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風暴會影響哪些基金
1. 溫室效應對人類造成哪些危害
如今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出現,也影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溫室效應是很早就提出的了,可能人們現在更多的去關注新出現的環境問題,對溫室效應的關心也不多了,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溫室效應依然存在,依然嚴重,我們應該更深刻的認識到它的形成原因與危害,這樣可以促使人類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減小溫室效應以及它帶來的危害,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為我們的子孫一片干凈的土地。
首先,我們知道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 ℃。但二氧化碳也是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1988年7月4日,美國的一家很有影響的雜志《幸福》發表了一篇引起世界矚目的文章,作者認為,21世紀將出現非常惡劣的氣候,氣溫上升比任何一次都更高更快,全球氣候將出現混亂反常,世界經濟將受到重大影響。 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正是燃燒煤、石油、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迅速積聚,比二氧化碳少得多但是同樣有害的氯氟化碳等氣體也迅速增多。在地球的大氣層中,這些氣體起著溫室玻璃那樣的作用,讓陽光射入而又把熱量留聚下來。它們吸收而不是反射能生熱的紅外線輻射,從而使地球氣溫持續上升。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根據統計和測算,全球由於燃燒排入大氣中的碳已連續6年緩慢增加,1994年達到59.25億噸。。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使大氣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億噸之間。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自18世紀中葉以來,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溫室氣體已經達到過去16萬年中前所未有的濃度。 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這就是溫室效應。(當然,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了解了溫室效應形成的原因,很多都在於人類自己的破壞,由於經濟發展,大量的工廠建築紛紛建立,隨之也帶來了大量污染氣體向大氣排放的後果,生產對木材的需要造成了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文明進步的同時,溫室效應也在加劇······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溫室效應的危害。
溫室效應具有影響范圍廣,制約因素復雜,後果嚴重等顯著的特點,全球氣候變化是溫室效應直接造成的後果。因此,溫室效應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已引起各國政府及科學家的高度重視,成為科學家和環境工作者關注、研究的焦點。溫室效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平面的影響
全球變暖對海洋有以下兩個影響,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1)全球變暖將造成海洋混合層水溫上升,升溫造成的熱膨脹能顯著地造成海平面的上升;
(2)氣溫和海水溫度的上升將造成極地冰冠的大量溶化,溶化的冰冠進入海洋,促成海平面上升。如果將來氣溫大幅度上升,對極地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那時極地冰川和冰冠將大量溶化,其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將遠遠超過混合層熱膨脹的貢獻。在下個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約為每10年6㎝,預計到2030年,海平面將上升20㎝,到下個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65㎝,海平面的這一變化將會給沿海地區帶來如下的影響和災難:
⑴淹沒沿海陸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特別是沿海城市與耕地資源。
⑵淡水資源及儲備減少
⑶海洋生物生活環境遭到改變,大量死亡或被迫遷徙,給漁業帶來一定損害。
⑷海灘和海岸將遭受侵蝕;
⑸地下水位升高,導致土壤鹽漬化;
⑹海水倒灌與洪水加劇;
⑺損壞港口設備和海岸建築物,影響航運;
⑻沿海水產養殖業將受到影響;
⑼破壞供排水系統;
⑽造成溫度帶改變,熱寒帶擴大,溫帶縮小,給農業造成損害
二、對農業的影響
最明顯的影響表現在農業方面。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植物的氣孔(氣體和水蒸氣通過的細孔)只要張開得小一點即可收入同樣數量的二氧化碳,這樣,植物由於蒸發所損失的水份就減少了,結果是植物會長得更大。農作物生長較快,就可能較快地把土壤中的養分吸光,農家就不得不購買更多的化肥。糧食的質量可能隨著二氧化碳的提高而下降,因為葉子的含碳量可能增加,含氮量可能減少。在溫室效應中,害蟲和病害較易蔓延,但是,溫室效應可以引發一系列環境和氣候問題,如害蟲繁殖、乾旱加劇等,它們可以從根本上惡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從而構成嚴重的危害,這對農業是相當不利的。由於溫度升高,害蟲發育的起始時間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蟲的繁殖代數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適宜環境條件下,某些害蟲的蟲口將呈指數式增長,造成農田多次受害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冬季變暖,病蟲更易越冬,蟲源和病源增大。更為嚴重的是多種主要作物的遷飛型害蟲比今天分布更廣、危害更大,粘蟲越季繁殖面積大幅度擴大,由於南北溫差減小,粘蟲、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春季向北遷入始盛期將提前,而秋季向南回遷期推遲,使危害的時間延長。另外,遷飛性害蟲春秋往返遷飛的路徑也將影響,使其集中危害的分布區發生相應的變化。氣候變暖會改變作物病原體的地理分布,病蟲害的流行蔓延。雜草的超常生長,意味著不得不施用大量的農葯和除草劑,這將加劇環境的污染。這就需要更多的農葯治理。農葯業意味著我們環境的污染會給嚴重。
