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綠色氣候基金
A. 綠色氣候基金的定義
綠色氣候基金的提議最早出現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在2010年的坎昆大會上最終確定。按照《哥本哈根協議》和《坎昆協議》的要求,發達國家要在2010年至2012年間出資300億美元作為快速啟動資金,在2013年至2020年間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長期資金,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在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上,綠色氣候基金是核心議題之一。南非作為會議東道主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迫切希望迅速啟動綠色氣候基金,並確定該基金的資金籌集方案。
綠色氣候基金是應當管理一個擁有多方資金來源的大規模的財政資源,並通過各種金融工具提供資金。其中,該基金應考慮各項同氣候融資有關的承諾,這其中就包括發達國家承諾提供的新的和額外的資金資源,在氣候融資方面,在2010~2012年期間3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這一新的且額外的、可預見的且充足的資金,應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同時發達國家締約方應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募集目標,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在此其間,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提供的新的多邊資金的份額應流經該基金。
B.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的介紹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是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在南非東部港口城市德班開幕而稱之。「綠色氣候基金」是德班氣候大會核心議題。2011年12月,德班結束談判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C. 綠色氣候基金的基金介紹
該基金管理一個擁有多方資金來源的大規模的財政資源,並通過各種金融工具、融資窗口等提供資金。在直接提供基金方式中,以幫助向發展中國家實施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為目標,提供充足和可預見的財政資源,並需要在氣候變化適應和氣候變化減緩行動之間實現資金的均衡分配。
在引導基金運行方面,該文件建議:「基金的運作在締約方大會的權威性和指導下運行,並全面向締約方大會負責;基金委員會在代表方面,要體現所有締約方平等且地域平衡的概念,並具有透明和高效的系統治理,使受援國可以擁有直接獲取資金的渠道。」
與此同時,在簽訂、准備和實施階段,該基金將是由國家推動和需求驅動的,且受援國可以有直接參與權。在治理方面,該基金應在締約方大會的權威指導下由委員會管理,實施監督並管理基金,董事會應提交年度報告供締約方大會審議和討論。 在基金的融資來源方面,在發達國家中的私營部門,被鼓勵作出補充性的捐款和捐贈。然而,基金的資源不應該被用於資助公司或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這種捐款不得包括在碳交易中公司支付的碳抵消,因為通過碳市場提供的財政資源,可以使發達國家實現其減排承諾,卻並不能兌現發達國家按照公約作出的融資承諾。
與此同時,該基金將鼓勵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使用各種政策工具,在其經濟的公共和私營機構和單位,包括大型公司、中小型企業、城市非正規部門、農民和農村、鼓勵上述組織在減緩、適應、技術發展、能力建設和體制發展方面的努力並支持他們的參與。
各種融資工具,如補貼、稅收減免、優惠貸款,在農業項目中的公共投資,可以聘在國家層面實施以激勵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單位,而在其中產生的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增量成本,以及由於激勵私營經濟單位的有關公共部門所產生的開支,則有可能有資格申請基金的融資資助。
D. 綠色基金是什麼意思
一、綠色基金的定義
綠色基金指專門針對節能減排戰略、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優化改造項目而設立的專項投資基金,其目的旨在通過資本投入促進節能減排事業發展、維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好環境。綠色基金也通常泛指投向綠色產業的基金,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版)》,綠色產業包括六大類: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涉及到綠色裝備製造、清潔能源、環境治理、能源節約、綠色城市(綠色基建)、綠色服務等多個領域。
二、綠色基金的資金投向
政府可以通過基金來傳達國家的環保規劃和計劃,以此引導民間資本在環保領域的投向;通過基金向大眾宣傳環保意識。為環保企業上市牽線搭橋,引導環保科技的投入和市場化。同時,基金的投向也對政府的環保政策產生影響。環境保護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社會效益,因此,要給環保產業一定的政策扶持,加速環保產業的上市融資。
一般來說,基金的使命有以下幾點:
1、 為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融資。
2、 綠色基金充當著環保科研成果市場化的資金提供者和信息服務者的角色。
3、 為大型環境災害提供援助。
4、 給予污染嚴重、技術水平低下企業的技術與資金援助。
5、 對環境污染治理進行投資。
6、 綠色基金擔負著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三、綠色基金 綠色基金是只專門針對節能減排戰略,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優化改造項目而建立的專項投資基金,其目的旨在通過資本投入促進節能減排事業發展。
四、綠色基金特點
綠色基金所投項目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 具有節能環保特性。
2、 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
3、 具有良好的回報前景。
五、基金的運營
廣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由理事會作為決策機構,下設兩個辦公室,廣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辦公室和廣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運營辦公室,廣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辦公室設於廣東生產力促進中心,主要負責綠色照明示範城市項目的評審和認定工作,廣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運營辦公室設在深圳地王大廈47樓,主要負責綠色照明示範城市項目的投資運營工作。
E. 發達國家是否應該對氣候變化負責
2009年,世界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要動員1000億美元幫助窮國應對氣候變化。此後,這一承諾成為發達國家在遏制全球變暖方面做好分內事的決心的重要檢驗標准。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很重要。窮國必須相信發達國家會兌現承諾。否則,在12月的巴黎聯合國[微博]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有效國際協定的前景就會岌岌可危。幸運的是,令人鼓舞的信號表明這一承諾會得到兌現。但這需要更大的金融流,特別是私人部門金融流。據經合組織和氣候政策倡議(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的數據,發達國家在2013和2014年分別總共動員522億美元和618億美元幫助窮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構建抵禦無法避免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這一數字只是估計值,這一點很重要,但這是一個初步但可信的氣候金融指標,它是根據發達國家提供的信息算出的。
