的業績排名的話,就會發現,基金業績排行榜上TOP10里的名單,沒有哪一年是重合的,甚至於連主角都是風水輪流換,去年排名第一的基金,今年可能直接掉出前50名了。
這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或策略可,以適用於任何市場環境,尤其是在當前股市震盪環境下。
除此之外,主動型基金(也就是由基金經理自己挑選基金構成,並補倉減倉操作的基金),與屬於被動型基金的指數基金相比,前者費用更高,畢竟它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而指數型基金相對簡單粗暴。
另外,從收益來看,由基金經理主動操盤的基金跑贏大盤的並不多,這個我們從基金業績報告中就可以看出來。
因此,指數型基金,可以說簡單方便(一看就懂)、直觀透明、費用還低(管理費用低)。
那麼選擇什麼樣的指數呢?
我的答案是:優選滬深300指數和上證50指數。
滬深300指數是2005年由證監會牽頭,中證公司著手創建的,打通滬深兩市的一個市值風向標,集聚了兩市最具價值的優秀企業。
上證50指數由上交所於2004年1月公布。該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且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龍頭企業的整體狀況。
在人類的諸多行為中,沒有任何事情能像炒股那樣,讓很多聰明人都顯得愚蠢至極。然而,能被時間證明,戰勝人性弱點的妙招之一,就是投指數基金。
所有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經理都感嘆:在大牛市中,幾乎不可能戰勝指數基金。
投資大師巴菲特16年連續8次公開推薦指數基金,他說,「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隻成本費率低的指數基金」。
投資不僅是買入,更是賣出。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賣出基金呢?
盡管巴菲特強調稱,要盡可能地長期投資指數基金,頻繁買賣反而會使收益更低,但巴菲特絕沒有說過死了也不賣。
很多基金公司和銀行總是告訴基民買這個買那個,但很少指點客戶如何賣出。就像種菜一樣,會種,更要會收,不會收,可能就爛在地里。
故而,指數基金投資不能走極端,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市場變化靈活應對。一般來說,應該堅持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太急躁:短投不如長投。
短線頻繁買賣,成本更高,收益更低。長期投資,坐看潮起潮落,只要經濟持續增長,股市就會持續上漲,正如巴菲特所說:用屁股賺的錢比用腦袋賺的錢更多。
第二不要太貪婪:該止盈就止盈。
買入後就一直持有,死了也不賣,可能不賣就死了。
上證指數從6124點一年暴跌到1664點,讓你賺到手的錢又吐回去甚至本金也虧損,就是最大的教訓。賺錢了,股市被過於高估了,該賣出就得賣出。
第三不要太固執:該止損就止損。
很多人喜歡賺了就跑,有些小利就落袋為安。有些人則走另一個極端,虧了也不賣,結果越套越深,越虧損越長期持有。其實,如果股市明顯過高,該止損就要迅速止損,否則只會越陷越深。
如果你什麼都不懂,沒時間、沒精力、也沒能力,那麼你戰勝市場的可能性極小。這樣的你,最好的選擇不是去戰勝市場,而是跟隨市場。
就像你去購物一樣,如果你不懂,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是,看看哪個牌子、哪種產品最暢銷,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既安全又可靠。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投資指數基金是最簡單的投資方法,能夠讓你長期戰勝包括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在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
其實股神巴菲特也一直看好指數基金。在2016年股東信中,巴菲特就再次表達了對指數基金的看好,他說:
「如果要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的資金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
「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非常理性(聰明)的巴菲特自己很明白,伯克希爾過去的巨大成功,並不代表未來還能取得巨大成功。
他早就說過,即使推倒重來,他也無法復制過去偉大的成功;如果建議僅集中投資一個偉大公司,其實就是孤注一擲;而標普500指數基金就完全不一樣了,相對一個公司,其風險也就是五百分之一。大多數股票基金經理都無法超過標准普爾500指數。
因此,一般而言,不管是職業人員管理的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還是個人股民,都落後於大盤指數。
這種指數基金投資法,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投資策略,其特點是不去人為選股,完全迴避投機取巧,不給基金管理者任何作短線交易的機會。
這種投資法看起來很簡單,似乎不如人為選股好,但如果在金融經濟學和投資學中有任何一個象力學中的牛頓定律這樣的結論,那麼這個結論必須是:人為管理的投資基金,無法長久打敗股市大盤指數。
這個結論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眾多基金管理人經驗的總結,也是財務金融領域幾十年實證研究的一致結論。該投資策略好處很多,從長遠講業績會最佳,可完全杜絕投機選股。
巴菲特曾說:「指數基金也許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未來更是。」
連「股神」巴菲特都這么推崇指數基金,那麼我們就看看它的優勢到底體現在哪裡?
首先,迴避單一投資風險。
買單只股票肯定存在風險,天知道這個企業會不會像三鹿奶粉和欣泰電氣那樣一夜間垮掉?