溫室效應對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co2含量增多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氣候變暖給植物帶來的影響。co2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當co2含量增多,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生產能力;由於氣溫上升,一些原本寒冷的地區也將變得適合農作物生長,擴大了植物生長區域,這是有利的一面。
三、對林業和牧業的影響
全球變暖對林業和牧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促使自然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強,加上溫度升高,生長期延長,所以草木的產量將會提高;由於氣溫上升,使植被帶北移,即冷型溫帶森林或溫帶草原將代替目前的北方森林,而亞熱帶森林將由熱帶森林所代替;隨著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林木和牧草的品種將有可能發生變化,特別是牧草,如果一種劣質草類更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迅速生長並佔領草原,將有可能使草原的生產率大大下降;氣溫升高,如果降水沒有相應的增加,則空氣濕度有可能下降,這樣就增大了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同時,暖冬可以減少害蟲的越冬死亡率,從而加重蟲害的威脅。
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全球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因為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
(2)全球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變暖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跟隨血液進入蚊子體內開始繁殖,並通過下一次叮咬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完成病毒的傳播。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
(4)全球變暖會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糧食減產,也使當地居民遭受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同時會加速某些靠水傳播的病毒的擴散速率,如腦炎、痢疾、高燒等。
五、對氣候的影響
由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等)增強大氣逆輻射,全球氣溫會普遍上升,使得熱帶幾乎無法讓人居住;.強對流天氣加重。颶風、龍卷風、冰雹、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頻繁;.南北極的融化影響洋流,使得海水溫度發生改變,從而讓大陸氣候變得異常;總的來說,氣候方面的異常可導致包括旱災、水災、雷電、颶風、風暴潮、沙塵暴、霜凍、暴風雪等一系列災害性天氣。進而導致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
六、冰川融化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七、全球氣候變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全球性氣候變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過去的200萬年中,地球就經歷了10個暖、冷交替的循環。在暖期,兩極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現今要高,物種分布向極地延伸,並遷移到高海拔地區。相反,在變新華通訊社過程中,冰帽擴大,海平面下降,物種向著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區移動。無疑,許多物種會在這個反復變化的過程中走向滅絕,現存物種即是這些變化過程後生存下來的產物。物種能夠適應過去的變化,但它們能否適應由於人類活動而改變的未來氣候呢?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變暖經緯過去的自然波動要迅速得多,那麼這種變化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1)對溫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由於氣溫持續升高,北溫帶和南溫帶氣候區將向兩極擴展。氣候的變化必然導致物種遷移。然而依據自然擴散的速度計,許多物種似乎不能以高的遷移速度跟上現今氣候的迅速變化。以北美東部落葉闊葉林的物種遷移率來比較即可瞭然。當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過後,氣溫回升,樹木以每世界10~40千米速度的速度遷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紀氣溫將升高1.5~4.5℃.的估計,樹木將向北遷移5000~10000千米。顯然要以自然狀態下數十倍的速度進行擴散是不可能的。況且,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生境片斷人只能使物種遷移率降低。所以,許多分布局限或擴散能力差的物種在遷移過程中無疑會走向滅絕。只有分布范圍廣泛,容易擴散的種類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2)對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熱帶雨林具有最大的物種多樣性。雖然全球溫度變化對熱帶的影響比對溫帶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氣候變暖將導致熱帶降雨量及降雨時間的變化,此外森林大火、颶風也將會變得頻繁。這些因素對物種組成、植物繁殖時間都將產生巨大影響,從而將改變熱帶雨林的結構組成。
(3)對沿海濕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濕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然而它們也會受到氣候變暖的威脅。溫度升高會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極冰層收縮。在未來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將升高0.2.~0.9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會淹沒沿海地區的濕地群落。海平面的變化是如此之快以至於許多生物種類來不及隨著海水上升遷移到適當的地域。特別是建築在濕地地區的居住房、道路、防洪大壩等將成為物種遷移的直接障礙。