F. 綠色氣候基金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騙子取得名字,不用問為什麼。
G. 日本對於綠色氣候基金的態度
1.這是擁有多方資金來源的大規模的財政資源,並通過各種金融工具提供資金的旨在發達國家定期限期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首先發展中國家就是唯一或是絕大部分受益者
2.為應對氣候變化占據大部分新的多邊資金份額,資金的來源既定,流通的是否是完全應對綠色氣候,概念模糊,發達國家大可以以此做文章
3.京都議命書達成共識堪憂,發達國家拒不妥協,每個發達國家集資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比如2011年11月美國想把私營部門引入資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方「早」已經陷入尷尬僵局,日本肯定也不例外,平衡雙方利益顯得尤為艱難
4.所以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的一份子,釣魚島事件雖然是爆炸線,但追根溯源,雙邊關系利益才是導火索,磋商各退一步,才能達成協議
5.日本不想被湧上風口浪尖,暫時會隨大流。
H. 美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這會給世界帶來些什麼影響
盡管各國都在展現積極姿態,但不可否認,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老生常談」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 第一,「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具體領域將如何體現?20多年來,伴隨著世界經貿格局的不斷演變,這一原則正呈現被弱化和淡化的趨勢。 第二,融資問題如何落實?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建立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綠色氣候基金」總額才勉強超過100億美元。這個巨大的窟窿如何填補?錢款來自國家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今後如何統計?解決這些問題或許很難「一蹴而就」。 第三,新協議的性質如何,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美方表示,巴黎氣候談判不會達成一項從法律上要求各國減排的「條約」。但主辦國法國卻說,峰會結果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I. 求歷屆世界氣候大會主題,謝謝!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國。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COP1·德國柏林 1995年 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後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氣候進行磋商,以期最遲於1997年簽訂一項議定書,議定書應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所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OP2·瑞士日內瓦 1996年 會議就「柏林授權」所涉及的「議定書」起草問題進行討論,未獲一致意見,決定由全體締約方參加的「特設小組」繼續討論,並向COP3報告結果。通過的其他決定涉及發展中國家准備開始信息通報、技術轉讓、共同執行活動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COP4·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8年 大會上,發展中國家集團分化為3個集團,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島國聯盟(AOSIS),他們自願承擔減排目標;二是期待CDM的國家,期望以此獲取外匯收入;三是中國和印度,堅持目前不承諾減排義務。COP5·德國波恩 1999年 通過了《公約》附件—所列締約方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溫室氣體清單技術審查指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報告編寫指南,並就技術開發與轉讓、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期國家的能力建設問題進行了協商。COP6·荷蘭海牙 2000年 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議,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COP7·摩洛哥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COP7上,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議文件。該協議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COP9·義大利米蘭 2003年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COP10·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4年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COP11·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利爾路線圖」。COP12·肯亞內羅畢 2006年 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內羅畢工作計劃」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傢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COP13·印尼巴厘島 2007年 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後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協議有關。COP14·波蘭波茲南 2008年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COP15·丹麥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在哥本哈根召開COP15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COP16.南非德班 2011年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是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在南非東部港口城市德班開幕而稱之。「綠色氣候基金」是德班氣候大會核心議題。2011年12月,德班結束談判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J. 綠色氣候基金的落戶韓國
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CF)10月20日在仁川松島會展中心舉行第二次理事會會議,會議通過投票決定仁川松島為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秘書處所在地。仁川松島的競爭對手是德國城市波恩。擁有190多個成員國的綠色氣候基金會秘書處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機構,成立初期的工作人員有望超過500人。雖然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總部的人員數超過2000人,但是亞洲開發銀行只是一個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
綠色氣候基金會計劃自2020年起,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資金,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卡達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將確定各國負擔基金的規模,以及秘書處的運營方案。
目前設在德國波恩的綠色氣候基金會臨時秘書處將於明年3月遷到仁川松島辦公。預計,綠色氣候基金會秘書處的初期常駐人員將達到500人以上,日後會逐漸增多。韓國開發研究院(KDI)預測,秘書處入駐後的經濟效應將達到每年3800億韓元。