指數基金所投資的一籃子股票是經過權威的指數發布機構篩選出來的,包含的股票常常有業績穩定、流通市值高、兼具行業代表性等特點。
相對於投資單一的股票,購買指數基金能良好地分散投資風險。
其次,分享市場整體收益。
主動型基金受個人的運作水平對基金的表現影響較大,但指數化基金採取了復制指數的運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分享市場的整體上漲帶來的投資收益。
第三,指數基金收益高。
1942年至2017年間,標准普爾500指數,幾乎每年超過積極型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約4.5%。1978年至2016年間,美國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79%的業績比不上指數基金。
而在A股市場,近十年來,滬深300總收益率262.2%,復合年化收益率11.12%;上證50 總收益率152.9%,復合年化收益率7.18%。
反觀同期大盤,以2007年6月28日上證綜指為准,當時點位3820點,截止2017年6月23日,上證綜指3157點,下跌近700點,跌幅近20%。
這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能夠戰勝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所以,成熟的投資者會把指數化投資作為一個良好的投資選擇。
如果你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但又怕踩中個股的地雷,那麼買指數基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尤其是滬深300指數。
有人說,公募基金的業績很差,就是指數基金收益狀況也不盡如人意。
但是我們看看所有的指數基金凈值,其實都在1以上。
這意味著買指數基金至少不會虧錢。而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更是後起之秀,其間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指數基金,表現搶眼。
有的投資者不滿足於指數基金只有上漲才能帶來的收益,而無法規避股市下跌帶來的風險。
那麼,現在私募基金有了量化雙向跟蹤指數的基金,不僅有效的規避了股市下跌帶來的風險,反而通過做空和對沖來增加收益,超越了其他指數基金,漲也賺錢,跌也賺錢。
這是投資者的福音。
如果你用所有的儲蓄購買這樣的指數基金20年,甚至中途不斷地定投,那麼恭喜你,你的收益將最終跑贏周圍的大多數人。
8. 散戶為什麼不買指數基金
風險和波動太大,散戶很少做理性投資,往往急著贖回,一旦虧損就提前贖回,容易虧損,青石證券可以購買港美股。
9. 為什麼要投資指數基金
您好,為什麼要投資指數基金?
顯性原因:無論指數基金還是主動型基金長期而言都是可以獲取正收益的。但是投資者通常在市場高點購買偏股型基金(指數基金與股票基金),反而在市場低點購買保本基金或者債券基金,結果是市場上漲過程中投資者股票資產配置較少,市場下跌過程中投資者股票資產配置較重,導致最終結果是投資者投資大多都是虧損的。
隱形原因:基金投資成本不僅管理費與託管費,還有交易傭金、信息披費、審計費等隱形成本。對於主動型基金而言,這些隱形的成本通常是顯性成本(管理費與託管費)的2-7倍。相比主動型基金而言,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型基金的這些隱形成本低的多,僅為顯性成本的0.5-1倍左右。對於長期投資而言,節省的成本就是收益,所以長期投資選擇指數基金為宜。
如果我們找到了基金投資虧損的原因之後,需要思考解決辦法與有效的投資策略,那便是在市場低位買入指數基金並長期持有。無論在哪種資產投資中,便宜都是硬道理。以指數基金為例,假設未來指數上漲至10000點,買入時點非常重要,5000點購買指數基金與3000點購買指數基金完全是不同的結果,後者盈利233%,前者僅盈利100%相差甚遠。如果市場已經在低位,例如現在的3200左右,或許我們還有僥幸的心理等待更低點位。但是如果沒有,則將導致踏空,如果市場繼續走低則是我們加倉的好機會,但是前提是你已經有倉位,而不是空倉。
回想一些大多數投資者都是在股市高點購買基金,其實本質是被「逼空」結果。如同看著房價上漲,而自己沒有投資房產一樣的痛苦,最後重要忍不住就高位接盤,接著就是持續下跌,下跌忍不住的時候就低位割肉一樣。如此輪回,哪裡有資產增值? 為了避免被「逼空」必須吃進一定量的(30%-50%)底倉資產, 才能從容面對市場的上漲與下跌。
指數基金的有效並非投資策略的有效,更多的低成本的有效。連股神巴菲特在2017至股東的信中明確提出,大型和小型投資者都應該堅持投資低成本指數基金。
巴菲特稱,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國的業務以及一攬子的股票會在未來幾年內更有價值;很可能對沖基金投資者會繼續感到失望;長遠來看,預計只有大概10個行業能「跑贏」標普500指數,大型和小型投資者都應該堅持投資低成本指數基金
假設市場每年平均收益為10%,其實中國股票市場的長期收益跟這個差不多。一個基金投資成本是1%,例如指數基金;一個基金投資成本是3%,費用上指數基金佔有較多的優勢
接著有人會問,指數如何選擇? 這個是一個問題,並且難以回答。如果你看好大盤就買滬深300指數,如果你看好中小盤就買中證500指數,當然還有各種行業與主題指數,證券、軍工、環保、養老、醫療等等。
除此之外,不是還有分級B與杠桿指數基金嗎? 我們或許可以判斷3000點是未來五年的低點,但是牛市何時來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杠桿指數的杠桿不是白來的,需要支付融資成本,不僅如此熊市的漫漫長夜甚是熬人,為了避免死在黎明前的黑夜,不持有杠桿指數基金更謹慎。
作者:價值ETF
鏈接:https://xueqiu.com/3673556274/82260225?from=groupmessage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