海平面升高對珊瑚礁種類有極大危害。因為珊瑚對海水的光照及水流組合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海水按預算的速度升高的話,那麼即使生長最快的珊瑚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此外海水溫度升高同樣會對珊瑚產生極大危害。由此將導致大量的珊瑚沉沒以致死亡。
總的來說,大氣中溫室氣體的來源分為兩個:自然和人類活動。各種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加強,其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最重要的氣體。溫室效應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水資源、農牧業、森林業等受到影響;海平面上升會淹沒許多沿海城市和低地;會使有些地區變得乾燥,沙漠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總之,全球生態系統的變化最終將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
從這些我們將看到溫室效應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危害,你害怕了嗎?擔心嗎?人類還能存活下去嗎?我們必須採取該有的行動了,來減小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
由於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所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時當務之急,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雖然迄今為止,我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應該想盡辦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長,不可聽天由命任憑發展。
首先,暫訂2050年作為目標。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綜合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影響,預計地球的平均氣溫屆時將要提升兩度以上。一旦氣溫發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氣候將會引起重大變化。
所以現在,人類要竭盡所能採取對策,盡量抑制上升的趨勢。目前國際輿論也在朝此方向不斷進行呼籲,而各國的研究機構亦已提出各種具體的對策方案。
可惜仔細檢視各種方案之後,迄今尚未發現任何一項對策足以獨挑大樑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尋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這些對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Chloro-Fluoro-Carbon 的縮寫,是各種含氟含氯等非燃性有機溶劑的總稱,為電子產品焊接組裝後的優良清潔劑。但因無法接受生物分解,且比重甚輕,逐漸上升累積後會破壞地球外圍的臭氧保護層,使地球生態環境遭受宇宙線的攻擊而產生極大的危機。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壞而被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每年約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國認真推動節制砍伐與森林再生計劃,到了2050年,可能會使整個生物圈每年吸收相當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經燃燒,就會排放出二氧化碳來。惟其排放量會因化石燃料種類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為低。同樣是要產生一千卡的熱量,煤碳必須排放相當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這在石油則為0.085公克;若是換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決定做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小組的組員就首先查資料,了解了溫室效應的原因,危害以及相應的對策,從不同的方面了解這個課題,同時我們也收獲了很多,不僅了解認識了許多原來不懂得知識,還懂得了環境對我們人類對地球的重要,從今以後,我們都會注意自己的行為,爭取從小事,點點滴滴做起,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2. 金融風暴對信託基金有什麼影響
不會 現在可以定投
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平均投資成本,因為定投的方式是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都會定期買入固定金額的基金,當基金凈值走高時,買進的份額數較少;而在基金凈值走低時,買進的份額較多,即自動形成了逢高減籌、逢低加碼的投資方式。
定投首選指數型基金,因為它較少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只是被動的跟蹤指數,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情況下,長期定投必然獲得較好收益。而主動型基金則受基金經理影響較大,且目前我國主動型基金業績在持續性方面並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軍,第二年則表現不佳,更換基金經理也可能引起業績波動,因此長期持有的話,選擇指數型基金較好。若有反彈行情指數型基金當是首選。
國外經驗表明,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表現強於大多數主動型股票基金,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之一。據美國市場統計,1978年以來,指數基金平均業績表現超過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因此我建議你主要定投指數基金,這樣長期來看收益會比較高!
易方達上證50基金是增強型指數型股票基金,投資風格是大盤平衡型股票。該基金屬高風險、高收益品種,符合指數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
基金經理林飛除了擔任上證50基金經理之外該基金經理還擔任了指數基金深證100ETF的基金經理,作為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其具有較強的指數跟蹤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2008年1季報基金經理表示,50指數基金將繼續在嚴格控制基金相對基準指數的跟蹤誤差等偏離風險的前提下,根據對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判斷,對投資組合做適度的優化和增強,力爭獲得超越指數的投資收益,追求長期資本增值。
易方達管理公司是國內市場上的品牌基金公司之一,具有優異的運作業績和良好的市場形象。公司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1374億元,旗下囊括了12隻權益類基金和6隻固定收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公司權益類基金凈值排名出現了較大分化,整體業績有一定下滑,但長遠看公司中長期投資實力仍較強。
上證50ETF:上證50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於2004年1月2日正式發布,指數簡稱為上證50,指數代碼000016,基日為2003年12月31日,基點為1000點。上證50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優質大盤企業的整體狀況。
華夏中小板:華夏中小板ETF的標的指數為深圳交易所編制並發布的中小企業板價格指數,主要投資於標的指數成份股、備選成份股。為更好地實現投資目標,還可少量投資於新股、債券及相關法規允許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
3. 蝗蟲與氣旋風暴有關,會對氣候產生影響嗎
蝗蟲和氣旋風暴讓氣候異常了。
報告說,蝗蟲災害可能是由氣候造成的毀滅性損害,它可能影響社會生活和經濟增長,給金融市場帶來混亂和風險。沙漠中的蝗蟲原本生活在非洲和中東乾燥的棲息地,在過去的18個月里,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的降雨量異常的長,發生了幾個罕見的低氣壓。氣候異常和氣候條件是主要原因,氣候良好,蝗蟲的數量在6月可能達到500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從今年2月到3月中旬,紅海和非洲之角兩側的氣候和降雨狀態仍在助長蝗蟲的繁殖。
4. 地球溫室效應會導致什麼自然災害
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5. 太陽風暴襲擊地球,至少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失
太陽風暴來襲、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說有:1、擾亂地球各種電磁信號影響通信、衛星信號、甚至有可能致使通信中斷 具體危害效果視風暴強弱而定!2、擾亂地球磁場、致使地球上空的電離層產生磁暴現象、甚至可能毀壞某些電子設備 3、如果風暴過於強烈的話可能會危及生物生命(可能性較小)
6. 太陽風暴會不會對地球造成毀滅的影響
應該會有影響,但不會造成毀滅,但是還需要警惕。
王華寧研究員:「並非危言聳聽」
王華寧研究員:警惕2012年太陽風暴
據國外媒體近日報道,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專家報告指出,2012年太陽將進入新一輪活動高潮期。美科學家擔心,人類對將可能發生的太陽風暴准備不足,而這種太空風暴有可能會切斷人類社會的電力供應、手機信號,甚至包括供水系統,其影響將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本期關註:美專家警告2012年太陽風暴可能嚴重影響人類
這兩天國外媒體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美國專家警告2012年太陽風暴可能嚴重影響人類。ABC新聞網站的標題是《是否一場「卡特里娜颶風式」的太陽風暴正在醞釀》;FOX的標題則是《強烈的太陽風暴可能讓美國數月內陷於停頓》。
那麼,這一警告是危言聳聽嗎?畢竟曾經出現過不少所謂的「災難大預言」,後來被證明是無稽之談,讓人們一笑而過。
並非危言聳聽
不過,這一警告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結論。
天體演化理論已經揭示,太陽作為一顆相對穩定的恆星,至少已有40億年以上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到底發生過多少次劇烈的爆發活動無法詳盡考證;但對銀河系類似太陽恆星的觀測表明,這種爆發肯定非常頻繁,有時候規模還非常巨大,遠遠超過卡特里娜颶風的威力。颶風僅僅是地球大氣的劇烈運動,而太陽爆發包括強烈的電磁輻射、高能粒子流、大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並在行星際空間觸發規模巨大的激波。這些激波沖擊地球磁場和大氣,引發地磁暴、電離層暴等。
我們知道太陽每隔11年就會迎來一個爆發活動頻繁期,類太陽恆星也有周期性活躍現象。此外,生命現象出現於太陽系的時間與太陽的壽命相比,可以認為是非常短暫的。而生命現象中演化出人類則可以認為是瞬間。也許太陽爆發活動是催生人類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也不排除成為人類消亡的因素之一。原因是目前的太陽爆發活動強度還不至於沖破地球大氣和磁場的保護,對地球上的現存物種構成致命威脅。但這並不意味著太陽爆發活動總是像現在這樣「溫和」。一旦太陽爆發能量超過地球磁場和大氣的防護能力,必然引起地球附近空間環境發生強烈變化,這就要淘汰一些不適應這種變化的物種,催生能夠適應這種變化的物種。因而在太陽和太陽系演化尺度上看,太陽風暴常有,而人類不常有。所以,我的說法也許比美國同行更「危言聳聽」,新陳代謝不過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現在就對此感到恐慌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短時間來說,人類還不會面臨如此嚴重的生存危機;我們的「危言聳聽」也是站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尺度上來說的。
人類所依賴的高技術系統對太陽風暴很敏感
在這次的報道中,美國的專家指出,一旦發生特別劇烈的太陽風暴,除了衛星和GPS定位系統可能完全癱瘓,輸電網也會變得非常脆弱和不穩定,甚至完全關閉;還可能導致「交通癱瘓、通信中斷、金融業崩潰和公共設施亂套,水泵停轉造成飲用水供應中斷,缺乏製冷設備,食品和葯物都難以有效保存」。報道還指出,早在1859年就發生過類似事件,當時的太陽爆發竟然導致電報線燒毀。而現在地球上布滿了有線和無線設施,但這些設施都難以經受強太陽風暴襲擊的考驗。
關於太陽風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例子,以前媒體報道得更多的是針對人類航天活動方面的影響,但到底強烈的太陽風暴會不會對地面上的設施和人類產生嚴重、廣泛的影響呢?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如果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也就不難回答了。當人類在地球上還是弱小物種的時候,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機會也很少,主要是面臨被其他物種消滅的危險。事實上,颶風、地震和海嘯經常發生,為何現在會造成大量的人類死亡呢?原因是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唯一的優勢物種,因而必然要承受自然災害的考驗。這一點也是考察恐龍滅絕原因的現實意義所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建立的高技術系統規模越來越大,對這些系統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然而,這些系統對於周圍環境的變化也越來越敏感,因而技術系統的災害事件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大。目前來看,對於太陽爆發活動敏感的高技術系統主要有:航天、通信、導航、電網、輸油管道等系統。另外,太陽活動在更深層次上通過調節地球上的地震、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度和強度,全面影響人類社會。
人類該如何未雨綢繆
如果說人類已經預見到強太陽風暴可能帶來的巨大危害,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損失呢?
首先,我們需要提高的是對太陽活動的預報能力。
從已經積累的太陽觀測資料來看,人類對於太陽活動的長期變化和太陽短期內的活躍程度高低還是能夠有效預測的。比如,我們能夠預測下一個太陽活動高峰期在2012年左右,能夠通過對太陽上的黑子、日珥、冕洞等各種觀測現象判斷未來數十小時內太陽活動水平的高低和預報太陽風暴產生的概率。這些預測能力對於航天器發射與飛行、航天員的太空活動、衛星載荷加固與防護、通信系統的抗干擾加固、電力系統防護等都有重要的幫助。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太陽活動預報尤其是劇烈太陽活動預報依然是空間天氣預報中最困難的部分。原因是我們還只能依賴遙感方法間接測定太陽大氣中的諸多物理參數,這些間接測定的參數只能定性描述太陽大氣的物理狀態,因而無法給出相對精確的太陽活動預報。因此,未雨綢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劇烈太陽活動產生的物理機制,提高預測能力。
另外,人們還需要分析研究高技術系統在太陽風暴中的脆弱因素,提高技術系統抵禦太陽風暴的能力。還要加強太陽風暴和空間天氣災害科普,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而要作好上述准備,需要加大對相關領域的科研、教育方面的投入。
《科學時報》 (2009-1-16 A1 要聞)
更多閱讀
美專家警告2012年太陽風暴可能嚴重影響人類
美國科學家發布了一份特殊報告,報告中預測了2012年9月22日將出現太陽風暴,分析稱這可能引起一次地球災難,90秒之後美國一些地區將陷入災難危機。很可能美國會淪落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損失達數萬億美元,恢復可能需要4-10年時間,其破壞力遠遠超過「卡特里娜」颶風。
特殊報告稱,2012年9月22日將出現90秒太陽風暴危機
2012年9月22日午夜時分,紐約曼哈頓上空將出現閃爍的彩色光芒,紐約市民很少會看到如此短暫而獨特的類極光現象,這只有在南極才會看到。在短短幾秒內,居民家中的燈泡開始變得昏暗並閃爍著,接著又變得不同尋常的明亮。之後燈泡就完全熄滅了。在90秒之內,美國東部一半的地區將陷入停電危機之中。
一年之後,數百萬的美國人將陸續死亡,國家的基礎性設施將瀕於崩潰。世界銀行將宣布美國變成發展中國家,歐洲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丹麥、冰島的泛稱)、中國和日本也將出現同樣的災難,這場災難源於一次猛烈的太陽風暴——來自距離地球1.5億公里之遙的太陽表面。
以上內容聽起來會讓人感到有些荒謬,許多人都會相信地球上不會出現如此悲慘的災難。但是這並非是危言聳聽,今年1月份,由美國宇航局提供研究資金,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中很嚴肅地提出了「未來太陽風暴危機」。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幾十年裡,西方文化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現代的生活方式以及所依賴的科學技術在悄然地把人類推向特殊危險的境地——來自太陽表面噴射的等離子球將摧毀我們的電網,並造成致命的後果。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太空氣候專家丹尼爾-貝克(Daniel Baker)負責起草這項研究報告,他說:「我們正在與可能出現災難的邊緣越來越近。」太陽表面釋放著大量的等離子體——高能量粒子,它們從太陽表面逃逸以太陽風的形式在太空中穿梭。有時太陽風會攜帶著數十億噸的等離子球,如果大量的等離子球進入地球磁場,將釀成毀滅性的災難。
比卡特里娜颶風破壞力更強,往往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
等離子進入地球大氣層將導致地球磁場結構的快速改變,誘導地面上較長電線的電網產生電流,其結果是導致變壓器的銅線快速加熱並被融化,電流失去控制。1989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省就發生了類似的停電事件,600萬居民在沒有電的狀況下度過了9小時。但更糟糕的事情還不僅於此。
在歷史上最嚴重的太空天氣事件發生在1859年,這就是著名的卡林頓事件,該事件是以英國業余天文學家理查德-卡林頓(Richard Carrington)的名字命名的,此次是由於太陽黑子造成的,持續了8天的惡劣太空天氣。負責研究1859年卡林頓事件的美國宇航局行星部負責人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稱,雖然太陽表面爆發活動被證實非常強大可怕,但是我們至今仍未發現任何比卡林頓事件更惡劣糟糕的事件。基於對2012年所發生的太陽風暴事件預測,我們仍能倖存下來。但是我們將面臨著兩個問題,首先,是現代的電力網路,現代的電力網路都是以更高的電壓覆蓋更廣的地區,雖然這提供了更有效的電網運營方式,但是也變成了最易遭受惡劣太空天氣攻擊的對象。較高功率的電網將變成一個非常有效的天線,引導巨大的直流電通向變壓器。其次,電網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網系統與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超市物流基礎設施、電站控制系統、金融市場等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將以上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那麼我們將會很清晰地意識到如果卡林頓太空天氣事件再次上演的話,將引發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災難性事件。
美國科學院委員會顧問、加州梅塔科技公司電力工業分析師約翰-卡普曼(John Kappenman)說:「這與通常我們所想的自然災難截然不同,太陽風暴往往襲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太陽風暴災難可能需要4-10年時間恢復
依據美國科學院的這份特殊報告,嚴重的太空天氣將在美國境內誘導產生地面電流,從而在90秒內毀壞美國300個關鍵的變壓器,切斷了至少1.3億居民的電力系統。出現的第一個困難就是飲用水問題,那些生活在高層建築的居民,飲用水很難泵吸抵達,不久便會很快中斷飲用水來源。由於停電也不會從水庫中泵吸水。目前的狀況並不僅僅是電力系統運輸中斷,同時沒有鐵路運輸,地鐵運輸也停止;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會消耗得很快,超市貨架上的物品會很快銷售一空,送遞貨物的卡車僅能在燃油未耗完前駕駛,當燃油使用完之後司機們也束手無策,加油站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無法從地下儲油罐中抽吸燃油;對於醫院而言,失去電力和飲用水,衛生保健和醫療搶救則無法進行。
真實可怕的事情是數個月狀況沒有得到改進,或許會持續幾年時間,融化的變壓器無法修復,只能更換。卡普曼說:「可能找到幾個備用的變壓器並不難,但是安裝一個新變壓器需要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安裝一個星期時間或更長,然而一個大型電力基礎設施之前可能只配備了一至兩名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維護。」
即使某些系統恢復了動力,但卻沒有保證能夠此後不再出現故障。差不多所有的天然氣和燃料管道的修復需要電力支持。燃煤發電站通常會存儲供30天發電的煤量,但是沒有其他的運輸系統帶來更多的煤,那麼在第二個月該發電站將不再發電。
事實上,情況會更加糟糕。卡特里娜颶風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損失可達到810-1250億美元。依據美國科學院研究報告,假設出現一次「嚴重的地磁暴事件」,很可能會導致高達2萬億美元的損失。並且這僅是災難出現第一年所出現的經濟損失,如果要從災難中恢復需要4-10年時間,令人置疑的是如果面對這樣的災難,美國是否能復甦過來。
歐洲宇航局太空天氣研究小組主席邁克-哈普克德(Mike Hapgood)說:「我並不認為這份特殊報告是散布謠言,科學家對於自然事件現象的研究分析還是比較客觀的,他們的分析是經過認真思考的。這是一份公正的科學分析報告,值得人們引起高度重視。」
7. 太陽風暴會對地球造城什麼影響拜託各位了 3Q
新華網南京8月4日電(記者蔡玉高)太陽物理學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陽物理學研究員季海生告訴記者,全球共享的監測網顯示,太陽風暴4日已經抵達地球。從目前的監測數據來看,此次太陽風暴不強,不會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這幾天會對通信造成一定影響,如有時候手機信號異常弱。 太陽風暴指太陽在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產生的劇烈爆發活動。太陽風暴氣團主要是帶電等離子體,其高速闖入太空時會對無線通信、地球衛星、空間飛行器等產生影響。 季海生表示,4日已經抵達地球的太陽風暴粒子強度較弱,而且它沒有與地球進行正面碰撞,只是一個小的磁暴,因此不會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 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太陽風暴的發生通常與太陽黑子活動聯系在一起的。2003年,太陽黑子爆發造成了多次太陽風暴發生,當時對無線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季海生表示,此次太陽風暴的強度與2003年那次相比要弱許多。 這幾天一直在觀測太陽黑子活動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吳琴娣告訴記者,觀測顯示目前可見日面上共有3群太陽黑子,活動比較平靜,不會造成大的太陽風暴;當然太陽背面並不可見,因而不知是否有比較活躍的黑子群。從目前狀況來看,此次太陽風暴的強度肯定不會大,不會對人們生活造成影響。 美國宇航局日前發布警告說,2013年可能會發生強度很大的太陽風暴,屆時將對人們生活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對此,季海生表示,目前人類對太陽風暴的預測水平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天氣預報的水平差不多,因此還無法具體到時間和強度。美國宇航局做出這個判斷最主要的依據是太陽活動的規律。 天文學家研究表明,太陽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每隔11年就會進入一次太陽活動高峰期,這時太陽會向外拋出很多物質。上一次太陽活動高峰期是在2000年-2001年,下一次太陽活動高峰期將可能出現在2011年-2012年。 季海生說,2013年會否爆發強度可毀全球電網的太陽風暴,目前未偵測到相關信息,這有待國際天文學界繼續加強研究和預報。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有人擔心太陽風暴期間紫外線強度猛增會傷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表示,因為地球大氣層尤其是其中的臭氧層有能力吸收掉絕大部分太陽紫外線,即使在太陽風暴期間,地面上的紫外線輻射也不會明顯增強。至於太陽風暴會否導致人們情緒不穩甚至車禍增多,王思潮表示這些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記得採納啊
8. 余額寶的風險到底在哪裡天弘基金的投資主要在哪些方面余額寶如果真的出現虧損,誰來買單
你好!
這個問題我解答過很多次了。在這里,我認為安全問題,可以分為兩個理解。一個是防盜角度的賬戶內資金是否安全,另一個是投資角度的投資是否安全。以下我也分這兩個角度為你解釋。
1.防盜角度的資金安全
首先,任何公司都不敢承諾他們的產品絕對安全,因為技術在不斷進步最會有之前沒有發現的漏洞出現,另外低風險也不代表0風險。坐飛機也有百萬分之一的幾率出事,但是我們不會因為這極低幾率就不坐飛機了對不對。
個人認為很安全,因為余額寶上的資金轉出是轉出到你綁定的銀行卡上。
這個綁定的銀行卡指的是,用你注冊支付寶賬號時使用的身份證信息注冊的銀行卡,也就是說只能你本人的卡才能與余額寶綁定轉入轉出關系。主要是考慮到安全,很靠譜!
轉出時部分銀行是實時轉出,大部分銀行會有一段時間的延遲,不過不會太久,我本人的經歷來說沒有超過過兩小時。
如果不直接轉出到銀行卡,余額寶上的現金還可以直接用來還信用卡欠款以及淘寶購物。信用卡還款沒有要求,你可以把別人的卡也掛在你的帳戶上,當然你也只能給它們還款。
但是別人如果想用你的余額寶來還他的信用卡欠款,還需要:1.你的帳號密碼,2.你的支付寶錢包的手勢解鎖,3.需要你的支付簡訊驗證,4.如果你設定了交易密碼,那麼還需要你的交易密碼。如果說,是個強人偷走了你的手機並且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以上這些問題……那麼你也可以在他破解之前把你的密碼改掉嘛!畢竟這么多重保險下,再強的人破解也是需要時間的。而這段時間里,我相信你足夠指點支付寶客服封停帳號操作,同時去手機卡掛失重新申請同號新卡了。
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7%間,不算是最高的。但是,裡面的錢是活的,你可以隨時轉入轉出,不會影響到你的計劃外支出。對於個人資產不是很多,計劃外消費比較多的人群尤其適合。
2.投資角度的資金安全
余額寶的本質是貨幣型投資基金,這么說吧,你看看華夏基金多少年了?這也正是此類基金的穩健之處,基本上可以說是保本保底的。
貨幣型投資基金的盈利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比重,將基金池內資金對各個領域進行投資獲取回報。簡單說來,就是我們這些基金持有人,把我們的資金交給基金投資公司託管進行投資獲得增值。而余額寶對外宣布的保底收益是6%,而對於貨幣型投資基金來說,這個目標非常容易達到,因此,說余額寶垮掉,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基金的種類有很多,激進型的基金,風險更高,宣傳收益都敢說10%,相比它們而言,余額寶背後的天弘基金實質是穩健型基金。放心,很安全。
貨幣型基金是一種開放式基金,按照開放式基金所投資的金融產品類別,人們將開放式基金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即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前兩類屬於資本市場,後一類為貨幣市場。貨幣型基金主要投資於債券、央行票據、回購等安全性極高的短期金融品種,又被稱為「准儲蓄產品」,其主要特徵是「本金無憂、活期便利、定期收益、每日記收益、按月分紅利」。
貨幣基金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相對於其他投資方式而言,風險還是比較小的。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來自其投資的短期債券與市場利率變化。當市場利率突然發生變化而短期債券的利息隨之發生變化時基金沒有做出及時的調整以致其整體收益下跌。還有一種風險來自其自身行業的競爭,其每天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的計算是以當天的收益曲線中最有利於基金公司的價格計算出來。造成報價收益與實際收益的差異。
一般來講,在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貨幣市場基金可能會發生本金虧損:一是短期內市場收益率大幅上升,導致券種價格大幅下跌;二是貨幣基金同時發生大額贖回,不能將價格下跌的券種持有到期,拋售券種後造成了實際虧損。據有關測算表明,單日貨幣市場基金發生本金虧損的可能性很小(0.06117%),如持有一周或者一月,則本金損失的概率接近於0。隨著持有期的延長,由於市場風險所導致的虧損概率會降到非常低。而國內貨幣基金按規定不得投資股票、可轉換債券、AAA級以下的企業債等品種,因此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更低。
上面說到了華夏基金,這里再順帶提一句,作為多年基金業界老大的華夏基金,現在地位已經受到了余額寶的威脅。也很好理解,畢竟余額寶的渠道宣傳效應太強大了,看看淘寶每天的客流量就會了解的,他們不必投資宣傳,自己的網購平台就是最好的廣告投放了。從余額寶目前情況來看風險很小。一是沒有事實發生過的風險案例;二是天弘基金已對賬戶進行投保,承諾一旦產生風險本金全額補償。所以,你手裡的余額寶,它其實就是個基金,天弘基金,穩健型投資基金。基金市場,除了遇到強大的金融風暴,地震海嘯,戰爭災難等等強大的不可抗力,基本上不會崩盤,基金也不會輕易變成廢紙。
總之餘額寶還是非常適合對靈活理財有需求的人群的,尤其適合個人資金不是很多而計劃外消費比較多的年輕人。
希望能幫到你!如有疑問,繼續追問。如果有用,請採納。
9. 不同級別的台風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台風等級分為超強台風、強台風、台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六個等級。他們帶來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超強台風:超強台風是指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這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即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高至每小時240公里。這種風力,陸地少見,極具破壞力。在海上,海浪為逾14米或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的情況。故超強台風的風力明顯更甚,其具有災害性的破壞力。
強台風:給廣大的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成為與人類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的降雨系統。但是,強台風也總是帶來各種破壞,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會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
台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大風。熱帶氣旋達台風級別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以上。②暴雨。台風是帶來暴雨的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可能產生150~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直接或間接產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間接)1975年第3號熱帶氣旋登陸後倒槽在河南南部產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區的降雨記錄(河南75.8事件)。③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台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台風登陸後帶來的風暴增水可能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強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損失高達60至70億美元,它所引發的風暴潮、暴雨、洪水、暴風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60%。瀕臨中國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海洋,屬於自然災害的「重災區」。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道受台風的侵襲。其中造成災害的台風每年近20次,相當於美國的4倍,俄羅斯的30倍。台風是中國沿海地區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性。熱帶風暴是所有自然災害中最具破壞力的,每年颶風都從海洋橫掃至內陸地區。強勁的風力和暴風雨過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熱帶風暴: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同時也會帶來暴雨甚至洪水。
熱帶低壓:相當於風力6-7級,會帶來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